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美國Saul Bell Award珠寶設計獎將最佳珠寶獎頒發給了澳大利亞設計師——Debbie Sheezel,其作品是一款名為「線性鍊金術」的琺瑯項圈。
這件高顏值的作品立刻引發了市場對琺瑯珠寶的關注,琺瑯,這項極具表現力的傳統工藝經歷了數百年的沉浮,依然佔據著達官貴人的百寶箱。
但琺瑯工藝的高難度與藝術要求又使得產量極其有限,高溫掐絲琺瑯和畫琺瑯幾乎完全依賴人工,前面提到的Saul Bell Award金獎作品從視覺設計到成品耗費了Debbie Sheezel整整11個月的時間,通常情況下,一塊琺瑯錶盤也要耗費工藝師一個月至三個月的時間,琺瑯珠寶、手錶也因此成為奢侈品。
琺瑯珠寶和琺瑯手錶一樣價格不菲,一枚華洛夫的冷琺瑯戒指可以賣到幾萬塊,一對孔氏高溫掐絲琺瑯耳釘賣到兩萬多,一個FREYWILLE的鎢鋼託琺瑯手鐲也要一萬多。
不過我們看到很多地方還有一些也叫做「琺瑯」的飾品卻只有幾百塊甚至幾十塊的價格
這是什麼原因呢?致於景泰藍工藝手鐲我們就不多說了,因為銅胎上燒制的琺瑯質感與作為珠寶首飾的銀胎琺瑯相比有明顯的區別,而且肉眼看得見氣泡,那些在北京西客站銷售的景泰藍飾品通常定位是旅遊紀念品,不僅算不了高級珠寶,就連首飾都夠不上。
我想重點講一下以假亂真的仿製品,這項工藝甚至用到某些奢侈品品牌的手鐲上,看上去色彩造型都與琺瑯相仿,這些飾品的原材料和工藝都與琺瑯大相逕庭。被稱作「軟琺瑯」、「滴油飾品」、「滴膠飾品」或「烤漆飾品」,屬於塑膠樹脂類的有機化合物,基本上是類油漆工藝。
這種材質不耐久,也不耐高溫,容易腐蝕和磨損,不長時間便會老化褪色及失去光澤。這類塑膠樹脂類的產品無需在高溫爐中燒結呈色,只需將液態狀的色膠塗在金屬上自然風乾或在烤溫箱中烤乾即可,製作簡單,不保值,也沒有收藏價值。
如果正規廠家放在專櫃裡還好,但有些仿品假借「琺瑯」之名賣高價,可能會讓消費者以假亂真,吃虧上當。那麼如何區別真琺瑯與仿琺瑯呢?按照我近三年接觸琺瑯的經驗,說說幾種區別琺瑯與仿琺瑯的方法:
用眼看:因真琺瑯是無機物,表面呈水晶珠寶般的冷光澤和硬硬的質感;而仿琺瑯是有機物,性質偏軟,表面光澤呈油脂感和塑膠感,容易刮花。
用手摸:真琺瑯燒制後需要用砂紙反覆打磨,所以用手摸起來非常潤滑;而樹脂仿的琺瑯是用點漆技術塗上去的,手摸起來會有一點發澀。
用放大鏡看:琺瑯的原材料是礦物質,燒結後雖然色彩重新組合了,但礦物質的結構依然清晰,在放大鏡下呈現出美輪美奐的寶石結構,而樹脂在放大鏡下則呈現凝膠狀。
用手掐:用大拇指的指甲用力掐表面,如果能掐出印記,表明是樹脂;真琺瑯表面硬度高,指甲掐上去會打滑。
用刀刮:用小刀片在表面刮擦,真琺瑯質硬,不容易刮花,而樹脂塑膠類的仿琺瑯容易刮花。
用火燒:點燃一支煙,將菸頭在琺瑯表面燙燒,或直接用火機點火燙燒,仿琺瑯不耐火燒,表面會留下燒痕;而真琺瑯可以承受800度的高溫,所以,普通的火焰對它不會有絲毫無損。
總之,鑑別真琺瑯與樹脂類仿琺瑯的方法有很多種,難度並不算大,因為這兩種材料存在本質上的區別,一種是無機礦物質,而另一種是有機物質。
珠寶是一個差之毫厘失之千裡的領域,高溫琺瑯燒制800度以上,可以製作掐絲琺瑯,是難度最高、色彩保持時間最長的品類;低溫琺瑯在100度左右,通常是單色、鏨胎、拼塊或畫琺瑯,也有很好的表現力,但色彩保持時間不如高溫琺瑯長,價格相對比較便宜;而樹脂做的琺瑯只是裝飾品,沒有任何保值價值。
另外,琺瑯圖案手工製作與絲網印刷也有巨大的差別,手工製作沒有同樣兩款相同的作品,每一款都是獨一無二的,而絲網印刷相當於半機械化產品,可以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