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提起這句話,相信每個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唐太宗李世民與他的臣子魏徵。
這句話是公元643年唐太宗弔唁魏徵時所說,他慨嘆魏徵之死讓自己失去了一面鏡,並泣而久之。縱觀歷史上的君王與臣子,能有如此偉大君臣關係的,少之又少。
圖|魏徵與太宗李世民
「公主,隴西成紀人也。景皇帝之孫,大武皇帝之第六女也。稟神婺之姿,娥之質,孕麗水之金府,播瑤池之玉英。」這是唐高祖李淵第六女房陵公主的墓志銘。
單從這幾句墓志銘來看,我們能夠聯想到這是一位顏值頗高的皇室公主。
房陵公主,既是李淵的女兒,那自然便是李世民的妹妹了。
圖|房陵公主
因此,一個是深受大唐太宗賞識的賢臣,一個是頗得大唐高祖疼愛的妹妹,他們的前世今生會不會有哪些交集呢?
我們不妨先簡單了解一下兩人的生平。
魏徵: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其為尚書左丞;貞觀三年(629年),被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預朝政。隨後幾年,先後校訂秘府圖籍,獲封鄭國公,受李世民賜宅永興坊。除了在長安城任職期間居於永興坊之外,魏徵還曾客居富平,明萬曆朝吏部尚書孫丕揚所撰《富平縣誌》記載:「耀州東南二十裡,為魏徵故裡,宗支碑石,尚可誦讀,左有鵝鴨池……(縣)北三十裡西魏鎮,為唐魏徵祖墓,餘少時猶及見,今則土人沒之矣。」而根據著名關學大師、關中鴻儒李因篤的相關記載,魏徵曾客居富平並在這裡建別墅,他的《西村魏徵》中云:
西村別墅鄭公陂,十畝清涵鵝鴨池。
虎嘯龍吟深悵望,松潘柏老正棲遲。
當然,這裡的「別墅」指的是別業,而並非闊綽豪宅,魏徵一生節儉勤政,西村魏徵別墅僅是其暫居之所而已。
相傳,隋末天下亂,魏徵「少孤寒,落拓有大志」,拜大隱士王通為師。王通當時在秦晉交界一帶開館收徒,傳授撥亂反正、匡扶天下之術,魏徵一面潛心求學,一面遊歷四方以增長見識、結交天下英豪,後來,他來到依山傍水、富庶太平的頻陽之地,見這裡視野開闊、鄉民質樸,果林成片,田禾綠茵,端的是一派生機盎然之色。他想,關中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在亂世王朝興的天下大局中,關中之地尤為重要,往往可以起兵戈卷天下。而富平距恩師館學不過百裡,又緊鄰京畿長安,也便於他了解時局,尋機而動,於是,他便選擇富平西魏村作為暫居之地,在此養精蓄銳。
後來魏徵入長安為官為相,一直把這裡當做魏家別業。
魏徵為官一生取得了不朽的成績,在去世後,李世民非常傷心,才道出如文章開頭那句話,並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葬於唐昭陵西南約3公裡處的鳳凰山巔。(墓於山嶺南端依山鑿石而築,屬昭陵陪葬墓之一)
圖 | 魏徵公墓表
房陵公主:公元619年的夏天,一聲啼哭從宮苑裡傳出,63歲的唐高祖李淵迎來了自己的第六女,這個女孩就是房陵公主(始封永嘉公主)。由於公主生得貌美,自幼性格開朗活潑,機敏聰慧,深得李淵疼愛。
那一年,李淵稱帝不過二載,劉武周、宋金剛勾結突厥,欲謀河東;太宗李世民將將21歲,卻已四方徵戰,威望日隆,此時,正受命出討劉宋二人。
房陵大長公主一出生便受到李淵的萬般疼愛,據聞,高祖平定秦川,得到張昶縑素及紙書四千七十字、毛弘八分縑素書四千五百八十八字、索靖紙書五千七百五十五字、鍾會書五紙四百六十五字,皆賜公主。
除此之外,公主喜好水果,尤其愛頻陽縣(今富平縣)的柿子果,父親與兄長都記得她這個喜好,每到柿子成熟季節,總是早早命人採辦好最新鮮的送予公主。而這一點,也在後來有所記錄。
1975年,在富平縣房陵公主墓中出土《託果盤侍女圖》,在畫中,侍女雙手握著五足盤的兩足,盤內盛滿瓜果,而據史考究,這些瓜果便是柿子和木瓜。
圖 | 房陵公主墓出土畫作《託果盤仕女圖》
憑以上內容看來:名相魏徵和房陵公主之間在一千多年前的交集也僅僅是富平二字。(一個曾客居富平,一個喜好富平的柿子果,後又長眠於富平。)
那麼,時間穿越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他們的交集又在哪呢?
或許,我們在永興坊能找到答案。
提起永興坊,我們就不得不說從唐長安城的城市規劃上說起。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規劃布局最為規範化的一座都城。外郭城被整整齊齊的分為108坊,實行坊市管理制度,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也可以叫做「網格化」管理,而永興坊就是108坊之一。
前文中我們有提到:李世民賜永興坊為魏徵府邸,《增訂唐兩京城坊考》中有記載永興坊「西門之北,太子太師、鄭國公魏徵宅。」所以,在此我們便能得知:魏徵在長安城就職期間,居於永興坊。
然而,當我們翻閱史料以及如今的永興坊景區相關資料後,會驚奇的發現「永興坊景區」與魏徵的「永興坊」在地理位置上其實稍有偏差,但在永興坊景區門口,我們能看到一面「鏡鑑」雕塑,其寓意卻也與魏徵有關,再看兩者的名稱,也是古今相呼應。
圖 | 如今的永興坊景區
近日,永興坊景區迎來一位從富平翩然而至的柿公主,引得遊客們紛紛合影。關於這位柿公主,也是大有來頭。
為什麼叫柿公主,從字面來看,肯定是與柿有關。
柿子在古代稱為柹(shi,古同柿),《禮記·內則》、《上林賦》中就有關於柿的記載,北魏《齊民要術》中也有用嫁接法繁殖柿的記錄,目前所見比較早的實物資料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柿核。
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為「柿」釋義:「柿,赤實果也」。
唐朝詩豪劉禹錫曾寫過「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的詩句,一語寫盡大美柿景。
深秋時節,風漸冷,霜已至,在關中頻陽,漫山遍野,柿果高掛,如千萬盞熒紅的小燈籠,於月色下,述說著腳下這方厚土大地對人們「事事如意」的寄語。
與此同時,又因來自大唐皇室的房陵公主喜愛富平柿子,所以,我們在此文化基礎上挖掘並創造出「柿公主」形象,作為天璽柿子小鎮的形象代言人。
圖 | 天璽柿子小鎮形象代言人——柿公主
富平種植柿子由來已久,從戰國名將王翦帶著柿子烤面從家鄉頻陽出發為秦徵戰,到太子太保孫丕揚為神宗皇帝敬獻富平柿餅,再到後來被端上國宴桌的「合兒餅」,富平的柿子從古到今,從普通柿子果到名揚天下的柿餅,不僅僅是果實的進化,更是中華文化的延續。
「柿公主」躍然眼前,當可愛的公主形象與富平的柿文化相碰撞,「柿公主」文化IP也隨之誕生。天璽柿子小鎮也將著力打造「柿公主」文化IP,為今後文創及柿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深厚基礎。
穿越千年,柿公主帶著富平的柿餅來到今天的永興坊景區。
為什麼來永興坊,因為這裡這不僅是公認的美食街區,更是一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區,「柿公主」要在這裡,將富平特有的美味獻給五湖四海的朋友,更要在這裡,將富平的柿子文化及柿餅製作文化傳播於全世界。
柿公主的到來,引得各路媒體前來報導,各方遊客前來打卡。
圖|天璽柿子小鎮「柿柿紅」原鄉柿餅在永興坊
此刻,當我們再次思考一代名相與皇室公主的人生交集在哪時,不禁感嘆:是機緣巧合還是命中注定?
在永興坊的銅鏡雕塑旁,我們追隨一代名相魏徵的古蹟時又迎來皇室公主在此傳承中華美食文化與非遺文化(富平柿餅製作工藝已收錄於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看見一千多年前繁華璀璨的長安城,也看見淵源流長的中華文化通過我們的努力正代代相傳。
來源:大方天璽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