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美國的資本標誌是華爾街,電影標誌是好萊塢的話,那麼電子科技標誌毫無疑問要屬於矽谷。這個位於加州北部緊挨著史丹福大學,長約40公裡的溪谷中,集聚了美國96%的半導體公司和一半以上的網際網路公司。
從1971年矽谷這個名字出現之後至今將近50年的時間裡,誕生了yu無數聞名世界的科技巨頭:網景、亞馬遜、谷歌、蘋果、推特、康柏、蓮花、Sun、賽門鐵克等等。而在這些超級企業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教父——約翰·杜爾,他有很多稱號,例如「矽谷之王」「」風投之神「。
約翰·杜爾,1951年出生於聖路易斯,在萊斯大學獲得電子工程碩士學位後,一心想加入KPCB(凱鵬華盈)——當時美國僅有的兩家真正意義上的資本風投公司之一(另外一家便是紅杉資本)。
但是KPCB的兩位創始人拜爾斯和帕金斯先後拒絕了他,原因是這位畢業生沒有科技公司工作經驗。
於是,杜爾只好轉而申請入學哈佛,一邊讀MBA,一邊在英特爾兼職做起了工程師。哈佛畢業後,杜爾來到英特爾的銷售部門,連續三年全球銷冠的驚人業績讓這位還沒到30歲的年輕人當上了英特爾的銷售總監。
1980年,杜爾再次向KPCB寫信求職,這回拜爾斯親自與之進行了深入交談,然後又親自推薦他加入公司,儘管只是給了哈佛高材生一個篩選BP(商業計劃書)的打雜工作。
金子的光芒是遮蓋不了的,兩年後的杜爾,成為了KPCB的第五位合伙人,並加入了董事會。
這個時候的杜爾,開始瘋狂地展示自己的「投資眼光」。
他選擇的第一個目標是史丹福大學的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項目,當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將商業計劃書交給他的時候,杜爾毫不猶豫便拍板投資300萬美元。是的,這家公司便是1986年上市,之後15年內與微軟不分上下的SUN。
1982年2月,杜爾在一家餐廳聽到3位從德州儀器公司辭職的員工在閒聊創業項目,頗感興趣,最終僅憑著一份餐巾紙上寫出的BP,他自己掏錢便給了這3位失業者200萬美元的風投資金。1983年,這家公司正式推出自己的產品——康柏電腦,並在當年銷售了53000臺,創造了美國商業領域頭三年的銷售收入記錄。之後十幾年的時間裡,康柏公司一直是與IBM並駕齊驅的電子科技公司。
當然,這兩家公司只是杜爾人士輝煌的「開胃菜」,他真正的「神奇時代」開啟於1994年。
那年5月,杜爾接到了老朋友克拉克打來的電話,告訴他自己在和一個23歲的小夥子創立了一家叫「馬賽克通信」的公司,公司推出了一個軟體,正在尋求投資。
當杜爾將這家公司的商業計劃書拿到董事會的時候,遭到了其他合伙人的一致反對,主要原因是估值過高——當矽谷大部分創業公司還處於200~400萬美元估值的那個時代,這家公司給自己的估值1800萬美元。
儘管如此,杜爾還是力排眾議,不僅決定了要投資,而且投入500萬換取該公司25%的股份和進入董事會的機會——這意味著杜爾將該公司的估值還提高到了2000萬美元。
這家公司後來的名字叫做網景,它開發的那款軟體叫「瀏覽器」。
杜爾投資之後,迅速從IBM、微軟等公司挖來高精人才,並不留餘力地為這家公司推廣。
僅僅過了一年多的時間,1995年8月,網景公司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定價28美元/股。開盤當日,該公司的股票被投資者瘋搶,將股價迅速拉到了74.45美元/股,漲幅高達266%。當初杜爾投資的500萬美元變成了5億美元,一年漲100倍。
這還不夠,3年之後的1998年,美國在線宣布收購網景的時候,該公司的市值已經達到了170億美元,KPCB的25%持股獲得了42.5億美元的折現。
拿到網景「巨額報酬」之後,杜爾又選中了一個目標——剛剛成立的谷歌公司,一出手便是1250萬美元的投資。
由於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都是偏技術型人才,杜爾從各大公司挖來了70多個CEO人選都未能與這兩位大佬產生化學反應。
為了說服谷歌兩位創始人指定的目標人物埃裡克·施密特,杜爾經過了長達半年的「死纏爛打」,最終捕獲這位「臥龍」的芳心。
將谷歌打造上市之後,杜爾主導的這筆風投獲得了52億美元的回報,歷時6年。
與網景、谷歌一樣在90年代開始在杜爾的風投和全力推動下,成為全球知名超級企業的還有亞馬遜、蘋果、推特……
根據統計,在KPCB任職的30年裡,杜爾主持過475項風投(有250多家位矽谷科技公司),風投總金額為13億美元,直接創造就業機會超過20萬個。其中有167家公司被成功打造上市,IPO總市值達到3750億美元。
當然,這也給杜爾個人帶來了應有的「名」和「利」。
從柯林頓開始到歐巴馬,美國每屆總統在制定經濟、金融或科技政策的時候,都一定會諮詢約翰·杜爾的意見。
2020年,約翰·杜爾以105億美元財富位列《2020福布斯美國富豪榜》第45位。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