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和漫威的超級英雄們在大銀幕展開了隔空對決,恰巧,2018年兩家各自的單人電影《海王》與《黑豹》發生了故事內容上的「重合」。
最明顯的,兩部電影的劇情都是主角哥哥和自己的弟弟爭王位,過程也極其相似,男主一開始在決鬥中被打敗了,經歷過波折之後,在高潮大戰忽然現身。
而亞特蘭提斯和瓦坎達都是虛構國家,擁有超級發達的科技,國家內部一樣有著不同的勢力分支,往後在各自電影宇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海王和黑豹出場方式同樣是現在集體電影中小露兩手,然後在自己的獨立電影升級裝備。
只不過海王的外貌更像雷神罷了。
如此相似的兩部電影,又為何在內地市場有著天差地別的表現?
登陸內地院線僅僅5天,《海王》就已經狂攬8.55億人民幣,已經相當於超過1億美元,豆瓣評分一度達到8分以上;《黑豹》的內地總票房只有6.6億,口碑備受質疑,難道DC這回真把漫威給比下去了?
其實,《海王》在中國市場碾壓《黑豹》,是有深層原因的。
1.檔期不同,《黑豹》期待值太高
兩部電影內容雷同,但內地上映的檔期卻是大相逕庭。《海王》比北美檔期早了兩個星期,先前沒有受專業媒體評價的影響,只要製作水準不掉鏈子,同檔期沒有黑馬強敵,票房口碑雙豐收是可以預期的。
《黑豹》則是北美比內地早了三個星期,然後帶著「神作」光環來到內地院線。但習慣了「漫威套路」的中國觀眾似乎並不適應這部氣質獨特的作品。
論劇情,看起來只是非洲版的「王子復仇記」;論視覺畫面,這種頂配特效也見怪不怪了,甚至都沒有《海王》驚豔;論演員表演,那就更沒有什麼亮點可言。
多數中國觀眾不能直觀地感覺到《黑豹》到底哪裡神了,再加上每一次都吹「漫威最佳」,觀眾慢慢分不清到底哪一部才是最佳了。
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過高的期待值與實際情況的不一致造成了心理落差,也許卸下「漫威最佳」的光環,卸下「政治正確」的因素,對《黑豹》來說要更公平一些。
2.中國觀眾沒有「黑人情懷」
多數中國觀眾不能直觀地感覺到《黑豹》到底「神」在哪裡,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不是黑人。
沒有「黑人情懷」,不熟悉非洲文化,觀眾感覺不到史上首位黑人超級英雄電影的特殊意義,也很難理解電影的各種隱喻,有「門檻」的電影,要徵服更多觀眾自然也有相應的難度。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花時間了解背景淵源之後再去看電影,這是不實際的。
大概這就是文化差異對電影口碑的影響,我們東方文化的很多東西拍成電影,西方人理解不了,不給獎項,不代表不好;反之西方文化我們理解不了,也不代表《黑豹》真的不好。
要是把主角換成中國的超級英雄,把部落決鬥換成華山論劍,把瓦坎達換成類似於「丐幫」的武林組織,情況勢必大不相同。這不,漫威就真的打算推出一位以李小龍為原型的中國超級英雄「上氣」,明顯是希望能在中國市場複製《黑豹》在北美的成功。
3.《海王》定位明確
相對《黑豹》的「特殊」,《海王》的定位則要明確很多,溫子仁很明白,這就是一部類似《速7》玩「技術」的超級大爽片。
結果,酣暢淋漓的運動鏡頭,震撼宏大的視覺效果,以及主演的顏值保證,《海王》成為了一部上等的爆米花電影。
要論「爽」的程度,《黑豹》不及《海王》。
只是,現在的《黑豹》似乎已經不能完全定義成爆米花電影了,經過迪士尼的重新「包裝」之後,《黑豹》已經開始席捲頒獎季的各大獎項:
美國電影電視土星獎,獲得最佳導演等5個大獎;
好萊塢電影獎,奪得最佳影片;
亞特蘭大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美國電影學院,入選年度十佳影片;
金球獎,提名最佳影片;
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提名最佳影片等12個大獎...
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提名,將是《黑豹》的最終目標。
野心如此之大,漫威也不會在意內地市場比不過《海王》這件事了。
人與人的關係,無論再緊密,也終將岔路,好在我們都在各自往前走。——《速度與激情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