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用勤勞雙手「種」出美好未來丨安龍縣招堤街道海...

2020-12-16 天眼新聞

在惠民政策的幫扶下,小康生活越來越近了。從務工到靠種植紅高粱,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今年種植的紅高粱,正值成熟採收的季節。為了搶抓秋收,我就和妻子、女兒一道來到自己的高粱地裡,收割、搬運、裝車特別忙。今年銷售紅高粱預計能收入一萬元左右,我們一家人蠻開心的。

胡昌亮一家在採收高粱

我叫胡昌亮,今年50多歲了,是安龍縣招堤街道海莊村村民,家中共有2個小孩。

過去的幾年間,我家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傳統的種養殖、做一點小工來維持,沒有其他經濟來源,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緊巴巴的。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經濟負擔也越來越大。2014年,我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胡昌亮在搬運採收的高粱

這幾年來,在國家惠民政策的幫扶下,我和家人參加了勞動就業和種養殖技能培訓,自己掌握了一門實用技術,便得以在縣城周邊務工。

政府給兩個娃娃提供了很多幫助,兩兄妹在高中、大學期間分別獲得國家教育資助2萬多元。兒子胡志鋮順利完成學業,在縣外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家人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

我記憶中,一個寒冬臘月,扶貧幹部來到了我的家中,給我和妻子贈送避寒的衣物,我們接過他手中的衣物激動地說不話來。隨後,扶貧幹部又爭取貴州康盛達門業有限責任公司企業家陳啟文捐獻500元給我女兒購買冬裝禦寒。

胡昌亮和女兒在採收高粱

今年,我女兒胡敏錄取了雲南商務學院,扶貧幹部又到家中幫助整理大學生教育資助申請材料,讓女兒獲得了貴州省貧困戶大學生教育資助4500元,還捐獻了200元給女兒作上學車費,讓她圓上了大學夢。

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扶貧幹部的傾情幫扶,讓我家能夠迅速改變貧困面貌,實現了全家人渴盼已久的致富夢。

在 「三改」方面,我們也得到了政府的幫助,飲水得到了全面解決,庭院裡都硬化了,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我們一家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如今,家裡水泥硬化的庭院乾淨整潔,室內飲水機、電冰箱、電視、沙發等家用電器和生活物品一應俱全。

胡昌亮在採收高粱

我們夫妻倆靠勤勞的雙手發展產業、實現就業,年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不僅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兒子和女兒也找到了工作、考上了大學,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過去,我依靠政府幫扶如願脫了貧。以後,我要搶抓機遇,在擴大紅高粱產業種植規模的同時,努力提高自己的就業技能,進一步鞏固提高家庭經濟收入,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編織美好的未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龐博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2017年9月9日,組織安排我擔任招堤街道銅鼓井社區第一書記。從我開始駐村幫扶到現在,招堤的荷花已三度開落,銅鼓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到任銅鼓井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綠海生態。我組織刷把寨組群眾加入銅鼓井村級合作社,共商制定《黔西南州農享利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刷把寨組綠海子養魚生產組管理辦法(試行)》,與縣水務局籤訂養殖合同,取得綠海子養殖濾食性魚類的經營權,刷把寨組全體群眾80戶(貧困戶29戶)每戶入股2000元,用「人放天養、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的生態養殖技術,在綠海子投放花鰱魚3萬條、白鰱魚6萬條,實現產值50萬元,戶均增收達4000元。
  • 「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我家是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的,2016年起,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就經常到我家,慰問我們生活怎麼樣,是不是吃得飽、穿得暖。幫扶幹部為了能讓我家過上好日子,時時刻刻都在替我們家脫貧出謀劃策。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修了「小洋樓」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我叫韋配勇,是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村民。我家房子前面是大路,後面是綠海子水庫,坐在院壩就可以欣賞美景,很涼爽,很舒服。現在家裡也沒有什麼負擔,生活輕鬆了很多。前些年,妻子生病,子女也還在上學,我獨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擔,既要照顧常年生病的妻子,又要為子女們籌備一切費用,恨不得分身來掙錢。泥水工、搬運工這些都做過,哪裡有活,我就到哪裡去。現在和以前比起來,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好得太多。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勤勞雙手撐起脫貧致富夢丨安龍縣篤山鎮萬家...
    還記得,四年前,我們一家四口擠在七十多平方米的老舊房裡居住,我的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兩個小孩正在讀書,一家全靠妻子種地艱辛地維持生活,全家都在為錢發愁,不知道今後的生活該怎麼過。我叫楊秀銀,是篤山鎮萬家店村村民。
  • 「我扶貧故事」同心助攻脫貧摘帽 山水相連一線情牽丨安龍縣篤山鎮...
    我叫王福,是安龍縣篤山鎮人大主席,也是安龍縣篤山鎮歪納村、王院村一線指揮長。2019年7月,被選為助攻團成員之一,掛任冊亨縣者樓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與街道廣大幹部群眾一道,同心協力攻克貧困堡壘,用心、用情、用力為者樓街脫貧攻堅指路徑、出主意、點問題、教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此心安處是吾鄉丨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主任羅國海
    這是2016年國慶節,我在回遵義綏陽老家路上接到的電話,電話那頭,單位領導沒有叫我一定要回去,但我感到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大,一刻也耽誤不得,二話沒說,馬上掉轉車頭往回趕。羅國海(前二)在錢相街道福菌林下經濟基地與群眾一起勞作我叫羅國海,2013年10月開始在安龍縣海子鄉工作;2016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到安龍縣錢相街道辦事處,任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分管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菌菇香 日子紅丨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村民王元軍
    看著大棚裡的菌一天比一天長勢好,我和妻子不禁相視而笑,想想這幾年家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激之情泛泛湧起。我叫王元軍,是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納賴五組的村民,家中2口人,2014年通過申請評為低保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我是陳吉超,是你的包保幹部,你在哪裡打工?」「根據現在的政策,你家可以到五福街道去要一套新房子。」「新房子真的不開錢!」「搬遷過去你兒子也有新房子討老婆了!」
  • 「我的脫貧故事」一位孤寡老人的心聲丨安龍縣春潭街道板磨社區...
    我叫韋連美,是安龍縣春潭街道板磨社區村民,2018年申請成為貧困戶,2019年民政兜底脫貧。我生長在新社會,雖然經歷過一些自然災害,但是在新社會陽光的沐浴下,在上級黨委和人民政府的關愛下,從未經歷大災大難,贍養老人、養育孩子從未有過困難,幸福的過了幾十年。
  • 「我的扶貧故事」樂歡村裡的歡樂事丨安龍縣棲鳳街道樂歡村駐村第...
    2018年2月4日,我參加完安龍縣第一書記、駐村幹部談話會後,帶著縣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紅頭文件,立即趕到了安龍縣棲鳳街道樂歡村報到,任駐村第一書記、村級一線指揮長、四組前沿工作組組長,同時負責幫扶王炳國、王炳魁、王貞芬等6戶建檔立卡戶。
  • 「我的扶貧故事」「火車頭」解決「頭疼事」丨安龍縣海子鎮車頭村...
    我叫王芝富,是安龍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職工。2016年4月,安龍縣委選派我到海子鎮車頭村擔任第一書記。駐進車頭村,我就遭遇了「頭疼事」。車頭村是安龍縣85個貧困村之一,距離縣城60餘公裡,居住農戶301戶1326人。因地理條件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2014年識別出貧困戶85戶301人。全村只有一條通村水泥路,戶戶飲水困難……這「頭疼事」讓我感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艱難。我第一次來到新寨組貧困戶唐勇剛家走訪。
  • 「我的脫貧故事」昔日貧困戶 如今村幹部丨安龍縣篤山鎮歪納村黨...
    為了早日還上銀行貸款,我應聘上村級「兩保」協管員,工作之餘,還跑到外地學習種草養牛技術,憑藉著勤勞的雙手和自強不息的信念,我養了30頭牛,僅用一年時間,就摘掉了貧困帽子。2016年,村黨支部換屆,我以年齡優勢和幹事創業的激情,被推選為新一屆村黨支部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奮鬥創造幸福生活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
    我叫方送沙,今年52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村村民,我的家庭由四人組成,我與妻子都是個沒有多少文化水平的農村人,我常年通過打零工來維持家庭支出,妻子則在家務農照顧子女。因此,在各級幫扶幹部和脫貧幹部的幫助和支持下,從2018年一月開始,村裡便為我安排了生態護林員的公益崗位,每月有800元的工資,有了工作,這讓我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在2019年8月,村裡又給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又有每月800元的補貼。
  • 我的脫貧故事 | 陳大國:勤勞使我真正脫貧 勤勞讓我得到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 | 陳大國:勤勞使我真正脫貧 勤勞讓我得到幸福 2020-12-12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安龍縣企業示範帶動貧困戶養殖虎頭蜂
    安龍縣企業示範帶動貧困戶養殖虎頭蜂 發布時間:2019-09-10 11:15:32      來源:黔西南日報   安龍縣採取「養蜂基地+貧困戶」的運行模式,通過企業的示範帶動,發動貧困群眾發展虎頭蜂養殖
  • 「我的脫貧故事」家裡變得亮堂堂丨安龍縣龍山鎮宜拉村村民岑吉道
    這話雖土,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莊稼人不能懶,要講衛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我得感謝我的幫扶幹部王由堂老師,讓我改變邋遢習慣,把家裡弄得亮堂堂。我叫岑吉道,今年42歲,是安龍縣龍山鎮宜拉村宜組村民,我們家有4口人。2014年,我們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宜拉小學的王由堂老師就包保我家。
  • 「我的扶貧故事」天橋村變了樣丨安龍縣灑雨鎮天橋村第一書記王吉
    我叫王吉,2017年11月27日,我從安龍縣交通局來到灑雨鎮天橋村任第一書記,剛來的時候,這個村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不便,路很難走,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房屋也有些簡陋,看著一張張純樸的面孔,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付出是為了帶給他們希望丨安龍縣普坪鎮講埂...
    「韋書記下來我們村當領導,我們就有希望了……」我在同黔西南州醫療衛生檢查組同志入戶走訪時群眾說。這一番話既是群眾對我的極大信任和期望,也激起了我內心為群眾多幹事、幹好事的雄心壯志。  我叫韋富森,是安龍縣科協的一名幹部,2017年10月,被縣委派任安龍縣普坪鎮講埂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
  • 「我的脫貧故事」種好香菇,過好日子丨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村民...
    我是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村民王國友,也是安龍香車河「林下菌」基地種植隊伍中的一員。今年6月,我家建了4個菌棚,一共2000多平方米,近3萬個菌棒,我每天負責管理菌棚和看護即將出菇的菌棒,近幾個月忙得不可開交。
  • 「我的扶貧故事」義無反顧扶貧路 不獲全勝誓不休丨安龍縣海子鎮石...
    我叫丁富祥,安龍縣菸草局職工,2018年3月,我響應組織輪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召,依依告別臨盆待產的妻子,從一名企業員工搖身變為一名駐村幫扶幹部。面對脫貧攻堅的嚴峻挑戰,我沒有退縮,勇往直前,用真誠去獲取群眾的信任,用實在去落實每一項工作,為脫貧攻堅大獲全勝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