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對我國「十四五」時期教育發展方位的科學判斷,也是對基礎教育發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上,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在主題演講中探討了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
汪明認為,「十四五」時期,要在進一步提高普及和鞏固水平的基礎上,把短板補齊、把漏洞補上、把底部抬高,努力為每個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基礎教育。促進學前教育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高中階段學校多樣發展。針對目前高中教育中存在的:辦學模式單一,人才培養模式趨同,「千校一面」等現象,汪明指出,缺乏辦學特色,不能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人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他認為,高中學校要從實際出發,立足自身辦學傳統和歷史文化積澱,找準特色發展方向、凝練特色辦學理念,加強特色課程建設、開發多種多樣的選修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
汪明表示,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五育並舉」,注重全面培養。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鍊,增強美育薰陶,加強勞動教育。「要注重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構建平等面向每名學生的教育。充分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功能。」如打造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廣泛開展先進典型、英雄模範學習宣傳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激發創新意識,加強科學教育和實驗教學,廣泛開展讀書活動,開齊開足體育課,將體育科目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同時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嚴格落實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廣泛開展校園藝術活動,創建一批勞動教育實驗區和實踐基地等。
「五育是一個整體,既內在統一、又各有側重,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必須辯證處理五育之間的關係,促進五育之間的相互融合,實現五育的整體育人功能。」
同時,汪明還強調,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亟需補上創新精神不夠,實踐能力不足這一短板,要特別注重知行合一,強化實踐育人。在他看來,實踐教育不僅要培養青少年的實踐技能,而且要促進青少年的體力發展和智力發展,著力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汪明舉例說,如義務教育課標修訂,著力在實踐育人上多下功夫。明確實踐育人具體要求。各學科要進一步明確實踐的主題、內容、時間、評價等方面要求,形成剛性約束。比如科學類課程要明確必做實驗項目和評價方式,道德與法治課要明確社會實踐內容及時間安排等。
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有責任。汪明補充說,以家校合作為例,推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結合,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但前提是家庭和學校都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讓家長更多地參與學校教育,不能只是盯著作業,或是讓家長批改作業,或是乾脆把「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這樣的做法明顯不妥。「在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亟需進一步釐清家庭、學校和社會各自的責任,不斷健全協同育人機制,從而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