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見文末 物種日曆
名字很重要,從名字能看出很多人和事的特徵。很難確定是因為有了名字才有了這些特質,還是因為這些個體不同的特徵才有了獨特的名字。
在蜜蜂世界裡,一些種類也擁有極具特徵的名字,比如黃色小蜜蜂 Apis florea、黑色小蜜蜂 A. andreniformis、黃色大蜜蜂 A. dorsata 和黑色大蜜蜂 A. laboriosa,根據腹部顏色特徵就可以把它們區分開。
還有一類獨特的蜜蜂,你同樣能根據名字猜出它們最大的特徵,那就是無刺蜂。
至上而下分別為大蜜蜂 Apis dorsata、東方蜜蜂 A. cerana、小蜜蜂 A. florea 和無刺蜂 Trigona sp.。圖片:周欣,邱立飛
01
無刺還怎麼防禦
很多人害怕蜜蜂,主要原因有二:蜂箱裡蜂群扎堆帶來的密恐,以及蜜蜂螫人。殊不知蜜蜂世界裡也有不螫人的種類,無刺蜂就因為尾針退化(並不是徹底沒有),不再具備螫人這一防禦手段。
同時很多人也喜歡蜜蜂,主要原因也有二:蜂巢內儲存的蜂產品;獨特的社會性昆蟲特徵帶來的科研和生態意義。和東方蜜蜂、西方蜜蜂一樣,無刺蜂也會採食和釀造花蜜,採集樹脂加工成蜂膠。
無刺蜂過著群體生活,它們的「社會」中存在級型分化、勞動分工以及精巧的交流系統,因此備受科研工作者關注。圖片:José Carlos W / wikimedia
不過,無刺蜂只是一個泛化的名字,此外還有酸蜂、銀蜂等別名。雲南南部大部分地區都有無刺蜂分布,當地人因其蜂蜜帶有獨特酸味,所以叫它們「酸蜂」,根據樹棲、土棲不同,又分別有「樹酸蜂」和「土酸蜂」。
無刺蜂在樹洞內、石縫內和土裡都可以築巢。圖片:李虞冉
在馬來西亞等地,無刺蜂因個體大小,顏色均與日常見到的蒼蠅比較像,所以當地土話叫它「蠅蜂」。可能在後來商品化的過程中,商家擔心讓大家吃「蠅蜂蜜」會有不適,慢慢就演變成了「銀蜂」,無刺蜂蜂蜜也成了「銀蜂蜜」。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當白人把西方蜜蜂從歐洲首次引入美洲時,當地土著就稱西方蜜蜂為「白人養的蠅子」。
雖然沒有螫針,但無刺蜂演化出了其他防禦手段,比如塗抹蜂膠、用上顎撕咬等。
塗抹蜂膠能起到多重防禦效果:在巢外,可以驅趕入侵者;在巢口,可以形成防護帶;在巢內,不僅可以用來加固房子,還可以把入侵者包裹成「木乃伊」。
無刺蜂雖然個體較小,但當人或者其他大型哺乳動物對它們「掏窩」時,它們也會蜂擁而至,群起攻之。無刺蜂會通過帶鋸齒的上顎切割人的毛髮,為此,有一些「有經驗的獵蜜人」也稱無刺蜂為「剃頭蜂」。
一不小心手上的毛可能就被切掉了。圖片:汪正威
02
仍待揭開面紗
據估計,全世界共有六百多種無刺蜂,現在已經記錄的大概有五百種。這可能與無刺蜂的分布有直接關係,它們主要分布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生物多樣性豐富,但研究投入卻出奇地少,明顯滯後於生產投入。
在中國,雲南南部、海南以及臺灣已有明確的無刺蜂分布的報導,雲南南部可能是無刺蜂印-澳熱帶-亞熱帶分布區域的最北緣;廣西及南海其他所涉區域仍有待進一步調研。《中國動物志》記載的七種無刺蜂在雲南南部均有分布。2017年在泰國仍有無刺蜂新種被發現。2019年,我們還在雲南西雙版納發現一個新記錄種——戈式無刺蜂。
戈氏無刺蜂通體黝黑。樣本來自潘鵬。圖片:汪正威
雖然科學無國界,無刺蜂的生境也沒有國界,但生境破碎化、人類活動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仍可能給一部分對生境北緣環境變化敏感的無刺蜂類群帶來影響。是否會在研究清楚之前就造成這些類群逃逸或滅絕仍不得而知,至少,跨境研究始終不如在自家後院研究來得方便。
本土蜂種中可馴養的有東方蜜蜂,無刺蜂裡則有黃紋無刺蜂(Lepidotrigona flavibasis)、頂無刺蜂(L. terminata)、黑胸無刺蜂(Tetragonula pagdeni)以及虹無刺蜂(T. irridipennis)等。不過中國目前關於無刺蜂的研究遠落後於關於蜜蜂及其他昆蟲的研究。
現目前的無刺蜂馴養和取蜜模式,大致分為五大類:
野外直接挖開無刺蜂巢,破壞式獲取蜂蜜,這種方法容易使蜂王受傷,整巢被毀(多為土棲無刺蜂類);
將無刺蜂巢所在樹桶鋸斷,直接帶回飼養(多為樹棲無刺蜂類);
放置空桶,林間引誘無刺蜂群至蜂桶,原位或者轉地飼養;
設置無刺蜂誘桶,獲得蜂群後,轉移到人工蜂箱養殖;
通過人工分蜂手段,將母群一分為二進行群體擴繁。
目前中國的無刺蜂馴養還在探索階段,多為養蜂愛好者通過前三種方式取一些無刺蜂群進行採蜜或養殖。這些原始的養殖方式,不僅會對蜂群原始生境造成一定破壞,同時對無刺蜂群本身也會帶來嚴重的損害。另外,如果人們從思想上就養成對蜂群、對自然不尊重的習慣,那將對重拾無刺蜂保護和研究造成很大的打擊。
無刺蜂后足花粉筐(黃色虛線),用於攜帶花粉團、樹脂或蜂膠粒(紅色箭頭)。圖片:汪正威
03
精巧的微縮帝國
無刺蜂群的內部構造與蜜蜂六稜格子的巢房有很大不同,其育兒房、儲蜜區和儲花粉區都是開口朝上的蠟片築成的碗狀結構——蠟碗。離巢口較近的地方會通過蠟片築成多層「屏風」式的阻隔,既能保證通風、排氣,也能很好地保持巢內溫度和溼度。
距離子脾(育兒區一個個規則大小的蠟碗構造,蜂王在蠟碗中產卵,哺育蜂則會根據其中幼蟲的大小來補充食物)較近的蜜碗是蜂糧儲存區(存放釀造後的花粉,作為無刺蜂蛋白質等供給),稍遠的蜜碗用來儲存花蜜,釀造之後便是無刺蜂蜜。
無刺蜂群內部示意圖。中間薄層包裹的是育蟲區,周邊一個個卵圓形的是裝滿蜂糧和花蜜的食物儲存區,部分蠟碗未裝滿蜂蜜,仍保持開口狀態。圖片:汪正威
蜂類大多比較愛乾淨,主要表現為三點:不在巢內排洩,特設「垃圾區」,以及清理行為。
無刺蜂採集樹脂能很好地抵禦寄生蟲和入侵的天敵,對「垃圾」也有很好的防腐作用。快速的「垃圾分類」能力,能讓無刺蜂快速地將個體較小的「垃圾」清理出巢房;對於沒有辦法快速清理出去的個體較大的入侵者,例如老鼠或者大甲蟲,無刺蜂會群起而攻之,用樹脂、蜂膠將其快速做成「木乃伊」。
涇渭分明的育蟲區(紅線)、食物區(綠線)和「垃圾區」(黃線)。圖片:汪正威
不過最好的防禦還是通過藝術大師般的建築能力,將巢門口建得漂亮且隱蔽(圖9)。有些種類甚至會在晚上堵塞巢口,並在巢口附近像鋪設地雷一般到處點上蜂膠小點(圖10),保衛著蜂群帝國發展壯大。
隱蔽的巢口。無刺蜂棲息在石縫中,喇叭狀巢口延伸在石壁外。圖片:汪正威
巢口管及其外周布滿蜂膠點,如「護城河」般抵擋螞蟻等入侵者。圖片:汪正威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作者汪正威、李虞冉、溫心馨、曲玉鳳。感謝中國農業大學徐環李老師和周欣老師的建議。感謝質蘭基金會的支持。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原標題:《不蜇人的蜜蜂就可以隨便欺負啦?咬得你頭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