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2020-12-16 天眼新聞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一家五口人擠在兩間房子裡,爺爺奶奶雖不和我們住在一起,但父母還得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責任。

幫扶幹部入戶走訪

兩個人的收入要承擔七個人的家庭支出。迫於生活壓力,在我六歲那年,爸爸便到外省打工,媽媽則在家照顧我們和爺爺奶奶。  那時候,爸爸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一次,甚至有時為了多領到一點工資,過年也沒有回來。就這樣幾年下來,通過爸爸的辛苦努力,我們家新修了一層120平方左右的平房。  弟弟妹妹念小學,我在興仁第三中學讀書;隨著年級的上升,要到城裡讀書,家裡的開支也越來越更大了。  2013年夏天,我考上了貴州師範大學,家裡的擔子變得更重了,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我仍然有不能繼續上學的可能,然而國家的一個政策解決了學費這個大問題——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  但我和弟弟妹妹讀書的的生活費依然是個問題,這就像是一張無形的網,罩住我們這一大家子。他們東拼西湊讓我順利上了學,也就是那一年爸爸決定返鄉謀生,一方面能更好地照顧我們,一方面跟姑父學做泥水工,搞建築。  2014年成了我家的轉折點,精準扶貧的第一道光照亮了我們。村裡通過「五查五看,三評四定」,我們家被納入精準扶貧戶。  於是幫扶幹部陸續都來家裡了,通過他們一次次的政策宣傳、出謀劃策,讓我們家看到了希望:特惠貸、教育資助、滾動發展資金、入股合作社、東西部幫扶.........  在學校,我和弟弟妹妹都得到了精準扶貧的助學金,還有其他的精準扶貧政策的恩惠,家裡也養了七八頭牛,十多頭豬。因為這些政策,我們幾姊妹可以好好讀書,父母也緩了口氣,壓在父親肩上的擔子也輕了很多,家裡的日子也在逐漸好轉。  2019年8月,我考上了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特崗教師,同進也躋身成為了一名幫扶責任人;從一個被幫扶者變成一個幫扶責任人,我脫貧了,我們家脫貧了!

幫扶人到郭丹丹家走訪

沒有什麼歲月靜好,是黨和國家在助力我們脫貧。且行且珍惜,我會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奔赴未來的康莊大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三副「藥方」讓我家脫了貧丨貞豐縣珉谷街道河堡...
    2017年秋天,政府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給我們家派來了幫扶幹部盧興濤。盧興濤既是我這個多災多難的貧困家庭的包保人,也是我們河堡村的駐村幹部。我叫王厚琴,那時我們家有三口人。盧興濤第一次來到我家的時候,看著他瘦削的身子,我心裡不禁有些疑慮,這樣一個自身都「肥」不起來的年輕人,怎麼能幫我。  我們家的勞力力是我和我丈夫汪仁倫,但他後來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病,兒子出門打工,家裡常年就剩下我一個人,要負責全家6畝多田地的農活。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努力 幸福就不會太遙遠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
    我叫邰秀鵬,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的村民。我有三個子女。在別人看來,我有兒有女,家庭美滿。但是老天卻跟我開了一個玩笑,我的大兒子邰再森是先天性腦癱兒童,還患有高血壓等疾病,這讓我們一家十分痛苦。
  •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脫貧故事 |身殘志堅...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脫貧故事 |身殘志堅不言棄 獨臂大俠一片天 2020-12-1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河南姑娘的脫貧變身之旅 丨大方縣綠塘鄉高潮社區...
    我叫胡沙沙,家住大方縣恆大幸福22村,也是高潮社區的一名村幹部。我是一名河南姑娘。每次別人一聽我家是河南的,都很驚訝,因為我現在的口音和大家一樣。當然,這也更方便我下組開展工作。兩年前,我家也還是我們社區的貧困戶之一。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光榮脫貧了!」丨普安縣青山鎮硐口村村民熊...
    2014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到了這裡,村裡的幹部來到了我家,了解我家的生產生活狀況後,他們召開小組群眾會張榜公示讓我家成了建檔立卡戶。  當時,我家裡只有破敗的三間瓦房,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住在裡面,我每天都擔驚受怕。  被評為貧困戶後,家裡總有幹部跑來噓寒問暖了解我們的生活狀況和日常需求,並給我家制定了詳細的扶持計劃。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搬遷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遠離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父老鄉親,也有些不舍,看到幫扶幹部陳吉超著急的樣子,一有空就往我家「鑽」,56歲的人了一直掛念我家的事情,我也能理解他的好心。陳吉超反覆給我說,我們搬過去後承包的責任地、林地還是我家的,可以回來繼續耕種、也可以流轉給政府,政府按每畝一定的金額給予補助。
  • 「我的脫貧故事」我在城裡有了一個家丨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
    我叫周玉福,是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的新市民,搬遷前,我們全家住在波陽鎮普茶村波秧二組,現在住上了乾淨整潔的房子,享受著現代城市的方便、快捷,我真的就像大家常說的,睡著都會笑醒。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我二女兒不滿兩歲時,妻子離家出走了,對我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我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家,風裡雨裡蹣跚前行……說實話,那時感覺真累,內心無比煎熬,望著生我養我的波秧河,我感覺無助。正在這時,市裡和鎮、村幹部來到我家了解情況後,按照程序,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困境中的我看到了希望之光。
  • 【我的脫貧故事】馬友祥:2017年,我家三喜臨門
    【我的脫貧故事】馬友祥:2017年,我家三喜臨門 發布時間:2020-12-23 16:11:33      來源:銅仁日報   我叫馬友祥,
  • 「我的脫貧故事」日子會像葡萄一樣甜丨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村民...
    我叫李興菊,是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六組的村民,在脫貧攻堅的好政策下我家的產業得到了發展,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也走上了致富路。這些年,我家的聯親幹部朱曉露和駐村工作隊的龍廷壽隊長向親人一樣幫扶我們。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我的脫貧故事」一位孤寡老人的心聲丨安龍縣春潭街道板磨社區...
    我叫韋連美,是安龍縣春潭街道板磨社區村民,2018年申請成為貧困戶,2019年民政兜底脫貧。我生長在新社會,雖然經歷過一些自然災害,但是在新社會陽光的沐浴下,在上級黨委和人民政府的關愛下,從未經歷大災大難,贍養老人、養育孩子從未有過困難,幸福的過了幾十年。
  • 「我的脫貧故事」創業能人「牛魔王」丨長順縣青山村高榜才
    我叫高榜才,今年46歲,是長順縣廣順鎮青山村長虹組人。2004年由鼓揚鎮貧困山區生態移民搬遷至廣順鎮青山村的一個新村組。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全組共識別出建檔立卡貧困戶112戶534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使命重於泰山 諾言必須兌現丨望謨縣打易鎮雙壩村...
    我叫班生祥,2019年3月,初到雙壩村的我,第一時間便走遍了全村的小組和自然寨,了解到雙壩村八角組、蠻樣組未通硬化路;壩黑組至青槓組未修建公路;村裡缺少串戶路、公廁、太陽能路燈……補齊這些基礎設施的短板是全村人最期盼解決的問題。我逐項記錄,與村支兩委幹部共商謀劃,召開群眾會,傾聽群眾訴求和期盼。
  • 「我的脫貧故事」幹部為我量身定製了脫貧路丨正安縣樂儉鎮樂儉居...
    我叫熊周華,是正安縣樂儉鎮樂儉居的村民,我今年50多歲了,沒什麼文化,也沒什麼技術,幹什麼都掙不了錢,2014年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剛識別時,家中還有一個年邁的老父親,全家2人收入低,家庭生活困難。那時,我家的生活用旁人的話形容就是「平時上街趕集都要挑著日子去,過得十分拮据」。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扶貧圓了我的大學夢丨赫章縣雙河街道田壩村...
    我叫姚英,是赫章縣雙河街道田壩村村民,現是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一名大二學生。2016年,我開始讀高中,弟弟上初中,書學費、生活費、資料費等一年就要上萬元,加上家裡日常的開支,讓貧困的父母頓時沒了主意。  緊接著,一些幫扶幹部,老師便經常到我家走訪,每次來我家,他們不是宣傳政策,就是給我們噓寒問暖,還特別關心我的學習情況,經常鼓勵我要專心學習,放下思想包袱,靠自己的能力和本領改變命運。  政府還派人來指導我們村的種植技術,組織父老鄉親學習養殖技術和其他就業技能。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我叫張芳華,男,1983年生,2010年參加工作,先後紮根在織金縣上坪寨鄉、熊家場鎮、綺陌街道3個基層鄉鎮脫貧攻堅工作中,現為綺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窮窩窩 過上新生活丨普安縣九峰街道雲莊村天...
    我叫陳少花,今年39歲,是黔西南州普安縣九峰街道雲莊村天田組村民,2017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有六口人,分別是我公公、我婆婆、我兩個兒子、我的小姑子和我。我也曾想過和別人一樣自己建一棟兩層新房,但這對於一個收入微薄的家庭來說,簡直是痴人說夢。婆婆劉永瓊在安置點有困難,找黨員。
  • 「我的脫貧故事」龍大得:幸福生活是拼出來的
    「我家種植的50畝水稻今年喜獲豐收,差不多有8萬多元的收入。」談起種植水稻給他家帶來的變化,龍大得笑彎了眉眼,「做夢都想不到靠種植水稻也能掙錢,實現脫貧致富。」一席簡單的介紹,瞬間勾起了筆者的採訪欲,趁著龍大得休息的空檔,與其擺起了「龍門陣」。於是,一個精彩的脫貧故事便在龍大得的款款而談中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 「我的脫貧故事」跟著黨走,生活甜如蜜丨荔波縣拉片村英盤組村民謝...
    我叫謝家友,現年55歲,老家住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英盤組。如果沒有黨,沒有脫貧攻堅政策,我想這輩子我可能跟我的祖祖輩輩一樣挨困受窮。我幹了28年的組長,如今已步花甲之年,可以說沒有人比我更深有體會家鄉的發展和變化了。
  •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2020-12-24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我叫王德付,是興義市烏沙鎮大興寨村佳克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經過申請,開會評議,我家因病被評為精準貧困戶,從2014年至今,我家的幫扶責任人總共有4位,分別是羅建科、羅倫洪、錢明明、李海洋(現任幫扶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