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峰遊曉鵬
史學界公認狄仁傑一生最大的貢獻絕不是斷獄,他被看作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勵精圖治,南巡北討,關心民生,犯顏直諫,特別是勸諫武則天還政李唐,明朝人甚至把這一點寫進了兒童啟蒙讀物,稱頌「若非狄仁傑,唐室絕後裔」。
那麼,一代名相是如何在後世演變為一名偵探的?
官司纏身
說來好笑,雖然正史研究者一定會對一代名臣狄仁傑如何在1300年後成了一個精通推理、飛簷走壁的007式偵探表示不屑,但仔細看新舊唐史,狄仁傑一生的諸多重要場景都跟司法密切相關:要麼他身邊碰巧有案子發生,要麼他在彈劾某人或者替某人辯護,要麼他自己深陷冤獄,離奇逃生。
狄仁傑在《新唐史》裡第一次出鏡,是小時候家族裡有個人被殺了,兇手八成是內部人,所以衙門來人的時候很多人爭相辯解,唯獨狄仁傑旁若無人專心讀書。公差覺得沒存在感,就逮著狄仁傑盤問,狄仁傑一句話就把對方噎住了:我這兒正在書裡忙著跟聖賢神交,哪有工夫跟你們這些「俗吏」說話?
這說明狄公打小就好讀書,做事專心,後來他以不懼強權、敢說敢爭聞名,從這件事也能看出來。狄仁傑長大後通過了科舉考試,在開封做了個小公務員。大概因為太正直,有次他被人誣陷,事情捅到了中央特派員、大畫家閻立本那裡,閻立本查了查他覺得沒毛病,驚為奇才,把他提拔了一級,調去山西從事司法工作。路上有一件事,證明狄仁傑外表耿直,其實也是性情中人。經過太行山,他看見了一片孤雲,心弦觸動,當下就給手下人發誓,這是故鄉的雲,它不走我不走。當天沒風,這雲好久才散,而狄仁傑說到做到,「雲移乃行」。這雲真的是故鄉的雲,狄仁傑祖上是羌人,後來遷到山西,他的父親在懷州河陽(今焦作孟州南)購置別業,狄家這才安穩下來。
上元二年(675年),因為表現出色,狄仁傑被調到大理寺任積壓案件,涉案人員達一萬七千人,事後竟無一人申訴。這讓狄仁傑名聲大振,這也是他斷案如神、查奸除惡的大法官形象的基礎,而史書上沒有留下斷案細節(因為不足掛齒),倒成為留給文學的禮物。
狄仁傑後來又被誣陷過一次,著名酷吏來俊臣說他和其他六位大臣謀反,七人立刻被下獄。落在來俊臣手裡可謂九死一生,而狄仁傑隨即憑著多年司法工作經驗開始了一場驚天自救。按照唐律,主動招認可以免死,來俊臣濫用酷刑的厲害也是天下皆知,狄仁傑立刻就認了罪,說大周革命,我是唐朝舊臣,確實謀反。辦案的人以為有機可乘,就逼迫他誣告別人為同黨,沒想到狄仁傑以頭撞柱,血流滿面。這樣,監獄放鬆了對狄仁傑的看管,他把申訴書藏進棉衣,以天熱為由託獄卒帶給家人拆換,隨後,家人帶著申訴書直接去找武則天告御狀,武則天親自召見狄仁傑查問,事情才有了轉機。
一代名相
不過在狄仁傑的時代,他最為人敬重的並非查案的本事,而是忠於李唐,不畏權貴,敢於直言,頗有魏徵風範。我們感覺他「官司纏身」,其實只是因為他的早期工作性質,加上唐代本質上是一個人治社會,伴君如虎,朝堂之上很多事都會演化為彈劾、辯護、下獄、昭冤,那時候,人人可不都是「官司纏身」,為何辦案更多,還著有刑訊逼供心得的來俊臣沒有在後世成為偵探?
狄仁傑後來屢次升遷,成為唐高宗和武則天眼中可以倚重的重臣,官至宰相。雖然是司法幹部出身,但狄仁傑心懷儒家治國理念,有著極高的戰略眼光,他往往用儒家的人性關懷盡力折衝時勢的不公,所以深得人心。他替誤砍皇陵柏樹的將軍申辯,彈劾不稱職的官員,為稀裡糊塗跟著叛將的百姓免罪,多次反對大興土木損耗民財民力,他也曾奉命南下巡撫,北上徵討契丹。武則天當皇帝的將近二十年間,總共任用過七十多位宰相,其更換宰相之頻繁,是中國歷史之最。在眾多的宰相中,和武則
天關係最為密切、對武則天時期政治影響最大的,當數狄仁傑。
武則天執政後期,許多關係到國家基本走向的重大政策,都是在狄仁傑的建議下做出的。史家認為,武則天時代上接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這裡面一定有狄仁傑的功勞。狄仁傑無限欣賞武則天的能力與抱負,他願意幫她把江山打理好,但在關鍵時刻,在武則天糾結於傳位給兒子李顯還是侄子武承嗣的時候,狄仁傑成功地遊說女皇放棄了武家江山,還政李唐。
公元700年九月,71歲的狄仁傑去世的消息傳來,女皇失聲痛哭,連說「朝堂空了」,並親自為他舉哀,下令廢朝三日。此後,每當群臣議事不絕,就讓女皇無限懷念「狄國老」。
作為李唐皇朝的忠臣,狄仁傑很早就被樹立為大臣的榜樣。武則天的兒子李顯復闢後,追贈狄仁傑「司空」官銜,唐睿宗又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唐玄宗開元年間,已經有人開始為他編寫《梁公別傳》,宣傳他的事跡。宋代又有了話本小說《梁公九諫》,寫狄仁傑反周為唐。而到了明朝,因為兒童啟蒙讀物《五字鑑》中有「若非狄仁傑,唐室絕後裔」的語句,狄仁傑開始成為民間知名度最高的古人之一。直到此時,狄仁傑的形象還不是一個偵探。
出口內銷
明朝中後期,狄仁傑的斷案形象最早出現在很多以武則天為主人公的豔情小說中,這是當時的一種消費品,創作者帶著商業目的寫作,書坊主精心包裝大力宣傳,只為取悅世俗。不過狄仁傑還不是主人公,只是一個正直忠君,但面目模糊的判官形象。直到清代公案小說中,狄仁傑的斷案形象才逐漸豐滿起來。
公案小說是清代非常流行的文學體裁,比如《三俠五義》《包公案》《施公案》,這股潮流很像今天的網絡小說,眾多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孜孜不倦地從史書中清官循吏的傳記中尋找創作素材,自然,他們發現了狄仁傑。清人寫的與狄仁傑有關的公案小說有《綠牡丹》《狄公案》等,其中後者流傳最廣,也叫《武則天四大奇案》,經過民間說書藝人的改編,逐漸擴展為六十四回的長篇小說,廣為流傳。
《狄公案》中,一位精明睿智的偵探形象已經呼之欲出。小說中的狄仁傑善於觀察、心細如髮,遇到一時無法解開的案件,便化裝成遊方郎中深入市井尋找線索。他還善於根據罪犯特點,有針對地釆取破案措施。至此,狄仁傑的形象已經有了顛覆性的改變,成了一個融合現代偵探與古典判官於一體、斷獄判案與除奸平叛共存的形象。
此時,狄仁傑故事已經跟歷史相去甚遠,離高羅佩手繪《迷宮案》插圖 奇的案情和狄公的內心、性格全靠想像,他手下多了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一樣的四個幫手,他的故事不再是片段的集合,而成為一部人物傳記。令人意外的是,他居然還是一個刑訊逼供愛好者,這是因為《狄公案》的作者本身大概不認為刑訊逼供有什麼大問題。
這樣的一個狄仁傑,跟今天狄仁傑在影視中攻心為上、穩操勝券的儒雅形象仍然是不同的。奠定今天狄仁傑形象的除了公案小說,還有一個荷蘭漢學家叫高羅佩,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把「JudgeDee」(狄法官)塑造成了西方人熟悉的中國「福爾摩斯」,並在上世紀80年代成功地「出口轉內銷」。
高羅佩原名Robertvan Gulik,自幼痴迷中國文化,習古琴、工書畫、研究春宮圖、飼養長臂猿,著述等身,是世界漢學界的奇才和怪傑,還娶了晚清重臣張之洞的外孫女水世芳為妻。1943年,他任荷蘭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駐紮重慶。當時,歐美正興起偵探小說熱,以福爾摩斯為典型代表的神探形象在西方世界風靡一時,而高羅佩在重慶時讀到清人的《狄公案》後無比吃驚,決意把狄仁傑的斷案故事推向世界。
高羅佩先是把這部小說譯為英文,接著用英語創作了以狄仁傑為主人公的《銅鐘案》,結果一炮打響,引起轟動,他又陸續創作了《迷宮案》《黃金案》《鐵釘案》等十幾部中短篇小說,最終構成了「狄仁傑系列大全」《大唐狄公案》,這部巨著在西方多次再版。而當狄仁傑在西方世界風靡數十年之際,1980年代,中國外交官陳來元開始譯介這部作品,在中國引發狄仁傑熱,暢銷上百萬冊。此後數十年,才有了梁冠華、劉德華、趙又廷等一撥又一撥演員在大小熒幕上塑造的老中青少、高矮胖瘦、形形色色的狄仁傑。而今,誰能說狄仁傑的故事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