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紙」量體溫、AI智慧型電話、微信小程序……武漢全面開展體溫...

2020-12-22 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7日訊 將一張「貼紙」貼到病人腋下,護士每次查房,拿檢測設備靠近一掃,體溫數值就一目了然,還能自動錄入病歷系統。光谷企業泰利美信發明出一種醫用可拋體溫貼,能綁定患者身份及定位。企業創始人陳文強7日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我們正在加緊設計群體隔離觀察方案,爭取兩天內完成,「監測固定區域人群體溫,或可在社區等地運行」。

光谷 「可貼式體溫貼」實時監測固定區域人群體溫

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在產品示例圖中看到,這種「體溫貼」長度約10幾釐米,一頭長一頭圓,薄薄一片並沒有電池,看上去就像個大號的「貼紙」,上面有一小塊顯示屏,可直接貼在腋下。護士只需拿著手持掃描儀,隔著衣服輕輕一掃,就能測到體溫,數據也會實時傳回電腦終端,錄入病歷系統,進行記錄和追蹤,解決了體溫數據的信息化集成問題。

這種體溫貼採用的是射頻識別技術,不含電源和汞,本身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相當於一張公交卡,嬰兒以及安裝了心臟起搏器的病人都能使用,且不受女士內衣鋼圈幹擾,還能防水,可貼著它洗澡,由於無汞、無電池,不產生汙染,出院時可直接按照醫療廢棄物丟棄。

陳文強介紹,該產品作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研晶片及拓展應用,已獲得了國內及國際 PCT專利授權。「已在北京地壇醫院、西安交大一附院、湘雅裝備,在武漢已經過省人民、金銀潭肺科測試應用」。

「我們正在結合大數據,研發『疫情監控可視化決策輔助系統』。」,陳文強同時表示,新型體溫計不但能緩解護士在護理環節中繁重的測溫工作,而且可以聯網快速形成較大範圍的發熱雲圖,並形成每一個病人的體溫曲線圖、發出預警,在隔離觀察的社區內,也能達到定位精度10米,在雲圖上標記發熱病人的分布和病情變化。」

有多快?「從發現高危症狀到自動預警,只要1秒」。

有多方便?「一部手機加上迷你數據藍牙轉發器,就能獲取連接著的溫度計信息」。

會不會存在病人隱私洩露?「數據直接上傳政務雲伺服器,保證數據調閱權限受控」。

「早在4年前我們就研發出了這種可貼式體溫貼,此後一直在設計和優化應用場景,實在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有用武之地。」陳文強說,面對疫情,他心裡也著急,「我們團隊正在加緊設計和優化更為貼近前線場景的應用方案,爭取兩天內拿出群體隔離觀察方案。」

2月6日,為了全面排查,從源頭上徹底切斷病毒傳播途徑,武漢市開始開展全民監測體溫。

如何高效又安全地完成全民測溫?除了「可貼式體溫貼」這樣利用高科技監測固定區域人群體溫外,武漢市各區、街道、社區也頻出測溫妙招,同時開啟了線上線下測體溫的方式。

「全副武裝」防護上門排查、微信小程序、AI電話、人工電話……到7日下午,有的社區完成率達80%,有的社區在工作人員和居民不見面的情況下,就完成了近千居民的體溫統計。

微信小程序

不見面完成近千居民體溫統計

「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用微信小程序來收集居民的情況,目前大家反映還都比較好。」2月6日下午,礄口區宗關街宗關社區黨委書記孫書夢發現了一個名為「統計助手」的微信小程序,摸索製作了一個「宗關社區居民體溫每日統計」表單,並在4個網格群、3個業主群內進行了發布,號召大家通過填寫小程序上報自己的體溫情況。

宗關社區是一個新舊結合社區,轄區內共有1314戶,單純靠打電話、微鄰裡上報來進行體溫監測,要耗費很大精力,加上現在居民的防控意識都比較高,大家都希望不見面就能完成體溫監測。為了防止居民信息洩露,還專門對居民隱私信息進行「不公開」操作,所有居民上報的信息只有社區工作人員能看到。

從6日晚到7日下午,已經有1400餘人瀏覽了這個小程序,有51人通過小程序上報了自己的體溫狀況。

目前,該社區裡2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利用小程序排查,1名負責在群內解答大家填表時的一些疑問,1名負責統計後臺數據,其餘4名工作人員則利用電話和微鄰裡進行全民體溫監測。到7日下午3時,宗關社區已利用小程序、電話、微鄰裡等方式,不見面就完成了251戶居民的體溫監測。

無獨有偶。武昌區長江紫都社區業委會成員吳雄健花了半天的時間,編寫完成了《小區每日健康情況上報》小程序,居民通過該程序連結,不僅可以上報體溫、有無咳嗽等症狀,還可以反饋自己的需求和意見,同時溫馨提醒社區內發熱病人的樓棟號等相關情況以做好防護。「後臺會形成一個趨勢報告,同時將需求和意見都反饋到物業和社區。」

截至7日下午5時,該社區六期1305戶居民共收到1000餘戶居民自報體溫,完成率達80%以上。

江岸區永清街道瀋陽社區也用微信等方式鼓勵居民自查自報,對於未上報的居民,社區通過電話一一統計。截至7日下午3點半,已完成近半居民的體溫統計。

AI人工智慧電話採集

1.5個小時可撥打1萬通電話

「您好,我是獅南社區的家庭體溫監測小助手。下面請您用普通話回答我的問題:請問您家裡有發熱病人嗎?」為提高全民監測體溫效率,洪山區獅子山街獅南社區藉助AI技術手段,對轄區居民體溫情況實行「初篩」。

獅南社區書記劉璽介紹,AI智能語音系統由浙江某科技公司免費提供,安徽某話務公司操作執行。據介紹,該系統在接通率達到100%的情況下,1.5小時可撥打1萬通電話,效率很高。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接聽發現,該AI電話類似一個智能語音系統,接通後,溫柔的女音提示「通話將被錄音,請如實回答問題」。接下來,接聽者將被問及「是否在本小區」,「家有幾口人」,「是否有發熱病人」,「是否與新冠肺炎病人有過接觸」等。在回答完4個問題後,AI系統還會溫馨提示要「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有發熱病人及時上報」。

劉璽介紹,目前,AI人工智慧電話已經投入使用。社區只需向科技公司提供居民通訊錄,該系統便可自動按順序撥打;話務公司則進行自動錄音、收集預設信息,最終形成體溫監測表格,並及時與社區同步。

「全副武裝」挨家挨戶排查

保持安全距離上門不入戶

在不少老年人居多的社區,由於無法通過電話、微信小程序等手段全面覆蓋,社區工作人員只能靠「笨方法」——「全副武裝」地挨家挨戶去敲門。

東西湖區東山的東新社區就是這樣一個接近萬人的大社區。為了儘快完成體溫檢測,東新社區動員24名社區幹部和工作人員,4人分成一組,3組一班輪流上崗。

「不產生交叉感染,是重中之重。絕不能讓社區一線的人倒下。」東新社區書記林漢平介紹,測體溫和做記錄的人都要穿上無紡布做的粉紅色防護服,戴上防護鏡、膠手套,佩戴兩層口罩,並且避免和住戶接觸。每次電子體溫計做了測量後,都要用酒精消毒。另外有拍照存檔和隨行的工作人員,也按要求做好防護。目前東新社區的工作人員因為保護措施到位,尚沒有出現感染情況。

黃陂區前川街向陽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測溫時,不僅做好充足的防護,還與居民保持著1.5米以上的安全距離。居民防護意識也較高,工作人員離開後,迅速拿出消毒壺在門外消殺。社區幹部感嘆:「要是大家都這麼防範就好了!」

在武漢開發區(漢南區),碧桂園社區針對高齡、獨居等老年人群體,社區志願者充分做好防護,上門不入戶,在居民家門口用測溫儀進行測溫,確保不落一戶,不漏一人。

漢陽區琴斷口街七裡一村不僅要求網格員摸清網格情況,還發動居民樓棟長,一戶戶順著摸。上門的工作人員,戴口罩、戴帽子、戴手套,穿上簡易防護服。截至2月7日下午5點半,社區共摸排2700多戶,7800人,對於沒有發熱情況的居民,叮囑務必嚴格按要求在家不要出門,做好隔離防護。

(記者李佳楊蔚 王靜文 龍京 林坤 王晶 鄧志鵬 史鳳玲 肖娟 陳俞 通訊員詹鷗 黃鑫 肖力 黃威錚 劉晶晶 孫亞雲 汪津 劉培 丁玲 劉夢)

【編輯:丁翾 戴容】

相關焦點

  • 武漢全民測體溫,專家細說體溫那些事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
    大家會一笑而之:不就是低體溫,只要不高不就可以了,未免有點太小題大做了?難不成低體溫還會得病?當時也就是彼此之間的一句玩笑話。但是,現在「戰疫」期間,武漢全民開始測量體溫了,這低體溫還真的不是個簡單的事。
  • AI「黑頭盔」亮相成都,警察街頭2分鐘篩查上百人體溫
    來源:創事記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編輯/張佳、白峰來源:新智元(ID:AI_era)【新智元導讀】新冠病毒已進入全球傳播階段,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AI衝到了第一線。近日,一段「成都警察佩戴黑科技頭盔篩查體溫」的視頻刷爆網絡。
  • 漢陽各社區居民微信群自報體溫,可視電話也派上用場
    社區網格員為居民測量體溫楚天都市報2月7日訊(記者向清順 通訊員尹娟 方穎)2月6日,武漢市要舉全市之力入戶上門排查「四類」人員,測體溫、詢問密切接觸者,及時將「四類」人員送往隔離點和定點醫療機構救治。
  • 兒童體溫手錶手環解決方案
    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如期安全順利地復學複課,為了保障開學複課後師生能有一個安全、健康的學習和工作環境,學校提前制定了復學工作方案、防疫工作方案、應急預案以及測溫、消毒、病因追蹤等相關制度,對師生返校返崗前健康情況進行了全面排查並建立健康檔案。儲備了充分的防疫物資。
  • 只要體溫不高就沒事?專家: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2月6日,武漢開啟全民測量體溫。最近,「在線問診」後臺監測到,超過800條的市民提問:「體溫在36℃以下怎麼辦?這正常嗎?」針對市民對體溫的諸多疑惑,記者邀請相關醫學專家,細說體溫那些事兒。
  • 手環的價格買塊智能手錶,咕咚F4體驗,新增測體溫功能更友好
    咕咚智能手錶我們已經體驗過多款了,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咕咚的F系列,它僅有智能手環一樣的價格,卻能帶來專業智能手錶一樣的體驗。它以一個非常年輕的姿態贏得了不少年輕用戶的青睞。近期,咕咚又發布了咕咚F4智能運動手錶,作為F系列的最新款產品,它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不一樣的體驗呢?
  • 咕咚新推手錶,測心率、量體溫、各種運動模式全有了
    當下市場智能穿戴設備可謂是琳琅滿目,不過大體來看主要分為智能手環、運動手環、智能手錶和運動手錶幾類,不過越來越多的廠家直接將智能和運動做在了一起,但是價格卻往往讓人們望而卻步,選擇一款"好吃不貴"的設備確實需要下點功夫,不過呢小編向來是給大家介紹那些"好吃不貴"的產品的,所以今天便來給大家介紹入手一段時間的一款智能穿戴設備
  • 武漢:入店購物過三關 實名登記+健康碼+測量體溫
    武漢商超恢復向居民個人有序開放個人入店購物要過三關:實名登記+健康碼+測量體溫21日,位於無疫情小區的武商量販常青花園店面向居民個人有序開放。在現場記者看到,個人進店購物前需完成實名登記、出示健康碼、測量體溫三道程序,店內客流平穩,商品齊全,市民喜歡的豆製品、熱乾麵紛紛上架。顧客排隊等候時 間距1.5米以上上午9時30分,長江日報記者在常青路武商超市百聖店門口看到,個人購物和社區代購分成兩隊。店門口支好桌子,超市人員分工在門口「把關」。
  • 臺灣高鐵:4月6日起全面實施進站旅客量體溫
    中新網3月24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高鐵公司今天表示,為加強防疫,4月6日起針對進站旅客全面實施體溫測量,超過37.5攝氏度,將勸導旅客返家休養或就醫。為加強新冠肺炎防疫,臺灣高鐵採購24臺紅外線體溫量測儀,目前包括桃園、臺北、臺中站已完成裝設,預計近日內將再完成左營、臺南二站裝設。臺灣高鐵指出,4月6日起,尚未安裝紅外線體溫量測儀的車站,也已在各站進站閘門處備妥數量充足的額溫槍,將以人工方式對進站旅客逐一測量額溫。
  • 安頓上線「智能體溫監測」,人工智慧助力疫情防控
    2月14日消息,安頓官方表示,智能體溫監測正式上線。這是安頓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警模型」推出後,基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算法與中醫理論的創新融合,助力精準判斷疾病風險的又一舉措。在全國上下團結一心抗擊疫情、攻堅克難之際,體溫監測是疫情檢測的第一關口。據證實,發熱是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主要表現,通常作為首發症狀出現,如出現發熱等症狀應第一時間去醫院就診。
  • 體溫36度正常嗎 體溫偏低怎麼辦
    身體正常體溫在36—37度左右。但是有的朋友發現,自己的體溫一直在36度甚至更低一點,便會擔心是不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本文詳細的講解了人體體溫的奧秘。體溫36度正常嗎?男女老幼的體溫有什麼差別?要想讓體溫維持正常該怎麼做?相信你看完會有所了解。
  • 校長量體溫摸女生 聊天語言露骨還發色情圖騷擾女生(圖)
    藉口量體溫摸女生身體  辯稱「關愛的拍打」  【校長量體溫摸女生 聊天語言露骨還發色情圖騷擾女生】為進一步核實這一情況,記者輾轉找到了同在該校就讀的女生小萌,她向記者證實,讀初一時,金某曾以量體溫的名義將她單獨叫到辦公室。
  • 量體溫了!」麻煩給七千萬年前的恐龍發條信息
    由於最近的新冠疫情,量體溫成為了人們的日常。 中溫性生物的體溫調節能力介於兩者之間,往往可以通過自身產的熱量維持體溫高於環境溫度,或者維持在某個區間。但不能像內溫性生物那樣將體溫維持到一個很高,並且非常穩定的程度。現生動物的代表很少,包括稜皮龜、單孔類哺乳動物等。 而巨溫性也稱慣性恆溫性。巨溫性的動物由於體型很大,導致體表表面積相對變小,散熱能力相對小體型動物下降。
  • 廣東新鮮事:即日起,進出廣東這些地方要接受體溫測試!
    廣州地鐵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市衛健委的指引,37.3度以上就屬於體溫異常,需要留下來作進一步了解,過往是否到過武漢,工作人員將提供包含定點救治醫院信息的就診方便卡和健康指引。」 其餘車站的檢測設備正陸續到位,未來兩三天將體溫檢測要求覆蓋全線網。
  • 兩個月的嬰兒體溫35.5正常嗎 兩個月的嬰兒體溫多少正常
    兩個月的嬰兒體溫35.5正常嗎耳溫槍主要是方便,一兩秒就可以測好體溫,寶寶比較容易接受,少哭鬧,大人小孩都能用。跟水銀體溫計相比,耳溫槍最大的好處是方便不肯配合的小寶寶使用,使用的時候只需要拉一下寶寶的耳朵測量,就能迅速知道寶寶的體溫。
  • 紅外體溫槍測體溫原理,了解一下
    近來,由於疫情阻擊戰的打響,不少的地方都實施了體溫檢測,就連小區門口的保安大叔都紛紛裝備上了「武器」,不管你是誰,只要敢進小區一步就得經過嚴格的檢查。「36.7 ℃,安全!」不過倒是對大叔手裡的武器充滿了好奇,居然「一槍」就能測出我的體溫,實在是高啊。好想擁有~ 要知道我家裡也常備有體溫計,但是也只是常見的金屬頭電子體溫計,想著每次放進去都冷冰冰的,實在有點難受。於是上網去搜一搜,居然全部售空,全是預售中。。。看來近期的搶手商品除了口罩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這樣的紅外體溫計了,特別是額溫槍,真是一槍難求。
  • 智能測體溫 齊心共抗疫——騰信創想測溫手環實時防護
    老師不止擔任「主播」身份,還身兼數職,一天24小時待命,詢問、登記、上報學生體溫,並在家長群裡轉發的有關新冠肺炎的消息。「讓我看看哪個學生還沒有報體溫?」成了他們的口頭禪。為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安徽騰信創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團隊依託大數據和軟硬體物聯網系統,開發了智能體溫遠程監控系統,通過「智能溫度計」設備終端(溫度貼和手環)多應用場景,多維度的把轄區內復工企業職工、學校、醫院、重點隔離人員的體溫數據上報總智能體溫大數據後臺
  • 基建「e安全」體溫監測微應用助力電網工程把牢防疫安全關
    基建「e安全」體溫監測微應用助力電網工程把牢防疫安全關 發布時間: 2020-04-17 14:14:04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屈國際
  • 體溫升高真可以殺滅病毒? 為何我的體溫達不到37.3℃
    這就奇怪了,一直都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達不到37℃呢?雖說天天量體溫,但我們真的了解「體溫」嗎?人類的正常體溫到底該是多少?體溫高低,和人體免疫力有啥關係?病毒能被高體溫「熱死」嗎?為啥有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沒有出現體溫升高?……近日,記者就此請教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馮萍。
  • 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發熱時的體溫大概多少度?
    正常人的正常體溫,以腋下體溫為標準,正常範圍是36度到37度之間;發熱的標準是:低熱範圍是37.3度到38度之間;中度發熱的範圍是38.1度到39度之間;如果是超過39度,就是高熱的情況。體溫一天之內稍有波動,波動範圍不超過一度,早上體溫偏低,下午體溫稍高;老年人藥物代謝慢,體溫相對偏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發熱時的溫度一般都在37.3度到38度左右。也有一部分患者完全沒有發熱的症狀,體溫是正常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具體症狀存在個體差異,病情的嚴重程度與患者本身的健康狀態以及所具有的一些基礎疾病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