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7日訊 將一張「貼紙」貼到病人腋下,護士每次查房,拿檢測設備靠近一掃,體溫數值就一目了然,還能自動錄入病歷系統。光谷企業泰利美信發明出一種醫用可拋體溫貼,能綁定患者身份及定位。企業創始人陳文強7日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我們正在加緊設計群體隔離觀察方案,爭取兩天內完成,「監測固定區域人群體溫,或可在社區等地運行」。
光谷 「可貼式體溫貼」實時監測固定區域人群體溫
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在產品示例圖中看到,這種「體溫貼」長度約10幾釐米,一頭長一頭圓,薄薄一片並沒有電池,看上去就像個大號的「貼紙」,上面有一小塊顯示屏,可直接貼在腋下。護士只需拿著手持掃描儀,隔著衣服輕輕一掃,就能測到體溫,數據也會實時傳回電腦終端,錄入病歷系統,進行記錄和追蹤,解決了體溫數據的信息化集成問題。
這種體溫貼採用的是射頻識別技術,不含電源和汞,本身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相當於一張公交卡,嬰兒以及安裝了心臟起搏器的病人都能使用,且不受女士內衣鋼圈幹擾,還能防水,可貼著它洗澡,由於無汞、無電池,不產生汙染,出院時可直接按照醫療廢棄物丟棄。
陳文強介紹,該產品作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研晶片及拓展應用,已獲得了國內及國際 PCT專利授權。「已在北京地壇醫院、西安交大一附院、湘雅裝備,在武漢已經過省人民、金銀潭肺科測試應用」。
「我們正在結合大數據,研發『疫情監控可視化決策輔助系統』。」,陳文強同時表示,新型體溫計不但能緩解護士在護理環節中繁重的測溫工作,而且可以聯網快速形成較大範圍的發熱雲圖,並形成每一個病人的體溫曲線圖、發出預警,在隔離觀察的社區內,也能達到定位精度10米,在雲圖上標記發熱病人的分布和病情變化。」
有多快?「從發現高危症狀到自動預警,只要1秒」。
有多方便?「一部手機加上迷你數據藍牙轉發器,就能獲取連接著的溫度計信息」。
會不會存在病人隱私洩露?「數據直接上傳政務雲伺服器,保證數據調閱權限受控」。
「早在4年前我們就研發出了這種可貼式體溫貼,此後一直在設計和優化應用場景,實在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有用武之地。」陳文強說,面對疫情,他心裡也著急,「我們團隊正在加緊設計和優化更為貼近前線場景的應用方案,爭取兩天內拿出群體隔離觀察方案。」
2月6日,為了全面排查,從源頭上徹底切斷病毒傳播途徑,武漢市開始開展全民監測體溫。
如何高效又安全地完成全民測溫?除了「可貼式體溫貼」這樣利用高科技監測固定區域人群體溫外,武漢市各區、街道、社區也頻出測溫妙招,同時開啟了線上線下測體溫的方式。
「全副武裝」防護上門排查、微信小程序、AI電話、人工電話……到7日下午,有的社區完成率達80%,有的社區在工作人員和居民不見面的情況下,就完成了近千居民的體溫統計。
微信小程序
不見面完成近千居民體溫統計
「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用微信小程序來收集居民的情況,目前大家反映還都比較好。」2月6日下午,礄口區宗關街宗關社區黨委書記孫書夢發現了一個名為「統計助手」的微信小程序,摸索製作了一個「宗關社區居民體溫每日統計」表單,並在4個網格群、3個業主群內進行了發布,號召大家通過填寫小程序上報自己的體溫情況。
宗關社區是一個新舊結合社區,轄區內共有1314戶,單純靠打電話、微鄰裡上報來進行體溫監測,要耗費很大精力,加上現在居民的防控意識都比較高,大家都希望不見面就能完成體溫監測。為了防止居民信息洩露,還專門對居民隱私信息進行「不公開」操作,所有居民上報的信息只有社區工作人員能看到。
從6日晚到7日下午,已經有1400餘人瀏覽了這個小程序,有51人通過小程序上報了自己的體溫狀況。
目前,該社區裡2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利用小程序排查,1名負責在群內解答大家填表時的一些疑問,1名負責統計後臺數據,其餘4名工作人員則利用電話和微鄰裡進行全民體溫監測。到7日下午3時,宗關社區已利用小程序、電話、微鄰裡等方式,不見面就完成了251戶居民的體溫監測。
無獨有偶。武昌區長江紫都社區業委會成員吳雄健花了半天的時間,編寫完成了《小區每日健康情況上報》小程序,居民通過該程序連結,不僅可以上報體溫、有無咳嗽等症狀,還可以反饋自己的需求和意見,同時溫馨提醒社區內發熱病人的樓棟號等相關情況以做好防護。「後臺會形成一個趨勢報告,同時將需求和意見都反饋到物業和社區。」
截至7日下午5時,該社區六期1305戶居民共收到1000餘戶居民自報體溫,完成率達80%以上。
江岸區永清街道瀋陽社區也用微信等方式鼓勵居民自查自報,對於未上報的居民,社區通過電話一一統計。截至7日下午3點半,已完成近半居民的體溫統計。
AI人工智慧電話採集
1.5個小時可撥打1萬通電話
「您好,我是獅南社區的家庭體溫監測小助手。下面請您用普通話回答我的問題:請問您家裡有發熱病人嗎?」為提高全民監測體溫效率,洪山區獅子山街獅南社區藉助AI技術手段,對轄區居民體溫情況實行「初篩」。
獅南社區書記劉璽介紹,AI智能語音系統由浙江某科技公司免費提供,安徽某話務公司操作執行。據介紹,該系統在接通率達到100%的情況下,1.5小時可撥打1萬通電話,效率很高。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接聽發現,該AI電話類似一個智能語音系統,接通後,溫柔的女音提示「通話將被錄音,請如實回答問題」。接下來,接聽者將被問及「是否在本小區」,「家有幾口人」,「是否有發熱病人」,「是否與新冠肺炎病人有過接觸」等。在回答完4個問題後,AI系統還會溫馨提示要「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有發熱病人及時上報」。
劉璽介紹,目前,AI人工智慧電話已經投入使用。社區只需向科技公司提供居民通訊錄,該系統便可自動按順序撥打;話務公司則進行自動錄音、收集預設信息,最終形成體溫監測表格,並及時與社區同步。
「全副武裝」挨家挨戶排查
保持安全距離上門不入戶
在不少老年人居多的社區,由於無法通過電話、微信小程序等手段全面覆蓋,社區工作人員只能靠「笨方法」——「全副武裝」地挨家挨戶去敲門。
東西湖區東山的東新社區就是這樣一個接近萬人的大社區。為了儘快完成體溫檢測,東新社區動員24名社區幹部和工作人員,4人分成一組,3組一班輪流上崗。
「不產生交叉感染,是重中之重。絕不能讓社區一線的人倒下。」東新社區書記林漢平介紹,測體溫和做記錄的人都要穿上無紡布做的粉紅色防護服,戴上防護鏡、膠手套,佩戴兩層口罩,並且避免和住戶接觸。每次電子體溫計做了測量後,都要用酒精消毒。另外有拍照存檔和隨行的工作人員,也按要求做好防護。目前東新社區的工作人員因為保護措施到位,尚沒有出現感染情況。
黃陂區前川街向陽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測溫時,不僅做好充足的防護,還與居民保持著1.5米以上的安全距離。居民防護意識也較高,工作人員離開後,迅速拿出消毒壺在門外消殺。社區幹部感嘆:「要是大家都這麼防範就好了!」
在武漢開發區(漢南區),碧桂園社區針對高齡、獨居等老年人群體,社區志願者充分做好防護,上門不入戶,在居民家門口用測溫儀進行測溫,確保不落一戶,不漏一人。
漢陽區琴斷口街七裡一村不僅要求網格員摸清網格情況,還發動居民樓棟長,一戶戶順著摸。上門的工作人員,戴口罩、戴帽子、戴手套,穿上簡易防護服。截至2月7日下午5點半,社區共摸排2700多戶,7800人,對於沒有發熱情況的居民,叮囑務必嚴格按要求在家不要出門,做好隔離防護。
(記者李佳楊蔚 王靜文 龍京 林坤 王晶 鄧志鵬 史鳳玲 肖娟 陳俞 通訊員詹鷗 黃鑫 肖力 黃威錚 劉晶晶 孫亞雲 汪津 劉培 丁玲 劉夢)
【編輯:丁翾 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