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無疑讓今年春節變得不一樣。很多人取消了原先在飯店預訂的大家庭年夜飯,改為小家庭在家,吃上一頓濃濃家鄉味的團圓飯。
春節前,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嗶哩嗶哩(B站)共同發起「我家的年夜飯」視頻徵集活動,邀請網友秀出自己的年夜飯,講述「家」與「年味」的故事。
這些天,主辦方收到不少網友的投稿,B站上也有很多UP主自發以「我家的年夜飯」為標籤,記錄自家的團圓飯。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的記者們也紛紛在家鄉拍下自家的年夜飯、團圓飯。綜觀這些視頻可以看出,今年團圓飯雖有不同,但不變的是團圓飯裡濃濃的傳統和親情。
武漢無疑是今年春節最受關注的地區之一。武漢市民的團圓飯還好嗎?坐標武漢的UP主「銀河那邊迪月亮」上傳了自家的年夜飯(題圖為該視頻截屏)。這段1分多鐘的視頻展示了武漢普通人家的除夕餐桌,有楊永興的肉圓、冷記的牛肉、蔥花蛋、湖北洪山菜苔、煎豆腐、油炸花生米和羊肉火鍋。「銀河那邊迪月亮」說,武漢人還是要過年的,雖然是很簡單的家常便飯、雖然在封城的時候有些心酸,但仍舊希望用這頓普通的年夜飯表達「平安武漢!武漢加油!」的心願,「這麼困難的時期,大家一起度過。」
在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剪輯的「一起來看看各地的年夜飯有何不同」的視頻中,記錄了湖北十堰、湖北恩施的年夜飯。吃飯的時間不一樣、菜餚不一樣,但團團圓圓、年年有餘是始終不變的主題。
不少來自其他地區的網友和UP主也在視頻中表示,今年吃團圓飯的人少了——原本是一大家族一起相聚,但今年為了防控疫情,大家不約而同選擇「雲聚」。雖然人不在一起,但通過照片、視頻,仍舊可以品評各家的年夜飯。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王倩的家鄉在甘肅,家人們不甘心放棄難得的團圓機會,但為了防控疫情,一大家子還是做出了調整,「年夜飯變得簡單,時間也提前了許多,飯後,我和父母就匆匆離開。」但是,這頓年夜飯還是吃得喜氣洋洋,手機視頻連線也讓沒有返鄉的家人一起感受到熱騰騰的團圓。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劉雪妍的視頻主角是餃子。她說,本來春節假期要一大家子聚一聚,但為了防控疫情,聚餐都取消了。不過,新年的餐桌上肯定少不了餃子,「打從記事兒起,餃子和包子都是除夕夜離不開的,一大家子人分工明確:爸爸們剁肉,媽媽們擀皮,哥哥們殺雞殺魚,我和妹妹躥來躥去,後來我也開始擀皮了,妹妹也樂意下廚了,年夜飯增加了生力軍。可今年情況特殊,大家改成了線上拜年,我們就在自己家吃了餃子,其實只是很普通的一頓,不過在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有了些意義吧。」
UP主「灰灰的明亮森林」發布的視頻主角也是餃子,整段視頻充滿歡聲笑語,因為他家有傳統:在餃子裡藏硬幣,誰吃著了贏彩頭。灰灰的明亮森林說:「我們家每年都會在餃子裡包8個錢,今年的彩頭是一個硬幣50元,錢我爸爸出。為了吃到這個錢,我們每次都卯足了勁兒吃餃子,平時只能吃幾個,這天晚上也能吃上一盤多呢。哈哈哈!」
除了餐桌上的歡聲笑語,最吸引人的當然是各地的特色菜餚。很多網友和UP主通過視頻詳細記錄了家鄉特色菜餚、點心的製作方式。
坐標北京的UP主「小自在」記錄了她家籌備年夜飯的過程,尤其是怎樣製作炸素丸子等北京小吃。對於這段視頻,她說:「年夜飯吃的是家的味道,感受的是團圓的美」。
UP主「戴帽子的史迪奇」詳細介紹了怎麼做辣滷雞爪。他說:「最近疫情嚴重,哪也不能去,那就做點好吃的安慰下自己吧」;他還留言給網友:「哪裡有不好請多多指教;有哪裡我沒拍清楚可以私信我為大家一一解答。」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張煜記錄了浙江淳安的小吃米粿,除了白米粿,還有加了芝麻餡、艾草汁的青粿。她說:「江南地區,過年不吃餃子,而是吃米粉做的米粿。年前,各家做上一籮筐的米粿,可以吃到年過完。」
海外的遊子也不忘曬一曬他們的新年。
UP主「小仙仙姐姐」記錄了在美國留學後和朋友們度過的第一個春節。他們一起採購、一起用帶有中國元素的氣球裝飾出租屋,剁餃子餡包餃子,用剪刀剪碎辣椒做剁椒……雖然廚藝不那麼嫻熟,可熱熱鬧鬧,最終呈現的是一頓原汁原味的中國年夜飯。小仙仙姐姐說,在國外孤獨的留學生活中,有這樣一頓年夜飯,真的很滿足。
UP主「小末子Sophies」在英國留學,她用視頻記錄了倫敦唐人街上熱鬧的新年。身在海外,她非常關心國內的疫情防控情況,通過這段視頻,她說:「在哪都是中國人!中國加油!」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關於年夜飯的視頻都很家常,可掩不住家的味道、親情的味道。就像UP主「是豐義不是義豐」在記錄自家年夜飯的短視頻中說的那樣,年夜飯注重的不是技巧,「傾注的心意才最值得回味」。
【特別提醒】「我家的年夜飯」徵集活動將持續至1月31日,歡迎繼續投稿。
投稿可點擊連結:
https://www.bilibili.com/blackboard/activity-gyrTJ0MO.html
或在B站首頁搜索「我家的年夜飯」,進入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