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獲悉,美國計算機科學家、谷歌母公司主席、第十任史丹福大學校長約翰·軒尼詩應邀參加於本月30日召開的第三屆論壇,並將發表關於《AI,賦能美好生活》的演講。
圖說:約翰·軒尼詩教授 來源:WLF
約翰·軒尼詩教授是一位成功的計算機科學家。因與另一位計算機科學家大衛·帕特森教授合作「開創了一種系統的、定量的方法來設計和評估計算機架構,並對微處理器(RISC)行業產生了持久的影響」而獲得計算機領域的世界最高獎項——圖靈獎。他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2006年,他成為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第十任校長,在10年任期內,斯坦福誕生了許多學生創業俱樂部,形成了師生共同創業、將學術成果商業化的氛圍,還將超過八千項學校專利授權給企業,為學校獲得了13億美元專利費。軒尼詩同時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和投資者。他是雅虎和谷歌這兩個斯坦福學生創業最成功項目的早期投資者。他自己創辦了兩家公司,包括晶片領域大名鼎鼎的MIPS,都成功被併購。2018年,他出任全球最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谷歌全球董事長。
新民晚報記者從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獲悉,在接受連線訪談時,軒尼詩分享了在斜杠人生中遊刃有餘的秘訣——保持虛懷若谷、旺盛的好奇心和對新生事物的學習。他認為要應對新世紀的挑戰,未來的創新人才也必須有這般自我學習能力。而要培養創新人才,也要給予足夠的自由。
「我喜歡我所處的每個領域。我喜歡做企業家、我喜歡做科研、我喜歡擔任大學校長。如果要說一件我真正熱愛的事,我喜歡和學生待在教室裡,我喜歡教書。我喜歡看學生們學習各種新的材料,喜歡在學校氛圍內的互動。」軒尼詩表示,「對我來說,我認為我能勝任的各種角色的關鍵是一直能夠擁抱新的想法、尋找新的見解。另外,我覺得我幾乎可以從任何人身上學習,我可以從一個新學生那裡學到東西,也可以從資深同事那裡有所收穫。這讓我一直保持著活躍。」
從軒尼詩的履歷中不難發現,他樂此不疲地在創建一種生態系統,他將大學打造成了眾多創新的源泉。「我們從世界各地招收優秀的學生,將他們集中在大學裡,鼓勵他們大膽思考,願意跳出框架束縛去思考、嘗試新事物。」這位科學家介紹,他們還發展了一個生態系統,使他們能夠將已經證明其價值和潛力的事物,投入到大學之外的世界。
軒尼詩覺得,自己被稱為「矽谷教父」有些誇大了,因為許多人都為矽谷做出了貢獻。他分享了矽谷成功的四個要素。「一是創新,創新的來源主要來自史丹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和其他大學。中國有很多很棒的大學,毫無疑問也有創新的源泉。二是人才,矽谷吸引著世界各地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你只要經過這些公司,就能看到來自中國、印度和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的人才。三包括了些其他支持因素,如風險資本、尋找各種外包服務的辦法。因此一家小公司不必做全所有事情就可以得到融資。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對於失敗的容忍度。你肯定會遇到失敗和挫折,如果創業失敗了,它肯定算不上是某人職業生涯的終結。所以矽谷能容忍失敗。如果這是一個很好的賭注,那就值得一試。矽谷接受了他的失敗,對他而言就可以有再一次的機會了。」
在軒尼詩看來,教學的目的是授人以漁,使人能從學習中成長,進入新的領域,掌握新的東西。他說,尤其在科技領域,自己不可能教一個學生他們在職業生涯中需要知道的一切。因此學生必須能夠自我更新知識儲備,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並掌握新事物。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通訊員 陳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