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雷霆戰將》在網友和觀眾的聯合抵制下,終於結束了它高調而又尷尬的影視劇生涯,而這場風波的最初是——該電視劇在上映初期是打著的青春版《亮劍》進行宣傳.卻又與亮劍完全是南轅北轍。不僅辱沒了經典的《亮劍》IP,更是對抗日先烈們浴血奮戰的一種褻瀆。在這裡雨田君不得不說《亮劍》確實是一個經典,這裡面的人物無論是主角或者配角都很出彩。
其中主角的李雲龍這個人物刻畫的特點鮮明,「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用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而且藝高人膽大,沒有他李雲龍不敢做的事,同為西北鐵三角之一的老戰友丁偉說過「給李雲龍一個師,這小子敢打太原……」
那麼真給李雲龍一兩個師的兵力,他敢打進攻太原嗎?
在對這個問題下定論之前,先要看看丁偉說這句話的時候的環境,那個時候的是趙家峪剛讓山本特工隊給端了,趙政委負傷,李雲龍的老婆讓人山本給劫持了,所以李雲龍率領獨立團進攻圍攻平安格勒(平安縣城),而丁偉當時說這句話的時候更多的是說李雲龍的膽子很大,「一個團就敢進攻縣城,那給他一個師不得進攻太原嗎」。
而實際上,李雲龍當時手握上萬武裝(包括地方部隊),而日軍在縣城的守備力量可能也就一個中隊,再加上偽軍和山本特工隊的參軍也就幾百人,雙方的兵力比是幾十比一,因此李雲龍才有膽去進攻縣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李雲龍對於進攻平安格勒還是做了工作的,甚至於不排除他在趙家峪事件之前就有想要攻打縣城的想法。
但是……進攻縣城和進攻太原可不一樣,李雲龍敢進攻並拿下平安格勒是一回事,真給他一個師他或許敢進攻,但根本就吃不下城堅炮利太原。
太原日軍強悍守備強悍
先來看看太原的日軍是哪支部隊。
在抗戰中日軍有兩支部隊將總部放在太原,一支是宇都宮114師團,另一支是來自新編62師團,因為攻打平安格勒是抗戰後期,因此太原會戰後期的日軍應該是新編62師團,這支部隊在作戰等級劃分上是屬於丁種的日本治安師團,說白了就是日軍的末流戰鬥部隊,在編制上62師團是標準的2旅團8大隊制,人數也才1.1萬人出頭。
不過雖然戰力末流,但是在裝備上的話依然不容小視,輕重機槍424挺,360具擲彈筒,再加上32門92步兵炮和16門的41山炮火力也是極其強悍的,進攻不行,但守備很強悍,很適合他們治安師團的定位。
那麼以當時李雲龍率領一個師能不能進攻呢?
首先,如果李雲龍帶的是一個國軍師,那很遺憾,基本上進攻太原就是白給。
但當時的國軍雜牌師(晉綏軍)一個師也就幾千人,一線裝備的步槍最多也才的2000多支,而且火炮只有迫擊炮,連一個像樣可以爆破城牆的火炮都沒有,所以別說進入太原,就算是想要爬到太原城下都很艱難。
而如果是精銳的中央軍的話,以抗戰後期最強的38師為例,雖然是全械的美式裝備,人數也是1萬多人,甚至在炮兵火力上的擁有12門105榴彈炮和24門75山炮和大量迫擊炮的38師要超過日軍,看似紙面實力很強,但是的畢竟日軍是防守方,而國軍是進攻方,參考駐印軍38師在緬甸的戰績,在盟軍優勢炮火的掩護下,38師在新北洋作戰中一個團在對峙中可以抵擋住日軍一個大隊的進攻,暫且算一個團比日軍一個大隊強,但38一共也才4個團,而防守的日軍是8個大隊。
所在正面作戰中尚且沒有獲勝的把握,更何況是要進攻太原呢,所以精銳的中央軍(駐印軍)也很難進攻到的太原裡面。
換成哪國的師都拿不下
既然國內軍隊進攻不進去,那麼國外的呢?
日軍62師團在戰爭末期還真的跟美軍交過手,1945年的衝繩戰役中,當時的62師團就在鋼鋸嶺對抗美軍的登陸部隊,那62師團的戰績如何呢?
面對這10萬在衝繩島駐防的日軍,美軍在佔據了海空優勢的情況下,依舊付出了7.5萬人的傷亡代價,而62師團駐守的鋼鋸嶺也成為了美軍的傷心地,面對進攻的美軍6個師的兵力進攻雖然62師團失敗了,但雙方的傷亡比為1:2,(殺傷一個日軍要付出2個美軍的代價),雖然這裡面有鋼鋸嶺的地形原因在裡面,日軍在這化身「坑道狂魔」,躲避在複雜而又易於隱蔽的坑道中。
但這也從側面展現了日軍的作戰頑強程度。
而如果將戰場轉移到的太原,一個美軍步兵師能不能攻的下太原呢?
答案同樣也是不能,雖然加強了重炮的美軍在攻堅能力要強於國軍38師,美軍步兵師在的人數上還是沒有佔據絕對優勢,如果說在野戰中擊潰62師團那還可能,但是守太原的62師團不僅有的地利(太原城)的優勢,在兵力布置上也是1:1,進攻方肯定會是處於天然的劣勢中,再加上日軍不計傷亡的作戰方式,即使是戰損80%也能堅持作戰,而進攻方的美軍在承受20-30%的傷亡的概率下,有很大可能會放棄進攻。
這也意味著美軍在一線部隊傷亡達到20%,最高2000人傷亡,就要退出戰鬥,而日軍即使損失8000人也能戰鬥,進攻對防守1:4的戰損面前,美軍還真不能攻下太原。
雨田君說
從丁偉說的很客觀和也很隱晦,一方面展現了當時我軍缺乏攻堅條件,這也就是為何日軍敢以一個中隊就能守一個縣城的原因。不過另一方面,從丁偉的話也能了解《亮劍》中的李雲龍有多猛,就沒有他不敢幹的事情,這種大開大合的形象很符合當時我軍指揮員的戰鬥智慧水平(日軍稱之為農民式的狡猾)。
當然李雲龍打不打的下太原是一回事,敢不敢打又是一回事。如果真的有友軍配合,雨田君覺得,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他還真敢在平安格勒之後,帶頭打太原。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