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全民測體溫,專家細說體溫那些事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

2020-11-29 北青網

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9日訊 在越來越多的市民在關心體溫升高的同時,「在線問診」後臺監測到,宅家這半個月以來,超過800條的市民提問,問的是:體溫在36℃以下怎麼辦?這正常嗎?

換在半個月之前,後臺編輯部的同事們之間互相調侃,宅久了,體溫變低了,會不會有什麼事?大家會一笑而之:不就是低體溫,只要不高不就可以了,未免有點太小題大做了?難不成低體溫還會得病?

當時也就是彼此之間的一句玩笑話。

但是,現在「戰疫」期間,武漢全民開始測量體溫了,這低體溫還真的不是個簡單的事。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王小川教授表示,雖然沒有體溫下降上升後,免疫力隨之下降或上升多少的具體研究,但是,在正常體溫範圍內,的確會出現體溫 越高,免疫力越強的現象。這是因為,體溫越高,就越會激活人體內更多的免疫細胞,從而能更好地殲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維護身體的健康。

所以,在這個特殊時期,儘管大家都宅著,請趕緊結束你的各種躺,科學地動起來,吃起來,思起來……讓自己擁有一副健壯的體魄,何愁戰勝不了病毒?

整理「在線問診」留言錄:

56歲 男 體溫35.7度 有時頭疼 正常嗎?

【留言內容】肺部有一點灼燒感 胃感覺脹氣 前天體溫36.9℃昨天體溫37.1℃ 今天早上起來量的35.9℃ 前天喉嚨發炎 過了一天好了 今年21歲

【留言內容】1月21日從武漢回信陽。2月4日肚子咕咕叫,便秘,放屁,有時還有點噁心,不發燒35.6℃!怎麼辦,是不是感染了!

「我的體溫只有35.6℃,正常麼?」「我孩子的體溫37.2℃,是發燒了麼?」「我的體溫一天內怎麼時高時低?」「看到網上說,體溫高一些,意味著免疫力強一些,是這樣的麼?」……武漢市2月6日開展全民監測體溫,全面排查新冠肺炎以來,市民對體溫呈現出從未有過的關注度。

體溫,是衡量人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們知道,不管是大病還是小病,慢性病還是急性病,進入醫院醫生做的第一件事,通常都是測量一下患者的體溫。身體不舒服了,我們也會測一下自己的體溫。2月9日,針對市民對體溫的諸多疑惑,長江日報-長江網邀請相關醫學專家,細說體溫那些事兒。

體溫多少為正常?

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正常體溫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範圍。機體深部的體溫較為恆定,稱為深部體溫;而體表的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變化和差異較大,稱表層溫度。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指平均深部溫度。一般以口腔、直腸和腋窩的體溫為代表,其中直腸體溫最接近深部體溫。正常值範圍為:口腔舌下溫度為36.3℃-37.2℃,直腸溫度36.5℃-37.7℃比口腔溫度高(0.2℃-0.5℃),腋下溫度36.0℃-37.0℃。

正常體溫的標準是根據多數人的數值,並非為個體的絕對數值。每個個體的基礎體溫是不一樣的,因此,相同的溫度,對於一個人來說可,可能是正常的體溫不會引起不適,而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是發燒。基礎體溫一般是在睡眠6-8小時後,無任何幹擾,如起立、活動、進食等的情況下,立即測量的口腔溫度,夜班工作者可於睡眠6-8小時後測量。

如何測體溫?

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測量體溫,以水銀溫度計為準。測體溫時,應先將體溫計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再用棉籤蘸酒精擦拭消毒,然後挾在腋下5分鐘。讀取體溫計數值時,眼睛應與水銀最高處在同一平面。電子體溫計雖然便捷安全,但易出現誤差,可以在水銀溫度計測量出的體溫上進行加減,從而減少誤差。

體溫為何會忽高忽低?

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體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性別、年齡、晝夜、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範圍內。

性別因素 :一般女性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經前期和妊娠早期輕度升高,排卵期較低。

年齡因素:新生兒體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體溫可略高於成人。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故體溫偏低。

時間因素:一般清晨2時-5時體溫最低,下午5時-7時體溫最高,其變動範圍約在0.5℃-1℃之間。長期從事夜間工作者,則出現夜間體溫升高,日間體溫下降的情況。

情緒與運動: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運動時骨骼肌收縮,均可使體溫略有升高。

此外,外界氣溫的變化,進食等均可使體溫產生波動。

體溫低免疫力就差嗎?

近日,網上盛傳,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自19世紀以來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體溫每下降1℃,免疫力會下降30%左右;體溫上升1℃,免疫力就會提高5-6倍。

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我們在臨床上把37.3℃才作為兒童發燒的溫度,我們對非發熱疾病的患兒測量體溫時,幾乎都低於37℃。但是否在200年間就下降了0.4℃,目前尚無統計數據支持。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王小川教授:雖然沒有體溫下降上升後,免疫力隨之下降或上升多少的具體研究,但是,在正常體溫範圍內,的確會出現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的現象。這是因為,體溫越高,就越會激活人體內更多的免疫細胞,從而能更好地殲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維護身體的健康。

如何提高體溫?

【每天泡腳】

武漢大學健康學院臨床流行病學教授廖皓磊:加強運動、營養,的確可以提高人體基礎代謝率,提高基礎體溫。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運動、營養需要長期堅持。面對新冠肺炎,我們要想提高體溫,增強免疫力,需要通過物理療法和行為療法:冬季最好戴帽子,每天泡腳洗熱水澡,多喝熱水。現在大家宅在家裡,無事可以泡泡腳,一天三次不為過。

【溫柔運動】

武漢市第四醫院運動醫學專家張青松介紹:如果排除測量有誤,確實有一部分人的體溫長期偏低,這屬於生理性,不是病態。它對身體的健康沒什麼影響。運動是可以短暫提升體溫的,運動時肌肉收縮導致機體產生熱量比較多,散熱隨著機體出汗,神經調節,血管擴張等一些因素也會隨之增加。當產熱增加的幅度大於散熱增加的幅度時,就會出現體溫升高,體溫升高的程度與運動的強度有關係,運動後經過喝水、休息、洗澡等一些措施會使體溫下降,主要是出汗散熱,神經調節等因素有關係,經過1-2個小時就能恢復到正常。

這類低體溫人,他運動完後恢復平靜之後,他的體溫還是會回落到他平常的這個水平,這屬於正常,不需要特別關注。

據科學研究表明,長期的運動對免疫力提高自然是起正向作用。運動對心肺功能、慢性疾病有明顯改善作用。長期適量運動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降低患傳染性疾病的風險。但是在進行高強度運動的3~72小時,會處於免疫「空窗期」,比平時更容易遭受病原體感染。

所以目前在疫情下,不提倡臨時抱佛腳開展高心率、高強度的運動,這樣反而會降低抵抗力。

研究表明,高強度運動時雖然會刺激白細胞數量的上升,但是在身體內流動的成熟的(能殺毒的)白細胞卻更少,白細胞的功能會下降。另外,巨噬細胞的特性在運動後到運動一小時後也會從抗炎轉變為促炎效果。不僅無助於建立免疫防線,也損失了「戰鬥力」。

所以,平時沒有健身習慣的小夥伴就不要急於擼鐵或上跑步機上得大汗淋漓。年輕人在家做做平板支撐、伏地挺身,在跑步機上快走,中老年人可打太極、做養生操,女士跳跳有氧操、做瑜伽等30分鐘左右都是不錯的選擇。運動時心率在120至150之間比較好,既達到運動效果,又不超過普通市民的身體承受能力。

【「打折」膳食寶塔】

晚上熬夜刷手機,緊跟最新資訊;早上睡到11點起床,煮一碗餃子當早午飯,下午6點再吃稀飯配鹹菜當晚飯。獨自隔離在漢的陳小姐對自己生活安排挺滿意:工作日經常在外吃飯,不健康還增肥,現在宅在家裡活動量減少,一日兩餐吃得清淡,正好控制體重。

記者採訪發現,近半個月「宅家」生活,不少市民的飲食習慣有變化。即使是有孩子的家庭,也在所難免。一日三餐變二餐最常見。

熬夜、飲食單一化,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會不會影響健康、降低身體抵抗力?怎麼吃才能既保證營養、又不增肥?

「城市留言板」問診專家庫成員、武漢市中心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許淑芳副主任醫師是中國營養學會註冊營養師,同時也是內分泌學碩士、消化內科博士、營養學博士後。

許淑芳主任認為,居家隔離期間,普通市民日常活動量減少,如果擔心發胖,可參照「膳食寶塔」來安排生活。

減:可適當減少主食、油脂,減少熱量攝入。普通成人每天應吃250克~400克主食,想避免長胖,可按下限控制在250克左右。體型較小、熱量需求量少的人,可以適當再減少,但不要少於150克主食。

保或加:肉蛋奶菜不可少。對抗新冠病毒,人體免疫力很重要,得確保蔬菜、蛋白質的攝入。儘量多吃深色綠葉菜,每天保證1個雞蛋、1袋牛奶。如果有需求,蛋白質、蔬菜、水果和飲水可以適當增加攝入。

規律:不主張一日兩餐,最好按平時規律,一天至少吃三餐,中餐或晚餐分量適當減少。蛋白質要三餐均衡分配。

人口較多的家庭,建議採取分餐制,或使用公勺公筷,每人用專用的碗筷。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責任編輯:張琳(EN049)

相關焦點

  • 只要體溫不高就沒事?專家: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2月6日,武漢開啟全民測量體溫。最近,「在線問診」後臺監測到,超過800條的市民提問:「體溫在36℃以下怎麼辦?這正常嗎?」針對市民對體溫的諸多疑惑,記者邀請相關醫學專家,細說體溫那些事兒。
  • 正常體溫是多少?37度算發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還有在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就越強的說法,又是否真實?關於體溫的一些知識,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人體的正常體溫是多少?一般來說,正常體溫的範圍在36-37度左右,但由於測量方式的不同,標準也就不相同了。
  • 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度到多少度 體溫範圍在多少度才算正常
    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度到多少度 體溫範圍在多少度才算正常  正常體溫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範圍。機體深部的體溫較為恆定和均勻,稱深部體溫;而體表的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變化和差異較大,稱表層溫度。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指平均深部溫度。一般以口腔、直腸和腋窩的體溫為代表,其中直腸體溫最接近深部體溫。
  • 體溫36度正常嗎 體溫偏低怎麼辦
    身體正常體溫在36—37度左右。但是有的朋友發現,自己的體溫一直在36度甚至更低一點,便會擔心是不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本文詳細的講解了人體體溫的奧秘。體溫36度正常嗎?男女老幼的體溫有什麼差別?要想讓體溫維持正常該怎麼做?相信你看完會有所了解。
  • 成年人體溫為多少度,算發燒?體溫一直是37度,正不正常?
    特殊時期,測量體溫成為了家常便飯,只要是去公共場合,幾乎都要先測量體溫,在測量體溫時,聽到體溫是36度多會很放心,但凡聽到是37度,就會比較緊張了,需要再測量一次才安心。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不是以前都說37度是正常體溫嗎,怎麼現在一到37度就懷疑是發燒了?
  • 貓正常體溫範圍是多少
    貓咪的正常體溫為37.8-39.5℃之間,通常幼年貓咪的體溫會略高於成年貓。在家庭飼養中可使用水銀體溫計進行貓咪的體內、外測量,若貓咪溫度高於39.5℃以上,需要找到其原因,並及時給貓咪降溫。貓咪的剛問在38.5-39.5℃之間,而體表溫度在37.8-39.0℃之間,受環境和貓咪狀態的影響,貓咪的體溫也會相對不同。家庭測量貓咪體溫時,可以使用體溫計夾在貓咪的的後腿內側,毛髮較少的地方,靜置等待體溫示數升高到不動,若示數高於39℃,則可視為發燒。
  • 正常體溫是多少度?測量時,口溫、耳溫、腋溫、肛溫,哪個更準?
    特殊期間,大家的防護措施做的都比較好,為了減少被感染,不管是在家還是去上班,每天都需要測量體溫,就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身體狀況,以免給自己、身邊人帶來麻煩。測量體溫時,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正常的體溫是多少?可能有人隨口就會說出36度5,或者是37度,這真的是正常體溫嗎?
  • 體溫升高真可以殺滅病毒? 為何我的體溫達不到37.3℃
    這就奇怪了,一直都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達不到37℃呢?雖說天天量體溫,但我們真的了解「體溫」嗎?人類的正常體溫到底該是多少?體溫高低,和人體免疫力有啥關係?病毒能被高體溫「熱死」嗎?為啥有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沒有出現體溫升高?……近日,記者就此請教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馮萍。
  • 成年人正常體溫是多少度?體溫37度算發燒嗎?看醫生怎麼說
    在多數人看來,37攝氏度是正常的體溫,超過37度就是發燒了,但真的是這樣嗎?成年人的正常體溫到底是多少度?下面醫生給大家詳細說清楚,可能很多人一直以來所認為的並不是很正確的。成年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度?37度是大家一直以來認為的正常體溫,一般來說,這是正確的。不過醫生也提醒大家,人的體溫不是固定一個數值不變的,每個人的體溫不完全一樣,測量不同的部位得到的體溫也是不一樣的。通常情況下,測量腋溫是常見的方式,腋溫在36-37.2之間是正常的範圍。
  • 「貼紙」量體溫、AI智慧型電話、微信小程序……武漢全面開展體溫...
    企業創始人陳文強7日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我們正在加緊設計群體隔離觀察方案,爭取兩天內完成,「監測固定區域人群體溫,或可在社區等地運行」。,陳文強同時表示,新型體溫計不但能緩解護士在護理環節中繁重的測溫工作,而且可以聯網快速形成較大範圍的發熱雲圖,並形成每一個病人的體溫曲線圖、發出預警,在隔離觀察的社區內,也能達到定位精度10米,在雲圖上標記發熱病人的分布和病情變化。」有多快?「從發現高危症狀到自動預警,只要1秒」。有多方便?
  • 兩個月的嬰兒體溫35.5正常嗎 兩個月的嬰兒體溫多少正常
    兩個月的嬰兒體溫35.5正常嗎耳溫槍主要是方便,一兩秒就可以測好體溫,寶寶比較容易接受,少哭鬧,大人小孩都能用。跟水銀體溫計相比,耳溫槍最大的好處是方便不肯配合的小寶寶使用,使用的時候只需要拉一下寶寶的耳朵測量,就能迅速知道寶寶的體溫。
  • 紅外體溫槍測體溫原理,了解一下
    於是便想到幾個問題,紅外體溫計是怎麼測量的體溫的呢?測體溫可以達到一秒即可準確測量。並且不需要接觸人體,隔著空氣即可一鍵測溫。非常適合家庭、學校、企業等場所。但是由於其精度原因(一般為 +-0.3 ℃,也有更低的,購買一定要注意查看說明),用做流感、疫情快速安全的排查的確非常方便,這也是我們能小區門口、高速路口、車站等公共場所常見到它們的原因。
  • 體溫多少度算發燒?
    臨床上通常以口腔、直腸或腋窩的溫度代表體溫。通常測量體溫的常規方法有口測法、腋測法、肛測法。所用體溫計有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近年來還有耳測法、額測法,所用體溫計為紅外線體溫計;耳測法是使用紅外線耳式測溫計測量鼓膜的溫度,此法多用於嬰幼兒;額測法是使用紅外線測溫計測量額頭皮膚溫度,此法僅用於體溫篩查。使用水銀體溫計測景體溫常用的三種方法。1、口測法:將消毒過的體溫計頭端置於患者舌下,囑其緊閉口後,用鼻呼吸,5分鐘後取出並讀數。
  • 寶寶正常體溫是多少?和大人不一樣,專家:別弄錯了
    通常新生兒的體溫都會略高於大人體溫,這是因為寶寶剛出生,體溫調節功能還未發育完全,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氣溫影響,不能很好的自我調節,所以普遍體溫會受衣服、被褥的影響而高於成人。不過,如今疫情當前,高也可不是高很多,寶媽們可要注意每天固定給寶寶量體溫。
  • 體溫不是越低越好,長期低於36度,顯示身體有「病變」,4招拯救
    估計最近大家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測體溫,進出小區得測體溫,復工回單位的測體溫,回到家感覺不舒服也會測體溫,測體溫的工具也不一樣,從水銀體溫計到電子體溫計,再到體溫槍,各種設備齊上陣。可以說每個人都盯著自己的體溫,生怕體溫超過了37度,哪怕到了36.9度也是心裡顫顫的,不過有人注意過嗎?是不是不有時候自己的體溫測出來會低於36度呢?雖然沒有超標會感覺比較安心,但如果測出來的體溫經常低於36度以下是不是也沒事呢?
  • 體溫35℃,是正常的嗎?
    體溫35℃,是正常的嗎?再這樣下去可咋辦所有人都知道人的標準體溫是37℃可溫度計它不是這麼說的既然大家都關心那索性就來和你們說說好好的人為什麼說涼就涼了?
  • 貓的體溫多少是正常的
    貓咪的正常肛門溫度為38-39.5°C,體表溫度為37-39℃。測量體溫的方式可分為三種:體表溫度測量、肛溫測量、耳溫測量。在家庭中,常用的是體表溫度測量,而肛溫測量最為準確,耳溫測量準確率低。具體測量體溫的方式如下:1、體表溫度測量:將溫度計調試好後,在貓咪睡覺或放鬆的時候,將體溫計夾在貓咪後腿內側、毛髮最少的地方,靜置5分鐘後讀數。2、肛溫測量:肛溫測量常用於貓咪生病時,對貓咪體溫的檢測,難度比較高,最好兩個人操作。
  • 天天測量體溫,你都了解每種體溫計的優缺點嗎?看看這3種
    自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口罩、酒精、體溫計可以說是在「熱銷」榜上居高不下。其中,每天使用次數最多的便是體溫計,搭乘交通工具、進入辦公樓、小區、街邊小鋪、停車場,甚至連下高速也需要接受「體溫測試」,更有外賣小哥笑稱:「每次取餐都得測體溫,一天工作下來,也得測個幾十上百回吧!
  • 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發熱時的體溫大概多少度?
    正常人的正常體溫,以腋下體溫為標準,正常範圍是36度到37度之間;發熱的標準是:低熱範圍是37.3度到38度之間;中度發熱的範圍是38.1度到39度之間;如果是超過39度,就是高熱的情況。體溫一天之內稍有波動,波動範圍不超過一度,早上體溫偏低,下午體溫稍高;老年人藥物代謝慢,體溫相對偏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發熱時的溫度一般都在37.3度到38度左右。也有一部分患者完全沒有發熱的症狀,體溫是正常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具體症狀存在個體差異,病情的嚴重程度與患者本身的健康狀態以及所具有的一些基礎疾病有直接關係。
  • 兒童體溫手錶手環解決方案
    口罩、體溫槍等防護物資大火,在兒童智能穿戴領域中,一同廣受市場歡迎的還有兒童體溫手錶,也就是可以測體溫的兒童電話手錶。可以預見的是,可以測體溫的兒童電話手錶,將會是開學後的廣受家長和學生歡迎的產品,兒童體溫手錶,不僅可以通話定位,還可以實時測體溫,可以說安全、健康守護,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