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的收官評分是8.9分,比巔峰期的9.2分,小幅下降0.3。
對於一部口碑國劇,尤其是國產懸疑劇來說,結局沒崩,已經是極其優越的成績,用劇集將收官的當天下午,章子怡對該劇的評論來說——「看了這麼多年的美劇英劇,終於有一部品質可與其抗衡的『中劇』了!」
但這並不是國產懸疑劇近期唯一取得的佳績,除了《隱秘的角落》的8.9分,近期另外三部國產懸疑劇的豆瓣評分分別是:8.2分,7.5分,6.1分,它們是《三叉戟》、《十日遊戲》、《失蹤人口》,即使結局評分大跌的《失蹤人口》,評分依然跨過及格線。
仿佛一夜之間,懸疑劇的春天到了。
更特別的是,上述劇集分別來自網劇、衛視劇,網劇中又分屬優酷和愛奇藝的「懸疑劇場」和「迷霧劇場」,在具體類型上,則同時包括了人文懸疑、刑偵懸疑,甚至是科幻懸疑。
而在此之前,經歷了《白夜追兇》《無證之罪》《河神》等一批懸疑犯罪劇「巔峰之作」的2017年之後,這個種類的劇作一度逐漸淡出劇集市場,即使之後這幾年偶有《原生之罪》《鎮魂》引發討論,卻再無像當年一樣的現象級爆款集中湧現。
但現在情況發生了改變,過去被認為難出圈的國產懸疑劇忽然集體發力完成了一次破圈,而《隱秘的角落》更是《白夜追兇》後第一部憑口碑實現破圈並帶動熱度的國產懸疑劇,該劇製作方又正是曾打造過2017年高分懸疑劇《無證之罪》的製作方。
到底是什麼推動了這場國產懸疑劇的集體綻放,這波國產懸疑劇到底完成了哪些進化,從而實現了破圈?這種口碑突圍到底是必然還是偶然?更進一步說,國產懸疑劇的好時光真的到了嗎?
此前觀眾早已習慣將「英劇美劇」等同於「高質量」,「美劇感」一度成了劇評人對國劇的最高褒獎,但隨著《隱秘的角落》破圈成功,「中劇」是否終於可以抗衡英美劇了?
類型進化:強燒腦+類型化+電影化,懸疑劇破圈新利器?
國產懸疑劇為什麼突然集體井噴?有劇評人認為,這背後是國產劇工業化、類型化水平的整體升級。
如果從2014年的網劇《暗黑者》算起,國產懸疑劇的這一輪發展歷程已經走過近6年, 2017年或可視為懸疑劇發展的一大關鍵節點,優酷和愛奇藝這一年分別拿出了《白夜追兇》和《無證之罪》兩部口碑爆款。
但也是在這個高峰過後,國產懸疑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大眾詬病為「燒腦不足、邏輯不夠縝密」。 這一方面是懸疑劇對於邏輯細節要求較高,劇本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國內懸疑犯罪劇受眾的審美水平逐漸提高,對劇情要求也有所增加。
與之對應的就說懸疑劇口碑和熱度整體下滑,比如以律師和警察為職業背景的《原生之罪》,豆瓣評分剛過及格線;《法醫秦明》系列劇評分不斷下滑,《獵毒人》《真愛的謊言之破冰者》等其他一系列懸疑劇,也都在市場上表現平平,評分也在5分左右徘徊。
而近期推出的幾部國產懸疑劇首先在推理燒腦層面實現了創新升級,則被認為是這輪井噴的前提。
改編自東野圭吾小說的《十日遊戲》採取了雙線敘事結構,一條線始於十天前,男女主步步推進「綁架遊戲」。另一條線始於十天後,耿樂飾演的警察接手「女屍案」,同一天富商報警女兒失蹤,而女屍身份正是女主冒名的身份。
故事雙線並行,引發多條懸疑線索,令觀眾難以猜到故事走向,如同霧裡看花,不但兇手猜不出是誰,就連被害人到底是誰也不能確定。而劇迷普遍認為,故事雖然多次強反轉,但劇情bug並不多,這在國產劇中實屬罕見。
還有觀眾認為,東野圭吾筆下的故事很難影像化,即使影像化也很難成功,而《十日遊戲》不僅懸念鋪陳張弛有度,塑造的情感和人物也相當本土化,終於完成了國劇對東野圭吾改編的突破。
類型多元化成為這波國產懸疑劇進擊的另一個突破口。《失蹤人口》就將在國產劇中首次將科幻融入懸疑,通過一場車禍,六名倖存者被困在一個神秘河谷的故事,引發了 「暗物質」這種科幻元素,並以此為基礎構建出一個帶有異次元空間的神秘故事,又將「時空穿越」這種傳統科幻元素與主角面對的現實相結合,令科幻對懸疑完成了加成。
比較可惜的是填坑沒填好,以至於收官口碑一瀉千裡。
另一大破圈利器被認為是電影化。
改編自社會派懸疑推理小說作家紫金陳小說《壞小孩》的《隱秘的角落》,則講述了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到一次謀殺後,和大人展開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但故事最大的看點並不在尋找兇手,而是從一開始就告訴觀眾誰是該案件的幕後BOSS,而是以一起兇案為起點,用撲朔迷離的案情,將幾個家庭裹挾其中,帶向不可預知的未來,並為觀眾鋪設了進入原生家庭、服刑人員子女教育、校園霸凌、中年危機等等現實問題的大門。
劇評人認為,這實際上已經相當一部超長文藝推理電影。
觀眾普遍認為,劇集的場景構圖配樂不俗,加上電影的敘事結構,已經完全達到了電影的質感。秦昊演出的兩場關鍵謀殺戲無論在節奏還是構圖上,在國產電影中也堪稱佳作水準。
演技破圈:全員演技派,懸疑劇人物塑造突破了?
上述懸疑劇備受稱讚的另一個亮點則是演技整體提升,基本沒有太多演技短板。
《隱秘的角落》有柏林影帝王景春和文藝片男演員秦昊領銜出演,主演配角也是由李夢、張頌文、劉琳等實力派出演,有靈氣的三位小演員們也一點不遜色,被觀眾認為全員演技在線。
而秦昊塑造的反派人物更被認為完成了國產劇又一位經典反派的塑造,甚至「秦昊陪你去爬山」還成為一個新的網絡梗。
劇評人認為,秦昊的人物塑造為國劇反派打開了更多可能性。人前他是熱愛教學的老師,對學生寬容,對同事友好,在家面對了不愛搭理他的妻子,他都是好聲好氣,在行兇前的笑容充滿溫暖,推人下懸崖之前的動作溫柔體貼。可是低頭的一瞬間,就能完成迅速的人物情緒轉換,再抬頭就令觀眾驚嘆「一個眼神看得我發毛」。
除了演員表演精彩,這一反派人物塑造也避免了過往同類國產劇的簡單粗暴,不再邏輯崩壞,或是無視觀眾智商;而是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具有強烈人物弧光的反派。
而衛視播出的刑偵懸疑劇《三叉戟》,則完成了國劇正面人物塑造的一次小範圍突破。
劇中三位昔日退居二線的老警察,因一起販毒案件重聚,重回一線,各顯神通。最吸引觀眾的,正是陳建斌、董勇、郝平三位實力派演員組成的三叉戟。陳建斌演出了「大背頭」崔鐵軍的率性可愛,活脫脫一位性情中人;董勇將「大棍子」徐國柱深沉內斂又有點「一根筋」的個性把握得恰如其分;郝平把握住了「大噴子」潘江海善於問話溝通、愛耍嘴皮子的性格特質。
在三位實力派演員的演技加持下,劇集突破了傳統的懸疑犯罪劇,包含了大量的生活元素,讓觀眾看到了來刑警們常人普通生活的一面,類似陳建斌小包一夾、墨鏡一帶誰都不愛的架勢,莫名的就有一種喜感。
這些去臉譜化的角色不僅豐滿,而且接地氣,不但吸引了大量老觀眾,更令人意外地吸引了大量新一代觀眾,有年輕網友說「陳建斌真是搞笑擔當,演技自然有感染力,這部劇入股不虧!」
市場迭代:觀眾成長、短劇綻放、懸疑宇宙登場
「國產懸疑劇這一輪火爆不是偶然」,劇評人認為,這是一次國產劇創作者和觀眾共同完成的懸疑劇迭代。
2017年大熱的《白夜追兇》,憑藉高度美劇化的劇情和內容編排節奏,成功打破了此前懸疑劇小眾的天花板。
但在2107年之後,懸疑劇光芒迅速消散,一是因為同一類型的過度開發,導致這兩年來的懸疑劇題材不斷重複,懸疑劇發展沒有跟上觀眾審美,二是觀眾對懸疑劇的熱情也被過度消耗。但懸疑劇的市場並未縮小。
在臺播劇時代,《重案六組》《少年包青天》《大宋提刑官》,都曾風靡一時,證明在懸疑劇類型上,一直有著廣泛受眾,而多項調查顯示,16-25歲的90後作為網劇最主要的觀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對懸疑網劇的偏好都非常高,於是一旦出現一部出圈的懸疑劇,很容易就帶出一波懸疑劇集體出圈熱潮。
這場懸疑劇進擊另一大關鍵因素是:觀眾接受度的提升。
最出圈的《隱秘的角落》並非《白夜追兇》式能夠迎合大多數人口味的商業化普適性作品,反倒從故事基調、敘事節奏、色調乃至配樂等層面,都帶著強烈的風格化特徵,但劇集最終通過一場兇案推理,完成了對人性審視,引發了觀眾的思考和共鳴,劇集最終出圈。
這種 「懸疑+人文」式國劇在大眾層面的成功,不僅證明國產懸疑劇製作水平提升到了一個全新階段,更證明觀眾審美也完成了躍升。
另一個令人驚喜的地方在於,根據藝恩數據,硬核推理路線的《十日遊戲》和《隱秘的角落》,女性觀眾佔比均超過了45%,這也再次打破了女性觀眾不看懸疑劇的收視成見。
而隨著觀眾迭代與成長,國產懸疑劇也呈現出更垂直化和短劇化的特徵,《隱秘的角落》、《十日遊戲》、《失蹤人口》三部網劇作品均為12集,短小精悍的篇幅和高速推進的節奏顯然保證了劇集的口碑和收視。
這波國產懸疑劇的進擊會如2017年一樣嘎然而止嗎?在網劇元年後的第五年,網劇行業對短劇集、類型化、精品化的探索,終於到了一個轉折時刻,而懸疑劇則恰好成為「中劇」證明自己的最佳類型。
而隨著高分懸疑劇《河神2》的回歸,以及《在劫難逃》《沉默的真相》《迷霧追蹤》等一批懸疑作品的登場,這股懸疑熱潮極有可能將得到延續,但中劇能否真正抗衡英美劇,一個最直接的檢驗標準,則是這波國產懸疑劇能否把握住這次機會,真正完成工業化、類型化的全面升級?
這或許才是2020年「中劇」待解的最大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