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華為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540億元人民幣。這一數據相比2019年上半年的4013億元人民幣,增長了13.1%,相比2018年的3257億元,則增長39.39%。
在淨利潤率上,華為的表現也比較搶眼,達到9.2%,相比2019年同期的8.7%,增長大約5.75%。9.2%的淨利潤率超越了2016年以來的表現,僅次於2015年的9.34%。而2015年正是3G向4G大規模切換的時間節點,業績容易爆發性增長。
一句話,2020年上半年,華為在收入、淨利潤和淨利潤率三項經營指標上,均實現增長。被列入「實體清單」一周年,華為不僅活著,還活得比較滋潤。
在對外發布的信息中,華為沒有公布增長的原因。考慮到華為歷年來的收入特點是前低後高,而2020年上半年3項指標增長,按理2020年的業績表現將超越2019年,但鑑於當前的國際貿易環境,以及不斷升級的「實體清單」,華為的2020年下半年將充滿更多挑戰,使全年業績增長充滿了不確定性。
對於目前遭遇的挑戰,在2020年5月18日的第17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實體清單」直接影響了華為原先制定的業務計劃,差了120億美元,每個季度的營收增長是處於下滑趨勢的,(獲得)每一個合同都很艱難。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實體清單」,2020年將是華為高速發展的又一年,因為2020年是4G向5G大規模切換的時間節點,通信設備和手機的需求會迎來大爆發。
但到下半年,華為被卡在了晶片製造上,如不能順利解決,將使其未來發展受阻。
和英特爾、三星的集設計和製造於一體不同,華為走的是無晶圓廠模式,晶片製造環節交予臺積電代工,同時由於其設計的晶片的高集成度,對製程工藝匹配要求相當高,目前唯有臺積電才能全部滿足其製造需求,因此當臺積電迫於壓力,無法為其製造晶片時,華為的經營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
目前來看,晶片製造問題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影響的深度和廣度超過谷歌斷供,因為谷歌對華為手機停止提供GMS服務,僅影響其國際市場表現,而國際市場的損失,國內市場可以補回來。但如果臺積電、中芯國際不能為華為生產晶片,華為整個產品線都將受到影響。
在2019年的年度報告封面上,華為選用的一張圖片尤其意味深長,洶湧的驚濤駭浪翻卷著包圍了一座燈塔,場面驚心動魄,但燈塔矗立不動,仍在發出光芒履行職責。
被列入「實體清單」後的一年時間裡,華為面臨的局勢確實稱得上驚心動魄,一系列打壓猶如烏雲壓頂,每一記都是重拳出擊,而且牽涉甚廣,涵蓋供應鏈和國際市場環境。
不過,華為通過「補洞」策略化解了「實體清單」打擊。對於「補洞」策略,任正非在2019年下半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有過論述:「『爛飛機』的一些洞沒有完全補好,華為公司修補完這些『洞』需要兩、三年時間,重新恢復振興需要三至五年。」
所謂「補洞」,從公開的信息看,指產業鏈國產替代,以及不能替代的,則預先囤貨,給國產替代留足時間。
2020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即是「補洞」的效果體現,使華為得以在驚濤駭浪中巋然不動。
下半年以及未來的業績表現,將取決於華為如何化解無代工廠製造晶片的難題,這才是真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