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曰:「凡人語及其不平,則氣必動,色必變,詞必厲,惟韓魏公不然,說到小人忘恩負義,欲傾己處,辭氣和平,如道尋常事,此何等學養也。」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書》曰:「有容德乃大。」魏公讀書做人,直至無物無我矣,此豈大賢以下所能及哉! (清·龍炳垣)
世上有沒有真正的小人?
「先哲曰」下面這句話,是元代吳亮在他所著《忍經》裡說的。物不平則鳴,何說人乎?說到遭逢的不平事,動氣、變色、厲詞,都是正常的。韓琦(韓魏公)先生能做到辭氣和平,如道尋常事,自有其過人之處。我們是該學習,但也要稍作分析,若不作分析,只是一味效仿,裝出一副不生氣的樣子,實則生了暗氣、大氣,反於身心有害。
分析什麼呢?就是龍炳垣先生舉出的這些例子,都是有大成就、大功名之人的。他們的為人處世,自覺不自覺間,都有種居高臨下、以強視弱的架勢。換句話說,平和的心態,是跟尊崇的地位分不開的。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發,一是人應當有所作為,作為越大,處世的態度就越平和。當然並非全都如此,還有一種情形是,作為越大,性情越乖張,待人越殘苛。一般而論,還是前一種人多些。這對我們為人處世,就是一個不小的啟發。
還有一個啟發,就是如何對待小人。要知如何對待,先得弄清這世上有沒有真正的小人。關於這一點世人的看法並不一致。有人認為沒有,人性本善,做壞事者,或為環境習染,或為生計所逼,環境好了,生計有了著落,也就不會做壞事,也就不會是什麼小人了。《責己》一節裡,龍先生的評點文字中,說韓琦先生曾說過,「生平未嘗見一不好人者」。看來韓琦先生就屬於那種眼裡絕對沒有小人的人。小人多半就是壞人。這世上有沒有壞人呢,有人認為沒有,也有人認為還是有的。
持有的觀點的人,可推季羨林先生。
季先生有篇文章,其中的觀點,被人稱為「壞人定律」。
這篇文章叫做《壞人》,季先生的幾本書裡都選了。文章裡說,他積將近九十年的經驗,經過了長時間的觀察與思考後,發現「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再就是,「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他觀察過幾個這樣的標本,「幾十年前是這樣,今天還是這樣」。原因出在什麼地方呢,「有時候,我簡直懷疑,天地間是否有一種叫做『壞人基因』的東西?可惜沒有一個生物學家或生理學家提出過這種理論」。
這篇文章,是季先生九十歲上寫的,九十大幾,臨去世前,季先生接受記者的採訪,說的比這更進了一步。他說,他活了將近一百歲,去過世界上四十多個國家,就沒見過一個好人變成壞人,也沒見過一個壞人變成好人。於是季先生得出他的結論:壞人是天生下的。這篇文章,登在《文匯讀書周報》,標題就叫《季羨林先生訪談錄》。我還保存著這張報紙,後來一位老先生要看,送給他了,因此這裡不能說出具體的日期。
季先生說的壞人,就是真正的小人。
我的看法是,小人未必是天生的,但確實有小人。小人最大的特點是,不一定能做好自己的事,但總想著要壞別人的事,也不一定真能壞了,總是躍躍欲試,欲罷不能。可謂利己之功未建,害人之心常存。一個有作為的人,誰沒有受過小人的戕害?
這就挨著談如何對待小人了。前面說了,韓琦曾說他「生平未嘗見一不好人者」,當時看了,只有佩服,現在再看這句話,又覺得,此老不過是說大話罷了。你看這裡,他明明曾「說到小人忘恩負義,欲傾己處」。也就是說,在他過往的官宦生涯裡,確實遇到過對某個人有恩有義,而這個人卻要將他毀了的事。這樣的人,還不是小人嗎?至於說,他談及這樣的人,辭氣和平如道尋常事,那是因為,事情已過,這個小人並未真正地將他「傾」了。倘若當時,真的被人給傾了,我不知道韓琦先生還能不能這樣辭氣平和?至少是可以懷疑的。
不過,對小人的看法,韓琦先生確有高明之處。在《忍經》裡,就是龍先生所引的這一段話的前面,還有韓琦先生的一段話,專談如何對待小人的。原文是:
韓魏公謂:小人不可求遠,三家村中亦有一家。當求處之理,知其為小人,以小人處之。更不可接,如接之,則自小人矣。人有非毀,但當反己是不是,己是,則是在我而罪在彼,烏用計其如何?
這段話裡,該注意的是,小人不在遠處,說不定就在你身邊。甚至連小小的三家村裡,說不定就有一家。該注意的是,如何與小人打交道,韓老先生的辦法是,一旦知其為小人,就應當「以小人處之」,不是說用小人的手段對待小人,而是把他當個小人對待。怎麼對待呢?就是別接他的茬兒。一接,你也就成了小人。關鍵在於,你心裡要清楚,是你對還是你錯,若你是對的,不理就是了,還用得著跟他計較嗎?應當說,這才是韓琦先生真正的是非觀。
我們平常人的難處是,等你知道對方是小人了,也早就叫損毀得遍體鱗傷了。不怕,只要記取教訓,不被第二次傷害就行了。然而問題接著又來了,第二個小人來了怎麼辦?他還是裝作好人的樣子,未施毒招前又怎麼知道他是個小人?再不能往下說了,只能說,人生無常,什麼樣的磨難都會有,什麼樣的人都會遇上。重要的是,要強大自身,儘可能的趨利避禍,這樣到了韓魏公那個份上,才能做到,說起小人忘恩負義,欲傾己處,辭氣平和如道尋常事。看來能說這樣的話,不僅是一種人生的修養,而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啊。
年輕人,切記切記。
……
(本文摘自《讀書做人譜》,清·龍炳垣編撰,韓石山釋義,三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