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一家五口人擠在兩間房子裡,爺爺奶奶雖不和我們住在一起,但父母還得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責任。
幫扶幹部入戶走訪
兩個人的收入要承擔七個人的家庭支出。迫於生活壓力,在我六歲那年,爸爸便到外省打工,媽媽則在家照顧我們和爺爺奶奶。 那時候,爸爸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一次,甚至有時為了多領到一點工資,過年也沒有回來。就這樣幾年下來,通過爸爸的辛苦努力,我們家新修了一層120平方左右的平房。 弟弟妹妹念小學,我在興仁第三中學讀書;隨著年級的上升,要到城裡讀書,家裡的開支也越來越更大了。 2013年夏天,我考上了貴州師範大學,家裡的擔子變得更重了,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我仍然有不能繼續上學的可能,然而國家的一個政策解決了學費這個大問題——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 但我和弟弟妹妹讀書的的生活費依然是個問題,這就像是一張無形的網,罩住我們這一大家子。他們東拼西湊讓我順利上了學,也就是那一年爸爸決定返鄉謀生,一方面能更好地照顧我們,一方面跟姑父學做泥水工,搞建築。 2014年成了我家的轉折點,精準扶貧的第一道光照亮了我們。村裡通過「五查五看,三評四定」,我們家被納入精準扶貧戶。 於是幫扶幹部陸續都來家裡了,通過他們一次次的政策宣傳、出謀劃策,讓我們家看到了希望:特惠貸、教育資助、滾動發展資金、入股合作社、東西部幫扶......... 在學校,我和弟弟妹妹都得到了精準扶貧的助學金,還有其他的精準扶貧政策的恩惠,家裡也養了七八頭牛,十多頭豬。因為這些政策,我們幾姊妹可以好好讀書,父母也緩了口氣,壓在父親肩上的擔子也輕了很多,家裡的日子也在逐漸好轉。 2019年8月,我考上了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特崗教師,同進也躋身成為了一名幫扶責任人;從一個被幫扶者變成一個幫扶責任人,我脫貧了,我們家脫貧了!
幫扶人到郭丹丹家走訪
沒有什麼歲月靜好,是黨和國家在助力我們脫貧。且行且珍惜,我會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奔赴未來的康莊大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