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受訪者感覺空巢老人情感寄託缺失嚴重

2021-01-14 中國青年報

    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於7月1日起開始實行,其中一些規定備受矚目——「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增強,很多年輕人因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離開家鄉,留下老人獨守「空巢」,由此也引發一系列問題。近日,中國青年報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對3179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0%的受訪者感覺當下空巢老人情感寄託缺失的情況嚴重。71.5%的受訪者呼籲子女加強對老人的「精神贍養」。

    49.4%的人直言人們對老人的情感需要關心不夠

    李培陽在濟南老年交友中心工作,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讓他印象深刻。老太太晚年喪偶,一雙兒女分別定居在日本和雲南,有時一年也難回來一次。「老太太平時住養老院,她說,就像蹲監獄。來這裡之前,由於與外界的交流很少,她患上了抑鬱症。」李培陽說。

    調查中,89.0%受訪者感到當下空巢老人情感寄託嚴重缺失。49.4%的受訪者認為當下人們對老人的情感需要不關心,24.5%的人感覺一般,僅24.7%的人認為「關心」。

    70後的王福敏帶著妻兒在北京開餐館,由於沒能力把父親接到身邊贍養,父親只好在農村老家獨居。「每年春節回家,父親都開心地張羅好多年貨。我們走後,他一人要吃好幾頓剩菜剩飯。」

    全國老齡辦201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達49.7%。全國老齡辦副主任閻青春介紹,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數量的增加,我國農村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達到了38.3%,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

    寸草心敬老志願者聯盟主席、中國老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紅塵告訴記者,很多敬老院的老人,對去那裡服務的志願者十分依戀。長期缺乏與外界的交流,可能會導致老年人精神抑鬱,如果缺乏及時有效的心理幫助,可能會引起痴呆,甚至引發自殺的念頭。

    69.0%的人指出城市化改變熟人社會格局引起老人情感空虛 

    為什麼空巢老人容易出現情感空虛?調查中,69.0%的人指出城市化改變了熟人社會格局,鄰裡關係淡漠,老人社交少;59.6%的人認為子女對老人關心不夠,忽視和冷落老人;55.7%的人感覺針對老人的休閒文化項目少,老人精神生活貧乏。

    劉紅塵告訴記者,雖然社區會有人上門慰問,一些養老機構也有工作人員陪聊,但在老人眼中,很多都是例行公事,或是用錢買來的服務而已。「對於中國的老人來說,只有子女的關愛才能深入他們的心靈。然而不少子女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後,就很少來探望了。」

    他指出,當前生活節奏加快,傳統文化影響力變弱,孝文化缺失。一些年輕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無暇顧及老年人,代際關係越來越不和諧,最平常的親情需要成了一種奢求。

    「古人稱『父母在,不遠遊』。如今,社會進入工業與後工業時代,子女與父母住在一個屋簷下或相鄰而居的狀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南京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系主任陳友華教授告訴記者,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老年人對子女的情感依賴程度較重,子女的遠離容易讓他們感到內心空虛,但老人情感寄託缺失也不應完全歸咎於子女。「與西方很多老人不同,把讀書學習作為生活方式的中國老人較少。打麻將、玩紙牌等雖然能給他們帶來一時的快樂,卻無法讓他們的內心得到真正的充實,精神生活貧乏影響著他們的幸福感。」

    91.4%的人表示老有所養絕不僅限於衣食無憂

    目前,我國普遍規劃實行「9073」的養老服務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7%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調查顯示,91.4%的受訪者認為,老有所養絕不僅限於衣食無憂,更重要的是情感需要。

    應如何關照老人的情感需要?71.5%的人呼籲子女加強對老人的「精神贍養」,常回家、常交流。

    「對於老人來說,子女的關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劉紅塵認為,一方面,要通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重新喚起年輕人對「孝」文化的重視,在全社會營造敬老愛老的氛圍。「我國老齡化程度正在加深,高校應普遍開設老年學課程,讓學生對老齡化概況、老年人心理有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國家要在經濟和制度上給予支持,保障勞動者帶薪休假的權利,減少「子欲養而親不待」悲劇的發生。

    在國家和社會支持方面,66.6%的受訪者建議加大財政對養老事業的供給,加快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59.1%的人希望多組織一些針對老人的活動,豐富老人業餘文化生活;53.9%的人希望完善養老機構的功能,為老人提供心理諮詢服務;53.5%的人建議以社區為依託,組織志願者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心理撫慰。

    陳友華認為,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質量,不僅需要子女的努力,也需要國家和社會的支持。「國家應該在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活動場地和設施,鼓勵老年人選擇更健康的娛樂方式,也可以將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納入社區服務與機構照料當中。」

    他提醒,任何管理與服務都是有成本的,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與公益組織服務難以滿足老年人的所有需求。在此情況下,老年人可以多培養一些簡單易行的興趣愛好,豐富晚年生活。若追求高層次的休閒娛樂消費,則需要通過市場購買的方式來實現。

    調查中,64.9%的人建議老人培養、拓展興趣愛好,多參與集體活動。

相關焦點

  • 「空巢老人」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空巢老人, 這個短語的英文表達是: empty nester 空巢者,空巢老人 (因子女長大後離家感到寂寞而改變住宅要求的父母)I don’t mind being an empty nester.
  • 臨江市黑松村關愛空巢老人
    近日,臨江市鬧枝鎮黑松村對轄區內空巢老人開展關愛走訪慰問活動。在老人的家中,志願者們親切地與老人們聊家常,詳細了解其家庭情況、享受社會保障情況、身體狀況、存在哪些需求、渴望得到哪些幫助等實際問題。針對老人提出的需求,轄區工作人員能及時解決的,及時處理,不能及時處理的,做好記錄後續進行跟進解決。關愛是最貼心的禮物。通過此次慰問活動,用實際行動讓老人們真真切切感受到黑松村大家庭的溫暖。同時呼籲更多的愛心人士來關注空巢老人,積極營造「愛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圍,傳遞社會正能量。
  • 走進空巢老人的世界:兒女不在身邊,「孤獨」便乘虛而入了
    「空巢老人」作為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概念為人熟知,而具體的「空巢老人」的形象卻顯得面容模糊。近年來,對於這一群體的報導日漸增多,但在媒體上,他們大體也是「被同一種敘述範式所描述的」:許多關於空巢老人的報導,還停留在「老人於家中去世多日才被鄰居發現」令人唏噓,或是「關愛空巢老人在行動」流露溫情,但這背後最需要我們關注的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與心理狀態,卻常常語焉不詳。
  • 膠州這些志願者開展「愛心陪伴空巢老人」活動
    在國慶、中秋佳節來臨之際,為了讓部分空巢老人度過一個溫馨快樂的節日,9月25日,膠州振凱道路互助志願服務中心聯合膠州市審批局、醫保局組織志願者開展了「愛心陪伴空巢老人」慰問活動。志願者們分成二組,分別到三裡河街道挪莊村、膠西街道陳家屯、杜村社區、魯戈莊、洋河鎮前澄海村六戶五保、低保老人家中開展走訪慰問活動,為老人們送上了麵粉、大米、牛奶、食品禮盒等。
  • 日本的空巢文化與獨居青年,不僅孤獨而且生活無望
    空巢,一般用來指老人,用來指那些兒女不在身邊,常年獨守空房房的老年人,因為子女忙於工作,或者忙於事業,家庭瑣事,最終老人每天只能獨自一個人默默的與空房為伴,也就是所謂的「空巢老人」。
  • 志願者與獨居、空巢老人一起製作燈籠
    志願者正在為老人講解如何製作燈籠。12月18日,哈爾濱物業集團聯合哈爾濱市助老志願協會在建北小區舉辦「愛心助老送溫暖、志願服務暖人心」系列幫扶活動,現場14位志原者與小區20位獨居、空巢老人一起製作手工燈籠。
  • 安源映山紅藝術團:給空巢老人一個家(圖)
    社區裡老年人多,老年人多兒女又多在外地,不少老人是空巢老人。李學雲就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做一點事,跳跳舞,唱唱歌。讓大家開開心心,對社區有一種歸宿感,在社區裡感受到家的溫暖。無心插柳柳成蔭,令李學雲沒想到的是,舞蹈隊越做越大,名聲也越來越響。兩年前,李學雲從黨總支書記位置上退了下來後,也加入了映山紅藝術團。退休後,時間多了,李學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團裡的事業上。
  • 屋大人少,最耗「陽氣」,空巢老人最受害,風水學禁忌須知
    很多年輕人陽氣旺盛可能感覺不到。那些年紀大的老年人,在冬天的時候會覺得大房間比較冷,小房間要暖和一點。那些看不見的能量場,磁場很難用儀器測量,但它對人們的影響一直都在。空巢老人屋大人少,空巢老人受害最大。
  • 你在經歷獨處時光嗎67.0%受訪者建議獨處時做好生活規劃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9.6%的受訪者這段時間在獨處,66.5%受訪者覺得獨處的感覺好。獨處時,67.0%的受訪者建議做好生活規劃,65.2%的受訪者建議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
  • 豆瓣8.8《念書的孩子》,親情的缺失是留守兒童孤獨情感的現狀
    然而天氣漸冷,爺爺的病越來越嚴重,最後去世了。於是開開展開了孤獨又害怕的生活,在長久相處中開開與狗狗小膽兒建立了特殊的友誼。小膽兒成了他內心情感的寄託,但隨著開開轉學,火車上不能帶狗,故事以小膽兒被留在了鄉下而結束。
  • 空巢:父親節不快樂
    精神慰藉,是老人晚年生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而孤獨寂寞,正是空巢老人最普遍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會導致老人們性格上的抑鬱,行為能力的降低,記憶力和判斷力的衰退,甚至誘發出老年痴呆、老年性抑鬱症等精神疾病。
  • 被貼上年齡標籤,3成受訪者會感覺被冒犯
    被貼上年齡標籤,3成受訪者會感覺被冒犯 來源:中國青年報時間:2021-01-07 10:51:37 小姐姐、小哥哥
  • 從貓咖到養貓APP,「空巢青年」帶動下的「貓經濟」
    「我工作上的負面情緒蠻多的,感覺貓自帶治癒功能,下班看到它我就舒坦了。」有了貓後,江瑜幾乎每個周末都宅在家裡,抱著貓看電影、看書,「擼貓比和不熟的人尬聊有意思。」與江瑜一樣,絕大多數「空巢青年」養貓,都是因為初到社會時感到彷徨和孤獨,想要尋找情感的寄託。隨著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他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足夠承擔獨自生活的成本。另一方面,生活節奏的加快又讓他們疲於分出精力去維持人際關係。
  • 海澱北太平莊街道成立志願者服務群 為空巢獨居老人「跑腿代購」
    據了解,北太平莊街道師範大學社區是典型的老齡化社區,60歲以上老人佔社區總人口近40%。疫情防控期間,街道工作人員發現,該社區居家隔離人員中,空巢、獨居老人較多。對此,北太平莊街道師範大學社區專門成立了「關愛居家隔離人員志願者群」,專為居家隔離人員及不便出門的居民「跑腿代購」,幫助他們代買蔬菜、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代取快遞、代扔垃圾,保障正常生活。
  • 空巢老人深陷資產騙局,把他拉出來全靠這麼做→
    空巢老人深陷資產騙局,把他拉出來全靠這麼做→ 2020-12-15 14: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空巢》:80歲獨居教師受騙的一天,背後是人口老齡化的思考
    二、「空巢」老人受騙的原因分析:當前混亂的根源就是從前的混亂人口老齡化是目前中國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空巢」老人也已經演變成一種社會問題。這本小說中的趙奶奶是一位遭受電信詐騙的「空巢」老人,她是一位有著30年教齡的人民教師,在這本小說裡,可以看到她在受騙的一天裡所呈現的細膩的心理變化。
  • 利津縣為空巢老人配發智能手環
    11月13日,在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前崔村,郭素英老人開心地向記者介紹起了她的手環,「我今年85歲了,和老伴兩個人住在一起,上了年紀腿腳不利索,還眼花耳背的,打電話都得找鄰居幫忙,兒女們在外工作很不放心。現在,有了這個智能手環可方便多了,輕輕一按就能給女兒打電話。還能用它量血壓、測體溫、測心率,我女兒在手機上都能看見,這樣她們就放心了。」
  • 都市情感缺失之下,「寵物電影」治癒了你的孤獨症
    而人與寵物之間特殊的情感關係也給電影市場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這些寵物電影中「陪伴」成了其中的關鍵詞。在過去,寵物電影當屬小眾,最先吸引的無非是愛貓、愛狗人士以及部分女性觀眾,而如今隨著都市「空巢青年」的增多,它的波及範圍還在擴大。影片中,人與寵物之間所產生的情感漣漪成為最好的情感宣洩口,讓無數觀眾在電影中找到溫暖以及情感寄託。
  • 空巢老人、校園霸凌,《黑色燈塔》講盡了普通人的無奈
    平時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的老人,買起營養品來卻大方得很,成千上萬的營養品,買起來眼睛都不眨一下。為了領免費的雞蛋或者麵條,老人們寧願頂著烈日去聽講座。當知道這些騙局的子女們阻止父母購買時,父母非但不聽,反而還會變本加厲地數落子女。
  • 當代空巢青年的100種死法
    這便是部分「空巢青年」的真實寫照。「空巢青年」(empty-nest youths)這個詞是由「空巢老人」演變而來,指的是生活在大城市,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的年輕人。這涉及一個社會群體和一種生活狀態,狹義的「空巢青年」特指年齡介於20到35歲、離開家鄉到大城市工作、遠離親人、獨自居住的單身年輕人,即為工作打拼在大城市流動的單身獨居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