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今的推理小說迷們談論起自己心儀的作家時,東野圭吾、宮部美雪等一系列日系作家大概總是被經常提起的。然而回望推理/偵探小說的發展史,來自英國的,被稱為「偵探小說之後」的阿加莎·克裡斯蒂和塑造了「福爾摩斯」這一偵探小說史上的經典角色的柯南·道爾無論如何都是避不開的。
柯南·道爾的全稱是阿瑟·柯南·道爾,與同樣出身於英國的阿加莎·克裡斯蒂遙相呼應,這位被稱為「偵探小說之父」的作家在四十多年裡一共寫了60個關於福爾摩斯的故事,其中包括56個短篇小說和4個長篇小說,《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也被看作是開闢了偵探小說歷史「黃金時代」的不朽經典。而柯南·道爾或許未曾想到,在他離世後的八十多年裡,福爾摩斯的擁簇者們從未停止過對這一經典形象的再現與再造。
有一說是,《福爾摩斯探案集》是世界上被拍成電影次數最多的小說原著。1912年,距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火車進站》過去也還不到20年,第一部關於福爾摩斯的電影《小狗福爾摩斯》就已經被拍了出來。如果說這部動物化的福爾摩斯電影過於牽強的話,1916年的《福爾摩斯》就足以稱得上是一部貨真價實的福爾摩斯電影了。這部由舞臺劇改編而來的默片通過一個敲詐案,講述了福爾摩斯與自己的頭號死敵莫裡亞蒂教授鬥智鬥勇的故事,期間還穿插了福爾摩斯與自己的僱主的一段愛情故事。
真正將福爾摩斯搬上銀幕的熱潮大概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1984年到1994年這十年時間裡,由英國演員傑瑞米·布雷特主演的《福爾摩斯歷險記》和《福爾摩斯回憶錄》被公認為是獨一無二的權威影視版本,而傑瑞米·布雷特本人也因塑造了大偵探福爾摩斯的形象,獲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被認為是最出色的福爾摩斯扮演者。
新千年以來,關於福爾摩斯的影視劇依舊數不勝數。由蓋·裡奇導演、小羅伯特·唐尼主演的《大偵探福爾摩斯》系列;將故事背景從19世紀大英帝國國勢鼎盛的時期搬到了21世紀繁華熱鬧的美國紐約的《福爾摩斯:基本演繹法》系列劇集;以及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和馬丁·弗瑞曼主演的《神探夏洛克》系列劇集。而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問,在所有人都熱衷於將福爾摩斯改頭換面後搬上舞臺,搬上電視機屏幕的時候,是否有人在像柯南·道爾一樣,拿起筆,借文字與紙張重新賦予福爾摩斯以故事的未來?
誠然,要在「偵探小說之父」這個耀眼的光環下再續福爾摩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直到2011年,由柯南道爾產權會首次認證的一部福爾摩斯新故事《絲之屋》才正式出版。在此之前有必要為大家簡單介紹下柯南道爾產權會的情況。該產權會是由亞瑟·柯南·道爾的後裔創立,負責管理和運營包括福爾摩斯、華生醫生、查林傑教授在內的所有關於亞瑟·柯南·道爾的作品和形象的文學創作授權、銷售規劃、廣告授權等。蓋·裡奇導演的《大偵探好萊塢》,以及上文提到的《絲之屋》都是由柯南道爾產權會參與幕後運作的。
說回《絲之屋》,在2011年1月的柯南·道爾協會年會上,這部「新福爾摩斯」偵探小說正式亮相。並於同年11月11日在全球同步上市。產權會宣布「《絲之屋》是唯一一個經由官方認證的作品,產權會此後將不再認證其他任何『福爾摩斯探案故事』。」這樣的殊榮不禁讓人懷疑,《絲之屋》和它背後的作者安東尼·赫洛維茲是否真的創造出了一個值得信服的福爾摩斯故事?畢竟,就連史蒂芬·金,這一憑藉《閃靈》、《魔女嘉莉》等作品為人熟知「恐怖大師」的續寫也不曾獲得過產權會的認可。
安東尼·赫洛維茲於1956年出生於英國倫敦,16歲的時候他第一次讀到福爾摩斯作品,之後就成為一位福爾摩斯小說的研究者,被認為是權威的福爾摩斯研究專家。而他本人同時也還是一位電視編劇,曾多次改編過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作品。
BBC曾對赫洛維茲的作品做過這樣的評價:《絲之屋》沒有偏離柯南·道爾的章法,忠實地沿襲了所有使福爾摩斯之所以成為福爾摩斯的公式和準則。作為一名福爾摩斯研究專家,赫洛維茲確實做到了「沒有偏離柯南·道爾的章法」,首先是整個故事的敘述都以華生——這一福爾摩斯堅實的工作伴侶的口吻完成的,這一點當然是作者對柯南·道爾敘述習慣的借用。在柯南·道爾的所有故事中只有兩個是以福爾摩斯第一口吻寫成,還有兩個以第三人稱寫成,其餘都是華生的敘述。此外《絲之屋》的人物和故事背景也和柯南·道爾的設定基本吻合,赫洛維茲保留了福爾摩斯與華生,這一對經久不衰,一唱一和的好搭檔,只不過故事開始的機緣是福爾摩斯在當斯街死去一年後,華生在失去自己最好同伴和朋友的境遇下,決定最後一次拿起筆,將福爾摩斯生涯中最聳人聽聞又不曾被公布的兩個案子寫出來,來完成對亡友最後的哀悼以及對自我的慰藉。「戴圓帽的男人」和「絲之屋」的故事由此展開。
赫洛維茲無疑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好的理由將故事進行下去,而在整個故事的進展過程中他也極為老練地為兩位主角設下重重懸念,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以一個訪客被不明身份的仇家追蹤為引,進而牽連起數起殘忍謀殺,謎團之中,調查之下,福爾摩斯與華生最終發現並摧毀了引發一切事件源頭的絲之屋。故事的人物還保留了福爾摩斯的房東哈德森夫人,二人在官方偵探裡最好的朋友雷斯垂德,以及華生的妻子瑪麗等人。語言呈現上赫洛維茲也非常細心地還原了柯南·道爾作品中英倫紳士的語氣,哪怕人物在爭吵的時候也會帶有一種咄咄逼人的禮貌。由此可見,赫洛維茲已幾近完美地複製,或者說是吸收了柯南道爾的案件「公式和準則」,甚至在還原故事背景和風貌上也力求一致。
《莫裡亞蒂》是赫洛維茲寫的第二本福爾摩斯小說。從書名似乎可以得出,該篇是屬於福爾摩斯與他的頭號死敵莫裡亞蒂教授之間的一次較量,而故事的開篇確實以柯南·道爾小說中福爾摩斯與莫裡亞蒂共同墜入萊辛巴赫瀑布為引,然而福爾摩斯壓根沒有出現在書裡,莫裡亞蒂在本書裡則成為了一個關於「身份互換」設定的關鍵。事實上,經過了《絲之屋》在「準則之下行事」之後,赫洛維茲在此書中也開始嘗試作出一些「出格」的設定,他首先用英格蘭場督察瓊斯和美國偵探蔡斯大膽地替換了福爾摩斯與華生這一對經典組合,但大致還是維持了兩個主角之間一唱一和的作風。整個故事都以蔡斯的口吻敘述,而莫裡亞蒂這一身份則被巧妙地隱藏了起來,直到最後一刻才浮現出來(因涉及關鍵情節此處不做過多描述)。然後遺憾的是,在故事情節的設定和行文風格上,赫洛維茲並未作出更多的嘗試。
整體而言,在赫洛維茲對柯南·道爾的有限續寫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他已經在最大限度上對經典風格進行了原汁原味地呈現,在此之餘也力圖通過融入一些新的設定賦予原作新意,雖說這種基於角色的設定只能說是淺嘗輒止。不外乎是,身為柯南·道爾產權會官方認證的唯一「幸運兒」,或者出於對原作者的尊重,讓赫洛維茲不得不放棄對福爾摩斯系列進行更加大膽地改寫。
讓人欣喜的是,在一位美國作家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福爾摩斯形象和一個幾近擺脫柯南道爾公式和準則的偵探系列。這套名為「瑪麗·羅素與大偵探福爾摩斯」偵探系列由蘿拉·金執筆,這位出生於1952年的美國女作家無疑為整個系列植入了新的背景。故事起源於1915年,此時的福爾摩斯已經退居鄉間養蜂多年(在柯南·道爾給出的結局裡,福爾摩斯確實是從事了養蜂職業),就在這個時候他碰到了擁有破案天賦的十五歲孤兒瑪麗·羅素。蘿拉·金以上世紀90年代,正逢寫作瓶頸的自己收到了瑪麗·羅素·福爾摩斯的手稿展開了這對新組合的故事。
福爾摩斯加羅素,這一老一少的組合難免會讓人想起《這個殺手不太冷》中裡昂與馬蒂爾達的經典組合。蘿拉·金通過這對組合重新賦予了人物新的特質,在她的筆下,暮年的福爾摩斯再也不是華生陪襯下那個敏銳、自信果斷又活力滿滿的偵探,他開始變得絮叨,猶豫,長時間地陷入沉默。反而是十五歲的少女羅素以自己的尖銳和直率成為了二人與外界打交道時的正面擔當。新的人物設定讓「瑪麗·羅素與大偵探福爾摩斯」不再是純粹的偵探系列,在《東方歷險記》裡,福爾摩斯與羅素被派遣到巴勒斯坦執行任務,1917年的耶路撒冷擺脫了土耳其長達四個世紀的控制,1919年英國政府正式接管了巴勒斯坦。福爾摩斯與羅素以及另外兩個派來協助他們的巴勒斯坦人組成小隊,一邊經歷著一場漫長的「公路旅程」,一邊又要應付種種複雜的外界狀況,最終挫敗土耳其反動派的暗殺計劃。整個故事風格混合了冒險、異域、公路和女性等諸多元素。
在書寫的過程中,蘿拉·金也在有意識地弱化故事的主線,多次地將注意力從主線抽離出來,用大量的筆墨去描寫四人的行為特徵和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化,耶路撒冷的歷史和人文風貌,以及身為敘述者的羅素種種微妙的心理活動,她對周圍一切的看法。這種隨女主角羅素而來的強烈的女性意識時刻都彰顯於文字之上。而這也讓整部小說看上去像是同樣身為女性的蘿拉·金,借柯南·道爾的經典外殼塑造了一個青春期少女對外在的新鮮世界和成人領域的一次體驗。至於作者的文字風格,也早已脫離了柯南·道爾,以及赫洛維茲所延續的那種傳統英倫基調,而是改以瑣碎的,充滿現代感的行文風格,直領讀者風塵僕僕地直奔這場冒險旅程的終點。
無論是赫洛維茲對經典的完美再現,還是蘿拉·金以女性筆觸對福爾摩斯系列的全新改寫,似乎都無法回答,也沒有必要回答福爾摩斯是否需要續寫這個問題,經典的推崇者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渴望全新故事的讀者則會站在蘿拉·金這邊。但有一點是始終明確的,即這些被續寫的福爾摩斯和八十多年來數不清的影視劇版福爾摩斯都在默默地回應一個事實:經典從未被束之高閣也從未被遺忘,它總是以新的生命力在別處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