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空巢老人的世界:兒女不在身邊,「孤獨」便乘虛而入了

2020-12-22 北晚新視覺網

「空巢老人」作為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概念為人熟知,而具體的「空巢老人」的形象卻顯得面容模糊。近年來,對於這一群體的報導日漸增多,但在媒體上,他們大體也是「被同一種敘述範式所描述的」:許多關於空巢老人的報導,還停留在「老人於家中去世多日才被鄰居發現」令人唏噓,或是「關愛空巢老人在行動」流露溫情,但這背後最需要我們關注的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與心理狀態,卻常常語焉不詳。

作者:趙雅嬌

《空巢:我在這世上太孤獨》 弋舟 上海文藝出版社

另一個作為背景的現實是:據國家衛健委老齡司消息,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億,佔總人口的17.9%;65歲及以上人口約1.67億,佔總人口的11.9%。此外,我國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但是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也就是說,老人大致有8年多的時間在帶病生存。這意味著我國老年人口多,患病比例高,進入老年後患病時間早,帶病時間長。那將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與生活質量呢?

作家弋舟在《空巢:我在這世上太孤獨》中試圖還原的,就是一個又一個空巢老人的真實形象。擅長寫小說的他這一次選擇了非虛構寫作,作者個人的敘述非常節制,而是讓老人自己講述自己,以第一人稱敘述帶我們進入一個個比小說更加驚心動魄的故事。如果說虛構寫作讓讀者還能存有一絲僥倖,覺得書中的故事不過是作者的杜撰,非虛構寫作則讓讀者無路可退,只能隨著作者一起,隨著講述者一起,直面赤裸裸的現實。當這些老人的故事,通過他們自己的語言訴說出來的時候,擁有了比第三人稱敘述更真實具體也更動人心魄的力量。個人化的講述中負載的是「帶著體溫的生命信息」,也正因為這種具體可感,我們從這些作為個體的老人的生命中,才會看到這個群體更為豐富的面向,才能在「空巢老人」的標籤背後體會到那瀰漫在生命中的沉重和哀傷。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在弋舟的記錄下,我們看到,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空巢老人對於死亡都是淡漠的,他們早已意識到死亡是一種生命的必然,甚至因為現實生活的苦痛,讓他們認為死亡未嘗不是一種解脫,一種逃避現實的歸宿。所以,拖著日漸衰老的身體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成為大多數空巢老人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

在農村,許多空巢老人的「活著」,成為了一種責任。他們不是懼怕死,而是不敢死,而是害怕因為自己的死亡造成兒女家庭不幸、孫子無人照看。他們活著,很多時候只是為了兒孫能更好地活著。正因如此,當他們喪失了幫助兒孫的能力,覺察到成為兒孫的拖累的時候,便會滑向另一個極端——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書中寫到,一位患病的大娘總是病危、總折騰著兒女回鄉,卻又總是「要死不死」,她「覺得欠下了,活著是個不好意思的事了」,選擇了自殺。

在城市,空巢老人因為各種原因不必像農村留守老人那樣過多承擔照看下一代的責任,再加上城市生活相對便捷,他們會輕鬆很多。但也正是這份「輕鬆」,成為了他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每一日都是一成不變的,疾病的襲來更是限制了生命的可能性,生活簡單而枯燥,此前追求的人生意義似乎都落了空,他們在無所事事中陷入空虛的精神困境。於是,有被反鎖在家的老人每天拆洗一次被褥,有大學教授在晚年買了許多的假藥,有退休的處級幹部重度抑鬱乃至自殺。

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空巢老人的世界中,伴侶成為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相互照顧相互陪伴,平日裡聊天拌嘴也是解悶的方法,一方生病另一方就是最大的支撐。兩個人都在,就不必像「流浪貓」一樣去兒女家住。韓婆婆時常會夢到去世的老伴,「夢裡,我倆就在院子裡說話,他喊我吃藥」,她說,「我是想我老伴兒。越老越想了」。經歷了大病的李老這樣講述:當孩子們見我們病情好轉離開後,我和老伴兒突然變得特別親。少年夫妻老來伴,垂暮之年的空巢夫婦,是真正意義上的相濡以沫。看到這裡,我們也許會對那些「催婚」的父母多一些理解。

空巢老人故事的另一面,也是空巢青年的故事。那些與父母和親人分居,獨自在外打拼的年輕人,正是空巢老人的兒女。就算他們結婚生子,情況也未必就會好起來。在各種中年危機的擠壓下,他們解決眼前不斷冒出來的人生難題便已疲憊不堪,無法過多顧及父母。書中的李老夫婦,退休前都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兩個兒子都是名校畢業,生活幸福,夫婦倆非常理性地說:「我們這一輩子,傳統觀念不是很重,自認為我們的生命和孩子們的生命應當是各自獨立的,可是如今看來,人之暮年,對於親情的渴望確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國文化中對於家庭、血緣、親情的重視和敏感,是我們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性格,深刻地影響甚至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但因為種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老人和子女總是聚少離多,即使是在同一個城市,兒女長時間陪伴在父母身邊也並不現實,「孤獨」便乘虛而入了。

關切老人,體諒孤獨

在許多人眼中,「孤獨」是個略顯矯情的詞,可對於空巢老人而言,生活中那種無以言說的孤獨,是「一種致命的匱乏」。村裡的老何喝酒前一定要把手機電池摳下來,因為他一喝醉就打電話,能把閨女說哭了,他要「管住自己」;城裡的李大媽風雨無阻擺著一個小攤,其實根本賺不了多少錢,只是為了解悶,沒人說話,至少眼睛也能不閒著;曹姐最願意幫鄰居接孩子,她說學校門口放學時人多,擠在裡面,抬頭踮腳地張望,就忘了自己其實是一個孤老太婆了。

這樣的老人,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也許只有讀了這本書,我們才會明白,他們為什麼會做著一些我們無法理解的事。弋舟說:「對於空巢老人,我曾經有過一些概念上的想像,甚至還沾沾自喜地以為那是我的精神強項,但它一旦落在一個你完全無從想像的事實時,你才會發現『概念』距離『真實』有多遙遠。」為人兒女,我們也常常一廂情願地認為,父母們健健康康,不愁吃穿,甚至還能給自己找些事情做,問題就不大,卻忽略了那種蔓延在生活裡無法迴避的孤獨,才是一點點啃噬著他們精神乃至身體的利器。那些垂垂老矣的空巢老人,也都曾是風華正茂的少年,都曾縱橫乾坤,懷抱著無限可能,而如今他們眼看著自己的身體一天天滑向衰老,無事可做,無處可去,無話可說,無人可依,孤獨感和無力感往復交錯。更可悲的是,在他們可以預期的未來,死亡是那個唯一且最終的可能。

書中的老杜曾吞藥自殺,搶救成功後不願跟任何人交流,更不願意承認自己患上了抑鬱症。他的兒子說:「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人的一生就是這樣需要不斷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軟弱,認識自己的殘缺。」作者也清楚地知道,克服空巢老人這一無可迴避的社會之痛,任重道遠,需要各個環節協力,也許上百年都不能實現,所以他也無意於給問題以某個解決方案。他把思考的權利交給了讀者,在講述者、作者、讀者的共情中完成意義表達。還未老去的讀者如果能夠看到這本書是幸運的,我們在空巢老人的生活裡,會看到未來的自己,早一些進行自我反思與精神建設,也許可以更好地度過現在,也更妥帖地迎接那段必將到來的時光。

當然,在目前的現實中,每個空巢老人的情況都各不相同,以自我的經驗去覆蓋他人是魯莽且不負責任的。作者以孤獨之名負責聆聽與記錄,我們以孤獨之名予以關切和體諒,如此,我們才會更明白一些頂層設計的初心,更願意身體力行投身一些民間行動,還有,也許是最基本卻又是最重要的,更理解和親近我們的父母,還有必將老去的我們自己。

(原標題:以孤獨之名:走進空巢老人的世界)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老人晚年最大的不幸,不是孤獨終老,而是缺錢
    缺錢和孤獨像一對孿生兄弟,成為老人晚年揮之不去的痛常聽人說,有什麼別有病,缺什麼別缺錢。可見錢對一個人是多麼重要。對於空巢老人來說,可能缺錢比孤獨更可怕。因為物資是基礎,當一個老人手裡有足夠多可自由支配的金錢時,至少他們心裡是踏實的。無論是生活開銷、還是生病住院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是靠兒女出錢。
  • 日本的空巢文化與獨居青年,不僅孤獨而且生活無望
    空巢,一般用來指老人,用來指那些兒女不在身邊,常年獨守空房房的老年人,因為子女忙於工作,或者忙於事業,家庭瑣事,最終老人每天只能獨自一個人默默的與空房為伴,也就是所謂的「空巢老人」。
  • 「空巢老人」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空巢老人, 這個短語的英文表達是: empty nester 空巢者,空巢老人 (因子女長大後離家感到寂寞而改變住宅要求的父母)I don’t mind being an empty nester.
  • 空巢:父親節不快樂
    精神慰藉,是老人晚年生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而孤獨寂寞,正是空巢老人最普遍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會導致老人們性格上的抑鬱,行為能力的降低,記憶力和判斷力的衰退,甚至誘發出老年痴呆、老年性抑鬱症等精神疾病。
  • 安源映山紅藝術團:給空巢老人一個家(圖)
    映山紅藝術團舞蹈部的隊員們正在排練(秦海峰攝)「提氣,呼氣,扭動腰肢,擺右手,左,右……」近日,走進江西萍鄉市安源區木杉塘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排練室,隨著悠揚的曲樂聲,十多位社區大媽正在排練舞蹈。藝術團的成立離不開李學雲的張羅,那還是2005年,木杉塘社區剛剛成立,時任社區黨總支書記的李學雲在社區走訪時發現一個問題,社區有二十多個小區,彼此之間不熟悉,怎麼樣才能把社區的人氣凝聚起來,讓社區更有人情味?李學雲用了一招,這個問題迎刃而解。社區裡老年人多,老年人多兒女又多在外地,不少老人是空巢老人。
  • 獨居青年超7700萬,「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獨還是自由?
    2019年聖誕節,文可在哈爾濱見到了人生的第一場大雪,從小生活在南方的文可一直期待看一次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因為這場雪,文可維繫了四年的獨居生活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一個同樣為了看雪從廣東來到哈爾濱的小夥走進了她的世界。
  • 當代空巢青年的100種死法
    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淘寶,五穀不分。這便是部分「空巢青年」的真實寫照。「空巢青年」(empty-nest youths)這個詞是由「空巢老人」演變而來,指的是生活在大城市,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的年輕人。
  • 89.0%受訪者感覺空巢老人情感寄託缺失嚴重
    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增強,很多年輕人因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離開家鄉,留下老人獨守「空巢」,由此也引發一系列問題。近日,中國青年報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對3179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0%的受訪者感覺當下空巢老人情感寄託缺失的情況嚴重。71.5%的受訪者呼籲子女加強對老人的「精神贍養」。
  • 利津縣為空巢老人配發智能手環
    11月13日,在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前崔村,郭素英老人開心地向記者介紹起了她的手環,「我今年85歲了,和老伴兩個人住在一起,上了年紀腿腳不利索,還眼花耳背的,打電話都得找鄰居幫忙,兒女們在外工作很不放心。現在,有了這個智能手環可方便多了,輕輕一按就能給女兒打電話。還能用它量血壓、測體溫、測心率,我女兒在手機上都能看見,這樣她們就放心了。」
  • 晉安區鼓山鎮連洋社區:黨群服務在身邊 空巢老人不孤單
    當前,「空巢老人」已成為特殊的社會群體,並呈現逐年快速增長態勢。如何幫扶這一社會群體,真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達每個人,成為基層黨組織聯繫服務群眾的一項重要內容。遠親不如近鄰,基層黨組織和黨員行動起來,既是對空巢老人的組織關懷,也是傳播鄰裡守望的社會正能量。【責任編輯:鍾培培】來源: 今日晉安【來源:福州新聞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的孤獨誰能體會?
    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的孤獨誰能體會?一直以來,在中國人的意識中認為過晚年生活這種方式是最幸福「富貴長壽幸福晚年,滿堂兒孫膝下承歡」,而如今我們來看現實的中國社會,這幅畫面早已離我們而去。我們走在鄉間,看到更多是老人孤獨倚在門外,遙望遠方等待兒女回歸;但大多數兒女出門在外打工賺生活。這幅畫面看起來非常可憐,而這種農村留守老人,似乎也成了當代中國農村一種常態,換而言之,人們已見怪不怪,因為生活迫使你進城,把老人扔在鄉下。如果我們還不及時改變,將來就是我們這一代了。
  • 臨江市黑松村關愛空巢老人
    近日,臨江市鬧枝鎮黑松村對轄區內空巢老人開展關愛走訪慰問活動。在老人的家中,志願者們親切地與老人們聊家常,詳細了解其家庭情況、享受社會保障情況、身體狀況、存在哪些需求、渴望得到哪些幫助等實際問題。針對老人提出的需求,轄區工作人員能及時解決的,及時處理,不能及時處理的,做好記錄後續進行跟進解決。關愛是最貼心的禮物。通過此次慰問活動,用實際行動讓老人們真真切切感受到黑松村大家庭的溫暖。同時呼籲更多的愛心人士來關注空巢老人,積極營造「愛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圍,傳遞社會正能量。
  • 《空巢》:80歲獨居教師受騙的一天,背後是人口老齡化的思考
    因此趙奶奶不允許自己在老年時還有讓自己名譽有損的事情發生,所以她相信了騙子的話,而且除了騙子的話,誰的話都不相信,自己的妹妹,自己的子女甚至是平時最相信的小雷,都不相信了。相信顧警官而不相信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顧警官在趙奶奶的心中就是國家的人,這暗喻了在趙奶奶的心中,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
  • 志願者與獨居、空巢老人一起製作燈籠
    志願者正在為老人講解如何製作燈籠。12月18日,哈爾濱物業集團聯合哈爾濱市助老志願協會在建北小區舉辦「愛心助老送溫暖、志願服務暖人心」系列幫扶活動,現場14位志原者與小區20位獨居、空巢老人一起製作手工燈籠。
  • 膠州這些志願者開展「愛心陪伴空巢老人」活動
    在國慶、中秋佳節來臨之際,為了讓部分空巢老人度過一個溫馨快樂的節日,9月25日,膠州振凱道路互助志願服務中心聯合膠州市審批局、醫保局組織志願者開展了「愛心陪伴空巢老人」慰問活動。志願者們分成二組,分別到三裡河街道挪莊村、膠西街道陳家屯、杜村社區、魯戈莊、洋河鎮前澄海村六戶五保、低保老人家中開展走訪慰問活動,為老人們送上了麵粉、大米、牛奶、食品禮盒等。
  • 寵物—獨居老人的精神安慰劑
    生活中,一些空巢老人缺乏陪伴,無事可做,為消除孤獨感,許多老人開始養起了寵物。那些寵物也成為了老人很好的生活伴侶,幫助老人調節心理健康,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光芒。寵物貓讓老人有了「被需要」的感覺「人老了,身邊不經常有人,養一隻貓讓我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一位快90歲的老奶奶喃喃自語道,她時而清醒時而糊塗,覺得小貓咪既給了她陪伴,也是最懂她的。老奶奶一邊平靜地說道,一邊滿眼寵溺地望向她的寵物貓。
  • 老伴去世,兒女不管,獨居老人的餘生該如何填滿?
    假如你老了,老伴先走了,兒女又不願意管,該怎樣度過餘生?沒有人可以永遠年輕,誰都會有老去的一天,但是如果老去以後無依無靠,老伴先自己一步離世,兒女不在身邊,或者兒女又不願意贍養自己,那這樣的人生在很多人看來可能就沒了意義。
  • 80歲的老人臥床不起,自己哭訴:活不起了,有錢有兒女也沒有用
    家裡有老人,那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每到節假日,兒孫滿堂其樂融融,這才是天倫之樂。 可現實社會裡,不一定都是這樣的,有的老人年齡大了,如果身體出現問題,自己不能自理了,兒女再不孝順,那真的是晚景悽涼了。
  • 《老人與海》:深海漁船上的孤獨人生,忘年之交中的溫情世界
    《老人與海》就是一部用孤獨和溫暖勾勒的真情世界。它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經典之作,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世界文學作品之一。作品通過講述聖地牙哥打漁的故事,為我們剝開了一個孤獨「硬漢」內心的溫情世界。話說聖地牙哥這個孤獨老人真的很孤獨嗎?
  • 獨居老人的福利到了,家裡水錶12小時不動,立馬就有人上門探望
    文\好孕姐根據2017年的數據,全國60歲以上老人有2.41億,其中有近一半屬於獨居或空巢。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的加快,年輕人外出工作的數量逐漸增多,獨居或空巢老人數量激增。因為獨居老人算是老齡化人群中,最弱勢的群體。他們喪偶、子女離家、形單影隻,每天吃飯、睡覺、散步都是一個人,有的一整天都不說一句話。這樣的人,就像活在人群之外,大家知道有這麼個人,但是跟他們的交集卻非常少。所以,很多人看到獨居老人,會想起晚年的自己。如果老伴先走一步,子女又忙著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又或者子女乾脆不願意與老一輩同住,那麼我們也會淪為獨居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