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已經發生的,你認為不好的事情,去指責員工、親人和朋友一點也沒有用。
這是戴爾·卡耐基先生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如欲採蜜,勿蹴蜂房》中所講述的內容。
自古以來,對於犯錯的人,批評、指責和謾罵似乎已經成為了人的本能。然而這世間本沒有「對錯之分,善惡之別」,很多的對,是大多數人的對;善是多數人的善。如同:「指鹿為馬」這句成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誰對還是誰錯?我認為都沒錯,趙高,為驗證群臣之心,群臣怕被殺頭。在比如:人們津津樂道的梁山108條好漢,是善是惡?對於當時的政府而言是惡,但對於百姓來說是善。
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時間、地點,就會發生不一樣的結果。假如將這108條好漢,放到現在,那就是違法,會被社會和百姓搓脊梁骨。
因此,我們在批評別人時,是不是該想想,如果我處在他的位置,會怎麼做?會怎樣做?多一點了解,少一點批評、責罵,也許事情就會向你想要的結果轉變。
我國有句古話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天天被批評、打罵的孩子,會怕、會懦弱、會沒責任感、會打架。其實,孩子的本性裡有許多真善美。她小小的心靈就像剛從山頭升起的陽光一樣明亮。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鼓勵,她會越來越優秀的。請好好愛惜每一個孩子,和她做好朋友,好好愛她,隨著她慢慢長大,你能陪她的時間越來越少。就像現在的你一樣,因為你的父母無時無刻等著你回家。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都一樣,做錯事的時候,只會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責怪自己。在我們想指責或糾正別人的時候,別人會為自己辯解,甚至反過來攻擊我們。因此,我們應該儘量去了解別人,而不是用責罵的方式。讓我們設身處地的去想一想,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比起批評,責怪還要有益、有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