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靜安區寶山路街道257、258街坊舊改徵收基地舉行了基地生效及居民集體搬遷儀式,居民聞訊後自發來到基地,共同見證了這一難忘的時刻。
該地塊為成片二級以下舊裡,舊城區改建劃定的徵收範圍為:東至止園路、南至中華新路、西至西藏北路、北至芷江中路,居民總建築面積約69596平方米,共涉及1840證2260戶居民。今年8月31日,257、258街坊舊城區改建一輪意願徵詢以99.57%的高比例通過,居民舊改願望非常迫切。12月10日,「二次徵詢」正式籤約首日,共有1826證居民籤約,籤約率達到99.24%,遠遠超過了90%的籤約生效比率。257、258街坊徵收基地「二次徵詢」的成功,標誌著靜安區最後的「毛地」、全區剩餘舊改地塊中面積最大、情況最複雜、難度最大的地塊即將成為歷史。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地塊內房屋建造時間較長,多為二層式矮平房,沒有獨立衛生間。前後屋間距較小,整塊區域裡的幾條弄堂通向周邊的馬路,暴雨天氣屋頂漏水屋內積水現象頻發,不少居民一住就是幾十年。257街坊曾因開發企業資金等問題而擱置16年,住在這裡的居民無不希望早日脫離這種「蝸居」生活。
將要告別手拎馬桶的「蝸居」生活,地塊內住在西藏北路750弄的王阿姨的臉上洋溢著笑容。1979年起,王阿姨與丈夫居住在此地。在這間上下3層只有2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王阿姨的兒子在這裡結的婚,孫子也出生在這裡。走上狹窄的樓梯,是王阿姨家的二樓,沙發床外加餐桌佔據了房間的大半部分面積。王阿姨談說,沒有獨立的衛生間,一到下雨天就漏水,大家都想早點搬走。這次舊改徵收是政府為老百姓辦的一件大好事,居住環境的改善實打實、看得見、摸得著。
居民徐先生從5歲開始就住在257街坊,一家三口住在10平米左右、層高不足2米的二樓,樓上閣樓住的是他大哥一家。徐先生的父母養育了5個兒子、3個女兒,他排行最小。徐先生家的一本租賃證上有11個人的姓名,涉及3本戶口簿,牽涉到好幾戶人家。由於戶數多、人口多,徐先生和兄弟姐妹幾個碰頭後,徐先生自願做出了很大的讓步,他認為,政府已經為改善居民條件考慮了很多,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血濃於水,要一起走向新生活。
寶山路街道負責人介紹,基地體量大、房屋類型複雜,為了盡最大努力服務舊改居民,街道黨工委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強化履職擔當,創新「3+3」工作方法。即做到「三個提前」和「三個一線」:人員提前配備到位、宣傳提前實施到位、問題提前排摸到位;舊改黨群服務站建在一線、各級幹部組團進駐一線、舊改青年突擊隊錘鍊在一線,把基地居民情況摸清摸透摸準,一起做好群眾思想工作,為舊改高比例生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宣傳工作也做得有聲有色,開設「寶山路街道舊改」微信公眾號,黨員志願者發布舊改倡議書,通過廣播、橫幅、板報和戶外大型顯示屏及時推送信息,充分解釋政策,保證徵收工作全程公平、透明,取信於民。
當天,舊改基地和居民區為居民們定製了溫馨的留影牆,讓居民留下鄰裡情、共盼新生活,受到了大家廣泛歡迎,前來留影的居民絡繹不絕,成了舊改基地裡的網紅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