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外灘9號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原為旗昌洋行大樓,旗昌洋行大樓又名招商局大樓。這裡最先是美國旗昌洋行的產業,1891年被輪船招商局買下,今天看到的大樓已由輪船招商局重新翻建。解放後大樓由上海港務監督局等單位使用,故又叫港監大樓。
外灘中山東一路上的6號、7號、9號三幢樓,都是輪船招商局先後從外商手裡買下的房產。6號、7號分別由輪船招商局屬下的中國通商銀行和上海電報局所用。當輪船招商局買下旗昌洋行9號樓時,輪船招商局總部即由6號、7號遷入到9號樓。
萬國博覽「老大哥」
輪船招商總局是座古老的建築,可以說,該棟建築是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中歷史最悠久、風格最獨特的一棟,它見證了上海外灘滄海桑田發展的歷史。經歷了歲月的流逝,這座建築的房齡已有約120個年頭了。
外灘9號的輪船招商局大樓是外灘建築群唯一一座英國喬治攝政時期的北美殖民地風格建築,1901年重建時,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為3層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為455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538平方米。
各層間都有明顯的腰線,底層是石砌的外牆。正門兩側裝飾有科林斯柱,除3層為平框窗外,各層的門與窗均為拱形,朝向外灘的東立面二至三層前裝飾有塔斯幹和科林斯柱式的敞廊。但二樓長廊80年代被加外窗改成房間,三樓整條長廊也改為了房間,整體格局被破壞。
挖牆採用紅色花崗石石料,基座、簷口及屋頂部分使用青石。東面南北兩翼屋頂為英國古典復興風格的山花。主體平面為五開間,內用八根鋼柱於外圈磚牆承重。內部樓體結構曲折。木扶手和欄杆雕花都十分的精緻,底層基本結構為木樑,地坪也為木地板。內部各房間高達5米,因此後來也搭建了閣樓。
可惜的是,該建築是外灘建築群中,唯一沒被列為優秀近代建築,但在1996年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建築風格更接近於上海開埠時的建築。外灘8、9號原來是旗昌洋行的花園,1860年代初期,在福州路一側又蓋了一幢兩層樓房,外牆用花崗石砌築,臨黃浦江一側也是花園。
歷史沿革
20年代的外灘叫黃浦路,所以當時9號樓的門牌號碼是黃浦路9號。其實當時只有一條由縴夫踩出的纖道,1848年英租界才修築了一條煤屑路,將碼頭和錯落有致的洋行建築隔了開來,以後經過多次的擴建和修繕,到19世紀中期,外灘濱江馬路的寬度已經超過9.2米,成為當時英租界最寬敞的道路。
1865年命名為揚子江路,1877年後,旗昌洋行決定退出中國航運界,於是轉讓給了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1891年被大清輪船招商局收購。1890年更名為黃浦灘路。
旗昌洋行
旗昌洋行由美國沙墨爾·羅賽爾1818年創辦於廣州,當時的中文行名叫「剌素洋行」,早期主要從事鴉片航運和貿易,鴉片戰爭後移師上海,並按上海人習慣改名為「旗昌洋行」,併購下外灘9號地址,新建一幢3層樓房,成立旗昌輪船公司,首開中國長江航運,並在一段時間內壟斷了長江航運。
如若查閱上海的史冊,美國旗昌洋行是有「鴉片大王」之臭名的,它是美國在舊中國最大的販毒組織。當年,旗昌洋行用一種能抵禦大風的「飛剪船」販運鴉片,一年往返中印之間達兩三次之多。而旗昌洋行擁有8艘「鴉片飛剪」總噸位達2047噸,可想多年間,不知毒害了多少老百姓。
但是,到19世紀60年代後期,旗昌洋行的經營發生嚴重困難。1870年起,旗昌洋行被迫收縮投資和變賣資產,其產業就被輪船招商局收購,其中也包括旗昌洋行在外灘的房地產。
1887年,清政府的洋務派眼見外商輪船公司賺了大錢,決定由李鴻章籌建中國第一家新式輪船運輸公司即輪船招商局。這時,正好美商旗昌洋行出現虧空,擬將部分火輪及其他產業出賣。於是,招商局以220萬兩銀子從旗昌洋行手中購入外灘9號地塊,次年,遷入旗昌洋行舊址辦公。
1901年,輪船招商局拆除舊物建造新樓。招商局擁有外灘8至9號和福州路1、3號(現為17、19號)。
1930年國民黨政府接手後又改回國營,抗戰勝利後,招商局仍然是中國輪船業的老大。直到1945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才改為了中山東一路,沿用至今。
1949年5月,上海市軍管會接管了招商局,大樓隨後為上海港務局、交通部上海海上安全局及上海海上搜救中心使用。
復舊歸真獲新生
直至本世紀初,這幢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建築回歸招商局。招商局集團在紀念招商局成立130周年之時,決定投資上千萬對大樓進行徹底修繕。
鑑於該樓位於上海外灘歷史風貌保護區,並據上海各路專家的意見,設計了一套「復舊歸真」的方案,以恢復其始建時的原貌為原則,恢復原有的柱廊空間和兩三層紅磚外牆,白色的塔斯幹和科林斯式立柱與紅色磚牆形成鮮明對比,重新顯現出古典主義建築的韻味。建築的平頂則被恢復為屋成尖頂,內陽臺搭建的辦公室也恢復回原來寬闊的迴廊。
外牆的燈光照明聘請了上海古建築專家和義大利照明設計師設計了幾乎完美的泛光照明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四樓增加了約300平方米的空間用做內部會所,會所外設置的觀景平臺處於外灘的最佳位置,憑欄遠眺浦江兩岸的美景盡收眼底整個設計獨特新穎力求以「萬樓叢中一點紅」體現了外灘濃厚的海派文化底蘊。
修繕後的大樓建築面積為1600平方米,同時,大樓內部新增設了中央空調系統、消防監控及噴淋系統、給排水系統、錄像監控機防盜報警系統,賦予了百年大樓以新的生命。
在《外灘9號的故事》一書中,有這樣一段介紹:中國是一個創造歷史,擁有厚重歷史的偉大同度,因此在評價一個空間、一段時間的價值時,總是和歷史緊緊地連在一起。因為有歷史,今天的人才得以去回味昨天的故事。擁有歷史,無疑是當今不可替代的財富。這就是站在上海外灘那座被稱為9號樓前的心境。
小樓是一部歷史,是一部100多年的滄桑史。站在小樓的窗前,看著黃浦江水滾滾人海,聽著江上汽笛聲聲,注視著路上來往人流,思緒會把你引向遠遠的過去:清朝完了,軍閥來了,民國又來了,東洋人打進來了,抗戰勝利了,內戰又開始了,後來上海解放了,再後來……
歷盡滄桑,小樓也已面目全非,像一個百歲的滄桑老人,已無當年的風採。2003年5月修繕工程啟動,沒有當年的建築圖紙,只有一幅已經發了黃的老照片,本著「修舊如舊」、「修舊如初」的原則,精心測量,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回溯歷史,尋找當年。這中間,融進了對昨天的找尋,融進了對舊日的回憶,融進了對百年歷史的圈點,似乎把對百年歷史的眷戀都融入了小樓的一石、一瓦、一磚、一木中。
文字丨部分文字摘自《外灘9號的故事》一書
圖片丨部分圖片源自「高參88」新浪博客(感謝老法師的故事和那麼多珍貴的老照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完
綜合整理
原標題:《【憶說】外灘9號:輪船招商局的前世今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