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隻情緒怪獸,一旦關不住,就會鬧得一地狼藉。
情緒怪獸跑出來的時間是隨機的,有時候出現在你被領導罵得狗血淋頭時,有時候出現在為醫藥費奔波焦頭爛額時,偶爾也會出現在深夜驚醒時刻。
它如影隨形,且終生不會消失。
有句話經常出現在大家的社交網站上:「要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這是個很美好的願望,但也意味著很難實現。大多數時候,人們無法快速消解心中的負面情緒,既然無法內耗,就只能發洩。而一些當了父母的大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負面情緒轉移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人有種「趨利避害」的本能,在強者面前尚且可以下意識地壓制自己,但在弱小者面前就不會如此。譬如家暴行為,知道對方沒有足夠力量還手,而變本加厲地施加傷害,所以家暴的受害多為婦女兒童。
在普通家庭中,極端的家暴行為也許不太少見,取而代之的是動不動的打罵,或是失控的斥責。
「教孩子寫作業」一度位於家長最怕做的事情第一名,「永遠教不會,還氣哭了自己」「這麼笨的腦子真的是從自己肚子裡出來的嗎」……諸如此類的抱怨比比皆是,所以在過程中,家長發火的頻率很高。
其實發洩情緒很正常,如果強行壓抑自己,反而會鬱結於心。但情緒失控的後果是很多人無法承受的,也許會給別人造成無法磨滅的傷害,特別是心理不成熟的孩子。
曾經有朋友帶著孩子來家裡做客,四五歲大的孩子,媽媽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乖乖坐在沙發上不吵不鬧。雖然看起來很乖巧懂事,但眼睛裡的怯懦讓人看了就心疼。桌上擺了一碟草莓,孩子一直往那看,還是沒忍住伸手去拿,媽媽剛好轉身過來,嚇得他草莓都掉了。朋友一瞪眼:「手洗了嗎?問叔叔阿姨能不能吃了嗎?怎麼這麼不懂事!」
孩子低著頭不說話,旁邊人都勸著沒事沒事,朋友不依不饒:「孩子不能慣著,該罵就罵,罵了才知道什麼是對的。」
這只是一個小插曲,但這個孩子,也許以後不會再去主動拿一顆「草莓」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如果引路人自己都把路擋住了,孩子還怎麼往下走呢?
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控制自己的情緒,是父母的必修課。
家長們不妨回憶一下過往的相處場景,問問自己:「知道自己在生氣嗎?」「是因為什麼而生氣?」「生氣之後事情有變得更好嗎?」從這些問題裡,或許就能總結出一些經驗,比如,在出現什麼情況時,會引起自己的壞情緒,等到下次再次出現時,就要提醒自己,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更多時候,父母要學會換位思考。孩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和成年人不同,有些家長經常會訓斥孩子吃飯過慢,還挑食,但實際上,孩子對溫度的敏感度比大人要高,我們覺得能入口的飯菜,對於他們來說很燙,所以需要放更涼一些。味覺也不同,很多食物的味道在孩子嘴裡是非常奇怪的,甚至難以忍受,導致他們吐出來或是根本不願意吃。
想明白這些以後,就不會再衝動地讓情緒先於大腦行動。要知道,父母和孩子並不是敵人,而是攜手共同成長的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