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第一顆原子彈有多難?高能炸藥竟是用鐵鍋熬的

2020-12-15 上遊新聞

「這是存放原子彈最小部件的閘」。上鋼新村街道「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裡,89歲的陶瑞濱指著眼前這個不起眼的木匣子對記者說。

木匣子外方內圓,像個普通的筆筒。誰也想不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中子源曾躺在裡面。

作為引起裂變反應的「扳機」,中子源雖然只有桌球大小,但對原子彈至關重要。1964年10月15日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前夜,飛機、大炮、坦克等「效應物」早已在羅布泊準備好。一公裡外,「扳機」還在送來核心區的路上。茫茫戈壁,漆黑一片,兩個手電筒發出微弱光亮,三個年輕人手挽手,攙成人牆,齊聲說著「一、二,一、二」,同步前行。

他們腳下是滑沙,要保證中子源安然無恙,每一步必須走穩。走在正中、緊緊抱著中子源的人,就是陶瑞濱。1964年初,上海市公安局徐匯分局民警陶瑞濱接到一紙調令,通知他去北京任職,可去什麼單位、做什麼工作,一概不知。

臨出發,他才被告知要去的是青海湖北岸一片海拔3210米的草原。就連同事都納悶,連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的他,怎麼會去「那種地方」?在當時人們的印象中,青海是遣送勞改犯的地方。

坐上西行的列車,穿過片片土坡和一路殘雪,4月初,高原上野草還是幹黃的,遠山上銀雪閃閃。隨著海拔升高,強烈的高原反應襲來,陶瑞濱頭暈目眩,嘴唇發乾發紫,流起了鼻血,下車後休整了幾天才緩過來。

從左至右:陳福良、許震貴、陳棟標

在陶瑞濱之後,剛從復旦大學畢業的陳福良、從中科大畢業的陳棟標、從合肥化工學校畢業的許震貴,也分別登上了西行的列車。這些畢業生們都是第一志願填報的第二機械工業部(後改為核工業部)。

「我們就是響應號召,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根本沒有猶豫,打起背包就出發了,也不知道具體做什麼。」陳棟標回憶。他們共同的目的地,曾有個美麗的名字——「金銀灘」。

在王洛賓那首浪漫的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中,青海的草原令人神往。可從1958年開始,這首歌就和一部名為《金銀灘》的電影一起被禁播,「海晏縣」也在地圖上神秘地消失了。「金銀灘」屢易其名,從 「國營綜合機械廠」,先後改為「蘭字839部隊」「總字819部隊」「221廠」。

許震貴印象中,廠區周圍山頭上的積雪一年四季都不融化,風沙很大,「風吹石頭跑,眼睛睜不開」,野草長得比人還高。陶瑞濱說:「我們住帳篷,吃黑饃,喝河溝裡的水,80℃水就燒開了,飯煮不熟,青稞饅頭髮黏,很難吃,副食是粉絲、土豆和大白菜『三大樣』,穿的是棉猴(長棉大衣)、皮帽和大頭鞋『三大件』,基地有時7月的積雪都有大腿深,年平均氣溫在零到-3℃,毛衣毛褲不能離身。」

30多年後經過解密,外界才知道「金銀灘」這片草場之所以神秘,是因為這是成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數以萬計來自天南海北的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在這裡研製出了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

毒害物,是家常便飯

因為保密需要,國務院批准這裡對外叫「青海礦區」。當時,礦區級別很高,跟省會城市西寧平級,卻基本不與外界接觸。「有關機密,知道的不說,不知道的不問,對外不能透露工作地點和性質,探親出差不能買直達廠區所在車站的車票……即使在同一個辦公室,大家都不知道身邊的同事在做什麼。」許震貴現在還把「保守國家機密,慎之又慎」的警語記得清清楚楚。

剛到那裡工作時,許震貴經常能見到一個「小老頭」,他說話總是能切中要害,在他指導下,大家進行實驗和設計的效率很高。後來他才知道,原來貌不驚人的「小老頭」就是王淦昌,這位中國「核彈之父」化名「王京」28年,與彭恆武、郭永懷這些科學家一起隱姓埋名,帶領著技術人員潛心攻關。

221廠裡的每顆螺絲、每根電線,雖都是從全國工藝領先工廠定製的,可還要再經過苛刻的篩選。剛進廠時,陳棟標在一分廠103車間負責質量檢驗,他舉例,為了挑出質量過關的玻璃二極體,需要依據「正向整流,反向耐壓」檢測。「測一個要2分鐘以上,我坐在實驗臺前,用了兩個多月,才從1萬個樣品裡挑出300個。」

如今在青海221基地舊址,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紀念牌。(王倩 攝)

許震貴起初在二分廠生產部工作,當時原子彈所用的炸藥是在「米哈耶洛夫鍋」裡熬製的,他對那種苦杏仁味記憶猶新,這是TNT在加熱融化成型的過程中釋放出的有毒氣體,「通風不好,強烈刺鼻的氣味一下子就把我衝暈在工作檯上」。為了趕任務,他們經常不能按時就餐,但化學毒、物理毒卻成了「家常便飯」。

高性能炸藥要在數千噸的壓機中壓製成形,隨時都有發生爆炸的危險,而且這些密度很高的炸藥還要在工具機上再用刀具加工成精度很高的產品。「真的是提著腦袋幹活兒。」吊裝第一顆氫彈時,產品剛裝配好,偏偏停了電,吊車突然懸住不動了,千鈞一髮之際,在場的人不約而同衝了上去,有人死死抱住掛鈎,有人在地面連忙圍起蓋,生死攸關時,每個人都下意識地只想到要保護吊車上的大球。

「我們同事間有一個習慣,就是做準備工作時,相互提個醒兒,把手錶先退下來,那時一塊『上海』牌手錶很值錢,如果出了事,還能給家人留下點貴重物品。」許震貴記得,切割炸藥的202車間原有30多人,短短幾年,就有12人犧牲。坐在一旁的陳福良靜靜聽著,眯起了眼睛補充:「有個上海技校畢業的小夥子,才20歲出頭……」

爭氣彈,只為了那一刻

從蘇聯正式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資料,並撤走專家、終止合同那一刻起,參與核試驗的科研人員和幹部職工都憋著一口氣,不分晝夜地工作,「就是用手摳,用牙啃,也要造出中國的『爭氣彈』」。

「每項裝配流程都要一氣呵成,所以我們沒有上下班之說,累了就在彈旁休息一下,晚上廠房中、辦公樓裡都燈火通明。」許震貴回憶,每天21時,接送大家上下班的班車來了,司機在外面一直喇叭,也沒人願意放下工作,好多次都是領導強行熄燈,大家才不得不離開。「當時的口號是『下定決心,堅持到底』『技術上精益求精,安全上萬無一失』,大家團結奮鬥,沒有一個人叫苦,努力做到『保質、保進度、保安全,一次成功』。」這些口號,陶瑞濱記得清清楚楚。

青海221基地舊址,這裡是「上星站」,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從這裡被運往新疆羅布泊的。(王清彬 攝)

1964年7月30日,陶瑞濱作為公安人員隨著國家參試隊伍離開草原,登上一級專列,直開新疆大河沿終點站。

戈壁灘中午氣溫超過40℃,可夜間還要穿棉襖、蓋棉被。他記得,那裡沒有新鮮蔬菜,「張愛萍副總參謀長從北京帶來了青辣椒慰問大家,我們覺得這是最大的關懷」。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採取的是塔爆方式。10月14日,原子彈吊裝上102米的高塔後,起爆線從塔上一直延伸到控制站,足有23公裡,保護這長長的起爆線不出故障,就是陶瑞濱他們工作的重點。他記得:「有的地方巖石堅硬,起爆線埋不到地下去,就用沙土蓋著,我們放不下心,就採取責任制,每人籤字各負責一段,一天幾次巡視,確保起爆線不出故障。」

因為完成了護送中子源的任務,陶瑞濱被人表揚:「上海來的小夥子不怕放射性嘛!」他回答說:「考慮危險和放射性,這工作就不能幹了。」這個代號9502的原件放射性很微弱,但在往後經年累月的工作中,他身上還是留下了很多褪不掉的紅色輻射斑點。

221基地舊址的爆轟實驗場,1964年6月6日,這裡成功進行了我國第一次1:1全尺寸爆轟模擬冷實驗。

1964年10月16日,關鍵的日子來了。

在場的老人回憶,當天15時30分,沙漠中突然閃過強烈的電光,頭頂滾過雷聲般的巨響。「轟隆」聲過後,指揮部的喇叭告訴大家「可以看了」,人群就歡呼著跑上山坡,遠處地平線上火球躍起,慢慢地升上高空,不斷向外膨脹,變成了拔地而起的蘑菇雲。雲柱翻騰,人群雀躍,聲出雲霄。這顆以蘇聯撕毀協議時間為代號的「596」原子彈爆炸,標誌著我國成為了「有核」國家。

可離「核」最近的這些人並沒有停歇,「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研製原子彈的同時,氫彈方案早已開始探索。1967年首次氫彈試驗,當彈體隨降落傘從萬米高空下落,在預定高度起爆後,陶瑞濱記得那真是「只有1000個太陽,才能與其爭輝」。當時,他執行完安全保障任務,正坐在離去的飛機上,那個瞬間,一道強光掠過,窗外成了一片雪白的海洋。

紅柳情,朝霞晚霞一樣多彩

1987年6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12個部門聯合發文宣布221廠退役,上萬名職工陸續離開。

「國營221廠」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礦區辦事處」這兩塊牌子從辦公樓摘下後,在場的職工神情嚴肅。拍合影時,陳棟標心裡有一分難於言表的滋味,這一走,再回來就不知何日了。

陶瑞濱最後一批離開,他們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核設施退役處理。

為了將藍天白雲還給海北州人民,他們需要掩埋全廠的核廢料,使用過的燃料、工作服、甚至連二分廠的牆皮也統統刮下來埋入填埋坑,周邊修建排水群,底層和側面用黏土夯實,足足填了25層。

從「兩彈」誕生的地方回到黨的誕生地,他們的黨組織關係轉入浦東新區上鋼新村街道,當年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也被他們帶了回來。2005年,他們成立了「兩彈一星」黨支部,被居民親切地稱為「蘑菇雲」黨支部。為了講好「兩彈一星」故事,他們辦起了教育基地,自發捐贈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證書和獎章。在街道的支持下,基地從一間14平方米的房間開始,現在已經成為100平方米展覽室,老人們細心地排好班,輪流擔任講解,還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了新的情景黨課,來感染和教育參觀者。他們還走進部隊、機關、學校、企業做宣講,聽眾超過15萬餘人次。

上鋼新村的「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我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初中畢業被保送到復旦讀預科,後來直升化學系深造,我是靠著助學金和老師同學們的幫助才順利完成學業的,所以祖國最需要的時候,聽到黨的召喚,我沒有猶豫,主動要求去青海工作……」支部書記陳福良講到自身經歷。

有青年人問,在那樣異常艱苦的環境中,他們是怎麼堅守幾十年的?這個問題所有老黨員都被問到過,他們總會說出「一生情系兩彈,死後魂歸草原,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的誓言,並表示:青春留在那裡,不後悔;晚年奉獻社會,更有勁。來參觀的學生感嘆:「愛國主義其實就是這些活生生的老黨員,並沒有那麼遙遠和抽象。」

陶瑞濱覺得,年輕人專注的眼神和掌聲,是對他們極大的鼓勵。「雖然現在已經退休了,但我們有責任把『兩彈一星』精神傳給年輕一代。」當問起老人們,「你們眼中的『兩彈一星』精神是什麼?」他們的答案很不「教科書」——核心技術是第一,必須原創,必須團隊合作,必須甘於奉獻;幹群關係融洽是第二,領導主動擔責、衝在最前,還要有服務精神,工作才能良性循環。

展館裡有一本名為《紅柳》的書,這是老人們記載下來的當年經歷。紅柳是廠區外最常見的植物,陶瑞濱說:「紅柳開花早,花期很長,開花時遠看是一片緋色的雲,沙漠和草地上有了紅柳,就有了姿彩。」根系發達的紅柳,能從十幾米深的地下吸取水分,就像他們的故事,也有長長的根,深深紮根祖國大地,給每個時代提供養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親歷者揭秘:中國造第一顆原子彈有多難?高能炸藥竟是用鐵鍋熬的!
    「這是存放原子彈最小部件的『匣』。」上鋼新村街道「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裡,89歲的陶瑞濱指著眼前這個不起眼的木匣子對記者說。木匣子外方內圓,像個普通的筆筒。誰也想不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中子源曾躺在裡面。作為引起裂變反應的「扳機」,中子源雖然只有桌球大小,但對原子彈至關重要。
  • 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插雷管的陳能寬:我的祖國窮,但沒理由不愛她
    成為了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插雷管,也是最後一批走下塔架的那個人。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在湖南慈利縣出生了。在上學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妥妥的學霸人設,高中畢業後,他保送到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陳能寬說,「我連炸藥是什麼東西都沒看到過,什麼是TNT也不知道,雷管都沒碰到過。我們這裡面有過去從礦山調下來的,也有從普通常規武器那邊轉過來的人,他們就比我經驗多一點,他們也是我的老師。」就這樣,陳能寬開始邊學邊做,在官廳水庫旁、長城腳下一座炸藥試驗場用一口普通大鐵鍋和幾隻舊軍用桶,熬煮和攪拌炸藥。
  •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叫啥?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各國為了方便稱呼總會給武器裝備取各種代號或者名字,不過代號都非常有迷惑性,若不是研究人員可能都不知道其中含義。當然了也不是所有的武器裝備都有代號,一般情況下只有那些屬於高級機密的武器裝備才擁有代號。其實這主要也是為了方便研究人員交流與迷惑別國間諜的。畢竟這些武器一般都關係著國家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 一顆只有一粒米大小的原子彈,威力能有多大?
    據公開資料顯示,當時投擲在日本廣島上空的「小男孩」原子彈,連同外殼在內,長度約3米,最寬處直徑70多釐米,總重達4噸左右。有的網友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造出像一粒米大小的原子彈,其爆炸後的威力能有多大呢?其實,原子彈的爆炸,和煙花爆竹爆炸的原理大相逕庭,並不能簡單地用重量和體積大小來衡量其爆炸後的威力。
  • 大事記| 我是死神,世界第一顆原子彈誕生記
    催產士:政治除了奧本海默,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在1939年專心聆聽了玻爾關於原子彈的演講,他就是恩裡克·費米。費米是一個計算天才,在1945年7月,當人類第一顆原子彈試爆的衝擊波抵達他的位置時,他拋灑出手中的紙片,並通過紙片被吹飛的距離計算出原子彈產生的威力,結果和儀器檢測結果非常接近。不過他偶爾也有失手的時候。
  • 各國造原子彈都要那麼久時間,為什麼我國只要2年就成功了?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荒漠中爆炸成功,中國成為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消息傳開,全世界在震驚中久久不能回過神來,因為全世界都沒有料到一個僅僅鄙視的中國居然在短短數年內就成功試爆原子彈!製造原子彈到底有多難?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功臣走了,生前無任何要求
    王明健發明了從礦石中提取重鈾酸銨的方法,辦起了中國第一家水冶廠,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解決了原料問題,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燃料功臣。他創造了中國首顆原子彈原料鈾的提煉方法他用生命進行科研,曾險些喪命他說,「我沒有任何要求。」
  • 如果造一顆只有一克的原子彈,會有多大威力?結果非常驚人
    原子彈是戰略威懾武器,也是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武器。世界各國都對這樣武器垂涎許久,但只有極個別的國家能夠製造出來。目前真正擁有核武器,並被國際社會所承認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其他有的擁核國家不是非法擁核、就是匿核國家,合法擁核的只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 原子彈能造成只有一粒米大小嗎?有多大的威力?
    只可惜假如把一輛汽車宿小到一粒米那麼大還能有什麼用。不過是讓皮膚上起個泡而已。沒有威力,因為它不會爆炸。原子彈是有臨界面。小於是不會爆炸的。最小臨界面。取決於核原料的濃縮度高低。1,造不出這麼小原子彈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什麼TNT,而是因臨界質量的原因:要發生鏈式反應,鈾體必須大於一定的質量,這就是臨界質裡。
  •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的該叫什麼?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的該叫什麼?隨著中國的進步慢慢的我們從落後國家,也慢慢地開始站立在了世界大國的排名裡成為了發達國家。像之前各國在研究原子彈的時候就給原子彈起了各種各樣的代號,畢竟原子彈算是最先進的武器,各國都不希望它的相關信息洩露。那麼你知道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蘇、美三國的情況。目前世界上只有兩次使用原子彈的記錄,當時美國為了促進整個二戰的結束,使用了兩顆原子彈。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蔣介石嘆了一口氣,日本沉默了
    二戰結束之後,各國都認識到了原子彈的威力,都迅速進入到了研究中,而我國自然也不甘落後。1964年10月,我國研製出來了第一顆原子彈,並且在新疆羅布泊引爆成功,消息傳出之後舉國歡慶,而這個時候,遠在臺灣得蔣介石嘆了一口氣,而日本人也沉默了。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時,世界各國都有什麼反應?
    ,通過軍事手段佔領日本,以此來徹底終結二戰,不過當時的美國經濟實力強大,技術也發達,很快研製出了威力巨大的原子彈,於是美國放棄登島,改變作戰模式——用原子彈,放棄登島減少了大量的傷亡,既然原子彈這款武器是史無前例的發明,那當時的日本就是最佳的武器試驗場,一方面,美國要向之前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報仇,另一方面,也想對原子彈進行現實性破壞力的測量,評估原子彈的威力。
  • 你知道原子彈和氫彈的區別嗎?
    無論是在新聞上,還是在上學時的課本上,我們深知在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獲得完全的成功!一夜之間打破了當時不可一世的美帝國主義們夢想的核壟斷,根本性的提升了自己的國際鬥爭地位與實力,擁有了跟帝國主義霸權國家說不的實力與殺敵大器,有了可以談笑間說不稱霸的從容,也可以不怒自威的跟任何大國、敵國分庭抗禮,平起平坐,拒絕侮辱、蹂躪的資格。但是,你知道原子彈和氫彈的區別嗎?
  • 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叫南瓜,美國叫瘦子,中國呢?名字太優雅了
    面對負隅頑抗的日本法西斯,美國認為不能再讓盟軍的犧牲增加了,於是往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各投放了一顆原子彈。這直接促成了日本的投降,也讓世界為原子彈這種新型武器的威力所震驚,於是各國在之後紛紛開始研究自己的原子彈。現在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個國家都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作為軍事力量最強的三個國家,美中俄當然都具備了強大的核力量。
  • 美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的叫什麼?
    後來,蘇聯、英國、法國接連研製出原子彈,作為二戰的主要戰勝國之一,只有中國遲遲沒有動靜。作為一種堪稱跨時代的武器,原子彈的威力是毋庸置疑的,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遺憾的是,原子彈的製造方法卻是一個謎,為了鞏固地位,幾個已經製造出原子彈的國家牢守機密,根本不會向外透露絲毫消息。不過,二戰之後,美國和蘇聯的矛盾卻日益尖銳,雙方都在拼了命的拉攏盟友。
  •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什麼?中國的原子彈叫什麼?名字讓人意想不到
    在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後,讓世人為之一震,各國才反應過來世界上出現了一種威力如此巨大的武器,紛紛開始投身研究。雖然意識到原子彈的厲害,但真想造出來在那個時候並不容易,要知道當年美國還為此召集了大批優秀的科學家集思廣益,投入眾多人力財力用時三年才完成。不過功夫不負苦心人,原子彈的成功爆炸增強了美國的實力。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率先通知日本,世界各國作何反應?
    此後第五年,蘇聯便將僅有美國擁有原子彈的地位打破。其實蘇聯能夠迅速地研製出原子彈多虧了美國當年的第三顆原子彈,美國1945年向長崎實際上投下了兩顆原子彈,但是其中一顆沒有爆炸,被日軍發現之後隱藏起來,最終落到蘇聯手中。蘇聯也因此獲得原子彈的第一手資料!
  • 原子城探尋神秘禁地裡的崢嶸歲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誕生的地方
    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誕生的地方。1958年,中國決定研製核武器,並選址青海湖北岸的金銀灘草原為廠址,代號稱為221廠,對外稱「青海礦區」。在這裡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試驗和生產基地——221基地。此後30多年,這裡先後研製成功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並生產出多種型號的戰略核武器。2007年4月28日,中國「原子城」地下指揮中心正式解密對外開放。如今的原子城依然保持著昔日的風採。海北州政府從門源浩門鎮遷址到這裡,更名為西海鎮,成為海北藏族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原子城已成為省內獨具特色而聞名世界的旅遊景點之一。
  • 原子彈、氫彈、鈷彈的威力有多恐怖?誰才是最強武器王者?
    原子彈爆炸1945年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原子彈,一顆叫做「小男孩」,一顆叫做「小胖子」。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TNT的當量,有巨大的殺傷力和破壞力。氫彈爆炸的原理是先利用常規的炸藥引爆原子彈,再利用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來引發熱核聚變,從而引爆氫彈,因此,原子彈和氫彈的關係就好比是導火索和炸藥的關係。因此,氫彈比原子彈更加恐怖。其中氫彈中的一種,三相彈,俗稱「髒彈」,威力更為巨大。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燃料功臣王明健逝世,2020年我們失去了20位棟梁!
    大家也許都不認識,但說起「兩彈一星」,大家都會有印象。 王老發明了從礦石中提取重鈾酸銨的方法,辦起了中國第一家水冶廠,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解決了原料問題,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燃料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