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罔顧道義的一代名相
在古代,幾乎每個讀書人的夢想都是能踏入仕途並能夠做出一番事業,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局政亂,若有才幾份,便可偷得一官半職,衣食無憂,故而在當時有許多得人都一心求功名。渴望出人頭地,李斯也不外如是,他比那些濫竽充數的好太多了,李斯師從荀子,與韓非子為同門師兄,但在出生上和學習能力上,皆不如韓,故而李斯從讀書起就一直對他這個師兄有所不適。但不可否認的是,李斯一生,不可謂不輝煌,不可謂不精彩。能夠站在這個世間的巔峰,臧否揮灑,恣意盎然,終始於一件小事,一件改變中國歷史2000年的小事。然則不可謂不是大事,這是人性使然,是每一個不甘碌碌的人,終究會去尋找的一條路。
李斯與其他的讀書人不同的是,其他讀書人會儘量的避開自己對權力的嚮往,但是李斯他不,他則狂熱的表示自己對權力的嚮往。讀書就是為了權力的,一身所學皆為權,但是,權利就如同黑洞,一旦進入,連光線也休想逃逸。侵淫在權力場的人,就像置身於磁力廠的鐵塊,不管你有多不甘心,多麼疼痛,終究逃避不了被磁化的命運。權利是人們有意不提及的宗教,而且是排它性的一神教,除權利本身之外,不再有別的神。他並不要求信徒的虔誠,然而卻沒有信徒不是百分之百的虔誠。他給與信徒隨時離去的自由,然而卻沒有信徒願意行使這種自由。有誰能誇口是他在勸駕權利,而不是被權利所駕馭?
在李斯第一次見相國時,他心頭暗喜,腳步卻冷靜地矗立在原地。舍人示意他進去,他要通過舍人的態度知道相國的態度,他問想過是怎麼說的,問他是讓他進來還是帶他進來叫他進來請他進來。雖是一個字的差別,卻差之千裡,意義各不相同。如此的用心如此的審慎,如此的深謀遠慮,一個人的態度可以從一件小事上看出來。
人這一生很短,但同時也很長,人生旅途上的風景也各有不同。有可能美景就在前面的轉彎處,而你卻沒有勇氣踏進去。於是你就在人生的路上不斷的錯過,錯過之後還感嘆道為什麼人生路上卻充滿荊棘呢?李斯他早已看透這些,他的終極目的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利,而這些權力怎麼來,那就是博得高位者的信任。
而李斯的運氣就是極好的,就在那麼節骨眼的地方比別人多塌了一步,在人生途中又捨得放下臉去追逐自己認為對的哪一個人,即使到了現在,這也是許多人所做不出來的事兒。人在面對自己都不確定的事情時候,是沒有信心去嘗試的,但是李斯他就敢於走下去了。李斯在這一年裡,他碰到了相國,也看到了糧倉裡的老鼠,他深知自己應該做哪兒的老鼠,於是他拼盡一切也要擠上去,他終於成功了,但是他發現他有一個威脅。這個威脅就來自於韓非,他的師哥,於是他為了拔出這個威脅,用盡其方法來剷除韓非。結果我們都知道,但是李斯錯了嗎?他沒錯,為了自己的目的,確實是不擇手段了點,但站在他的立場上確實最好的選擇,若韓非得到始皇帝的垂青,那麼他肯定會死,不僅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頃刻會化成飛灰,連自己也姓名不保,這對於李斯這個重權的人是不可忍的。
念及李斯一世,也只有對韓非動了真性情。沉著冷靜如李斯,亦無法面對韓非身死。舉世皆濁我獨清,這不是李斯的心理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