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老虎畫成病貓,為何能成為故宮珍寶?專家:放大10倍才是經典

2020-12-12 雲敘古蹟

引子

在藝術作品中,最富有意義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個性。——林語堂

現如今 ,隨著科學的發展 ,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上的需求 ,大家已經不再滿足於物質 ,有不少人都開始培養起了自己的興趣愛好 ,而藝術繪畫這一類成了大多數人的首選 。我們也知道,這不僅可以陶冶情操 ,還能提高自己的審美 ,可以說是放鬆身心的一個不錯的選擇。有不少人都會抽自己的閒暇之餘,去舒緩一下心情,拓寬自己的眼界。

從古至今 ,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歡繪畫大自然 ,除了植物,風景 ,動物也是不少畫家們的不二選擇。老虎作為森林裡的百獸之王 ,在人們的印象裡一直都是十分有威嚴的 ,它的身上有著其他動物沒有的威武霸氣 。一直以來,有不少文學作家都將其作為自己的素材。我們也知道 ,想要讓畫作的栩栩如生 ,那勢必要體現出老虎的神韻,但曾經,有這麼一幅畫作 ,將老虎畫成了"病貓",卻被譽為傳奇名畫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

將老虎化成"病貓"

這幅畫作名為《蜂虎》,第一眼看過去 ,老虎身上的那種霸氣,溫柔都沒有 ,反而與病貓很是相似 ,一副病懨懨的樣子 ,完全沒有了身為萬獸之王的霸氣 ,仿佛是在躲著什麼 ,眼裡充滿了恐懼和無奈 ,佝僂著身子 ,夾著尾巴 ,看起來很害怕 。大家紛紛疑惑 ,這樣的畫作怎麼能被收藏在故宮,還被譽為傳奇名畫 ?

作為最出名的一幅畫作 ,卻讓很多人欣賞不了 ,大家都看不懂所要表達的意思 。畢竟在人們的固有印象裡 ,老虎就應該是那種威嚴霸氣的 ,而這幅畫作讓人看後就覺得想笑,更有不少人調侃,這哪裡是山大王 ,不如一條犬 ,可就是這樣的一幅畫 ,卻被放入了故宮收藏,流傳到現在成為罕見的名畫。當然 ,它的價值絕不是因為存在時間久遠 。

專家:放大十倍 ,才是經典

很多人看到這幅畫 ,都很難將它與老虎聯繫起來 ,雖然這幅畫很幽默 ,但作家顯然並不是為了幽默才創作的這幅畫 。後來經過專家的解釋 ,才知道這幅畫其中的含義 。放大十倍去看一下老虎的眼睛 ,才會發現畫中的老虎一直都在用餘光看向周圍 ,順著它的視線看上去 ,就會發現在右上角有一隻野蜂 ,這裡才是這幅畫的經典之作 。

或許大家並不了解所表達的含義 ,但從畫中也可以了解到 ,這隻野蜂帶有劇毒 ,它正在攻擊著老虎 ,作為森林之王的老虎竟然也有怕的東西 ,在野蜂面前還表現得如此狼狽。就如同我們人一樣,在自己害怕的東西面前,也會驚慌失措。雖然蜂很小,但它卻有著很大的毒性 ,就算是威武霸氣的老虎 ,在它面前也如喪家之犬一般 ,也主要表達了有才能的人 ,縱其一生,卻沒有地方可以施展的意思。

千裡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在這世上 ,有很多有才能的人遇不到欣賞自己的伯樂。正如《喻世明言》所說的那樣 :眼見別人才學萬倍不如他的,一個個出身顯通,享用爵祿偏則自家懷才不遇。這也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問題,而作家華巖這幅畫顯然與他自己聯繫起來了 ,畢竟作家在作畫的時候 ,是需要投入感情的 ,這畫上的一筆一畫都是他內心情感的表達 ,他自己此時此刻就像畫中的老虎一般狼狽不堪 ,滿滿的諷刺意味 。

如果我們不細細品味 ,確實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 ,也難怪專家們稱其為一幅佳作。在這個世上,再強大的事物也都有害怕的東西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任誰遇到困難 都只能無奈的表現自己的無助 ,除了對懷才不遇的諷刺,也寄託了人們對建功立業的嚮往和追求 。所以,有些大家看似簡單的東西 ,背後往往隱藏著玄機,它們並不如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樣簡單。

學會創新,才能脫穎而出

經過專家的解釋 ,這副三百多年前的破畫也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定義 ,一開始,由於年代久遠 ,破損很是嚴重 ,在進行修復的過程中 ,這才發現老虎的身邊有一個極小的黑點 ,大家本以為這只是發黴的印記,後來才發現這是一群蜜蜂 。雖然無法將其修復成原來的樣子 ,但其所蘊含的現實意義卻有著很大的價值。這樣充滿創意的畫作,也讓人眼前一亮 ,這才使得它從歷代畫虎精品中脫穎而出 ,成為故宮的傳世名作,也算是實至名歸。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也需要學會創新 ,不要讓自己的思想所束縛 ,這樣才能從千篇一律的人生中脫穎而出。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很大的潛力 ,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要學會認識別人的優點 ,學會充實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只要自己有能力 ,相信上天不會辜負一個認真且上進的人 。俗話說得好 :是金子總會發光 ,在機遇來臨之前 ,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面對這種情況 ,對待挫折的態度與方法也決定了自己未來的人生 。在自己的人生裡,我們每個人都是主角 ,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發光發熱,也希望大家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千萬不要居功自傲,要將自己的目光放長遠 ,人生只有一次 ,我們要好好地去經營,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不知對於這幅《蜂虎圖》,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下方評論出你的意見。

參考文獻:

《林語堂名言錄》《喻世明言》

相關焦點

  • 他將老虎畫成病貓,為何能成為傳世名畫?專家:放大10倍看它眼睛
    老虎作為森林裡的百獸之王 ,在人們的印象裡一直都是十分有威嚴的 ,它的身上有著其他動物沒有的威武霸氣 。一直以來,有不少文學作家都將其作為自己的素材。我們也知道 ,想要讓畫作的栩栩如生 ,那勢必要體現出老虎的神韻,但曾經,有這麼一幅畫作 ,將老虎畫成了"病貓",卻被譽為傳奇名畫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
  • 此人將老虎畫成病貓,卻成傳世名畫,專家:放大10倍看就明白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名家筆下的老虎雄姿偉岸、十分有精神頭,但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有這樣一位畫家,此人將老虎畫成病貓,卻成為傳世名畫,放大10倍看就明白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本來以為這幅畫的特別之處只在於猛虎被畫成了病貓,但真實情況並不簡單。在故宮博物院裡,工作人員發現在老虎的上邊有一個小黑點,本來以為是畫中汙漬,放大後才發現此畫的精髓之處,原來是一隻細腰黃蜂,這種黃蜂攻擊性強,有很大的毒性,看到這種黃蜂,大家就會在第一時間裡逃離的遠遠地。
  • 齊白石把老虎畫成「橘貓」,看著很弱,專家:放大10倍看那爪子!
    他畫的蟬和蜻蜓,翅膀是透明的,放大之後,可以清晰地看到翅膀的紋路;他畫的蝴蝶和飛蛾,放大後,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們翅膀上的毛茸茸的毛和微小如同塵埃的粉;看他的螳螂和螞蚱,螳螂和螞蚱就像是要從畫裡面跳出來一般。在這放大10倍和20倍甚至50倍之後,充分地體現了齊白石工筆功底的強大,簡直是達到了宗師的地步了。
  • 齊白石把老虎畫成病貓,為何能賣出千萬?專家稱關鍵在尾巴
    我國著名的畫家齊白石,雖然所有人都認可他的繪畫水平,也認為他的藝術成就以及造詣是非常高的。但是,齊白石有一幅畫作讓一部分人感到不解,有些人支持齊白石的這幅畫作,另外一部分人則持反對態度,這幅畫作就是齊白石著名的病貓圖。然而,在這幅作品中,齊白石把老虎畫成病貓,卻還是收穫了無數人的稱讚,甚至還賣出了一個非常高的價錢。
  • 臺北博物館有幅怪畫,老虎畫成病貓網友不解,放大5倍終於懂了!
    ,而這幅畫也被稱為是怪畫,很多網友看到這幅畫時都說把猛虎畫成了病貓,很多網友不解,所以這幅畫也被稱為是怪畫,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幅怪畫吧!當我們看到上圖中的這幅畫以後大家有何不同的感想呢?肯定吸引了很多人的好奇吧,小七說這幅畫中畫得是一隻老虎,肯定很多網友都不相信,這哪是什麼老虎,這像一隻病貓,還蜷縮著,感覺根本沒有老虎的威猛,那麼這幅畫的畫家是誰呢?怎麼能把老虎畫成一隻病貓呢?
  • 故宮有幅傳世名畫,畫的是老虎卻像只病貓,專家:放大10倍再看看
    眾所周知,現如今的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現如今這座巨大的皇宮已經改造成為了博物院,這裡收藏著百萬計的珍寶。從金銀首飾到瓷器名畫,應有盡有。而今天要說的便是其中一件很奇特的畫,名叫《峰虎圖》。
  • 老虎畫成「病貓」,卻成為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放大10倍太妙了!
    文 / 小七談到中國的繪畫藝術大家會想到很多著名的畫家,在我國有名的畫家有齊白石,他的一幅國畫非常的值錢,特別是齊白石畫的《蝦》更是贏得了繪畫收藏愛好者的喜歡,還有徐悲鴻畫的《馬》同樣非常的經典,正是在這些繪畫名家的影響下,我國的繪畫藝術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
  • 他將老虎畫成「病貓」,為何卻成為了傳世名畫?專家:看老虎眼睛
    可見老虎在山中的統治地位。01古人畫老虎也喜歡把老虎的威武霸氣展現出來,如果不喜歡這樣的老虎,覺得煞氣太重的話,也會有一些畫作展現得是溫和的老虎。這些老虎或坐或臥,甚至有的會抬頭看月亮,這樣既不失王者的風範,又能看上去溫順許多。
  • 此人把老虎畫成「病貓」,還成了千古名畫?放大20倍發現其中奧秘
    老虎作為「萬獸之王」,古往今來一直都是威武、勇敢的象徵,在我國各大領域中都有關於老虎的傳說,比如說俗語裡的「老虎屁股摸不得」,小說「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武松醉酒打虎等傳說。除了文學典故和民間俗語之外,老虎在繪畫界中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題材,此人把老虎畫成病貓,還成了千年名畫?
  • 老虎被畫成「病貓」,為何被譽為傳世名畫?放大5倍看老虎的表情
    但也有人表示,拍賣上的字畫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頂級字畫,因為傳世名畫都收藏在博物館裡,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眾所周知,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我國最頂級的博物館,藏有無數頂級書畫。據故宮給出的統計數據,故宮藏品總數為1862690件/套。大家都知道臺灣也有故宮,就是臺北故宮。臺北故宮有這樣一幅畫,叫「蜂虎」。畫的作者是清代華嚴。
  • 老虎被畫成病貓,反被專家評為名畫?放大後看老虎眼睛,就明白了
    ——《猛虎行》老虎作為百獸之王,在古代是力量和權力的象徵,自古老虎就成了各大詩詞中,名畫典藏中「常客」。一副把老虎畫成「病貓」的畫,在後世為何反被專家評為名畫?其實把老虎眼睛放大10倍,細細觀看看老虎眼睛就能明白了得其中奧妙。
  • 臺北故宮裡的怪畫,老虎被畫成了病貓,放大10倍看出其中奧秘
    北京故宮博物館,是我國面積最大,藏品最多,收藏價值最高的博物館了。但是在我國臺灣也同樣有一個博物館,就是位於臺北的臺北故宮博物館,裡面同樣收藏著很多價值連城的藏品。其中就有一幅名畫《蜂虎》,為清代華巖所創,大家第一眼看上去肯定會說,把老虎畫成這樣,居然也能稱之為名畫?
  • 齊白石將猛虎畫成病貓,賣出千萬高價惹爭議,專家:睜大眼仔細看
    引言 「畫虎不成反類犬」出自南宋著名史學家,範曄所編撰的《後漢書·馬援傳》,比喻模仿時未得其神,反而弄得不倫不類成為世人的笑柄。由此可見「畫虎不成反類犬」分明是一個貶義詞,可是為何齊白石畫虎不成反類「病貓」的作品卻賣出了2800多萬的天價呢?
  • 齊白石老虎畫成「病貓」,還拍賣出2800萬?專家:放大5倍看尾巴
    雖然,齊白石的《虎圖》乍一看,完全沒有老虎的威風凜凜、煞氣逼人,但卻在一片祥和中用柔和的線條,將老虎的內在威猛傳遞出來,這種形像神達過於巧妙。齊白石窮盡一生都在研究繪畫藝術,他的很多作品以童趣的主旨表達出深遠寓意,他筆下作品筆墨雄渾滋潤、意境淳厚樸實,像他擅長的「魚蝦蟹蟲」活靈活現,既能引發成年人的共鳴、又能勾起青少年的興趣。
  • 故宮存了副老虎畫,看起了卻像只病貓,專家:你放大10倍就懂了
    文/鏡子故宮博物館裡,在這一個個名貴的畫作當中,其中有一幅古畫可以說是趣味十足和一些我們傳統的畫作相比,顯得這一幅畫格格不入,然而這一副特殊的畫作就是之前出自清代畫家華巖之手的《峰虎圖》。無論是放到一個怎樣的社會,人們都喜歡捏軟柿子,果然有一天當他經過了一家店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作品竟然被人給抄襲了,但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算了,他還發現這一位抄襲他的人脈的畫作竟然比自己的真畫還貴。一般人如果看到了這樣的場景,肯定第一反應就是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決定以後,自己在賣畫的時候也一樣要抬高價格。
  • 把貓咪放大10倍跟老虎打架誰能贏?別傻了,把它放大,你就知道了
    老虎,實則上,屬於貓科動物,而貓科動物最常見的代表,則是貓咪。那這就有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貓咪跟老虎打架誰能贏?將貓咪放大十倍呢?貓咪跟老虎戰鬥,當然不是對手,倘若將貓咪放大十倍,會不會弔打老虎呢?錯了,將貓咪放大十倍,你會發現它成了呆板的貓,笨拙的貓,一隻大胖貓。
  • 齊白石把老虎畫成病貓,為啥還能賣2800萬?專家說看尾巴就知道了
    對於眾人的疑惑,專家表示要從這副《虎圖》當中,老虎的尾巴來仔細研究。 二、尾巴上的細節 專家認為這幅《虎圖》中所畫的老虎非常靈動有神,儘管它只留給人們一個背影。但其橫臥匍匐的姿態,將其雄壯的身軀都展現了出來。而其中一隻前爪抬起的動作,更展現出來老虎捕食時,靜心等待獵物的姿態。
  • 故宮有一幅「鬼圖」,距今800餘年,無人能懂,專家:放大100倍看
    故宮藏有一幅「鬼圖」,距今已800餘年,無人能懂,專家:放大100倍你再看亂世的黃金,盛世的古董,此言不虛,但少說了一項,盛世除了古董之外,文玩、字畫、玉石、寶器,同樣深受也世人追捧喜歡。針對這幅畫突然之間吸引發大量關注,很多人不明就裡,因為他們實在是看不出這幅畫有何名堂,畢畫中的人物也沒有那麼的栩栩如生,在此,小編想說的是,李嵩這幅畫最大的亮點就是畫中的骷髏。畢竟在中國歷史上,畫過骷髏島的畫家少之又少,畫了又能流傳下來的更是屈指可數。這幅畫在故宮珍藏多年,數以萬計的遊客都如同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沒人能看懂這幅畫,不知道李嵩想表達什麼?
  • 畫家「畫虎成病貓」,放大20倍後,專家為自己的無知感到羞愧!
    華喦,和他的名字一樣,現在很多人都不認識他,所以也有行內人稱他為華巖。華巖是清代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畫家,可是居然有人說他畫的虎像貓,很長一段時間都被世人嘲笑。這幅畫到現在還珍藏在故宮博物館內,這是為什麼呢?華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藝術家呢?
  • 故宮一幅畫被稱鬼畫,800年無人看懂,放大10倍,網友:太可怕了
    故宮一幅畫被稱鬼圖,800年無人看懂,放大10倍,網友:太可怕了迷畫《骷髏幻戲圖》是南宋李嵩的經典作品之一,以詭異的骷髏入畫,又被稱為「鬼畫」。此畫摒棄了傳統國畫的溫文爾雅、點景寫意,相比之下它的魅力在於詭異和恐怖。《骷髏幻戲圖》南宋李嵩畫作這幅距今800年,準確地來說是808年的鬼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如其名,不看畫作,光聽名字就仿佛是現在的驚悚電影,沒想到在800年前就有人能大膽採用這種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