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付出是為了帶給他們希望丨安龍縣普坪鎮講埂...

2020-12-17 天眼新聞

「韋書記下來我們村當領導,我們就有希望了……」我在同黔西南州醫療衛生檢查組同志入戶走訪時群眾說。這一番話既是群眾對我的極大信任和期望,也激起了我內心為群眾多幹事、幹好事的雄心壯志。

  我叫韋富森,是安龍縣科協的一名幹部,2017年10月,被縣委派任安龍縣普坪鎮講埂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  由於離開鄉鎮的時間比較長,之前有的工作經驗和方法可能不再適用於新形勢、新環境,於是我邊工作邊充電,把學習當成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一份工作責任,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和幹事能力。

韋富森(左一)開展衛生打掃

2018年8月,普坪鎮講埂村講埂組陳永造戶的包保責任到了我這,我的幫扶徵程又有了新的延伸。起初,由於陳永明及妻子常年外出務工,兒子女兒在外讀書,僅能通過電話詢問他們工作生活情況,介紹村中發展等。後來,他家不再繼續外出務工,選擇在家發展,但易地扶貧搬遷這個問題始終難以得到解決。陳永造家根深蒂固的「守家」觀念導致搬遷意願不強,從此我開始了與他們家糾纏不休的「持久戰」。

我每次到安置區工作時,有意無意均要到他家走訪,不厭其煩地說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好處,講已搬遷村民生活的改變,道對未來發展的憧憬。「陳永造年齡與我差不多,他有文化,又是個見過世面的人,怎麼就會不懂得易地搬遷的好呢?」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陳永造突然給我來電話,主動提出了搬遷。

韋富森(左三)入戶走訪

這一路上,吃過很多苦,也流過很多汗,但一想到我們的付出可以幫助村裡人,帶給他們希望,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人物小傳

韋富森,男,中共黨員,安龍縣科協幹部、科技工作者。先後擔任過黨政務秘書、正股級監察員、紀委書記,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副主任等職。2017年10月,任安龍縣普坪鎮講埂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的脫貧故事」擺脫困苦迎接新生活丨安龍縣普坪鎮納利村村民賀朝東
    我叫賀朝東,今年40歲,是安龍縣納利村納磨組的村民,家庭成員有2人,分別是我和我女兒賀蝶。  之前我也和別人一樣,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是因一次意外,我左腳受傷嚴重,甚至被截肢,妻子離去。那些年我和女兒相依為命,生活真不容易。
  • 「我的扶貧故事」林下經濟帶群眾致富丨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黨...
    我叫王明志,在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黨支部書記已經有7年了。考慮到安龍縣的海拔、氣候等條件適合種植食用菌,而且有政策支持,今年3月,我們村幹部開會徵求種植食用菌的意見,當時就有23戶村民舉手贊同,其中包括19戶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此心安處是吾鄉丨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主任羅國海
    羅國海(前二)在錢相街道福菌林下經濟基地與群眾一起勞作我叫羅國海,2013年10月開始在安龍縣海子鄉工作;2016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任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分管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義無反顧扶貧路 不獲全勝誓不休丨安龍縣海子鎮石...
    我叫丁富祥,安龍縣菸草局職工,2018年3月,我響應組織輪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召,依依告別臨盆待產的妻子,從一名企業員工搖身變為一名駐村幫扶幹部。面對脫貧攻堅的嚴峻挑戰,我沒有退縮,勇往直前,用真誠去獲取群眾的信任,用實在去落實每一項工作,為脫貧攻堅大獲全勝而奮鬥。
  • 「我扶貧故事」同心助攻脫貧摘帽 山水相連一線情牽丨安龍縣篤山鎮...
    我叫王福,是安龍縣篤山鎮人大主席,也是安龍縣篤山鎮歪納村、王院村一線指揮長。剛開始走訪調研,部分幹部認為我是來給他們找問題、出難題的,對存在的問題隱瞞不說,已不想透露,擔心把問題說出來了我又不能解決,他們還要被縣處分,我想,幹部不主動暴露問題是脫貧攻堅最大的問題,於是我先到高峰村真蹲實駐做個榜樣,和村「兩委」、前沿工作組所有同志進村入戶,一戶一戶地走訪,一戶一戶地排查,針對存在的問題,一戶一戶地整改,用3天的時間走訪了56戶,提出建議339條,現場整改330條,報街道指揮部整改
  • 「我的扶貧故事」「外鄉人」的牽掛丨安龍縣龍山鎮柿花坪村原第一...
    安龍縣龍山鎮柿花坪村是黔西南州人民醫院的幫扶村,2017年9月,我被院黨委選派到村裡擔任第一書記,現在駐村結束,已回單位工作,但我永遠也忘不了柿花坪村的父老鄉親。到村裡後,為了改變柿花坪村的貧困面貌,我每天都與其他扶貧幹部和村黨員幹部一起,行走在柿花坪村的溝溝坎坎上,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考察,收集民情民意,摸清本村致貧原因,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目標。我認為,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的職責不僅在於讓村民享受國家的普惠政策,更要讓村民掌握髮展的方法,發展扶貧產業,穩固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火車頭」解決「頭疼事」丨安龍縣海子鎮車頭村...
    我叫王芝富,是安龍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職工。2016年4月,安龍縣委選派我到海子鎮車頭村擔任第一書記。駐進車頭村,我就遭遇了「頭疼事」。車頭村是安龍縣85個貧困村之一,距離縣城60餘公裡,居住農戶301戶1326人。因地理條件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2014年識別出貧困戶85戶301人。全村只有一條通村水泥路,戶戶飲水困難……這「頭疼事」讓我感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艱難。我第一次來到新寨組貧困戶唐勇剛家走訪。
  • 「我的脫貧故事」菌菇香 日子紅丨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村民王元軍
    看著大棚裡的菌一天比一天長勢好,我和妻子不禁相視而笑,想想這幾年家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激之情泛泛湧起。我叫王元軍,是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納賴五組的村民,家中2口人,2014年通過申請評為低保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天橋村變了樣丨安龍縣灑雨鎮天橋村第一書記王吉
    我叫王吉,2017年11月27日,我從安龍縣交通局來到灑雨鎮天橋村任第一書記,剛來的時候,這個村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不便,路很難走,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房屋也有些簡陋,看著一張張純樸的面孔,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 「我的脫貧故事」家裡變得亮堂堂丨安龍縣龍山鎮宜拉村村民岑吉道
    這話雖土,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莊稼人不能懶,要講衛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我得感謝我的幫扶幹部王由堂老師,讓我改變邋遢習慣,把家裡弄得亮堂堂。我叫岑吉道,今年42歲,是安龍縣龍山鎮宜拉村宜組村民,我們家有4口人。2014年,我們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宜拉小學的王由堂老師就包保我家。
  • 「我的扶貧故事」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2017年9月9日,組織安排我擔任招堤街道銅鼓井社區第一書記。從我開始駐村幫扶到現在,招堤的荷花已三度開落,銅鼓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到任銅鼓井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綠海生態。我組織刷把寨組群眾加入銅鼓井村級合作社,共商制定《黔西南州農享利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刷把寨組綠海子養魚生產組管理辦法(試行)》,與縣水務局籤訂養殖合同,取得綠海子養殖濾食性魚類的經營權,刷把寨組全體群眾80戶(貧困戶29戶)每戶入股2000元,用「人放天養、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的生態養殖技術,在綠海子投放花鰱魚3萬條、白鰱魚6萬條,實現產值50萬元,戶均增收達4000元。
  • 「我的脫貧故事」種好香菇,過好日子丨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村民...
    我是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村民王國友,也是安龍香車河「林下菌」基地種植隊伍中的一員。今年6月,我家建了4個菌棚,一共2000多平方米,近3萬個菌棒,我每天負責管理菌棚和看護即將出菇的菌棒,近幾個月忙得不可開交。
  • 「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國家的扶貧政策讓我們一家搬到了縣城,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啦!」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幫扶幹部為了能讓我家過上好日子,時時刻刻都在替我們家脫貧出謀劃策。我兒子景詩周有輕微的智力殘疾,但農活積極肯幹,兒媳婦是聾啞人,雖然是二級殘疾,但也是個勤快人,一家5口人生計全指望著兒子兒媳。2018年9月,幫扶幹部聯繫我家以後,得知我家困難,建議我們搞養殖。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但是,他們很「難纏」!搬遷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遠離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父老鄉親,也有些不舍,看到幫扶幹部陳吉超著急的樣子,一有空就往我家「鑽」,56歲的人了一直掛念我家的事情,我也能理解他的好心。陳吉超反覆給我說,我們搬過去後承包的責任地、林地還是我家的,可以回來繼續耕種、也可以流轉給政府,政府按每畝一定的金額給予補助。
  • 「我的扶貧故事」樂歡村裡的歡樂事丨安龍縣棲鳳街道樂歡村駐村第...
    2018年2月4日,我參加完安龍縣第一書記、駐村幹部談話會後,帶著縣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紅頭文件,立即趕到了安龍縣棲鳳街道樂歡村報到,任駐村第一書記、村級一線指揮長、四組前沿工作組組長,同時負責幫扶王炳國、王炳魁、王貞芬等6戶建檔立卡戶。
  • 「我的脫貧故事」用勤勞雙手「種」出美好未來丨安龍縣招堤街道海...
    從務工到靠種植紅高粱,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今年種植的紅高粱,正值成熟採收的季節。為了搶抓秋收,我就和妻子、女兒一道來到自己的高粱地裡,收割、搬運、裝車特別忙。今年銷售紅高粱預計能收入一萬元左右,我們一家人蠻開心的。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修了「小洋樓」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我叫韋配勇,是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村民。我家房子前面是大路,後面是綠海子水庫,坐在院壩就可以欣賞美景,很涼爽,很舒服。現在家裡也沒有什麼負擔,生活輕鬆了很多。前些年,妻子生病,子女也還在上學,我獨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擔,既要照顧常年生病的妻子,又要為子女們籌備一切費用,恨不得分身來掙錢。泥水工、搬運工這些都做過,哪裡有活,我就到哪裡去。現在和以前比起來,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好得太多。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扶貧「三部曲」丨甕安縣猴場鎮青池村網格員...
    我叫付星毓,2019年5月,來到猴場鎮青池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一路走來的扶貧工作,感慨萬千,總結起來就是扶貧中的「三部曲」。當我走到他家院壩時,他拄著拐杖正在屋簷下坐著,我上前微笑著和他打招呼。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次愉快而輕鬆的談話,沒想到他的臉一下就拉下來了,說道:「你們這些網格員做的事情一點也不公平,村裡某某家有壯勞力,兒子又在當兵,好手好腳,還被評上貧困戶,我看你們是瞎了眼睛,被豬油蒙了心。」他說得毫不客氣,我卻連他說的是誰都不了解,一時間,我手足無措、無言以對。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情懷 不辱使命不負村丨安順市平壩區齊伯鎮...
    掐指算來,我在關口村駐村扶貧已是第三個年頭了,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這裡的人,早已成了心頭揮之不去的牽掛。我叫李俊,2018年1月8日,對我來說是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組織安排我從區財政局派駐到齊伯鎮關口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始了與這個苗族村寨的不解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