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輪船招商局
最近,在南外灘觀賞了始建於清初的商船會館,又趁興到外灘端詳了落成於清末的輪船招商局大樓,不禁思緒萬千……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放「海禁」。由於上海「襟海帶江」,為我國水路交通之要衝,翌年在這裡設置江海關(也稱江海大關)。乾隆《上海縣誌》記載:「自海關設立,凡遠貨貿遷,皆由吳淞口進泊黃浦;城東門外,舳艫相銜,帆檣比櫛。」
為了「聯絡同鄉、同業感情」,上海和周邊的船商聯合在黃浦江邊「董家渡馬家廠」(後為會館街38號)籌建商船會館,並於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基本竣工。商船會館規模宏敞,有樓、臺、殿、閣,飛簷高翹,金碧輝煌。商船會館具有行業組織性質,日常事務「悉歸號商管理」,並「立董事以總之」,負責調解同業糾紛、平均同業利潤。那些闊氣的船商除在這裡議事和洽談商務外,還常利用戲臺酬神演劇,每逢航海佑護神天后誕辰(農曆三月廿三)則舉行祭祀活動。
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黃浦江邊泊滿沙船、寧船、衛船、江船等。其中,「以出崇明沙而得名」的沙船佔一大半,這種方頭方尾的平底帆船聚集數量多達3500多艘,所以上海被稱作「沙船之鄉」。不少資本雄厚者常擁有沙船數十艘,僱用船工近千人。據稱,一艘載重80噸的沙船,每年投入約需3000兩白銀,得到的利潤約為7000兩白銀,所以船商可算上海最富裕的階層。那時由於船主們一再要求和熱心贊助,商船會館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佔地面積達20畝,正門像一座城門,門前放著兩隻齜牙咧嘴的大石獅,門額雕刻著立體的「商船會館」字樣。商船會館曾「極締造之巨觀」,成為上海最大的會館建築:將近200平方米的雙合式大殿,設神龕供奉天后;殿前是兩層戲臺,上有八角形漆畫藻井,這在從前上海248座會館(公所)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殿後是議事大廳,殿右有兩層會務樓;裡面還有拜廳和鐘鼓樓,真是美輪美奐,氣勢宏偉。後來,還在近旁設「承善堂」,專門料理船工傷亡善後事宜;並於黃浦江邊擇地堆放泥沙,滿足一些商船壓艙之需求。
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依據不平等條約強闢上海為通商口岸。隨著愈來愈多的外國商船將無數滯銷商品傾瀉進來,將大量寶貴農副產品和工業原料搜刮出口,民間航運業開始不景氣。清代同治八年(1869),恭親王奕訢奏稱:「上海沙船從前極旺,一經洋商裝豆石,遂使數千隻沙船盡行歇業,數百萬家資的船戶變為貧民,其舵工水手更無生計。」一些外國洋行為了把持航運權,陸續在上海開辦輪船公司,實力最強的有美商旗昌輪船公司,英商太古、怡和輪船公司等。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見外國輪船公司大發橫財,而民間航運業每況愈下難以適應漕運需要, 便於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採取「招商」形式,派人在離黃浦江不遠的南永安街籌辦輪船招商公局;翌年更名輪船招商局,並在各地設立分局。後來,其總局遷往黃浦灘路(今中山東一路)。
起初,輪船招商局的發展尚屬順利。據薛福成在清代光緒五年(1879)寫的《籌洋芻議》稱,該局已將航運業的利權收回約五分之三,並收入運費約2000萬兩。然而,這家我國最早的輪船航運企業很快就步履艱難,受到英美等國輪船公司的傾軋,只能在險惡的處境中與之進行激烈競爭。
商船會館存在兩個多世紀,到民間航運業衰落的清代光緒年間還得到重修,而且天后神像被添加重48兩的點翠金冠,後舊址建築改作別用;1959年5月,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已修復。輪船招商局則在清代光緒年間改為「官督商辦」,辛亥革命後更名為「商辦招商局輪船公司」。如今,位於中山東一路9號的輪船招商局大樓,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外灘建築群」的組成部分。
可以說,昔日商船會館、輪船招商局的盛衰,是當時黃浦江航運業的一個縮影。
(作者系九三學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