不論是瑞龍寺的真龍標本還是河童標本,都是日本人自娛自樂的產物;既是自娛自樂的產物,將它們拿來作科學鑑定,未免多此一舉了。
提起日本文化,有一個分支是繞不開的,那就是鬼神(妖怪)文化。日本鬼神文化自誕生一直到現在,已有千年歷史,成功塑造了近600種形形色色的妖怪,河童則是最具代表性的妖怪之一。
看過日本動漫《夏目友人帳》的同學,也一定會驚豔於種種具有人情味的妖怪。
那麼,這些妖怪最早是從哪裡來的呢?
根據學者研究,日本諸多妖怪原型中,有70%來自中國,20%來自其他國家,僅有10%為「土著」,河童在日本妖怪文化裡非常著名,卻也是「外來妖怪」,它的原型乃是中國《山海經》裡的河伯。
這些妖怪傳入日本之後,迅速生根,延伸出許多本土化的妖怪故事,成為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世紀,即日本的平安時代末期至鎌倉時代(南宋時期),妖怪開始從民間傳說逐漸演變成主流文化,此時,大量的妖怪繪畫作品誕生,比如有描繪神靈驅邪的《闢邪繪》、呈現地獄情景的《六道繪》等等。
到了江戶時代(相當於明末至清朝中前期),因經濟的繁榮、印刷術的推廣,妖怪文化在日本達到黃金時期。著名的妖怪繪卷《百鬼夜行》,便是誕生於此時。
與此同時,妖怪文化的流行,也導致日本人衍生了更多的文化行為——「尋妖」和「造妖」。顧名思義,尋妖,就是尋找妖怪;既然有人尋找妖怪,那就一定有故弄玄虛的人製造妖怪。
瑞龍寺的真龍標本和河童標本,即誕生這一「尋妖—造妖」背景之下。
日本四面環海、國中多山,因著這一特殊地理位置,日本人最熟悉的生物莫過於魚和猴子。於是,日本人「尋妖」尋到了很多這樣的妖怪——
上半身類人,下半身類魚。
在西方,這種生物被稱作美人魚;在東方,這種生物被稱作鮫人。在日本,這種生物有時候被稱作人魚,有時候被稱作河童…
通常,發現這種生物之後,日本人還會煞有其事地舉行祭祀儀式,以謝山川神靈。
英國伯克斯頓博物館裡,就收藏了這麼一具「人魚標本」。據說,這個人魚標本是19世紀中期,由英國商人在日本購買並收藏,後來,將它捐給了博物館。這個人魚標本長這個樣子——
是不是有點兒恐怖呢?與想像中的美人魚不太一樣?
後來,博物館方對這個美人魚標本進行了X光檢測。人魚標本在X光下,長這個樣子——
看到那些又細又長的白條了嗎?那些都是鐵絲。
從這張X光照理,也可以清楚滴看到,「人魚」的身體和尾部根本就是拼接而成,人魚的雙臂裡竟然沒有骨骼!
科學告訴世人,人魚標本根本就是徹頭徹尾的贗品!
那麼,這個標本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呀,在江戶時代,由於日本國內大量的貴族十分熱衷於「尋妖」,致使國內一些投機者別有用心地「造妖」。造妖當然不能無的放矢,日本國內很多地方不是流傳著「河童」的傳說嗎?那就製造河童吧。
於是,造妖者就用猴子和魚的乾屍,通過特殊的手法拼接起來,形成一具「嶄新」的河童標本,再拿著它向熱衷於此的貴族邀功。
直到現在,日本很多地方仍然傳承這一技術。
比如說,千葉縣佐倉市歷史民俗博物館,在2017年還舉辦了一場特殊的「人魚標本」製作展覽會,人魚標本的製作方法還做了展示。
製作好的人魚標本,還特意標註了應該藏在什麼地方。
英國商人所購買的人魚標本,也是用此法製作。至於瑞龍寺裡的真龍標本和河童標本,恐怕也是誕生於江戶時代。
有意思的是,日本人從來不否認這些標本乃是人工製成。倒是在國內,有很多人煞有其事地宣傳: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河童和龍啊!你們看,日本瑞龍寺還有真龍標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