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燃料功臣王明健逝世,2020年我們失去了20位棟梁!

2020-12-22 騰訊網

據悉,7月7日上午,解放軍原基建工程兵部隊高級工程師王明健老先生在廣東逝世,享年87歲。大家也許都不認識,但說起「兩彈一星」,大家都會有印象。

王老發明了從礦石中提取重鈾酸銨的方法,辦起了中國第一家水冶廠,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解決了原料問題,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燃料功臣。

作為一名有良心的小編,雖然日常以明星八卦取樂於讀者,但在國家科技先驅面前,小編也希望能讓大家多了解這些為我們中華民族復興作出偉大貢獻的先輩,他們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明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分隊隊員們撤離了下莊各赴前程。而因為下莊要籌辦更大的鈾水冶廠,王明健選擇了留下,放棄了回北京的機會。從1964年一直到1995年,王明健一直在下莊默默為中國的核工業繼續奮鬥,不求名不求利,一心只想為國家做貢獻。「我這一生,能為中國人民最需要,最輝煌的事業做出貢獻,我覺得太有意義了。」

即使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王明健老先生依舊淡泊名利,潛心科研。1995年退休後,王明健居住在韶關市區,潛心研究化學上兩道世界級難題,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為人民作出貢獻。

我們沒有生活在那個物質條件十分艱苦的年代,也許無法切身體會那些艱辛,所以我們更應該報以尊敬和感恩。

隨著王老的去世,小編意識到自2020年以來,我國已痛失19位院士,包其中括6位中國科學院院士、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化學領域:張乾二

2020年5月3日,中國又痛失了一位「國之脊梁」。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乾二逝世,享年93歲。張乾二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是化學界的數學超人。他早年參與了水溶液中培養晶體、研製粉末衍射儀的照相機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場理論研究方面獲得突破;20世紀90年代帶領課題組開展價鍵理論計算程序化的攻堅研究;

纖維領域:鬱銘芳

2020年4月12日,中國痛失了一位國之巨匠,鬱銘芳院士因病逝世。對於這個名字,大多數人都很陌生。但說起他對國家和國人的貢獻,卻是功勳卓著。有這樣一句話可以形容他:「食有袁隆平,穿有鬱銘芳」。

當我國正面臨穿衣難的困境時,是他參與研製了中國第一根合成纖維。從而,解決了國人的穿衣問題。當我國國防軍需受到「斷料」威脅時,是他參與研製了第一根國產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從組織領導聚醯亞胺纖維、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研製,到主持「丙綸噴絲直接成布」項目等……

他同時也為我國國防戰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動力工程:蔣洪德

2020年1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逝世。

他長期從事能源與動力方面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開發工作,在葉輪機械氣動熱力學、計算流體力學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蔣洪德院士為中國能源與動力科學事業奮鬥一生,他愛國奉獻、自強不息、治學嚴謹、淡泊名利,堪為師者典範,蔣洪德院士的逝世是清華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科技界的重大損失。

神經藥理學:池志強

2020年1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逝世。

池志強先生長期從事藥理學研究,在抗放射損傷藥物、神經系統藥物研究,成績突出;早期從事血吸蟲病化學治療、銻劑解毒研究,採用二巰基丙磺酸鈉解銻毒,有顯著療效;研究放射損傷化學防護,找到一些對實驗動物有防護作用的藥物,並對其防護作用原理進行系統研究;從事分子神經藥理的研究,特別對強效鎮痛劑、阿片受體的分離純化及選擇性配體研究有一定影響。

物理學家:方守賢

2020年1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逝世。

方守賢是中國高能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中國加速器技術及大科學裝置的發展進程中,方守賢先生以遠見卓識多次提出戰略性意見,貢獻於倡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上海同步輻射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中國加速器驅動次臨界核廢料嬗變系統以及中國質子治癌加速器等裝置的建設。

他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推動中國加速器科技的發展,架起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在加速器領域積極合作的堅實橋梁。

物理學家:李方華

2020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逝世。

李方華是該領域亞洲最好的科學家,她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不僅填補了中國在這一獎項上的空白,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物理學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李方華是中國單晶體電子衍射結構分析的開創者,也是在中國建立並發展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發展的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和電子晶體學的理論及分析方法,在該領域中佔有重要的國際地位。

右一

生態學家:孫儒泳

2020年2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逝世。

孫儒泳院士是中國種群生態學和生理生態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他在近60年的教書育人生涯中,成果豐碩,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質量的生態學教學、科研和管理人才,他一生嚴謹治學,淡泊名利,提攜後學,為中國生態學科教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段正澄

2020年2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逝世。

段先生是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製造裝備數位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藥學家:周同惠

2020年2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周同惠逝世。

周同惠院士是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作為中國著名的分析化學家,在藥物分析與中草藥活性成分分析基礎研究以及藥物代謝及代謝產物的鑑定與分析方法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他領導研究建立了運動員禁用的五大類100種藥物的分析及確證方法,籌建了中國興奮劑檢測中心,他的一生為藥分析化學領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明星娛樂可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不足以成為中華復興的基本,科技興國才是根本。逝世的諸位院士都是在各自領域取得偉大成就,為國家、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偉人。

雖然我們當前物質豐足,但也不要忘記這些為我們付出一生心血的先輩,願他們一路走好。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功臣走了,生前無任何要求
    7月7日上午,解放軍原基建工程兵部隊高級工程師王明健在廣東逝世,享年87歲。王明健發明了從礦石中提取重鈾酸銨的方法,辦起了中國第一家水冶廠,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解決了原料問題,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燃料功臣。
  • 原子彈煉鈾之父永垂-王明健:不想被欺負,就要造核武器
    但是,好景不長,蘇聯援助中國研製原子彈的協議,只執行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出現了大問題。中央根據事態發展提前做出決定:1958年,王明健接到二機部的秘密會議通知,時國防部部長宋任窮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提前爆炸,不依靠蘇聯。
  • 復旦教授李鬱芬逝世,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1960年8月蘇聯撤走專家時曾揚言,他們走後,「中國核工業將成為一堆廢銅爛鐵,別說製造原子彈了」。就這樣,在有限的技術資料支持下,「58中隊」的成員邊幹邊學,不斷摸索前進。當時,無論是從研究本身還是從研究條件來說,這項工作都是無比艱苦的,有的工作甚至還相當危險。從1958年到1961年,他們堅決服從國家需要,堅持研究工作,並對製造全過程有了深入了解,逐漸成為原子能科學專家。
  • 復旦大學一教授逝世,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文 | 莜莜 審 | 易桉導讀:2020年12月8日,復旦教授李鬱芳逝世,享年92歲,曾經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工作,自工作以來,獲得不計其數的榮譽,但她始終非常淡然,從不驕傲自大,把自己的熱情奉獻到事業當中
  • 7日上午,又一位共和國巨星隕落,我國原子彈引爆背後他功不可沒
    7月7日上午,突然傳出一個噩耗,又一位「共和國巨星」隕落,而他就是解放軍原基建工程兵部隊高級工程師王明健,也是首顆原子彈成功引爆的幕後功臣,享年87歲。王明健生於1933年6月,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人,新中國建立後他成功考上中南礦冶學院,1955年畢業,在1961年5月至1964年4月期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發明了「簡易煉鈾法」、「受控萃取法」以及中性有機化合物對陰離子萃取劑協同效應等,成功解決了首顆原子彈的燃料問題。
  • 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中新網12月9日電據「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 復旦大學李鬱芬教授逝世,她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邊幹邊學,摸索前進 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復旦大學黨委從本校物理、化學等系抽調一批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等單位的師生共同組成科研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當時,這支科研隊伍以「58中隊」為代號,在化學系主任吳徵鎧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工作,李鬱芬教授等是其中的重要成員。
  •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叫啥?
    像早前各國研究原子彈的時候就給原子彈起了各種各樣的代號,畢竟那時候原子彈算是最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各國都不希望其相關信息洩露。那麼你知道各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嗎?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蘇美三國的。目前世界上原子彈的使用記錄只有兩次,當時美國用兩顆原子彈促進了整個二戰的結束。
  • 美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的叫什麼?
    1956年10月,蘇聯決定幫助中國發展軍事工業,其中就包括原子彈的製造。1958年,中國成立了原子彈研究所,原子反應堆和加速器也在北京順利建成,製造原子彈一事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然而,就在這個重要關頭,蘇聯卻把科學家全部撤走了,截至1960年8月23日,233名蘇聯科學家全部撤離,與此同時,他們還拿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蔣介石嘆了一口氣,日本沉默了
    二戰結束之後,各國都認識到了原子彈的威力,都迅速進入到了研究中,而我國自然也不甘落後。1964年10月,我國研製出來了第一顆原子彈,並且在新疆羅布泊引爆成功,消息傳出之後舉國歡慶,而這個時候,遠在臺灣得蔣介石嘆了一口氣,而日本人也沉默了。
  • 中國造第一顆原子彈有多難?高能炸藥竟是用鐵鍋熬的
    「這是存放原子彈最小部件的閘」。上鋼新村街道「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裡,89歲的陶瑞濱指著眼前這個不起眼的木匣子對記者說。木匣子外方內圓,像個普通的筆筒。誰也想不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中子源曾躺在裡面。
  • 原子城探尋神秘禁地裡的崢嶸歲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誕生的地方
    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誕生的地方。1958年,中國決定研製核武器,並選址青海湖北岸的金銀灘草原為廠址,代號稱為221廠,對外稱「青海礦區」。在這裡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試驗和生產基地——221基地。此後30多年,這裡先後研製成功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並生產出多種型號的戰略核武器。2007年4月28日,中國「原子城」地下指揮中心正式解密對外開放。如今的原子城依然保持著昔日的風採。海北州政府從門源浩門鎮遷址到這裡,更名為西海鎮,成為海北藏族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原子城已成為省內獨具特色而聞名世界的旅遊景點之一。
  • 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叫南瓜,美國叫瘦子,中國呢?名字太優雅了
    這三個國家研製出自己的原子彈的時間各不相同,第一顆原子彈也都擁有自己的名字,那麼三個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名字分別是什麼呢?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名字意外地很文雅!美國是第一個發明原子彈的國家,這要得益於美國雄厚的經濟實力還有積極吸納人才的政策。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率先通知日本,世界各國作何反應?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發出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國第一個原子彈試爆成功,爆炸聲響徹雲霄,更是響徹古今中外!當原子彈試爆成功之後,中國率先通知了日本,那世界各國都是作何反應呢?
  • 「新聞早餐」2020年7月9日(星期四)農曆庚子年五月十九
    入梅以來武漢總降雨量達757.8毫米,居歷史同期第二位。8)[軍事] 中國代表向聯合國秘書長交存《武器貿易條約》加入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燃料功臣王明健逝世 享年87歲。9)[港澳] 香港法律界:香港國安法為「一國兩制」保駕護航。香港將實施多項措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暴發風險。
  • 1970年,中國第一顆衛星發射,我們不能忘了錢驥這個名字
    周總理在聽有關中國第一顆衛星初步方案的匯報時,得知匯報人姓錢後,風趣地說道:「原來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姓錢啊!我們的原子彈、飛彈、衛星都離不開『錢』啊!」沒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方案負責人也姓錢,或許是因為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几人的名氣太大,讓人們逐漸遺忘了他這個姓錢的「兩彈一星元勳」。錢驥,江蘇金壇縣人,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為了供他讀書,父親賣掉了農民耐以生存的幾畝土地。求學期間,他始終牢記父親的叮囑,刻苦學習,把學業放在第一位。他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功夫不負有心人,錢驥考上了國立中央大學理化系。
  •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的該叫什麼?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的該叫什麼?隨著中國的進步慢慢的我們從落後國家,也慢慢地開始站立在了世界大國的排名裡成為了發達國家。像之前各國在研究原子彈的時候就給原子彈起了各種各樣的代號,畢竟原子彈算是最先進的武器,各國都不希望它的相關信息洩露。那麼你知道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蘇、美三國的情況。目前世界上只有兩次使用原子彈的記錄,當時美國為了促進整個二戰的結束,使用了兩顆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