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渦中心的華為發布了備受關注的新一季度財報。從整體來看,華為營收穩定增長,此前預測中最受禁令影響的消費者業務也表現優異。如今,美國的禁令仍是「半解除」,華為還沒有擺脫危機,但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此前預測的,這兩年是華為最艱難的時期,熬過去便是晴天。
穩定增長
7月30日下午,華為在深圳總部公布了上半年的業績。2019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0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2%,淨利潤率8.7%。不過,華為沒有公布淨利潤的具體數據。
華為各大業務中,運營商業務收入為1465億元,佔整體收入的36.5%;企業業務收入為316億元,佔總體收入的7.9%;消費者業務收入為2208億元,佔整體的55%,已然成為華為第一大業務;其他業務收入為23億元。
在ICT基礎設施領域,生產發貨情況總體平穩,除了智能計算業務受到影響,無線網絡、光傳輸、數據通信、IT等生產發貨量都在增長。尤其是在5G領域,華為已經獲得了50個商用合同,並發貨超過15萬個基站,5G商用全球領先。
消費者業務方面,2019年上半年,華為智慧型手機發貨量(含榮耀)達到1.18億臺,同比增長24%,平板電腦銷量同比增長10%,PC增長3倍,可穿戴設備增長2倍。
在全場景智慧生態能力建設上,華為已初具規模,如華為終端雲服務生態,全球註冊開發者已經超過80萬,匯聚了全球5億用戶;iLink生態已經有超過260個品牌入駐,擁有超過3000萬的用戶和超過1.4億臺IoT設備。
華為董事長梁華表示,今年5月美國將華為加入「實體清單」,給公司的經營帶來了一些幹擾,但對主力產品沒有影響,屬於可控的,客戶還是信任華為。華為沒有一天停止生產,也沒有一天停止對客戶的發貨。「我們也要客觀地看到,5月之前,華為收入增長較快,『實體清單』之後,因為存在市場慣性,也取得了增長。」
坎坷76天
這是華為在5月16日被美國加入「實體清單」後發布的第一份財報,在這76天內,華為經歷了來自不同供應鏈、企業甚至學術協會的拋棄,包括谷歌、ARM、微軟和偉創力等,但也收穫了來自友好合作夥伴和消費者的支持。
從財報整體來看,華為仍保持穩定增長,但國內和海外的數據對比也可以反映出這段時間華為所受到的影響。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布的數據,在華為二季度全球智能機出貨量中,64%來自中國,創下自2013年二季度以來的最高比重。Kantar的最新市場分析顯示,華為二季度在歐洲的增長已經放緩,該公司在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市場的智慧型手機銷量下滑幅度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1.9%,從5月到6月增長9%。
2018年,華為共出產了2.06億部智慧型手機,近半銷往海外市場。其中,歐洲是華為手機的第二大市場,僅次於中國本土市場。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今年初的報告,華為手機在歐洲佔據了29%的市場份額。
6月,任正非接受採訪時談到,華為手機2019年在海外的銷量有可能減少40%-60%。好在201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會上,梁華表示,目前華為手機受影響的程度,已經恢復到禁令前80%的水平。
歐洲市場銷量受到影響,最根本的原因出在谷歌的安卓生態上。對於可能無法使用安卓系統的擔憂,梁華直言,「新的手機能不能用,不取決於我們,而取決於美國讓不讓安卓給我們用」。不過,據外媒報導,谷歌公司已經向美國商務部申請「恢復與華為業務往來」的許可證,以尋求繼續與華為開展合作。
梁華還在發布會上回應了關於「鴻蒙系統」的質疑。他表示,鴻蒙系統一開始就是針對IoT物聯網做的作業系統,未來會在產品中使用,不是噱頭,也不是應對談判的策略。短期內,如果谷歌允許華為使用安卓系統,華為手機還是會使用安卓,鴻蒙是為長期發展做準備。
未雨綢繆
「華為在特殊時期依然能穩定增長,離不開該公司的未雨綢繆。」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說。任正非此前曾透露,在和平時期,華為從來都是「1+1」政策,即一半買美國公司的晶片,一半用自己的晶片。
北京商報記者從各大社交平臺注意到,很多國內消費者都表達了對華為的支持,包括口頭支持和實際購買支持。這一點從華為二季度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上就可以看出。
7月9日,美國商務部已經宣布向美國企業發放許可,允許它們繼續向華為出售零部件,但所謂的「解禁」並不徹底,因為華為依然在美國的黑名單上,也就是說,華為的危機還未真正解除。
今年初,華為預計全年能實現銷售計劃1350億美元,後來任正非將目標下降300億美元至1000億美元左右,在採訪中他表示這是「一種極端的估計」,「可能由於我們的努力,會縮小(收入)下滑的比例」。他認為,「補洞」和切換版本對華為今年的經營業績會有一定影響,預計到2021年公司會恢復增長。
梁華也坦言,華為面臨的困難依然很大,華為需要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進行版本切換、供應連續性管理、保障對全球客戶的交付等,這些都可能對華為未來的經營業績造成影響。「正如那架『爛飛機』,我們還需要繼續『補洞』,運營商業務基本上『補』得差不多了,現在重點在消費者業務『補洞』,我們仍然要為『求生存』而奮鬥。」
「外部環境的困難,可能會暫時影響我們前進的節奏,但不會改變前進的方向,華為還是堅持戰略方向不改變,我們一定會活下來,首先保證公司生存,同時堅持對未來的投資,計劃今年研發投入1200億元。相信在克服短期困難和挑戰以後,華為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通信專家馬繼華認為,華為今年的業績肯定要受一些影響,但從華為現在的狀態能看出,整個公司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對其下一步的發展仍然是充滿信心的。「另外,華為有專利等技術上豐富的積累,即便消費者業務受到影響,也有別的收入可以彌補。」
北京商報記者 石飛月/文 宋媛媛/制表
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連續9個季度下滑
北京商報訊(記者 石飛月)7月30日,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布的2019年二季度中國內地智能機市場統計報告顯示,當季中國智能機出貨量為9760萬部,較上年同期的1.036億部下降6%,連續第9個季度下滑。
報告指出,中國消費者的智能機使用時間變長,升級頻率降低。今年上半年,影響消費者升級手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5G網絡和設備的即將推出,對於新一代網絡的期待促使消費者推遲購買中高端LTE設備。
如今,主流品牌的5G手機紛紛加快上市節奏,7月26日,華為首款國行5G手機Mate20 X 5G正式亮相,已經開啟預售,8月16日正式上市;此前三天,中興通訊搶先開啟旗下首款5G手機天機Axon10 Pro 5G版的預約,8月5日正式上市;vivo和OPPO的5G手機也會在今年三季度上市。而三星更是在今年2月就發布了首款5G手機——三星Galaxy S10 5G版本。
根據中國信通院最新發布的國內手機產品通信特性與技術能力監測報告,2019年二季度,我國手機市場4G向5G的過渡期正式開啟。4G手機產品款型佔比基本穩定。2019年二季度申請進網的手機產品178款,其中5G手機6款,款型佔比3.37%;4G手機143款,款型佔比80.34%,與2018年二季度相比,4G手機款型佔比增長2.3個百分點,與2019年一季度相比,下降4.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