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國平 遊飛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貢嘎雪山頂,聖潔的光輝暈染著甘孜大地。
這座海拔7556米的雄偉雪山,是四川最高的高度。
亙古聳立的雪山,見證著甘孜州「一步跨千年」的巨變。
今天,四川省委機關報——四川日報,推出12個整版的特別報導「跨越70年 魅力新甘孜」,圖文並茂,濃墨重彩地展現甘孜州70年砥礪奮進的光輝歲月。
飛機在稻城亞丁機場起飛。
雪山銘記——1950年11月24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專區級少數民族自治州。
從這一天起,這片土地迎來新紀元。70年前赴後繼、勇往直前,甘孜百萬各族人民在15.3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共同鐫刻圖景宏大的光輝歲月。
稻城亞丁景區央邁勇雪山。
雪山有幸——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擘畫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涉藏地區發展的美好藍圖。甘孜,再次站上新的歷史起點。
時間,是萬物的尺度;人民,賦予時光意義。甘孜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奮鬥與變遷的故事。每一個奮鬥者的努力,終匯集成宏偉篇章,成為甘孜土地上新的史詩。
理塘毛埡溼地。澤仁汪堆攝
山河為證
暢通甘孜聯通黨心民心
貢嘎山村,是甘孜最偏遠的村之一,全村僅10戶64人。
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目前這裡已建通村路15公裡,實現村組公路全部硬化,從鎮政府到村裡僅1小時車程。
如今在甘孜,鄉鎮、建制村通暢率達100%。
山路十八彎
暢通甘孜,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鬥。
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邊築路、邊行軍,開啟了徵服世界屋脊川藏公路的「第二次長徵」。
1954年12月,川藏公路建成通車。
甲居藏寨遊人如織。 降初澤郎 攝
2017年底,雅康高速試通車,標誌著甘孜邁入「高速+」時代。截至2019年底,全州公路通車裡程達34310公裡,是1952年全州公路總裡程704公裡的約49倍。
交錯相通的公路,勾勒出甘孜大地上最美的畫卷。不斷延長的交通線,串聯起甘孜大地上的黨心和民心。
不僅如此,康定、稻城亞丁、甘孜格薩爾3座機場陸續建成並通航,甘孜成為全國唯一建有3座海拔4000米以上機場的地市州。目前,州內第4個支線機場已完成選址諮詢並形成前期選址初步成果,不久的將來,火車也將開進甘孜。
在新都橋「三區三州」工程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準備上塔開展工作。 黃麗攝
通衢大道穿雲而來,信息匯集進入智慧生活,電力水利造福一方。
甘孜州縣各類電站自1952年開始建設,如今全州18個縣(市)、289個鄉(鎮)全部與國家電網相連,實現全州「一張網」,結束「無電鄉」歷史。
措普溝湖光山色。 張成信 攝
為政之要,其樞在水。建州以來,先後實施13個中型水利工程。「雲端石渠」高寒牧區群眾,也喝上自來水。
建州後,甘孜的信息網絡從閉塞滯後到萬物互聯。目前,18個縣(市)主城區已開通5G網絡,行政村移動通信覆蓋率和光纖寬帶率達100%。
70年來,甘孜大力推動交通、電力、通信、水利「四張網」建設,為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提供了有力支撐。
甘孜秘境——新龍縣措卡湖美不勝收
歲月為名
民生甘孜鑄就「未來的高度」
易地扶貧搬遷是改善邊遠山區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舉措,是實施精準扶貧、有效脫貧的重要抓手之一。
截至2019年12月,甘孜州建成集中安置點88個,安置貧困人口2956戶11083人,安置隨遷戶373戶1815人,如期完成「十三五」時期國家、省下達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康定市新都橋鎮水橋村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也決定著「甘孜未來的高度」。
如今,甘孜的學校數量從1950年的43所發展到目前的846所;在校生人數從1950年的3227人發展到目前的22.47萬人;專任教師人數從1950年的112人發展到目前的1.37萬人。
歡騰的色達草原。 郭昌平 攝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為讓民生「蛋糕」做得更大更好,甘孜建立以兜底、扶老、助殘、救孤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制度,讓特殊的貧困人群擁有生活的「最後一道保障」。
理塘賽馬節上,選手正在表演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到2019年底,甘孜州18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136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22986名貧困人口成功擺脫貧困;全州人均GDP達32440元,是1950年人均GDP僅66元的491.5倍。
歲序常易,華章日新。甘孜「千年之變」的背後,蘊含著中國脫貧之路的成功密碼。
藏寨之秋。 澤裡 攝
天地可鑑
生態甘孜遍地是花處處是景
1998年,甘孜州作為四川省首批試點之一啟動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幾十萬森林工人從砍樹人變為植樹人,持續20多年的植樹造林,讓甘孜州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2011年,甘孜州提出「全域旅遊」概念,並定義為:全域資源、全面規劃、全境打造、全民參與,以創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為統領,打造生態甘孜。
甘孜縣雅礱林卡省級溼地公園。
捍衛全省重點原始林區,守護高寒草甸溼地、河沿及林沿溼地、湖泊溼地等三大類溼地,構築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甘孜建成的自然保護區數量、面積居全省第一。2017年,海螺溝景區創建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9年,稻城縣獲國家第三批「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
甘孜旅遊勝地格薩爾王城
生態帶動旅遊,旅遊成就發展。2015年,甘孜接待遊客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達1076.1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達107.5億元。2019年,甘孜接待遊客3316.6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66.98億元。
70年間,甘孜經歷了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生態文明三個階段的歷史跨越,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甘孜縣仁果鄉田園風光。 郭昌平 攝
日月為表
奮進甘孜傳承紅色精神凝聚奮進力量
時間的年輪,刻印著奮鬥者的足跡。
8月2日,色達縣歌樂沱鄉專職紀委副書記兼專武部長八足烏合,在開展扶貧工作期間突發疾病因公殉職,年僅35歲。
時間向前。2013年12月16日,甘孜州委原常委、宣傳部部長畢世祥下鄉調研途中,在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高爾寺山時遭遇車禍不幸殉職,年僅53歲。
……
在甘孜的山河大地上,無數的黨員幹部在這裡獻了青春獻終生,傳承上輩帶下代。
瀘定橋景區
早在1933年,年輕的共產黨人帶領紅軍長徵,途經甘孜地區,紅色精神便在這裡落地生根,成為民族精神中最寶貴的一部分。
新中國成立後,11萬解放軍指戰員和築路民工劈開懸崖、徵服險川,打通西藏連接祖國內地的大動脈。2000多名軍民長眠在川藏公路上,鑄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德格縣格薩爾藝術團在重慶市區進行文藝演出。 (德格縣文旅局供圖)
紅色基因的傳承,澆灌出甘孜大地上最鮮豔的格桑花。在瀘定橋畔的瀘定橋幹部學院,「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飛奪瀘定橋精神,時時激勵著人們,傳承和弘揚這種大無畏精神。70年來,在中央和省委的關懷下,各級黨員幹部前赴後繼,在這塊紅色土地上揮灑青春和熱情,使美麗的格桑花更加鮮豔奪目。
如今,脫貧攻堅的故事,傳頌在雪域聖地。正如那首藏歌中所唱:「喜馬拉雅山再高也有頂,雅魯藏布江再長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邊,共產黨來了苦變甜。」
千年嬗變,光輝歲月。
理塘濯桑現代特色農業園區。 葉強平 攝
歷史,只有離得足夠遠,才能一窺全貌;只有走得足夠近,才能感受真實。
回看歷史,敘說當下,更是在描繪未來。一切的現在都孕育著未來,而未來的一切都生長於它的昨天。甘孜大地上的光輝歲月,對於下一個千年來說,70年只是序章。
新的曙光,照耀在貢嘎山頂。皚皚積雪,化為溪水融入江河,再次開啟波瀾壯闊的萬裡徵程……
陽光照在臉上,幸福甜在心裡。甘孜建州70周年,扎西德勒。
讓我們再仔細看一看《四川日報》
今天圖文並茂的12個整版
為70年奮進甘孜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