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古墩社區的這場保衛戰,看武漢戰疫!

2020-12-12 人民日報

清晨,陽光照進房間,暖融融的。開窗通風,空氣裡散發著春天的氣息。樂自新心情不錯,決定下樓轉一轉。行至小區門口,值班的下沉幹部遞來一張通行證,提醒他兩小時內及時返回。

年過六旬的樂自新踱著步,路上碰見街坊鄰居,好久不見,不停招呼。半小時後,他拎著在超市選購的新鮮魚肉、冬筍等一大袋子菜往回走。

一路上,路邊水果店、雜貨鋪都開門了,樂自新打量著陽光下的社區,熟悉又陌生,不禁感慨:「不容易,煙火氣慢慢回來嘍!」

樂自新所在的武漢市江漢區唐家墩街道八古墩社區,一度是武漢市「疫情地圖」上的深紅區域。

「抗擊疫情有兩個陣地,一個是醫院救死扶傷陣地,一個是社區防控陣地。堅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關鍵靠社區。」為打贏武漢保衛戰,八古墩社區同全市3000多個社區(村)一樣,社區的黨員幹部、下沉幹部、網格員、志願者不懼風雨、堅守一線,築牢社區防控的堅強堡壘;社區居民識大體、顧大局,守望相助,構築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線。3月17日,八古墩社區被評定為唐家墩街道首個無疫情社區。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時強調,社區作為防控的最前線,肩負的任務十分繁重,參與社區防控工作的同志們工作十分辛苦。大家夜以繼日、不辭辛勞、默默付出,悉心為群眾服務,為遏制疫情擴散蔓延、保障群眾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展現了武漢黨員、幹部不怕犧牲、勇於擔當、顧全大局、甘於奉獻的精神。

滴水可見太陽。記者數次走進八古墩社區,傾聽這裡各個群體的戰疫故事,探尋一個尋常社區在非常時刻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

武漢江漢區唐家墩街道八古墩社區頂琇晶城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 李長林攝(人民視覺)

艱難時刻

「危急關頭,一定要頂上去」

4月6日,八古墩社區黨委書記胡彩保騎上電動車,前往社區上班。一路上,地鐵公交正在有序恢復運營,超市商店打開大門,車流、人流明顯增多……

「今天的消毒不能停。」「小區值守不能放鬆!」……到達社區辦事大廳,胡彩保逐一叮囑落實事項,日常防控毫不放鬆,但嘴角的笑容明顯多了。

這一切,來之不易。

胡彩保清楚地記得,1月14日晚9點,她去街道辦事處參加緊急會議,了解到社區租戶肖某是一名導遊,她所帶旅行團乘坐的航班上出現了一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回到社區,胡彩保帶著網格員、民警連夜上門,叮囑肖某居家隔離觀察,不要外出。

自此,深夜裡,八古墩社區的兩層辦公樓,燈光一直亮著。社區網格員和唐家墩街道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每天都要去肖某家探望、測量體溫。與此同時,社區也陸續出現零星的新冠肺炎患者,胡彩保和她的同伴們進入戰時狀態,每日忙得團團轉。

「八古墩社區『四類人員』(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法排除的發熱患者和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累計上百人。」回首那揪心的一幕幕,胡彩保坦言,「每天的戰鬥生活,酸澀苦辣,一樣不少。」

「請救救我母親,她快不行了!」1月26日一早,鄒女士哭著闖進八古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值班人員下意識地後退兩步,胡彩保卻迎了上去。

鄒女士焦急地說,她的母親發燒咳嗽,呼吸困難,渾身無力,跑了好幾家醫院,都沒有床位。胡彩保趕忙聯繫唐家墩街道衛生服務中心,隨後穿上簡易防護服,騎上電動車,護送鄒女士和她母親前往。

在社區幹了15個年頭,胡彩保是大家眼裡的「女漢子」,但沒日沒夜地忙碌,她還是累倒了。當天,拖著疲乏的雙腿回到家中,胡彩保感覺渾身乏力,一測體溫,高燒38.7攝氏度,不得不開始居家隔離。2月12日去醫院做CT,顯示肺部感染,胡彩保隨後不久被送往集中隔離觀察點。

牽頭社區防控工作的重擔,落在了黨委專職副書記周麗芳肩上。

彼時,武漢的疫情防控正處在緊要關頭:1月底疫情已出現廣泛的社區傳播,大量感染者往返於醫院和社區。應收盡收,刻不容緩!拉網排查、集中收治、清底排查,2月3日中央指導組到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部署社區「四類人員」分類集中管理,持續打了三場「攻堅戰」。全力推進篩查甄別的同時,武漢市所有住宅小區2月11日起正式實行封閉管理。

社區防控任務艱巨,八古墩社區還必須面對特殊的區情:6個生活小區中,既有物業小區,又有老舊小區,7000多名居民,構成複雜……但社區管理力量捉襟見肘,社區黨委書記隔離觀察,一名黨委委員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兩位社區幹部因其他疾病在家休養。14人的社區隊伍人手緊缺,要擔負起社區排查、封控管理和居民生活保障等重任,格外困難。

社區的辦公電話鈴聲不斷。「床位難求,有的患者家屬一天能打四五十個電話。不少社區幹部接完電話,邊抹眼淚,邊聯繫隔離點、醫院,幫著想辦法。」即便當過兩年兵、自認為堅強的周麗芳,有時也忍不住黯然流淚。

一天,一名發熱病人去醫院做核酸檢測,周麗芳騎上電動車,頂著寒風一路護送,回到住處一看手機,已是凌晨4點。每天跑這跑那,萬一感染了怎麼辦?當晚回到家,周麗芳輾轉反側,想到家裡的老人孩子,更想到肩上的擔子。第二天她與書記胡彩保商議後,自己搬到了社區附近的一家賓館。「危急關頭,一定要頂上去。這是我的選擇,也是眾多社區黨員幹部的選擇。」

周麗芳清晰記得,2月10日晚,社區協助將6名確診病例轉運到指定定點醫院,忙完已是凌晨5點。「儘管寒氣襲人,大家疲憊不堪,但沒人退縮,這是與疫情競速。」

下沉幹部在為八古墩社區居民測量體溫。 人民視覺

清底排查

「『交硬帳』,打硬仗」

2月17日,武漢市再次發起為期三天的清底大排查,要求不留死角,確保「四類人員」應隔盡隔、應收盡收、應檢盡檢、應治盡治。

「『交硬帳』,打硬仗!」從省直單位到市直機關,分批動員、派出數萬名黨員幹部職工「就近就便」下沉社區,八古墩社區先後迎來36位下沉幹部。

黃文革就是其中一員。2月16日,這位家住雅苑公寓小區的武漢市委黨校正處級幹部向八古墩社區報到,下沉成為一名網格員,負責聯繫兩個小區330多戶居民。

2月17日下午,得知雅苑公寓小區居民老何肺部感染,黃文革立即向社區報告,社區上報唐家墩街道辦事處,街道通知「唐家戰疫車隊」,很快,老何被護送到隔離點。

說到負責整個街道病患轉運的「唐家戰疫車隊」六人組,黃文革豎起大拇指,「車隊找來PVC宣傳板,封閉電瓶車車鬥,駕乘分離,簡單防護。考慮大多數發熱患者全身乏力,車隊還細心地在車鬥中放了一把躺椅。」

集中拉網清底大排查,是阻斷傳染源、保民安民的關鍵舉措。「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必須全力以赴,落細落實。從早到晚,黃文革按照社區居民通訊錄打電話,發現有的電話號碼是空號,有的房子出租了,有的房子已經出售……

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讓黃文革工作困難重重。沒有退路的他,下足笨功夫,挨家挨戶走訪了解,將網格內居民情況完整排查了一遍。

不僅要勤跑腿,還要有耐心。社區5戶確診和疑似患者的家屬,是黃文革重點關注的對象。其中有位女士擔心自己被感染了,一到晚上睡不著覺,測量體溫一超過37攝氏度,就打來電話詢問。黃文革總是耐心地寬慰,叮囑她好好休息,有異常隨時溝通。過了幾天,這位女士的體溫一直穩定在36.5攝氏度上下,心裡才踏實了。

排查中,黃文革發現一名滯留武漢的外省廚師,住在市政小區朋友家的空置房裡,家裡吃的東西不多了。他立即送去掛麵,告訴對方有需要隨時聯繫。每次社區發愛心菜,也總會送去一份。

消毒保潔、搬運登記,54歲的黃文革從不挑活,「搭把手、幫一把,咱是自家人。」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3月8日,黃文革腰椎間盤突出的老毛病犯了,束上腰帶,忍痛堅守。一個多月過去,黃文革成了居民眼裡可敬可親的老大哥,大家都親切地叫他「黃師傅」。

36位幹部全崗全責下沉和支援社區,編入網格,助力守緊築牢社區防控這道關鍵防線。

家住頂琇晶城小區的王陽(化名),父母先後確診,自己也發燒好幾天,後來雖然退燒了,但社區和下沉幹部勸他去做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被及時送往金銀潭醫院。

大排查,大收治,小區日漸安靜。

八古墩社區黨委書記胡彩保為居民發放愛心魚。

生活保障

「走路都是跑,電話響不停」

隔離觀察的胡彩保也沒有閒著,每天堅持在線辦公。

小區封閉管理後,如何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居民缺菜沒米了、下水道堵了、垃圾桶滿了……這些瑣碎繁雜的大事小事怎麼辦?胡彩保和大家在線商量怎麼解決團購配送、物資分發等問題。

幾個月前辭去一家公司行政工作,程秋婷應聘成為八古墩社區網格員,本想自此不再需要加班了,周末雙休日可以好好陪孩子。不承想,一場疫情打亂了工作節奏,兩個多月來她每天都早出晚歸。

「走路都是跑,電話響不停,真想讓自己變成兩個人。」程秋婷快言快語。300多戶家庭的生活需求,她都要想辦法服務保障好。

一天,在給中百宿舍小區配送分發雞蛋時,手機響個不停,程秋婷喘著粗氣接了電話。一位社區幹部不知情,催促她去幹別的活。當時,程秋婷手中的訂單很多,根本分不開身,一時無所適從,蹲在路邊急哭了。

但哭歸哭,一抹眼淚,雞蛋還得送,活兒還得抓緊幹。「再苦再難,都不能當逃兵。」程秋婷說。

小區封閉管理後,特殊群體需要特別照應。

家有一兒一女的社區居民劉女士,出現發燒、呼吸困難,卻怎麼也不肯去醫院。「我住院了,兩個孩子誰照顧?」周麗芳拍胸脯:「放心,有社區幹部在,一定不會餓著兩個孩子。」劉女士住院及隔離期間,兩個孩子的生活起居,全部由社區人員負責照料。

2月17日,社區居民孫婆婆治癒出院回家隔離,此前她丈夫病重逝世,而兒子王陽仍在醫院。當天下午,網格員許娜送來消毒酒精、水餃、南瓜粥。

見孫婆婆不小心摔碎了眼鏡,許娜心裡著急。當時附近眼鏡店全部關門停業,她在微信朋友圈緊急求助,跑了好幾趟,終於配好眼鏡給孫婆婆送上門。

「日常生活,多虧了小許照料!」孫婆婆在家門口遞給記者一張紙,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許娜提供的一次次幫助的具體內容。

疫情期間,在社區工作近兩年的許娜鄭重地向社區黨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社區封閉管理的時間長了,有些居民情緒波動,必須做好深入細緻的群眾工作。一天,漢和惠苑小區居民冷師傅不聽解釋,騎著電動車就要往外衝。網格員向紅玲拉住一問,原來他家裡有一位重症病人,藥沒了,菜也沒了。聽罷,她耐心安撫冷師傅。當天下午,社區將他需要的藥品和菜送上門,冷師傅心中釋然。

按照黨中央部署,湖北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及時提出,要充分考慮長時間封閉管理給群眾生活和精神帶來的壓力,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民生工作。

隔離期間,胡彩保經過4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3月8日,胡彩保結束了隔離觀察,第二天一早就趕來社區上班。看到母親這麼拼,胡彩保的女兒楊曉芸和男朋友吳昊一合計,一起來到社區做志願者。楊曉芸幫著整理社區資料檔案,吳昊幫著搬運物資、代購藥品。

周麗芳14歲的女兒,已經兩個多月沒有見到媽媽,特別想念。她在作文裡寫下這樣一段話:「我的媽媽,是一位平凡的社區工作者。疫情蔓延的日子裡,媽媽卻在一線工作,整日在社區、方艙醫院、居民家中奔波……他們普通、平凡、默默無聞,卻是我心中的燈。」

唐家墩街道幹部在搬運防疫物資。 李長林攝(人民視覺)

 心手相牽

「鄰裡守望相助,大家一起扛」

家門緊閉,足不出戶,怎樣為居民的單調生活繪上不一樣的色彩?

住在中百宿舍小區的潘雪梅,把廚房當作秀場。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她擅長製作武漢的各種美食,疫情期間將幾大特色早點做了個遍。

拿出手機,一張張照片記錄著她的「戰果」:金黃的豆皮、皮薄餡多的燒麥、流淌餡汁的包子、外脆裡嫩的面窩……

「面窩是疫情期間才學會做的,試了幾次才成功,發麵要筋道,油溫要掌控好。」潘雪梅打開話匣子,忍不住「炫耀」一番。她特意拉了一個小區美食微信群,每做一次美食,就會曬上照片、視頻,發微信語音傳授製作心得。

在潘雪梅帶動下,小區興起麵食製作風潮。「大家做美食,轉移下注意力,壓抑的情緒能得到釋放。」潘雪梅說,這個去年改造的老舊小區,只有3棟50多戶,一度疫情陰影籠罩,但鄰裡關係更融洽了。

3月18日,小區裡一位在超市上班的鄰居,為大家發起團購,運回一批米麵糧油等。住在小區入口處樓棟一樓的潘雪梅,熱心地幫著登記收款,一幹就是幾小時。

回到家中,潘雪梅不經意地在小區微信群裡說了一句還沒吃中午飯。一位鄰居很快送來家裡剛蒸好的蘿蔔肉餡包子。那天天涼,潘雪梅從家中窗戶裡接過熱氣騰騰的包子,感到格外暖心。

「鄰裡守望相助,大家一起扛。」在潘雪梅看來,小區封閉管理期間,雖不怎麼見面,但大家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小區居民楊女士,領回社區發放的愛心蘿蔔,洗淨,切條,拌上白醋、紅辣椒、生薑和白糖,密封。第二天,一大盆色香味俱佳的蘿蔔泡菜,擺在家門口的椅子上。楊女士在小區微信群裡招呼:「大家有要吃泡菜的,到我家門口自取!」

那幾天,這盆泡菜,在小區居民、社區幹部的朋友圈裡持續刷屏。

漢和惠苑小區微信群裡,居民吳暢人氣很旺。這位曾經入伍12年的黨員,在小區微信群裡倡議:「物業和社區人員挨家挨戶送生活物資,工作量太大了,我們也可以搭把手!」他主動攬下給11樓一位老人送菜的活兒。在他的帶動下,小區志願者越來越多。

胡彩保說,漢和惠苑小區是個拆遷還建小區,過去物業管理不善,矛盾多發。疫情發生以來,大家在線坦誠交流,想到一起,幹到一起,心也就貼在了一起。「也正是湧現出眾多這樣勇擔當、肯付出的居民,我們才能『扛得住,守得住』!」

前不久,治癒出院的社區居民王陽和母親來到金銀潭醫院複查,兩個人都希望捐獻含有抗體的血漿。最終,母親因年紀大不符合要求,王陽當場捐獻了400毫升血漿。3月22日,醫院給他打來電話,告知血漿符合要求,可以用於救治患者。

聽到這個消息,王陽和母親都難掩激動,「我們要珍惜當下,好好生活,也祈願更多的患者好好活下去。」

4月3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下發通知,要求建立疫情防控長效機制,持續做好小區封控管理工作,「對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4月8日零時起,離漢通道管控措施解除,這顯示武漢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進入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推進的新階段。

經過雅苑公寓樓下,記者看到二樓陽臺上,一位老人正在打理金魚缸。「隔空」交流,原來他是一名治癒患者,住院期間,餵養的金魚一直沒打理。「今天趁天氣好換換活水,瞧,這金魚遊得多歡暢。」

版式設計:張丹峰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武漢社區書記桂小妹在人民大會堂講述戰疫故事
    今天上午,來自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書記、主任桂小妹走上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的發言席,講述了青和居社區及武漢人民的戰疫故事。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代表,湖北省武漢市青和居社區黨總支書記桂小妹同志發言:尊敬的習近平總書記,各位領導,同志們:大家好。我是武漢市青和居社區黨總支書記桂小妹。
  • 雷神山「攻堅戰」 方艙醫院「閃電戰」 下沉社區「保衛戰」武漢...
    不論是鏖戰雷神山的「攻堅戰」、搶建方艙醫院的「閃電戰」,還是下沉社區的「保衛戰」,武漢地產人在這場戰疫中敢於「亮劍」、連戰連捷。疫情發生後,地產集團黨委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出「使命在肩、戰鬥有我」的行動令,3600名幹部職工全部進入「戰時狀態」。
  • 武漢藝術戰疫送瘟神
    文/左水田連日十天晴空萬裡的初冬,驅散籠罩江城武漢霧霾,碧藍的天空普照大地浩似春天,令人心曠神怡。登上黃鶴樓瞰看武漢三鎮,宛於置身仙境。樓前滾滾萬裡長江水自西向東奔流。人們偶爾可看見一群江豚戲遊,長江八座大橋象八仙過江手挽玉帶拋向對岸,座座大橋上車水馬龍,趟趟列車從武漢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呼嘯而過,馳向遠方。船隻在江水上揚帆啟航,一群又一群江鷗、紫燕紛紛與船兒嘻戲,偶爾輕輕點水又翱向天空,鷗燕好像是在與船兒、列車捉迷藏,昔日黃鶴樓上看帆船景象浮現在眼前。
  • 古墩社區環境整治精準出擊
    古墩社區環境整治精準出擊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0-12-09 14:14:30「感謝你們的努力,使我們公司周邊的交通秩序明顯改善了」,「提升環境,為企服務,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螞蟻金服物業員工對古墩社區徐明表達著謝意,兩人一問一答交流著。
  • 總書記指引我們向前進——武漢保衛戰感思錄
    會議指出,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今年下一階段,要毫不放鬆常態化疫情防控,著力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武漢保衛戰打響以來,總書記掌舵領航,每到關鍵時刻把脈定向。大年初一至今,17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會議,次次都矚目湖北武漢。
  • 《是院士也是戰士》八集系列戰疫廣播劇(第八集)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為了傳遞偉大的抗疫精神,中國科技館聯合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之聲、湖北經濟廣播共同製作推出了《是院士也是戰士》八集系列戰疫廣播劇,該劇已於2020年12月1日在湖北首播,並將陸續在學習強國、中國數字科技館等平臺播出。
  • 社區工作者:堅守最後一道戰「疫」防線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社區是打贏疫情阻擊戰的關鍵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把社區這道防線守住,就能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的渠道。全國都要充分發揮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的阻擊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加強社區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使所有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
  • 「想去武大看櫻花!」成都社區一線90後小姐姐手繪戰疫圖
    近日,成都市武侯區一名社區工作者在朋友圈裡「曬」出了她手繪的社區戰疫圖。她叫李沁蓮,是成都市武侯區漿洗街街道楠欣社區的工作人員,也是個「90後」小姐姐。從1月26日到現在,她每天朝九晚九奔忙在社區抗疫一線。愛好美術的她,利用睡前短暫的時間,用畫筆記錄下了「戰疫」中那些令她難忘的瞬間。
  • 保衛英雄的城市 不負英雄的人民 中建三局助力打贏湖北保衛戰...
    他們以血肉之軀,構築起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堅不可摧的堡壘。危急時刻,築火雷「神山」火神山、雷神山不是山,但生命之託,重於泰山!見證著這座英雄城市的保衛戰,記錄下中建三局與湖北人民、武漢人民休戚與共、並肩作戰的動人瞬間。大事難事看擔當,共產黨員頂前方!14支黨員突擊隊衝鋒在前,2688名黨員聞令而動,把酣戰一線作為踐行初心使命、體現責任擔當的試金石,帶領近4萬名建設者披星戴月連軸轉施工。
  • 武漢黃鶴樓重啟,邀「戰疫者」代表敲鐘祈福|組圖
    敲鐘儀式後,「戰疫者」代表登上黃鶴樓主樓。新京報訊 4月29日,武漢黃鶴樓公園恢復有限開放。黃鶴樓公園舉行「黃鶴感恩、武漢復甦」的主題活動,邀請武漢各領域的「戰疫者」代表敲鐘祈福、遊園賞春。來自武漢海昌極地海洋公園的小企鵝「打卡」黃鶴樓。武漢市堅守崗位的各行各業工作人員,包括醫護人員、警察、記者、環衛工人、社區工作者、超市員工、外賣員、快遞員、公交司機等參與了敲鐘祈福活動。「戰疫者」代表敲鐘祈福。
  • 這部英文紀錄片,讓全世界看到最真實的武漢「戰疫」
    近日,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時長33分鐘的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武漢「封城」1個多月來發生的真實故事。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部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 截至3月9日,《武漢戰疫紀》視頻觀看量已經突破2000萬,其中,海外觀看量高達500萬。
  • 用畫筆記錄「戰疫」瞬間 成都小姐姐「想去武漢大學看櫻花」
    成都武侯區一名社區工作者在朋友圈裡「曬」出了她手繪的社區戰疫圖。她叫李沁蓮,是漿洗街街道楠欣社區的工作人員,也是個「90後」小姐姐。從1月26日到現在,李沁蓮每天朝九晚九奔忙在社區抗疫一線。愛好美術的她,利用睡前短暫的時間,用畫筆記錄下了「戰疫」中那些令她難忘的瞬間。
  • 武漢:戰疫「不夜天」
    【來源:新華網】 武漢夜晚的「戰疫燈光秀」(4月14日攝)。 武漢的夜晚燈光璀璨,以戰疫為主題的「燈光秀」每日亮起,鑄就了江城武漢的「不夜天」,帶給人們信心和勇氣。 新華社記者王毓國攝【來源:新華網】 武漢夜晚的「戰疫燈光秀」(4月14日攝)。
  • 戰疫紀錄電影《武漢日夜》周五上映
    南方日報訊 (駐京記者/劉長欣)1月22日,由電影頻道出品的國內首部戰疫紀錄電影《武漢日夜》將在全國上映,與觀眾共同見證這份屬於所有中國人的記憶,致敬武漢這座英雄城市,致敬英雄的武漢人民。該片由曹金玲執導,30位戰疫攝影師在一線取景拍攝。
  • 「雲端」潤「心田」奏響戰疫「最強音」
    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軍工院校,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研究思政工作規律,充分把握新形勢、瞄準新問題、運用新技術、推進新舉措,將疫情「危機」轉化為思政教育的「契機」,全面挖掘戰疫中生動、鮮活、典型的育人元素,積極開展「思政課戰疫小課堂」專項活動,探索構建起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戰疫」思政工作新格局,從「雲端」到「心田」,講好中國、武漢、學院的戰疫故事,奏響愛國戰疫最強音。
  • ...院士:武漢「封城」為全球抗疫提供了經驗|張伯禮|武漢|新冠肺炎...
    大年初三,72歲的張伯禮院士逆向而行、直奔武漢。他不懼危險,深入醫院、社區,馬不停蹄地會診病患、調查疫情、調製處方,指導中醫藥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11月5日,張伯禮院士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回看這場「武漢保衛戰」,「封城」舉措果斷及時,愈發彰顯其作用和意義。
  • 戰疫故事|趙希玥:加油武漢!加油中國!
    可是中國人回家過年的渴望卻被一場襲卷全國的新冠狀病毒戰」疫」,無情地扼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之中裡。這次的新冠病毒來勢洶洶,短短幾日,病疫的魔爪就伸向了整個中國,比起非典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儘管這次疫情讓人望而生畏,但今時不同往日,今日的中國早已不再是以前的中國了,現在的中國人已不會再讓病毒奪走無辜的人的性命。
  • 影子夢之隊:8090武漢伢的戰疫故事
    團隊創始人之一晨熙在朋友圈感慨到:「影子夢之隊的旗高掛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武漢戰疫展廳,內心深處那種自豪和驕傲油然而生,回眸76天的點滴,特別是經我們連接配送黎巴嫩阿中合作與發展協會捐贈的巧克力實物在展廳展出。這是屬於影子夢之隊和每一位志願者的回憶。」
  • 平凡的單車獵人 戰疫在武漢
    但是做為一名身處武漢的城市經理,疫情期間,他又是一個不平凡的人。馬超今年26歲,是安徽阜陽市潁上縣人。在南昌讀完大學後,馬超進入了哈囉出行,任職哈囉單車武漢市城市經理,在武漢一待就是2年多。他帶領一群平凡的單車獵人(單車獵人的工作,是把散亂停放的單車擺放好,或是搬運回倉庫,或是調度到更需要的地方),在疫情期間的武漢,始終奮戰在戰疫的第一線。
  • 在武漢戰疫相識、相知到相愛的這對護士結婚了
    這幾天,被兩名援鄂護士的新婚視頻刷屏了!新郎張弘韜和新娘謝念葉都是鎮江援鄂的護士,在武漢的38天,原本素不相識的兩人,因為戰疫相識、相知、相愛。5月12日護士節領證,5月28日他們舉行了婚禮。「謝謝你們對我們的關心,看到武漢越來越好,我和愛人都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