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鹿 學名:Rangifer tarandus 英文名:reindeer 鹿科馴鹿屬的唯一種。又名角鹿。下分 9 個亞種。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釐米肩高100~120釐米;雌雄都具角;角幹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
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慄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
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棲於寒帶、亞寒帶森林和凍土地帶。
在中國主要生活在以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為主的寒溫地帶。多群棲由於食物缺乏常遠距離遷徙。以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為食隨著季節變化也吃樹木的枝條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樹葉等。9月中旬至10月交配,妊娠期7~8個月每胎產1仔偶見2仔哺乳期約5~6個月。雌性幼獸18個月性成熟雄性稍晚需30個月左右。 、
麋鹿 學名:Elahodus davidianus 英文名:Milu (ere David's Deer) 哺乳綱偶蹄目鹿科。俗稱四不像因其麋鹿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稱其角似鹿非鹿頸似駱駝非駱駝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麋鹿為中國1級保護動物 尾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頸似駝非駝角似鹿非鹿。
原是我國特產的珍獸起源於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萬年。其化石從我國東北遼寧省到長江以南幾乎整個中國的東部地區均有分布。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和氣候的變化使野生麋鹿種群在19世紀後半期絕滅。
到清朝時僅在皇家獵苑北京郊區的南海子飼養著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國傳教士大衛在獵苑隔牆發現了麋鹿賄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頭骨第二年麋鹿以大衛氏作為種的命名。其後南海子麋鹿流入歐洲多家動物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災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毀滅。
50年代從英國接回幾頭種獸1985年再從英國烏邦寺接回20頭在它們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還家落戶重建種群。目前我國另一個麋鹿飼養中心為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