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

「我是陳吉超,是你的包保幹部,你在哪裡打工?」

「根據現在的政策,你家可以到五福街道去要一套新房子。」

「新房子真的不開錢!」

「搬遷過去你兒子也有新房子討老婆了!」

「如果你搬遷後,有困難的話我們會儘量想辦法解決。」

……

2017年10月,安龍縣委編辦周揚、陳吉超等同志8次到我家「東」我搬遷,我不幹,我推說自己也是50多歲的人了,年紀也大了,又沒有一技之長,幹了一輩子農民,擔心搬過去沒有土地,無法安心居住,同時還擔心老家的土地被政府收回,害怕失去相依為命的土地,一時難以接受。

故土難離,是啊!但是,他們很「難纏」!

搬遷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遠離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父老鄉親,也有些不舍,看到幫扶幹部陳吉超著急的樣子,一有空就往我家「鑽」,56歲的人了一直掛念我家的事情,我也能理解他的好心。

陳吉超反覆給我說,我們搬過去後承包的責任地、林地還是我家的,可以回來繼續耕種、也可以流轉給政府,政府按每畝一定的金額給予補助。

「連二桿撩不過大腿」!我「牯」不過我兒子,我兒子吳光益新交的女朋友也希望結婚在新房子裡面。

搬!於是我最終同意搬遷到安龍縣五福街道五福小鎮福苑21棟3單元501號(面積100平方,實際共同生活人口為4人,按每人20平方計算應享受80平方,多出的20平方我自願補差價)。

剛開始我家是兩頭住,兩個兒子在搬遷點住,我和我老婆在原居住點住,種植一些傳統農業和經濟作物。

「搬去那些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吃哪樣鬼喔,田地都不得一塊,吃棵蔥都要買,還是搬回來算嘍!」鄰居不斷的在潑冷水。

2019年10月,政府要求所有搬遷戶在2019年11月底前拆除舊房(在此期間拆除舊房的每人給予3000元補助),我又開始動搖了。

此時我真的差一點就放棄搬遷,搬回老家來住了。

一聲聲的「吳伯」,喊得我腦殼疼。

縣委編辦領導何子健主任、縣事登局陳正霖局長和陳吉超同志又到我家來走訪了,他們那麼忙都來看我,到我家做思想工作,反覆宣傳易地扶貧搬遷的各種惠民政策,不要動搖,有什麼困難就提出來。但我自私的提出想要在搬遷點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才同意將舊房拆除,要不然生活沒有著落,也方便照顧家裡。

「馬上爭取給你解決」,何子健主任在我家馬上摸出電話,向相關部門匯報了我家的實際困難,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就接到五福物流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的上班通知,從事保安工作,解決了我家的困難。

我終於知道了,編辦的幫扶幹部們是真心誠意的為我們貧困戶著想啊!拆!我家於2019年11月24日自願將舊房拆除,並馬上復墾復綠。

聽領導們說: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截止到2019年,廷必村上期都組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7戶31人。

我家一家4口人就是眾多易地扶貧搬遷戶中的一員。

我家現在搬遷到安置點已經快兩年了,我在五福物流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公益崗位幹保安工作每個月可以得1600多元呢,我老婆潘貞英也就近務零工收入也還可以;兩個兒子吳光益、吳光倫現在浙江金華和浙江溫州務工,每個月收入都在3500元以上,一家人收入還可以。

我家日子是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充實了,現在我大兒子吳光益今年考的小轎車駕駛證已拿到手了,我家準備明年買部小轎車來享受享受。

通訊員張思文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

相關焦點

  • ...的脫貧故事」擺脫困苦迎接新生活丨安龍縣普坪鎮納利村村民賀朝東
    我叫賀朝東,今年40歲,是安龍縣納利村納磨組的村民,家庭成員有2人,分別是我和我女兒賀蝶。  之前我也和別人一樣,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是因一次意外,我左腳受傷嚴重,甚至被截肢,妻子離去。那些年我和女兒相依為命,生活真不容易。
  • 「我的脫貧故事」家裡變得亮堂堂丨安龍縣龍山鎮宜拉村村民岑吉道
    這話雖土,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莊稼人不能懶,要講衛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我得感謝我的幫扶幹部王由堂老師,讓我改變邋遢習慣,把家裡弄得亮堂堂。我叫岑吉道,今年42歲,是安龍縣龍山鎮宜拉村宜組村民,我們家有4口人。2014年,我們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宜拉小學的王由堂老師就包保我家。
  • 「我扶貧故事」同心助攻脫貧摘帽 山水相連一線情牽丨安龍縣篤山鎮...
    我叫王福,是安龍縣篤山鎮人大主席,也是安龍縣篤山鎮歪納村、王院村一線指揮長。2019年7月,被選為助攻團成員之一,掛任冊亨縣者樓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與街道廣大幹部群眾一道,同心協力攻克貧困堡壘,用心、用情、用力為者樓街脫貧攻堅指路徑、出主意、點問題、教方法。
  • 「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我家是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的,2016年起,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就經常到我家,慰問我們生活怎麼樣,是不是吃得飽、穿得暖。幫扶幹部為了能讓我家過上好日子,時時刻刻都在替我們家脫貧出謀劃策。
  • 「我的扶貧故事」此心安處是吾鄉丨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主任羅國海
    羅國海(前二)在錢相街道福菌林下經濟基地與群眾一起勞作我叫羅國海,2013年10月開始在安龍縣海子鄉工作;2016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任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分管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一位孤寡老人的心聲丨安龍縣春潭街道板磨社區...
    我叫韋連美,是安龍縣春潭街道板磨社區村民,2018年申請成為貧困戶,2019年民政兜底脫貧。我生長在新社會,雖然經歷過一些自然災害,但是在新社會陽光的沐浴下,在上級黨委和人民政府的關愛下,從未經歷大災大難,贍養老人、養育孩子從未有過困難,幸福的過了幾十年。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修了「小洋樓」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我叫韋配勇,是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村民。我家房子前面是大路,後面是綠海子水庫,坐在院壩就可以欣賞美景,很涼爽,很舒服。現在家裡也沒有什麼負擔,生活輕鬆了很多。前些年,妻子生病,子女也還在上學,我獨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擔,既要照顧常年生病的妻子,又要為子女們籌備一切費用,恨不得分身來掙錢。泥水工、搬運工這些都做過,哪裡有活,我就到哪裡去。現在和以前比起來,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好得太多。
  • 「我的脫貧故事」菌菇香 日子紅丨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村民王元軍
    看著大棚裡的菌一天比一天長勢好,我和妻子不禁相視而笑,想想這幾年家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激之情泛泛湧起。我叫王元軍,是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納賴五組的村民,家中2口人,2014年通過申請評為低保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火車頭」解決「頭疼事」丨安龍縣海子鎮車頭村...
    我叫王芝富,是安龍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職工。2016年4月,安龍縣委選派我到海子鎮車頭村擔任第一書記。駐進車頭村,我就遭遇了「頭疼事」。車頭村是安龍縣85個貧困村之一,距離縣城60餘公裡,居住農戶301戶1326人。因地理條件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2014年識別出貧困戶85戶301人。全村只有一條通村水泥路,戶戶飲水困難……這「頭疼事」讓我感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艱難。我第一次來到新寨組貧困戶唐勇剛家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樂歡村裡的歡樂事丨安龍縣棲鳳街道樂歡村駐村第...
    2018年2月4日,我參加完安龍縣第一書記、駐村幹部談話會後,帶著縣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紅頭文件,立即趕到了安龍縣棲鳳街道樂歡村報到,任駐村第一書記、村級一線指揮長、四組前沿工作組組長,同時負責幫扶王炳國、王炳魁、王貞芬等6戶建檔立卡戶。
  • 「我的脫貧故事」種好香菇,過好日子丨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村民...
    我是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村民王國友,也是安龍香車河「林下菌」基地種植隊伍中的一員。今年6月,我家建了4個菌棚,一共2000多平方米,近3萬個菌棒,我每天負責管理菌棚和看護即將出菇的菌棒,近幾個月忙得不可開交。
  • 「我的脫貧故事」用勤勞雙手「種」出美好未來丨安龍縣招堤街道海...
    從務工到靠種植紅高粱,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今年種植的紅高粱,正值成熟採收的季節。為了搶抓秋收,我就和妻子、女兒一道來到自己的高粱地裡,收割、搬運、裝車特別忙。今年銷售紅高粱預計能收入一萬元左右,我們一家人蠻開心的。
  • 「我的扶貧故事」天橋村變了樣丨安龍縣灑雨鎮天橋村第一書記王吉
    我叫王吉,2017年11月27日,我從安龍縣交通局來到灑雨鎮天橋村任第一書記,剛來的時候,這個村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不便,路很難走,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房屋也有些簡陋,看著一張張純樸的面孔,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 「我的扶貧故事」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2017年9月9日,組織安排我擔任招堤街道銅鼓井社區第一書記。從我開始駐村幫扶到現在,招堤的荷花已三度開落,銅鼓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到任銅鼓井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綠海生態。此舉得到省水利廳領導的高度評價:「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群眾在綠海子入股養魚,是全省400多個水庫中利益連結做得最好、最實、最廣的水庫,值得全省推廣。」
  • 「我的扶貧故事」「外鄉人」的牽掛丨安龍縣龍山鎮柿花坪村原第一...
    安龍縣龍山鎮柿花坪村是黔西南州人民醫院的幫扶村,2017年9月,我被院黨委選派到村裡擔任第一書記,現在駐村結束,已回單位工作,但我永遠也忘不了柿花坪村的父老鄉親。到村裡後,為了改變柿花坪村的貧困面貌,我每天都與其他扶貧幹部和村黨員幹部一起,行走在柿花坪村的溝溝坎坎上,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考察,收集民情民意,摸清本村致貧原因,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目標。我認為,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的職責不僅在於讓村民享受國家的普惠政策,更要讓村民掌握髮展的方法,發展扶貧產業,穩固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付出是為了帶給他們希望丨安龍縣普坪鎮講埂...
    我叫韋富森,是安龍縣科協的一名幹部,2017年10月,被縣委派任安龍縣普坪鎮講埂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韋富森(左一)開展衛生打掃2018年8月,普坪鎮講埂村講埂組陳永造戶的包保責任到了我這,我的幫扶徵程又有了新的延伸。起初,由於陳永明及妻子常年外出務工,兒子女兒在外讀書,僅能通過電話詢問他們工作生活情況,介紹村中發展等。
  • 「我的脫貧故事」甜蜜事業釀出美好生活|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村民...
    我叫黃生學,家住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橋村納橋組。在我的印象中,我們納橋村是一個閉塞的小村落。我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被村裡評為貧困戶,但我並不喜歡貧困戶這個稱號,我想要擺脫它。我外出務工過,看見外面的世界發展迅速,而我的家鄉絲毫未變,我心想一定要改變現在的生活現狀,我要自己脫貧,也要帶著村子裡的人脫貧,讓我們的村子富起來。為了擺脫貧困,我去打工,幹過裝卸工、泥漿工,給別人修屋基、幫果農嫁接果樹........只要能多掙一點兒錢,我都願意去做,但這些只是讓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也脫了貧,但是遠遠沒有達到致富的願望。
  • 「我的脫貧故事」日子會像葡萄一樣甜丨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村民...
    我叫李興菊,是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六組的村民,在脫貧攻堅的好政策下我家的產業得到了發展,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也走上了致富路。這些年,我家的聯親幹部朱曉露和駐村工作隊的龍廷壽隊長向親人一樣幫扶我們。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我的脫貧故事」跟著黨走,生活甜如蜜丨荔波縣拉片村英盤組村民謝...
    我叫謝家友,現年55歲,老家住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英盤組。如果沒有黨,沒有脫貧攻堅政策,我想這輩子我可能跟我的祖祖輩輩一樣挨困受窮。我幹了28年的組長,如今已步花甲之年,可以說沒有人比我更深有體會家鄉的發展和變化了。
  • 「我的扶貧故事」林下經濟帶群眾致富丨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黨...
    我叫王明志,在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黨支部書記已經有7年了。考慮到安龍縣的海拔、氣候等條件適合種植食用菌,而且有政策支持,今年3月,我們村幹部開會徵求種植食用菌的意見,當時就有23戶村民舉手贊同,其中包括19戶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