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內外,燕山太行,
家鄉的美景近在身邊,
疫情過後,
讓久「宅」的我們走出家門,
放飛心情、擁抱自然,
「愛家鄉,遊河北,發現身邊的美」!
冀州古城位于衡水市冀州區,建於漢高祖六年,史有「天下分九州,冀州為首」之稱。民謠有云:「冀州城三件寶,磚頭瓦塊蒺藜草。」在老城內漫步,不時可見被遺棄的厚厚的城牆青磚。南門到西門的一段城牆牆基,如今已修成公路,路面幾乎和城內的民居屋頂相齊,可見昔日城牆的高大。在西關和北關仍能看到殘存的「漢城」和「宋城」城牆遺址,靜靜佇立在浩瀚的湖邊,上面雜生的棗樹,仿佛見證了漢時明月和漳河的濤聲,從歲月深處一路走來……
大禹治水後,隨山浚川,分天下為九州,冀州為首。「夏鑄九鼎,冀鼎最重」,此時的冀州一般認為是一個地域概念而非行政概念,包括今河北、山西全部,山東西北部,河南黃河以北,遼寧遼河以西等地區,河北簡稱「冀」由此而來。漢武帝時期,在全國設置了十三個監察刺史部,即十三個州,大致以上古時期的冀州區域大部設置冀州,冀州從此逐漸演變成一個行政概念。東漢至南北朝,冀州成為一級行政區劃,轄境主要包括河北中南部地區。北部的幽州(治所今北京),轄河北中北部地區。
從三國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到南北朝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這360年的歲月長河裡,冀州基本上作為州、郡、縣三級治所而存在,是河北中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隋以後,州作為一級行政區劃的歷史結束,但是冀州仍然以區域性中心城市而存在,直至民國。在河北歷史上曾經作過冀州州治的幾個古城中,冀州區是唯一一個從稱謂上保留或延續了「古冀州」歷史信息的城市,河北境內曾和冀州在歷史長河中相伴而行數千年的幽州(今北京),如今已成為一個歷史名詞,而冀州卻以行政區劃之名延續下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冀州是「河北文化的根」,是「衡水文化的發源地」,此言不為過。
冀州老城自誕生以來,曾被叫做魚城、臥牛城、鳳凰城、金雞城。每一個名字並非簡單的象形取意。因為老城建在海子(衡水湖)西南畔,魚得水而生,傳統文化中又有年年有餘的寓意,因此冀州城建得像一條魚形。從地圖上看,它的東門和北門都像一個伸向海子吞水的魚頭,所以民間傳說冀州老城是一條神魚,永遠不怕水淹。冀州城還有臥牛城之說,舊時東門外有一條東西向的土堤,人們說這是牛脖子,前面有一個高崗,這是拴牛橛,相傳這頭神牛是仙女李三娘的坐騎所化。
冀州老城還是一座鳳凰城。傳說東門是鳳頭,長長的東西大街是鳳身,西門是鳳尾,北門和南門是鳳眼,街南北兩側的店鋪是鳳凰的羽毛。鳳凰城孕育了多位聰明美麗的皇后,史上有名的北魏馮太后和她的兩個侄女廢皇后、幽皇后,其故裡就在城東的嶽良村。俗話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既然是鳳凰城,就一定有寶貝,相傳這個寶貝就是金雞。東漢末年,冀州城裡那位叫李三娘的仙女,每逢雙日在北海子裡用一個大石磨給城裡的百姓磨麵,逢單日趁夜色騎著神牛往城裡送面。金雞是李三娘的報時雞,就藏在四座城門樓下。
老人們都知道,在冀州城牆還沒被拆毀的時候,如果站在北門和西門附近,拿著一塊石子,順著城牆投擲,就會聽到石子在空中發出有韻律的「吱吱」的聲音,就像小雞發現食物後發出的召喚同伴的叫聲,人們說這就是金雞的聲音。金雞的啼鳴還有神奇的功效,傳說北關有一個叫小芹的女孩,聰明俊俏,但生來耳聾,有一個道士讓她每天五更到北門下聽金雞打鳴,百日後竟神奇地耳聰目明。還有一位姓馮的讀書人,原本並不出色,後來立志在每天金雞啼鳴時起身讀書,幾年後就成了很有學問的人。相對於魚城、鳳凰城等名字,金雞城的傳說更具草根色彩,因此能夠根植民間,一代代地流傳下來。
在所有金雞的傳說中,都離不開冀州古城牆。古時候,城牆是保障居民安全的一道有力屏障,歷代地方官都把修繕城池作為善政之舉。僅明清兩代,冀州城牆共修繕過十九次。最早的冀州古城牆修建於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信都郡治遷來不久,《漢書》記載,那時的信都城周長十二裡,高二丈五尺,護城河深、寬均五尺,此城俗稱「漢城」。後世修建的冀州城佔了「漢城」的西南角,其遺址如今仍依稀可尋,是「冀州八景」中的「信都舊址」;最大的城牆修建於北宋初年,時因冀州處於南北對峙的前沿,出於戰備考慮,城池修得較高大,該城周長二十四裡,今天的北關、西關當時都囊括在城內,後世俗稱「宋城」。如今在冀州城的西北和東南還有連綿起伏的土崗子,這就是「宋城」遺蹟;修得最堅固的城牆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該城內外都用磚修,槽內填塞硬土,每隔三尺再灌一層尺餘厚的三合土。城周長九裡十三步,高兩丈,城牆上寬一丈五尺,底寬兩丈,垛口高五尺六寸,並修有炮臺十六座。此城南門懸掛「畿南古郡」石匾。
古人修城有許多講究,九裡十三步仿佛是吉祥數字,除了冀州城,保定城的周長也是九裡十三步,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深意存焉。蔣國華修的冀州城存在了160年,直到抗戰初期被破壞掉。金雞打鳴的故事很多版本就發生在這座城下。其實按科學意義解釋,那時的近地大氣層比較純淨,古城四門都有錢城,它們和外城形成一個封閉的系統,城外又緊靠浩瀚的海子,城下的金雞鳴叫其實就是石子在高大的磚城內發出的回音。
如今,冀州古城風採不再,只留下位於冀州鎮北關村一帶的一段土城牆。土牆從東北向西南延伸,總長4500米,分布面積225萬平方米,最高處8米,底和頂最寬處分別為30米和10米。沿漢城址西、北面的溝渠為原城的護城河。據考證,古城建於西漢高帝年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西漢時,該城城周12裡。北宋時將城周擴大到25裡。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現古城牆高3—5米,基底寬30米,頂面寬4米。1993年7月,冀州古城遺址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11月在冀州舉行的歷史文物鑑定會上,一批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把冀州地區的人類文明史一下子推進到了距今5000年以前,有力地證明了冀州悠久的歷史。為更加準確地理清冀州漫長的歷史發展脈絡,為冀州悠久的歷史提供新的佐證。通過文物的鑑定能夠佐證,仰韶時期(大約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冀州之地就已有了人類活動;夏商時期,商人亦在冀州留下了自己的遺存;戰國秦漢時期,逐步達到了文化發展的高峰,冀州的州之建制已完善;到唐宋時期,冀州的經濟、文化、科技等已相當發達。
來源 | 衡水文廣旅遊 圖:張博、齊冰、楊萬寧、殷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