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完成不好,叫家長;字寫得不好,還要叫家長」……近日,網傳一段江蘇徐州一家長眾目睽睽下「公然」給老師送錦旗的視頻,總結起來就是「教啥啥不行,叫家長第一名」。視頻中,該家長訴苦道:「如果我們家長什麼都做的話,還要你們老師做什麼」。目前據最新報導,徐州市教育局對此回應表示,該視頻內容純屬虛構,造謠傳謠。徐州市教育局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置。但對於此類家長「叫板」學校和老師的行為,卻引發了網絡熱議。
最近一段時間來,圍繞孩子作業、成績問題,家長直接「叫板」教師的情況越來越多,有家長宣布退群,有家長質疑教師布置作業為何不寫在黑板上,一定要發到手機上。然而,這能解決問題、讓家校關係回歸正常嗎?跳出此事來看,當前出現的家校矛盾根本原因在於,在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之下,學校老師和家長關注的多是孩子的成績,如果不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家長對教師的一些「叫板」行為不過是情緒發洩,反而激化了矛盾。而當孩子成績下降時,家長很可能會更不淡定。
無論如何,我並不贊成類似的「叫板」做法,幸好據目前進展來看此事系虛構。一些過激的「叫板」行為可能看上去「很爽」,可以發出一直積累的怨氣,但這無疑把教師和家長推向了對立面。培養孩子健康成長,需要構建良好的家校關係,家校矛盾增加,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需要反思的是,不少中小學一直在強調家校合作、家校共育,但為何合作和共育會走到這一步?不能忽略的是,在有些地方,「家校共育」變為了「家校共教」。「共育」是家校各司其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共育」中,學校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知識教育(智育)的主體,而家庭教育的核心功能則是對學生進行做人的教育,包括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等。但現今有些家校合作卻是「共教」,即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圍繞知識教育轉,這樣的家庭教育變為了學校教育的附庸,家長則變為校外作業輔導員、批改員。這種「共教」模式,不但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也增加家長的壓力與焦慮。對於學校老師動輒因作業、成績不好問題去吩咐家長,家長頗為無奈,而教師們則認為,要提高學生成績,家長必須親自投入精力抓孩子成績。
針對「學生作業變為家長作業」,一些學校老師布置家長批改輔導學生作業的問題,我國國家層面已經發布相關禁令,明確杜絕學生作業變為家長作業,也已有多省出臺相關規定,但執行相關規定,存在現實的阻力。一個阻力來自地方教育部門,客觀而言,家校「共教」模式直接服務於考試(升學)成績,如果地方教育部門把考試(升學)成績作為教育政績,可能就會繼續支持這種模式,縱容學校老師給家長布置作業的做法。
另一個阻力則來自家長,不要看有一些家長反對教師布置家長作業,就以為所有家長都反對。事實上,還有家長甚至要求學校給學生布置更多作業,認為家長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導致當學校老師減少作業,或者不告訴家長孩子學習成績情況、完成作業情況時,便又有家長質疑教師不負責任。現實中不乏出現那些責怪教師布置作業的家長,反而被邊緣化。一種論調可以體現這種思維的落差,「父母都不對孩子作業、成績負責,誰會對你孩子負責?」
因此,要重構「家校共育」模式,就需要地方教育部門依法治教,形成科學的教育政績觀,不能片面用學生考試成績、升學率考核學校辦學與教師教育教學。同時,要切實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引導家長形成健康的育兒觀,不只追求學生的考試分數、成績,而要重視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成長。
紅星新聞籤約作者 熊丙奇
編輯 趙瑜
【版權聲明】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歸紅星新聞(成都商報社)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