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月前,民進黨不會想到,一直以來自己傾力培養的「時代力量」會在最後關頭和自己爭奪「立委」選票。眼看側翼成了挖牆腳的,蔡英文能不著急麼,氣急敗壞地喊到:「不要配票,集中選票,一定要投給民進黨!」
青年參政一直是近幾年臺灣選舉活動中最為突出的現象,不僅使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的青年政治動能得以延續,並且在「九合一」選舉中的臺北市長選戰中迸發出極大的影響力,使無黨籍參選人柯文哲得以擊敗向來視臺北市長為囊中物的國民黨及其「候選人」連勝文,俗稱「柯文哲效應」,開創網際網路時代政治動員的絕佳範例,由此樹立的「典範」。深諳年輕世代心理的民進黨屢次鼓動青年參與政治活動,這次2016「大選」亦不例外。
時代力量舉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記者會,黨主席黃國章:不會做蔡英文橡皮圖章
民進黨不分區席次竟「告急」
但答案卻遠不如民進黨的預期。有個例子可以得知:在選前倒數計時的1月6日、12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與蔡搭檔的副手陳建仁,該黨副秘書長洪耀福,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陳其邁、顧立雄等重要人士分別發出共同的聲音,希望支持民眾可以將不分區「立委」的政黨票投給民進黨,不要投給「其他小黨」,除了保障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席次可以單獨過半、擁有絕對多數,另一點就是希望選票「不要浪費」,才有了開頭那一幕。
原來,民進黨發現越接近投票日,年輕選民認為民進黨在「立法院」必定能成為第一大黨(但不一定能有過半的絕對多數),為使多元利益團體可以在「立法院」發聲,故自動配票給「時代力量」或「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等民進黨的盟友,如此一增一減之下,民進黨才會喊出「選情告急」的口號。
臺灣目前的「立法委員」選舉制度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單一選區」是指一個選區只能選出一名「立委」,意即只有最強的候選人才能勝出,可見在選區的選戰十分激烈且艱巨。不同於區域「立委」憑其個人聲望、歷來問政表現吸引選民支持,不分區「立委」則是以政黨票的得票比例才能當選,也就是以政黨的政綱吸引選民。
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民進黨一心只想單獨過半獨立「組閣」,沒有對兩岸關係等重要政策下工夫,反而凸顯「時代力量」或「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政綱更能貼近臺灣青年世代。顯而易見的,本次「立委」選舉更容易出現「分裂投票」(split-ticket voting)的行為(例如將區域「立委」投給民進黨,但政黨票投給其他小黨)。不僅擔憂可能出現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情況,未來在「立法院」專斷獨行、為所欲為,亦是不滿國民黨過度親近大陸的統派立場,以及民進黨在兩岸政策論述上模稜兩可,進而有倒向「獨派」的傾向出現。
小看了「天然獨世代」的湧現
根據臺灣《天下》雜誌最新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在20到29歲的族群中,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非中國人」的比例最高,佔74.1%,其餘2成自認「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如果這份民調的可信度高,那麼這象徵臺灣擁有投票權的青年世代,在「中華認同」教育逐漸被削弱之後,多數人已經不再有雙重認同(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並且他們稱這樣的狀態是「沒有人指導,更沒有人洗腦」,這部分年輕人被稱為「天然獨」。
「時代力量」這個「太陽花學運」之後崛起的新政黨,在組黨期間,該黨主要領導人黃國章於2015年7月8日就該黨的「國家定位與兩岸主張」稱:「『天然獨』是『時代力量』的『創黨DNA』。」黃並指出以「追求臺灣國家地位正常化」為目標列為黨綱。臺灣「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林泉忠稱,「天然獨」除了認為自身天生自帶傾向「臺灣獨立」的「天性」、拒絕「被汙名化」的特徵,還有反對所謂北京當局在國際場合各種「打壓」臺灣的作為,以及反感不斷向中國大陸靠攏的馬英九政府。在臺灣「解嚴」之後,主張「臺灣獨立」已經不再是政治禁忌,反而成為所謂「新的時尚」與「進步的象徵」,加之冠上「天然」二字後貌似已去除負面形象,更可不加隱晦地大張旗鼓宣揚。
當20到29歲的族群在被問到兩岸經貿最好的情形為何時,有超過半數的比例(53.6%)都傾向「在一定條件下開放」,甚至有持11.6%是持「加快開放速度」的立場。在對2015年11月兩岸歷史性的「習馬會」的議題表態,這個年齡層中竟有61%認為對維護臺灣人民福祉「沒有幫助」。這樣的結果顯示在有經濟利好、臺灣不受任何衝擊與損失的前提下,年輕世代是支持兩岸經貿交流往來的,但對於兩岸官方政治接觸卻大多抗拒。
顯然,年輕世代深知兩岸經濟緊密交流會給臺灣經濟帶來極大的活力與商機,並且亟欲利用中國大陸的各種發展機遇搭順風車,卻又想在政治上保持漸進趨向獨立的態度,「只經不政」可謂「天然獨」在兩岸議題上最佳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