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象妹
小象君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戳)介紹了一種感染鹿鹿們的朊病毒,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介紹,這種病毒可能會感染的鹿包括「muledeer, white-tailed deer, elk, and moose」。不瞞各位,看到這串名字的象妹當時就眉頭一皺,覺得事情並不簡單:這麼多名字到底哪個對應哪種鹿呢?一些圖片標記的鹿名真的對應了圖片中的鹿了嗎?傳說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又到底是麋鹿還是馴鹿呢?於是象妹一拍腦袋決定,今天就來嘗試區分一些令人摸不清頭腦的套「鹿」吧!
麋鹿麋鹿迷了路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英文名為Milu或是Père David's Deer。因為頭像馬,角像鹿,脖子像駱駝,尾巴又像驢,被古代人民稱為「四不像」,也是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坐騎神獸。牠們在漫長的歷史中確實迷了一把路:原本是我國的特有物種,曾經廣泛分布於我國長江中下遊的溼地與沼澤,但卻因為各種人為以及自然原因數量減少至幾近滅絕,後由英國引入圈養個體再次繁殖,才讓我們現在還能看到這個神奇的物種,現在麋鹿在IUCN紅色名錄上為 「野外滅絕」(EW)狀態。
那麼這種喜好生活在溼地的鹿,當然不可能去寒冷的北極陪伴聖誕老人。並且由於野外滅絕,大家幾乎是不會在野外看到牠們了TAT,但是如果有幸在保護區或者在照片上見到,根據四不像的特徵,也不會認錯了吧~
我是什麼鹿?(圖源-Wikipedia)馴鹿(Rangifer tarandus),英文是reindeer或者caribou (北美),聚居於北極和亞北極地區(一般在北緯50度之上),是北極象徵之一。著名的為聖誕老人拉車的魯道夫也就是一隻可愛的馴鹿啦(但真實的馴鹿真的沒有紅鼻子)。生活在這麼冷的地方,馴鹿也有自己的小訣竅:牠們的鹿皮包括兩層毛髮,其中外面一層是由長長的空心的毛髮組成,因此這層毛髮裡富含空氣。這兩層毛衣是馴鹿對抗嚴寒氣候的首要依靠。這些毛髮還可以作為救生衣使用,因為毛髮中的空氣會幫助馴鹿浮在水面上。這也就難怪牠們成為被聖誕老人選中的鹿了。
馴鹿是唯一一種人類馴化成功的鹿,它們是當地居民重要的食物、衣料等來源,有些地區至今還有將馴鹿作為牲畜大規模飼養,捕獵野生馴鹿的習慣。然而這種捕獵卻對野生馴鹿的生存狀態造成了不少的壓力。馴鹿包含很多亞種,但是其中一些亞種已經難以尋覓,至少有一個亞種已經滅絕。除了捕獵之外,放牧、伐木、採礦等等活動都導致了野生馴鹿生存空間的縮小,是保護馴鹿種群的一大挑戰。在近25年中,馴鹿種群的數量大約減少了40%。IUCN紅色名錄將馴鹿列為「易危」(VU)狀態。
馴鹿也是唯一一個雌雄均長鹿角的鹿科動物,總體來說鹿角體積巨大,並且前後分叉,後半部分還會分成更多的小叉。而且牠們的角在生產過程中是會脫落的,所以並不是所有用鹿角做裝飾的人都傷害了牠們。如果你看到這種獨特好看的鹿角,短小的鹿尾,並且生活在寒冷的北極和亞北極,那麼你極有可能見到了馴鹿哦!
我是什麼鹿?(圖源-Google)駝鹿(Alces alces),在北美叫moose, 歐洲叫elk (北美的elk指馬鹿)。牠們是現存最大也是最重的鹿科動物,生活在美國北部、加拿大,歐洲,以及中國北部的一些地方(各地的亞種有一些區別)。除了碩大的體型之外,駝鹿一對如同手掌一般碩大的鹿角以及喉嚨下方耷拉的一塊皮膚都是辨認它們的一個典型特徵。雖然駝鹿是食草動物,但由於其碩大的身形和鹿角,加以強烈的攻擊性,使得一些自然界中的捕食者們也不敢對駝鹿下手,人們見到駝鹿往往要避而遠之。雖然只有雄性駝鹿有角,但這不代表雌性駝鹿就沒有危險,特別是夏天當雌性駝鹿帶著牠們剛出生不久的寶寶出行的時候,駝鹿媽媽們是非常有攻擊性的!所以如果你在夏天近距離看到駝鹿媽媽帶寶寶時,一定不要上前打擾哦!
駝鹿媽媽和寶寶 (圖源-Google)
因為少有自然天敵,駝鹿種群的數量十分可觀,在IUCN紅色名錄上為「無危」(LC)的狀態。不過人為的捕獵還是對駝鹿數量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還有一些駝鹿會因為穿梭馬路而鹿死輪下,並且由於其身軀之龐大,不小心撞上駝鹿的車輛也可能會有危險。如果你在加拿大、美國北部或者歐洲開車時,你會看到路邊設有注意駝鹿的標識,所以一定要當心不要撞上走上馬路的駝鹿。
駝鹿標識(圖源-Google)加拿大馬鹿(Cervus canadensis )& 歐洲馬鹿(Cervus elaphus),剛才我們在講駝鹿的時候說到同樣是駝鹿北美和歐洲的叫法不同,而到了馬鹿時,你會發現同樣是馬鹿,北美和歐洲的竟然變成了兩個物種!!如果看到此處的你和象妹一樣感到頭大,請出門深呼吸五分鐘並對著天空大喊一聲:「我愛小象君!」 然後你就會——
但是象妹還會堅強地介紹下去,於是你看到
我是英俊的歐洲馬鹿(圖源-Wikipedia)我是脖子黑的加拿大馬鹿(圖源-Google)沒錯,正如你看到的這樣,雖然都叫馬鹿,也都是龐然大物(加拿大馬鹿是體型僅次於駝鹿的鹿而歐洲馬鹿是英國最大的陸地動物),但是其實這兩種馬鹿其實區別不小。加拿大馬鹿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脖子上的深色大圍脖,而歐洲馬鹿一般背部顏色為較深的紅褐色所以又名 Red deer。這兩種馬鹿在IUCN紅色名錄上都是處於「無危」(LC)的狀態,此外,歐洲馬鹿還因其強大的適應能力成為了「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
白尾的鹿白尾鹿旋轉跳躍,露出白尾(圖源-Google)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英文名White-tailed deer, 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尾巴有白色毛髮的鹿(仿佛是廢話)。但是其實白尾鹿並不是因其整個尾巴都是白色而得名,而是由於在其奔跑跳躍時尾巴會翹起,露出尾巴底部的白色毛髮而被稱作白尾鹿。除此之外,白尾鹿眼睛周圍、脖子上以及肚子上的白色皮毛都是用來辨別白尾鹿的顯著特徵。目前白尾鹿數量龐大且分布極廣,從寒冷的加拿大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北部。
儘管白尾鹿目前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的狀態,這並不代表著這個種群沒有坎坷的曾經。皮毛貿易一度使得白尾鹿種群數量銳減,但依賴於後來的禁獵法令和白尾鹿本身極強的生存能力(它們能適應如此多樣的氣候條件就是自己生存能力的體現),白尾鹿數量得以爆炸式回升。白尾鹿的復興還有一大原因來自於它們的天敵在皮毛貿易中同樣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在今天,白尾鹿頻繁出現在郊區的公路上和農場裡。在賓夕法尼亞州,每年有多達11萬次汽車和白尾鹿的碰撞事故;而它們的小強體質又使農夫十分煩惱,因為它們總有辦法穿越防線獲得農場或果園裡的種植物。白尾鹿曲折的過去與現在和人類爭奪土地時的「親密」接觸都迫使我們去思考與動物和諧相處之道。
不抬尾巴你還能認出我嗎?(圖源-Google)騾鹿(Odocoileus hemionus),英文名Black-tailed deer。 參照白尾鹿,我們可以知道,牠們一定不是尾巴是黑色的鹿,實際上,騾鹿是由於其耳朵很像騾子耳朵而得名,又稱黑尾鹿只是因為其尾巴尖尖上的一點點黑。騾鹿夏天為紅褐色,冬天為灰褐色,從而能很好地和周圍的沙漠、草地和山地環境融為一體。騾鹿奔跑時的姿勢也很獨特,它們四肢會同時發力騰空,宛若縱身一躍。
啊,被拍到「翻越欄杆」(圖源-Google)梅花鹿(Cervus nippon),英文名Sika deer, 梅花鹿的名稱來源於它們在夏季身體上的許多白斑(在冬季梅花鹿的斑點並不顯著)。梅花鹿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如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地。儘管梅花鹿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是我國人盡皆知的瀕危動物,但是在全球範圍內梅花鹿數量依然十分龐大,在IUCN紅色名錄上為「無危」(LC)狀態。實際上梅花鹿在不同地區演化出了種種亞種,在不同地區不同亞種的生存狀態有很大差異。比如梅花鹿已經在韓國滅絕,而它的日本亞種在日本泛濫,尤其在奈良縣小鹿甚至把整個縣子當作自己的家,甚至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奈良「觀鹿」。反觀中國境內,梅花鹿的野生亞種多達6個,而它們面臨的最大生存挑戰是過度捕獵。如今在全國許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之下,全國野生梅花鹿種群數量超過7700隻。與此同時人工養殖的梅花鹿數量已經膨脹到誇張的近百萬隻。
奈良小鹿(圖源-Google)今天的「套鹿」 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象妹有任何說錯的地方請大家指正。不知道現在大家能不能分清這些鹿了,反正象妹已經覺得自己是一個年輕有為的認鹿達人了(並沒有)。分清一些物種不僅可以顯你非常博學,還可以讓你更加了解這些看起來或者聽起來十分相似的物種,了解牠們的習性、棲息地以及生存狀態。如果你也像象妹一樣覺得自己非常能認鹿,不妨做一下下方小測試吧 ^_^
參考資料:Wikipedia
要命的「小鹿亂撞」,知乎
White-taileddeer, ODNR Division of Wildlife
張一諾,王勝男,國家林業局剖析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案例:為世界留住獨特美麗,澎湃新聞
小鹿亂撞?這誰頂得住,知乎
梅花鹿,百度百科
ADefinitive List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Deer, AnimalSake
麋鹿,駝鹿,馴鹿傻傻分不清楚?來較個真。|阿拉斯加小眾旅行攻略,知乎
溼地動物中的「吉祥之物」.《國家溼地》第二十七期, http://sdbwg.hzxh.gov.cn/art/2014/8/26/art_1228467_2130888.html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作者 | 周麟
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大學生。
作者 | Hess
FDU + Emory University。非臨床醫學生。愛Disney、動物和小朋友,擁有環遊世界這樣老土的夢想。希望人類和環境終有一天能實現大和諧。不知道以後會做什麼,只希望是有趣而有用的事。
閱讀原文(「北美小象君」公眾號:Elephant-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