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沒有真正的小人?

2020-12-18 三晉出版社

先哲曰:「凡人語及其不平,則氣必動,色必變,詞必厲,惟韓魏公不然,說到小人忘恩負義,欲傾己處,辭氣和平,如道尋常事,此何等學養也。」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書》曰:「有容德乃大。」魏公讀書做人,直至無物無我矣,此豈大賢以下所能及哉! (清·龍炳垣)

世上有沒有真正的小人?

「先哲曰」下面這句話,是元代吳亮在他所著《忍經》裡說的。物不平則鳴,何說人乎?說到遭逢的不平事,動氣、變色、厲詞,都是正常的。韓琦(韓魏公)先生能做到辭氣和平,如道尋常事,自有其過人之處。我們是該學習,但也要稍作分析,若不作分析,只是一味效仿,裝出一副不生氣的樣子,實則生了暗氣、大氣,反於身心有害。

分析什麼呢?就是龍炳垣先生舉出的這些例子,都是有大成就、大功名之人的。他們的為人處世,自覺不自覺間,都有種居高臨下、以強視弱的架勢。換句話說,平和的心態,是跟尊崇的地位分不開的。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發,一是人應當有所作為,作為越大,處世的態度就越平和。當然並非全都如此,還有一種情形是,作為越大,性情越乖張,待人越殘苛。一般而論,還是前一種人多些。這對我們為人處世,就是一個不小的啟發。

還有一個啟發,就是如何對待小人。要知如何對待,先得弄清這世上有沒有真正的小人。關於這一點世人的看法並不一致。有人認為沒有,人性本善,做壞事者,或為環境習染,或為生計所逼,環境好了,生計有了著落,也就不會做壞事,也就不會是什麼小人了。《責己》一節裡,龍先生的評點文字中,說韓琦先生曾說過,「生平未嘗見一不好人者」。看來韓琦先生就屬於那種眼裡絕對沒有小人的人。小人多半就是壞人。這世上有沒有壞人呢,有人認為沒有,也有人認為還是有的。

持有的觀點的人,可推季羨林先生。

季先生有篇文章,其中的觀點,被人稱為「壞人定律」。

這篇文章叫做《壞人》,季先生的幾本書裡都選了。文章裡說,他積將近九十年的經驗,經過了長時間的觀察與思考後,發現「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再就是,「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他觀察過幾個這樣的標本,「幾十年前是這樣,今天還是這樣」。原因出在什麼地方呢,「有時候,我簡直懷疑,天地間是否有一種叫做『壞人基因』的東西?可惜沒有一個生物學家或生理學家提出過這種理論」。

這篇文章,是季先生九十歲上寫的,九十大幾,臨去世前,季先生接受記者的採訪,說的比這更進了一步。他說,他活了將近一百歲,去過世界上四十多個國家,就沒見過一個好人變成壞人,也沒見過一個壞人變成好人。於是季先生得出他的結論:壞人是天生下的。這篇文章,登在《文匯讀書周報》,標題就叫《季羨林先生訪談錄》。我還保存著這張報紙,後來一位老先生要看,送給他了,因此這裡不能說出具體的日期。

季先生說的壞人,就是真正的小人。

季羨林先生

我的看法是,小人未必是天生的,但確實有小人。小人最大的特點是,不一定能做好自己的事,但總想著要壞別人的事,也不一定真能壞了,總是躍躍欲試,欲罷不能。可謂利己之功未建,害人之心常存。一個有作為的人,誰沒有受過小人的戕害?

這就挨著談如何對待小人了。前面說了,韓琦曾說他「生平未嘗見一不好人者」,當時看了,只有佩服,現在再看這句話,又覺得,此老不過是說大話罷了。你看這裡,他明明曾「說到小人忘恩負義,欲傾己處」。也就是說,在他過往的官宦生涯裡,確實遇到過對某個人有恩有義,而這個人卻要將他毀了的事。這樣的人,還不是小人嗎?至於說,他談及這樣的人,辭氣和平如道尋常事,那是因為,事情已過,這個小人並未真正地將他「傾」了。倘若當時,真的被人給傾了,我不知道韓琦先生還能不能這樣辭氣平和?至少是可以懷疑的。

不過,對小人的看法,韓琦先生確有高明之處。在《忍經》裡,就是龍先生所引的這一段話的前面,還有韓琦先生的一段話,專談如何對待小人的。原文是:

韓魏公謂:小人不可求遠,三家村中亦有一家。當求處之理,知其為小人,以小人處之。更不可接,如接之,則自小人矣。人有非毀,但當反己是不是,己是,則是在我而罪在彼,烏用計其如何?

《忍經 勸忍百箴》

這段話裡,該注意的是,小人不在遠處,說不定就在你身邊。甚至連小小的三家村裡,說不定就有一家。該注意的是,如何與小人打交道,韓老先生的辦法是,一旦知其為小人,就應當「以小人處之」,不是說用小人的手段對待小人,而是把他當個小人對待。怎麼對待呢?就是別接他的茬兒。一接,你也就成了小人。關鍵在於,你心裡要清楚,是你對還是你錯,若你是對的,不理就是了,還用得著跟他計較嗎?應當說,這才是韓琦先生真正的是非觀。

我們平常人的難處是,等你知道對方是小人了,也早就叫損毀得遍體鱗傷了。不怕,只要記取教訓,不被第二次傷害就行了。然而問題接著又來了,第二個小人來了怎麼辦?他還是裝作好人的樣子,未施毒招前又怎麼知道他是個小人?再不能往下說了,只能說,人生無常,什麼樣的磨難都會有,什麼樣的人都會遇上。重要的是,要強大自身,儘可能的趨利避禍,這樣到了韓魏公那個份上,才能做到,說起小人忘恩負義,欲傾己處,辭氣平和如道尋常事。看來能說這樣的話,不僅是一種人生的修養,而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啊。

年輕人,切記切記。

……

(本文摘自《讀書做人譜》,清·龍炳垣編撰,韓石山釋義,三晉出版社)

三晉出版社微信公眾平臺:三晉好書

相關焦點

  • 《完美有多美》,一部講述「世上沒有真正完美」的電影
    翻短視頻恰好看到一個電影剪輯,個人也比較喜歡姜武,於是去看了這部網上評分並不高的電影:《完美有多美》。劇情比較奇幻,色調比較文藝。如果以奇幻的角度去觀影,會比較失望,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評分比較低。偶然做善事時得到一把鑰匙,在家裡發現一扇門,門的另一面是平行世界,相同皮囊下的另一個自己陡變高富帥,花不完的錢,開不盡的豪車,枕邊是夢中情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母親車禍去世,父親身患絕症,兄弟變路人、坑貨。主角在兩個世界中從樂在其中逐漸迷失自己。在最終需要做出抉擇時,電影在主角坐那扇門前迷茫複雜,難以抉擇的目光中落下帷幕。
  • 《易經》:真正強大的男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字字說準人性
    咱們在涉世未深的時分,一般會把世上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正人,一種是小人。具體表現便是「正人坦蕩光明,小人狡詐陰險」。可是在真實走上社會之後,咱們才發現社會上沒有樸實的正人,和樸實的小人。而那些真實強壯的男人,更是可以把握正人和小人的完美界限,終究總會獲得成功。
  •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不過辛棄疾的《鷓鴣天》雖是婉約詞,卻是「代人賦」,站在女子的角度來傷春悲秋,又頗有閨怨詞的韻味了。古來寫閨情的詩詞大多偏「愁」,這種愁又與男子的愁不一樣,或許相對來說格局要小一些,但因為都切合自身,倒顯得更加真摯與現實。也有一些詞雖是寫閨情,但卻借女子之口,抒發了更為實用的真理,華麗的辭藻中是帶著愁緒的柔情,這種詞,往往會寫得非常有意境,以此收穫多數人的喜愛。
  • 有小人如何化解?
    一、是自己的因果緣法,應知懺悔、忍辱。 世上之事沒有無緣無故的發生,出現貴人幫助,那是我們自己積累的福報陰德。出現小人傷害,那也是自己的因緣果報。因此,首先應知發心懺悔、消業,解冤結,真誠悔過。不要抱怨牢騷,那沒有用。也不要心生報復,那樣只會加重惡緣,讓怨恨越來越深。
  • 世上真有小人國嗎?清朝有這樣一群小人,生活在一所「妖宅」中
    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許多關於「小人國」的描述,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在小說《格列佛遊記》中描寫的利立浦特王國了,小說一經問世,就被改編成了影視劇、歌曲等周邊產物,還有以小人國為原型建造的主題公園,可謂是一個影響了全世界的故事。實際上,中國也有類似的故事,如唐朝《通典》就記載:「小人,在大秦之南。
  • 真正的小人,往往都披著「好人皮」,很善於偽裝
    說起小人,很多人都會有一個印象,那就是喜歡背後耍陰招。而跟小人相處過的人,不免有時候會背後一涼,生怕自己又被陷害,對他們有著很強烈的恨意。這很合乎常理,小人的快樂,總是建立在別人的不幸身上,在生活中更是有這樣的人存在,讓人防不勝防。
  • 不要讓小人壓住了你
    世上「君子」和「小人」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大都隨親歷者感悟而定。所謂「小人」,無外乎有這麼幾個大家比較認同的特點:陽奉陰違、忘恩負義、打擊報復、翻臉無情、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兩面三刀、不講情義、利益至上、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等等,總之,他們的言行往往「不按套路出牌」,違背公序良德,讓你防不勝防,阻礙你生活的積極性,殺傷力極強。
  • 張迪後悔參加《變形記》,向麗姐道歉,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今年,王源一首《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唱哭了無數的粉絲,唱出了自己身處在娛樂圈的無奈和心酸!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是啊,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視頻的主題是:張迪的成長之路,為自己發聲,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請給麗姐道歉!他說:我是張迪,我今年十九歲,現在是2020年的一月份,距離我參加《變形記》,已經過去了三年時間。我覺得我可以說了!
  • 陰險小人的3個「反常表現」,發現一個,就要趁早遠離
    真正的朋友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你一旦落魄了立馬走開。而小人最反常的表現就是喜歡見風使舵,誰有價值就依附誰。他對你並不是真的好,只是你身上有他所需要的利益。一旦你的利益落到了他的手裡,可能便會翻臉不認人了。小人接近你的時候,必定會用甜言蜜語取得你的好感。
  • 做工的人:世上沒有超級英雄,人們在自己生活裡,都是真正的英雄
    因為《做工的人》並非悲劇,而是在輕鬆的節奏與各種有趣的情節,去講臺灣藍領階級的苦與樂,更重要的是——它並沒有要大聲控訴、或是強迫觀眾聽什麼嚴肅議題,它用故事裡有血有淚的角色,無關階級,去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 天道:如何對付「小人」?送你兩個小技巧,讓小人自動遠離你
    如何辨別小人只有會辨別小人,才能遠離小人,如何辨別身邊的小人?無外乎一個人為人處事,一個人的價值觀。關於識人察人,小編一直推薦《天道》這部電視劇,丁元英對識人察人這件事上升到了「文化屬性」的高度。劇中丁元英對葉小明的評價,對劉冰的預測可以說是非常的老道,尤其是對劉冰,最後唱了一出空城計解決掉了格律詩這個潛在的隱患,可惜是劉冰最後心態崩潰,選擇了死亡。
  • 周易裡的君子和小人,有明確道德界限嗎,君子也是小人成長而來的
    中國的社會道德觀念當中一直都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代表著社會中的兩種極端形象,「有德者」為君子,「無德者」是小人。君子坦蕩光明,小人狡詐陰險。然而人性是複雜的,這世間有純粹的君子或是純粹的小人嗎?就像我們這個世界當中是否存在沒有陰暗角落的絕對光明,或者是沒有一絲光亮的純粹黑暗。
  • 《畫皮》裡的人性,道士原來是小人
    後來,王生外出遇到一位道士,道士提醒王生他身有邪氣,一定是怪物纏身。王生不信,回到家意外發現女子是一個猙獰惡鬼,它正用彩筆畫人皮,畫好了往身上一披,重新變成美女。王生害怕了,趕緊去找道士,道士心善,只想驅鬼,不想殺鬼,給了一把拂塵驅鬼。惡鬼不怕拂塵,掏走王生的心,殺死王生。
  • 君子心懷坦蕩寬廣,沒有驕慢,小人則相反
    」「泰」字何晏註解當「縱泰」講,這個「縱」有舒緩放縱的意思,也就是沒有拘束的意思;「驕」就是驕矜傲慢。何晏的注是這樣說的:「君子自縱泰,似驕而不驕,小人拘忌,而實自驕矜。」君子心中沒有拘束對人則不傲慢,小人卻與君子相反,一切都拘束,與「驕」有什麼差別?這個「泰」指一切絕不拘束,一切都不拘束。
  • 佛教:面對「小人」,心中默念這3句話,幫你化解!
    佛在《吉祥經》裡有說道:應與智者交,勿近愚痴人。面對小人,我們要遠離,不不要與其較真,更不可與其同流合汙。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量比你高的人會鼓勵你,能量和你同頻的會稱讚你,能量比你弱的人會貶低你。人活著,是為自己活的,不要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面對小人,心中默念這3句話,幫你化解!
  • 小人的八大特徵,以及如何對付我們身邊的小人
    小人是什麼?如果說得清定義,他們也就沒有那麼可惡了。小人是一種很難定位和把握的存在。餘秋雨曾經在《大地小人》中概括了小人的幾個基本的共性,我還是很認同的。餘秋雨把小人身上的共性總結如下:首先,小人見不得美好。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小人指的是與君子行為思想完全相反的一類人,即奸詐,無事生非或者唯恐天下不亂,而女子應該是介於君子和小人之間的一類人。顯而易見,孔子是不會貶低任何人的,即便加上我們的個人情感來看這句話,認為女人和小人分明是貶義,但這是長期以來的言傳身教所薰習的思想觀念而已,這兩個詞不過是代表不同的人群罷了,對應的是他們的言談行為和思想活動,並無高下長短之分,如果有則是自己的思想妄念作祟。
  • 如何識別小人?從小人的角度出發,才能避免小人-《榮枯鑑》
    ;3、小人不怕麻煩,怕麻煩做不了小人,小人就在麻煩中成事,越麻煩越容易把事情搞渾;4、小人辦事效率高,小人急於事功又不講規範,辦起事來幾乎遇不到阻力;5、小人不會放過被傷害者,小人在本質上是膽小的,他們不害怕失敗,卻害怕報復,所以要連續不斷地傷害被傷害者,讓被傷害者沒有能力報復;
  • 你是如何面對身邊的小人的?《小人經》總結的五點,讓你看透小人
    《小人經》的作者是馮道,號長樂老,五代人。其一生為官三十一年,經歷了五朝十主,卻能高居相位二十餘年,創造了官史上罕有的奇蹟。馮道於官場左右逢源,生逢兵戈不息之亂世,竟似閒庭信步,被司馬光指為「求生害仁」。
  • 對付小人不能心慈手軟,如何確定小人(中篇)
    如何確定小人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在職場上遇到小人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很多人對待小人,都持著「寧願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原則。但是有些時候,一味地退讓,只會讓這些小人更囂張。對付小人不能心慈手軟,如果他們的確已經危害到你的利益,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幹掉」他們。在對小人動手之前,當然要確定哪些才是真正的小人,以免誤傷了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