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視頻流傳網絡:一位家長模樣的男子當眾手持錦旗,指名道姓要送給徐州一小學的某老師。錦旗上書兩行大字——「教啥啥不行,叫家長第一名」。視頻引發關注後,當地教育局回應,視頻純屬虛構,涉及的學校和老師均為憑空捏造。警方也發布消息,造假者已被依法傳喚。
我們常說「有圖有真相」,按照過去的思維,視頻本應進一步增加信息的真實性。但隨著短視頻時代的到來,我們發現,聲畫組合反而讓謠言更加難辨。如上述這般,時間、地點、人物等新聞要素俱全,家校責任失衡引發的矛盾也客觀存在,若沒有主流媒體專門求證或相關部門主動闢謠,大多數人恐怕難以搞清真偽。而在短視頻平臺上,如此逼真的謠言比比皆是。眼見包裝粗劣的「假靳東」「假董卿」都能騙倒一群粉絲,不難想像,仿真程度如此之高的造假視頻又會忽悠多少網友。
縱觀當下的種種謠言,其實能夠看出一種代際特徵,那就是製造者深諳傳播規律,不僅對技術手段運用自如,且「選題」緊跟社會熱點,「題眼」猛戳現實痛處。疫情肆虐時,他們炮製防疫秘方,吹噓抗疫神藥;到了畢業季,一些找房找到流淚、加班加到崩潰的「打工人」出場了;近來「家長作業」成為社會關切,「失職教師」又成了視頻主角。
這種特點讓謠言更加隱蔽,但負能量變得更大。客觀地說,很多謠言確有「現實原型」,但基本是支流,甚至是極端個案。造謠者對其不斷渲染,製造了一種支流變主流的錯覺,在潛移默化中加劇了社會矛盾。
就拿老師來說,不夠盡職盡心的自然有,但絕大多數老師都是默默無聞、認真負責的。三天兩頭傳播「師德日下」的內容,勢必固化一些人的認知偏見,鬧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信任危機。倘若家長和老師這對「戰友」開始互相猜忌、埋怨,為此埋單的是誰,於這個社會何益?
回頭想想,早些年醫患矛盾一度尖銳,不正有無良大V捕風捉影、謠言肆意拱火的因素嗎?當今社會正處於深度轉型期,社會矛盾林林總總,利益訴求多元複雜,煽風點火的謠言大行其道,只會增加人們內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對此,我們應當保持高度警惕。
有學者認為,謠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傳媒」,與人類社會相伴而生。社會傳播中或許永遠無法杜絕謠言,但必須注意的是,這種必然性來自於信息不可避免的模糊,反觀當下的許多謠言,除了別有用心,就是為了利益而故意編造。
以短視頻謠言為例,一大驅動力就在於,流量可以明碼標價地變現。據業內人士反饋,當粉絲積累到1萬左右時,商務合作就找上門了。一位5萬粉絲的視頻博主,單條廣告報價就能達到三五萬。若是再搞點直播帶貨,月收入不比都市白領少。有了真金白銀的誘惑,一些博主便將操守與法律拋諸腦後,變著法子炮製劣質信息。
「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亂莫大焉。」從古至今,人類一直為謠言困擾。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技術又讓謠言如虎添翼,我們在提高警惕的同時,也提升應對謠言的能力和水平。
有學者提出「三zhi法則」:謠言止於「知」,即滿足公眾知情權;謠言止於「制」,即完善治理謠言的法律制度;謠言止於「治」,即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這三個維度不乏啟示意義。多措並舉,不斷壓縮謠言的滋生空間,才是對全社會負責。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評論員 崔文佳
編輯:崔文佳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