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中趙又廷飾演狄仁傑
作為暑期檔熱門電影之一,《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終於上映了。這是徐克的「狄仁傑系列」的第三部,延續了前作一貫的風格,集合奇幻、懸疑、武俠各種元素於一身。
「狄仁傑」算是影視文學中的一大IP了。據說徐克的狄仁傑系列將有多部續集。古裝偵探系列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也已播出多年。前幾年,《神探狄仁傑》熱播的時候,劇中的「元芳體」還成了網絡流行語。每遇到事件,狄仁傑經常徵求助手李元芳對案情的意見,提問「元芳你怎麼看」,這句話因此被網友們各種調侃借鑑。
2015年,古裝推理單元劇《名偵探狄仁傑》誕生。這部劇裡的現代喜劇元素更多,狄仁傑還被安上了時下流行的「高智商低情商」人設。
然而,歷史上狄仁傑的形象其實跟「探案」關係不大,他本人更談不上是什麼「名偵探」。
史書對這位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的記述,主要是突出他的直言善諫。據載,因為狄仁傑常常上奏談論母子親情,多番請求,武則天才終於省悟,召回中宗並立之為儲君。後世文人對他的讚頌,大多都集中在他「終替武氏,克復唐基」這件事上。
在影視劇中對各類案情興致勃勃的狄仁傑,在史書中反而留下了這樣一件記載:狄仁傑小時候,家中的一個僕役被殺了,縣衙裡來人盤問調查,家裡人都忙著接待和接受問詢。只有狄仁傑一動不動地坐著讀書。縣衙的人責怪他,他反而說:「書中的聖人賢良都在,我尚且接待應對不過來,哪有時間理你這樣的庸俗小吏?」
似乎對案件一點興趣都沒有嘛!
若說歷史上的狄仁傑有什麼能跟偵探形象扯上關係的,估計就是他在大理寺期間的工作事跡。當時的大理寺大致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獄案件審理。狄仁傑在儀鳳年間擔任大理寺丞,一年之內審理判決了積壓案件達17000件,沒有一人認為冤屈再要求申訴的,展現了高明的斷案能力。
狄仁傑斷案的經過並沒有留下細節記載,因此無論是小說還是影劇,有關他破案的事跡都是文學想像,並不符合史實。
民間長期流傳著狄仁傑斷案的故事。到了清朝,有無名氏根據這些傳說素材寫了一系列小說《狄公案》(又名《武則天四大奇案》)。這部小說的前三十回是寫狄仁傑任昌平縣令時平斷冤獄,後三十四回寫其任宰相時整肅朝綱的故事。在《狄公案》的故事中,狄仁傑已然化身成為一位完美的官吏,關心百姓疾苦,善於偵探奇案。
作為一部公案小說,《狄公案》跟其他的公案小說差異不大,都是主要圍繞除暴安良的俠義事跡、官司的平反刑獄。除了《狄公案》,這類作品還有《包公案》《海公案》《施公案》等等。
而狄仁傑能化身「名偵探」流傳至今,還離不開一位外國人:高羅佩。
荷蘭的漢學家、外交官、小說家高羅佩
高羅佩是荷蘭人Robert van Gulik的中文名。他出生於一個荷蘭軍醫家庭,童年時跟隨父母生活在荷屬東印度。在那裡的中國城,他初次接觸到漢文化。回荷蘭上學後,高羅佩便開始自學漢語,並給自己取了一個中國名字「高羅佩」。在著名學府萊頓大學,他主修漢語、日語及法律,發表了一系列對中國文學的研究論文。畢業後,高羅佩選擇了外交部的工作,來到東亞各國開啟了文化之旅。
雖然身為外國人,但高羅佩對中國文化鑽研頗深,在古琴、性文化等領域都有研究著述。
某次,高羅佩在東京的一家古玩書店偶然發現《狄公案》這部小說,深深為之吸引,決定把它翻譯成英語。這部小說的翻譯其實算是1941-1945年期間太平洋戰爭的產物。由於高羅佩不得不四處奔走赴任,不太可能有機會進行更深入複雜的漢學研究,空閒時候只好翻譯小說。
他其實只翻譯了《狄公案》裡前三十一回的內容,也就是狄仁傑在昌平縣令任上判決的三樁奇案。原著後面的章節與斷案無關,主要圍繞著狄仁傑在朝堂上的政治鬥爭展開,跟前半部分的內容和風格都有一定差異。高羅佩甚至斷定,後半部分是由另一位水平比較拙劣的作者寫的,行文明顯更加拖沓冗長。
他認為,如果這些故事能夠被以外國讀者們熟悉的方式重新寫作,肯定能引起更大的反響。在接下來的20年裡,他以《狄公案》為藍本,創作了自己構思的一系列故事:《銅鐘案》《四漆屏》《御珠案》《紅閣子》《黑狐狸》等等。這些篇章構成了《大唐狄公案》(Celebrated Cases of Judge Dee)。在他的小說中,狄仁傑被稱為「Judge Dee」,也就是「狄法官」,大多時候擔任縣令一職。與歷史上真實的縣令不同的是,小說中的狄仁傑親力親為地調查各類案件,更接近於一位偵探。
由於這系列故事的斷案情節貼近現實,並無太艱深的文化背景障礙,英文小說《大唐狄公案》一經面世,即在歐美各國引起轟動。
將中國古典文化與西方推理元素結合,是高羅佩的拿手好戲。比如《紅閣子》一篇,作案手法便是西方偵探小說中典型的密室殺人類型。而且中國傳統的公案小說注重道德說教,西方推理小說注重人性和心理刻畫,對於現代讀者來說,注重後者的《大唐狄公案》無疑更加有吸引力。
兩種小說的文字意象和語言風格也大為不同。對比著讀起來,也挺有趣。例如在《大唐狄公案》中,《紅閣子》篇結尾的文字就明顯帶有西方色彩,與中國傳統小說迥異。
小說片段
《大唐狄公案》在流傳開來後,「狄法官」就有了「中國版福爾摩斯」之稱。福爾摩斯系列小說早在晚清時期就被引入中國,他的名字也成為了偵探的代名詞。
不過,雖然同是刑偵破案題材,中國公案小說與英國的《福爾摩斯探案集》仍然大相逕庭。公案小說中,無論是狄仁傑還是包青天,本質上來說還是官員,而不是福爾摩斯這般的「私家」偵探。也有人認為,福爾摩斯之所以受當時的中國讀者歡迎,是因為晚清官場太過腐敗,人民渴望有另一種「非官方」的英雄人物出現。
1974年,在美國上映的電影《狄仁傑之朝雲觀》正是根據高羅佩的小說改編而成的。只是年代久遠又西洋味十足,國人並不熟悉。
40多年來,狄仁傑相關的影視創作仍在不斷湧現。這位古代名臣的形象愈發豐富起來,從懸疑推理到奇幻冒險,從正劇到喜劇,都有他大展身手的空間。而追溯起來,這一經典中國偵探形象的誕生還要多虧了一位「中國通」荷蘭人,也算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樁趣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