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瑞典在二戰中能避開戰火是因為瑞典是永久中立國,但事實並非如此,並不是所有的永久中立國都能避開戰火。要能在戰爭中取得中立國的地位,自身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如果沒有一定實力,只要宣布中立就能避免戰火,那二戰期間所有遭到德國侵略的國家都會宣布自己是中立國,這樣一來或許元首也就無法發動二戰了吧。
▲元首表示,只要宣布中立就不打你了?那二戰還怎麼發動呀
就拿盧森堡來說,儘管在1867年的《倫敦條約》中就被規定為永久中立國,但盧森堡並沒有避免後來一戰和二戰的戰火。遇到大戰的時候還是被照打不誤。
盧森堡之所以會被打,最為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盧森堡地處歐洲十字路口,是戰略要地,一旦德國和法國之間發生大戰,雙方都會設法搶先佔領盧森堡,以便獲得對對方的戰略優勢。如果法國佔領了盧森堡,便可以從盧森堡進攻德國,德國也是如此,佔領了盧森堡就能從盧森堡進攻法國。
再加上盧森堡也確實太弱了,所以在歷次大戰中盧森堡從來都沒有避免過戰火。一戰剛開始的時候德國就直接推了盧森堡,從盧森堡進攻法國。後來到了二戰的時候也一樣,元首根本不管盧森堡的中立國地位,二話不說就推倒了盧森堡,直接從盧森堡進攻法國。
所以從盧森堡的例子我們就能看出,宣布中立並不能保證一個國家能夠免戰,如果這個國家真的處在戰略要地,同時又太弱了的情況下,遇到大戰中立國地位根本不管用。當然,盧森堡後來也想明白了,要想避免戰火最好就是德法不要打仗,所以二戰後盧森堡積極參加國際活動,無論是歐盟前身歐洲煤鋼共同體還是北約,盧森堡都是創始國,只要德法之間不打仗,盧森堡才能真正避免戰火。
其實二戰期間瑞典避免了戰火,就是因為瑞典並不具備盧森堡的兩個因素:地處戰略要地以及自身實力太弱。
從地理位置來說,瑞典並不是兵家必爭之地。瑞典地處北歐,不像盧森堡夾在了兩個大國之間,瑞典的周邊沒有大國,即便發生了大戰,大國之間的戰爭也不會直接燃燒到瑞典,所以瑞典並不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軍事實力來說,瑞典的軍事實力較強。瑞典在二戰時期是個全民皆兵的國家,北歐海盜的遺傳也使得這個國家的人民比較尚武。平時只是常備軍就有50萬人,一旦真的發生戰爭,還有上百萬的預備兵可用。更為恐怖的就在於瑞典的工業實力非常強勁,當時的瑞典工業體系完善,軍事工業特別發達,在世界上都是能排的上號的。瑞典生產的許多武器即便是德國和美國都垂涎三尺,如其著名的博福斯系列火炮,曾經出口到美國、中國等多個國家,與德國的克虜伯火炮齊名。在二戰時期,瑞典的博福斯火炮是美國航母和戰列艦的標配。當時瑞典的戰機、潛艇、戰艦、坦克等重武器裝備在全世界也是領先水平。
▲二戰期間瑞典軍工業發達,其軍工產品暢銷各國
如果希特勒要真的跟瑞典開戰,也絕對夠德國喝一壺的了。可以說,要想和平就必須要先有實力,在武裝到牙齒的德國人面前,你沒有實力是根本討不到和平的。
從外交來說,瑞典實行的是偏袒性中立政策。雖然瑞典表面上是永久中立國家,但也知道左右逢源的道理。二戰時期當德國強勢的時候,瑞典實行了偏袒德國的政策。對於德國來說,如果要拿下瑞典,從戰略角度來說沒什麼意義,即便佔領了瑞典,也還要通過芬蘭才能進攻蘇聯,但芬蘭會不會答應借道德國還很難說。況且芬蘭在二戰期間是德國的盟國,德國也不好對芬蘭動手。
▲瑞典鐵礦石資源豐富,二戰期間對德國敞開供應,把德國人伺候的很舒服
瑞典在資源上對德國有些價值。瑞典擁有非常豐富的鐵礦石和木材資源,以及大量的工業產品也是德國急需的戰爭物資。但瑞典在二戰期間對於德國的需求總是有求必應,德國要鐵礦石就賣鐵礦石給德國,要木材就賣木材給德國,要工業品就賣工業品給德國,這就使得德國進攻瑞典變得毫無意義,不通過戰爭就能達到的目的,誰還想真的去打一仗?到了戰爭末期,看到德國失勢了,瑞典也及時調轉了方向,偏袒起了盟國。
對於瑞典來說,偏袒德國不但能讓自己避免戰火,還能乘著戰爭多賣些產品給德國,大賺戰爭財,這又何樂而不為呢?明面上瑞典偏袒了德國,暗地裡瑞典還跟美英等盟國做生意,出口大量的軍工和工業產品到美英盟軍哪裡,可以說軸心國和同盟國是兩邊都不得罪,左右逢源。
當出現了兩個強大的陣營,兩邊都打不過的時候,兩邊都不得罪,兩邊都討好,才是瑞典在大戰中的生存之道。
從運氣上來說,瑞典在二戰時期也確實遇到了好運氣。說到瑞典運氣好,是因為有兩個國家為瑞典擋了刀。德國在1940年4到6月份拿下了挪威,正想進攻瑞典的時候,法國的大戰就開始了,一時間也無暇顧及瑞典。到了拿下法國後,跟英國的戰爭還沒完,德國又跟英國打起了空戰,直到1940年底才消停了下來。
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德國便開始了對蘇聯的戰爭準備,這個時期是德國最有可能進攻瑞典的時候,因為從地理位置來說,德國當時已經佔領了挪威,並且與芬蘭達成了同盟,如果佔領了瑞典,那麼德軍就可以通過北歐地區直接進攻蘇聯。
▲豬隊友墨索裡尼坑了元首不知多少次
可希特勒的豬隊友墨索裡尼在這個時候發動了對希臘的進攻,結果希臘沒打下來,還被希臘人反攻到了義大利本土。沒辦法,希特勒總要拉一下義大利這個豬隊友,於是就在1941年4月份出兵打敗了希臘,順便也橫掃了南斯拉夫等南歐國家。只是這一戰之後,進攻蘇聯的時間被推遲了當年的6月份。等到德國與蘇聯全面開戰的時候,也就自然顧不上瑞典這個北歐小國了。
1941年上半年是整個二戰期間瑞典最有可能遭到德國進攻的時候,先是有挪威在1940年為瑞典擋了一刀,後有義大利在1941年將德軍拉到了南歐地區,這些偶然因素也著實幫了瑞典大忙。
▲芬蘭人民的頑強抵抗為瑞典擋了蘇聯一刀
瑞典不但有西邊的挪威為他擋刀,在東邊還有芬蘭為他擋刀。芬蘭在二戰期間遭遇了蘇聯的入侵,不過芬蘭人也特別有骨氣,面對蘇聯的百萬大軍,小國寡民的芬蘭人拿起了武器,對蘇聯入侵者展開了頑強的抵抗,給蘇軍造成了30多萬人的傷亡,雖然最終戰敗,但也打的蘇聯人叫苦不迭,沒有再對北歐地區用兵了。
綜合來說,瑞典能在二戰中避免與德國的戰爭,有很多的原因。一是戰略上沒什麼意義,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二是擁有較強的軍事實力,真打起來代價不小;三是會左右逢源,兩邊都不得罪;四是運氣好,有挪威和芬蘭為其左右擋刀。
有了這些因素,瑞典就是想捲入戰火恐怕也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