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藝術作品中,最富有意義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個性。——林語堂
現如今 ,隨著科學的發展 ,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上的需求 ,大家已經不再滿足於物質 ,有不少人都開始培養起了自己的興趣愛好 ,而藝術繪畫這一類成了大多數人的首選 。我們也知道,這不僅可以陶冶情操 ,還能提高自己的審美 ,可以說是放鬆身心的一個不錯的選擇。有不少人都會抽自己的閒暇之餘,去舒緩一下心情,拓寬自己的眼界。
從古至今 ,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歡繪畫大自然 ,除了植物,風景 ,動物也是不少畫家們的不二選擇。老虎作為森林裡的百獸之王 ,在人們的印象裡一直都是十分有威嚴的 ,它的身上有著其他動物沒有的威武霸氣 。一直以來,有不少文學作家都將其作為自己的素材。我們也知道 ,想要讓畫作的栩栩如生 ,那勢必要體現出老虎的神韻,但曾經,有這麼一幅畫作 ,將老虎畫成了"病貓",卻被譽為傳奇名畫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
將老虎化成"病貓"
這幅畫作名為《蜂虎》,第一眼看過去 ,老虎身上的那種霸氣,溫柔都沒有 ,反而與病貓很是相似 ,一副病懨懨的樣子 ,完全沒有了身為萬獸之王的霸氣 ,仿佛是在躲著什麼 ,眼裡充滿了恐懼和無奈 ,佝僂著身子 ,夾著尾巴 ,看起來很害怕 。大家紛紛疑惑 ,這樣的畫作怎麼能被收藏在故宮,還被譽為傳奇名畫 ?
作為最出名的一幅畫作 ,卻讓很多人欣賞不了 ,大家都看不懂所要表達的意思 。畢竟在人們的固有印象裡 ,老虎就應該是那種威嚴霸氣的 ,而這幅畫作讓人看後就覺得想笑,更有不少人調侃,這哪裡是山大王 ,不如一條犬 ,可就是這樣的一幅畫 ,卻被放入了故宮收藏,流傳到現在成為罕見的名畫。當然 ,它的價值絕不是因為存在時間久遠 。
專家:放大十倍 ,才是經典
很多人看到這幅畫 ,都很難將它與老虎聯繫起來 ,雖然這幅畫很幽默 ,但作家顯然並不是為了幽默才創作的這幅畫 。後來經過專家的解釋 ,才知道這幅畫其中的含義 。放大十倍去看一下老虎的眼睛 ,才會發現畫中的老虎一直都在用餘光看向周圍 ,順著它的視線看上去 ,就會發現在右上角有一隻野蜂 ,這裡才是這幅畫的經典之作 。
或許大家並不了解所表達的含義 ,但從畫中也可以了解到 ,這隻野蜂帶有劇毒 ,它正在攻擊著老虎 ,作為森林之王的老虎竟然也有怕的東西 ,在野蜂面前還表現得如此狼狽。就如同我們人一樣,在自己害怕的東西面前,也會驚慌失措。雖然蜂很小,但它卻有著很大的毒性 ,就算是威武霸氣的老虎 ,在它面前也如喪家之犬一般 ,也主要表達了有才能的人 ,縱其一生,卻沒有地方可以施展的意思。
千裡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在這世上 ,有很多有才能的人遇不到欣賞自己的伯樂。正如《喻世明言》所說的那樣 :眼見別人才學萬倍不如他的,一個個出身顯通,享用爵祿偏則自家懷才不遇。這也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問題,而作家華巖這幅畫顯然與他自己聯繫起來了 ,畢竟作家在作畫的時候 ,是需要投入感情的 ,這畫上的一筆一畫都是他內心情感的表達 ,他自己此時此刻就像畫中的老虎一般狼狽不堪 ,滿滿的諷刺意味 。
如果我們不細細品味 ,確實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 ,也難怪專家們稱其為一幅佳作。在這個世上,再強大的事物也都有害怕的東西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任誰遇到困難 都只能無奈的表現自己的無助 ,除了對懷才不遇的諷刺,也寄託了人們對建功立業的嚮往和追求 。所以,有些大家看似簡單的東西 ,背後往往隱藏著玄機,它們並不如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樣簡單。
學會創新,才能脫穎而出
經過專家的解釋 ,這副三百多年前的破畫也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定義 ,一開始,由於年代久遠 ,破損很是嚴重 ,在進行修復的過程中 ,這才發現老虎的身邊有一個極小的黑點 ,大家本以為這只是發黴的印記,後來才發現這是一群蜜蜂 。雖然無法將其修復成原來的樣子 ,但其所蘊含的現實意義卻有著很大的價值。這樣充滿創意的畫作,也讓人眼前一亮 ,這才使得它從歷代畫虎精品中脫穎而出 ,成為故宮的傳世名作,也算是實至名歸。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也需要學會創新 ,不要讓自己的思想所束縛 ,這樣才能從千篇一律的人生中脫穎而出。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很大的潛力 ,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要學會認識別人的優點 ,學會充實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只要自己有能力 ,相信上天不會辜負一個認真且上進的人 。俗話說得好 :是金子總會發光 ,在機遇來臨之前 ,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面對這種情況 ,對待挫折的態度與方法也決定了自己未來的人生 。在自己的人生裡,我們每個人都是主角 ,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發光發熱,也希望大家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千萬不要居功自傲,要將自己的目光放長遠 ,人生只有一次 ,我們要好好地去經營,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不知對於這幅《蜂虎圖》,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下方評論出你的意見。
參考文獻:
《林語堂名言錄》《喻世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