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瑞典僅僅是一個小國,為什麼德國卻沒有攻打它?

2020-12-22 感覺心裏面

很多人認為瑞典在二戰中能避開戰火是因為瑞典是永久中立國,但事實並非如此,並不是所有的永久中立國都能避開戰火。要能在戰爭中取得中立國的地位,自身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如果沒有一定實力,只要宣布中立就能避免戰火,那二戰期間所有遭到德國侵略的國家都會宣布自己是中立國,這樣一來或許元首也就無法發動二戰了吧。

▲元首表示,只要宣布中立就不打你了?那二戰還怎麼發動呀

就拿盧森堡來說,儘管在1867年的《倫敦條約》中就被規定為永久中立國,但盧森堡並沒有避免後來一戰和二戰的戰火。遇到大戰的時候還是被照打不誤。

盧森堡之所以會被打,最為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盧森堡地處歐洲十字路口,是戰略要地,一旦德國和法國之間發生大戰,雙方都會設法搶先佔領盧森堡,以便獲得對對方的戰略優勢。如果法國佔領了盧森堡,便可以從盧森堡進攻德國,德國也是如此,佔領了盧森堡就能從盧森堡進攻法國。

再加上盧森堡也確實太弱了,所以在歷次大戰中盧森堡從來都沒有避免過戰火。一戰剛開始的時候德國就直接推了盧森堡,從盧森堡進攻法國。後來到了二戰的時候也一樣,元首根本不管盧森堡的中立國地位,二話不說就推倒了盧森堡,直接從盧森堡進攻法國。

所以從盧森堡的例子我們就能看出,宣布中立並不能保證一個國家能夠免戰,如果這個國家真的處在戰略要地,同時又太弱了的情況下,遇到大戰中立國地位根本不管用。當然,盧森堡後來也想明白了,要想避免戰火最好就是德法不要打仗,所以二戰後盧森堡積極參加國際活動,無論是歐盟前身歐洲煤鋼共同體還是北約,盧森堡都是創始國,只要德法之間不打仗,盧森堡才能真正避免戰火。

其實二戰期間瑞典避免了戰火,就是因為瑞典並不具備盧森堡的兩個因素:地處戰略要地以及自身實力太弱。

從地理位置來說,瑞典並不是兵家必爭之地。瑞典地處北歐,不像盧森堡夾在了兩個大國之間,瑞典的周邊沒有大國,即便發生了大戰,大國之間的戰爭也不會直接燃燒到瑞典,所以瑞典並不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軍事實力來說,瑞典的軍事實力較強。瑞典在二戰時期是個全民皆兵的國家,北歐海盜的遺傳也使得這個國家的人民比較尚武。平時只是常備軍就有50萬人,一旦真的發生戰爭,還有上百萬的預備兵可用。更為恐怖的就在於瑞典的工業實力非常強勁,當時的瑞典工業體系完善,軍事工業特別發達,在世界上都是能排的上號的。瑞典生產的許多武器即便是德國和美國都垂涎三尺,如其著名的博福斯系列火炮,曾經出口到美國、中國等多個國家,與德國的克虜伯火炮齊名。在二戰時期,瑞典的博福斯火炮是美國航母和戰列艦的標配。當時瑞典的戰機、潛艇、戰艦、坦克等重武器裝備在全世界也是領先水平。

▲二戰期間瑞典軍工業發達,其軍工產品暢銷各國

如果希特勒要真的跟瑞典開戰,也絕對夠德國喝一壺的了。可以說,要想和平就必須要先有實力,在武裝到牙齒的德國人面前,你沒有實力是根本討不到和平的。

從外交來說,瑞典實行的是偏袒性中立政策。雖然瑞典表面上是永久中立國家,但也知道左右逢源的道理。二戰時期當德國強勢的時候,瑞典實行了偏袒德國的政策。對於德國來說,如果要拿下瑞典,從戰略角度來說沒什麼意義,即便佔領了瑞典,也還要通過芬蘭才能進攻蘇聯,但芬蘭會不會答應借道德國還很難說。況且芬蘭在二戰期間是德國的盟國,德國也不好對芬蘭動手。

▲瑞典鐵礦石資源豐富,二戰期間對德國敞開供應,把德國人伺候的很舒服

瑞典在資源上對德國有些價值。瑞典擁有非常豐富的鐵礦石和木材資源,以及大量的工業產品也是德國急需的戰爭物資。但瑞典在二戰期間對於德國的需求總是有求必應,德國要鐵礦石就賣鐵礦石給德國,要木材就賣木材給德國,要工業品就賣工業品給德國,這就使得德國進攻瑞典變得毫無意義,不通過戰爭就能達到的目的,誰還想真的去打一仗?到了戰爭末期,看到德國失勢了,瑞典也及時調轉了方向,偏袒起了盟國。

對於瑞典來說,偏袒德國不但能讓自己避免戰火,還能乘著戰爭多賣些產品給德國,大賺戰爭財,這又何樂而不為呢?明面上瑞典偏袒了德國,暗地裡瑞典還跟美英等盟國做生意,出口大量的軍工和工業產品到美英盟軍哪裡,可以說軸心國和同盟國是兩邊都不得罪,左右逢源。

當出現了兩個強大的陣營,兩邊都打不過的時候,兩邊都不得罪,兩邊都討好,才是瑞典在大戰中的生存之道。

從運氣上來說,瑞典在二戰時期也確實遇到了好運氣。說到瑞典運氣好,是因為有兩個國家為瑞典擋了刀。德國在1940年4到6月份拿下了挪威,正想進攻瑞典的時候,法國的大戰就開始了,一時間也無暇顧及瑞典。到了拿下法國後,跟英國的戰爭還沒完,德國又跟英國打起了空戰,直到1940年底才消停了下來。

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德國便開始了對蘇聯的戰爭準備,這個時期是德國最有可能進攻瑞典的時候,因為從地理位置來說,德國當時已經佔領了挪威,並且與芬蘭達成了同盟,如果佔領了瑞典,那麼德軍就可以通過北歐地區直接進攻蘇聯。

▲豬隊友墨索裡尼坑了元首不知多少次

可希特勒的豬隊友墨索裡尼在這個時候發動了對希臘的進攻,結果希臘沒打下來,還被希臘人反攻到了義大利本土。沒辦法,希特勒總要拉一下義大利這個豬隊友,於是就在1941年4月份出兵打敗了希臘,順便也橫掃了南斯拉夫等南歐國家。只是這一戰之後,進攻蘇聯的時間被推遲了當年的6月份。等到德國與蘇聯全面開戰的時候,也就自然顧不上瑞典這個北歐小國了。

1941年上半年是整個二戰期間瑞典最有可能遭到德國進攻的時候,先是有挪威在1940年為瑞典擋了一刀,後有義大利在1941年將德軍拉到了南歐地區,這些偶然因素也著實幫了瑞典大忙。

▲芬蘭人民的頑強抵抗為瑞典擋了蘇聯一刀

瑞典不但有西邊的挪威為他擋刀,在東邊還有芬蘭為他擋刀。芬蘭在二戰期間遭遇了蘇聯的入侵,不過芬蘭人也特別有骨氣,面對蘇聯的百萬大軍,小國寡民的芬蘭人拿起了武器,對蘇聯入侵者展開了頑強的抵抗,給蘇軍造成了30多萬人的傷亡,雖然最終戰敗,但也打的蘇聯人叫苦不迭,沒有再對北歐地區用兵了。

綜合來說,瑞典能在二戰中避免與德國的戰爭,有很多的原因。一是戰略上沒什麼意義,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二是擁有較強的軍事實力,真打起來代價不小;三是會左右逢源,兩邊都不得罪;四是運氣好,有挪威和芬蘭為其左右擋刀。

有了這些因素,瑞典就是想捲入戰火恐怕也難了。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的「奶媽」,小國羅馬尼亞多重要?德國沒它打不起閃電戰
    作為一個東歐小國,羅馬尼亞在歷史上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作為,反而常常被周圍的國家侵略。一戰時羅馬尼亞加入協約國,差點被德國打到滅國。但到了二戰,羅馬尼亞變成蘇德雙方爭奪的重點,也是納粹德國的命根子。羅馬尼亞在二戰中倒向納粹,不僅提供戰略資源,還派出了50多萬人幫德國打仗,最後傷亡30多萬,幾乎打光了一代年輕人。
  • 二戰時期,德軍所向披靡,希特勒為什麼不攻打中國?原因有三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是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毋庸置疑,在德日意這三大軸心國中,德國是實力最強悍的。在二戰初期的歐洲戰場上,德軍是所向披靡的。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將德軍派到了蘇聯戰場、北非戰場,為什麼希特勒不打中國呢?原因大致有三點。
  • 二戰時,希特勒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原因其實很簡單
    希特勒出生於1889年4月份,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對於很多經歷過二戰的國家及其後人而言,希特勒曾經作為納粹黨的黨魁,極度宣揚法西斯主義,甚至策劃並發動了納粹大屠殺,給世界留下了黑色的陰影。直到1945年的4月份,希特勒面對無法更改的局勢,這才放棄了生命追隨自己的信仰,去了另一個世界。
  • 北歐小國瑞典:有完善的國防產業鏈體系,研製的軍火受市場追捧
    瑞典,地處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面積45萬平方公裡,人口剛過1000萬,是一個典型的北歐小國,但令外界感到驚訝的是,瑞典卻擁有涵蓋海陸空完整產業鏈的國防工業體系,這在全球發達的中等偏上國家中,都是不多見的。
  • 沒有立場也不穩:二戰時期的那些中立國,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當納粹在1933年上臺後,德國一些地圖出版商就恬不知恥地直接把瑞士北部德語民族聚居區直接划進德國版圖。希特勒曾公開說瑞士是一個時代錯誤,瑞士在建立聯邦前曾經是德國的一部分。納粹新聞宣傳機構公開叫囂瑞士是下流的狗,沒有對日耳曼父國表現出應有的忠誠。
  • 二戰時期各國火炮裝備介紹德軍二戰時期系列火炮最為強勁且實用
    說到了二戰時期各國裝備火炮裝備,首先要必須介紹兩個國家火炮,那就是瑞典和捷克這兩個國家是火炮裝備雖然在二戰中性能不是最突出的但卻是裝備在各國裝備中火炮中最廣泛和實用的,瑞典的福博斯火炮,曾經在二戰中一共裝備了超過50個國家,其中包括福克斯75毫米步兵炮35倍徑和40毫米的福克斯通用高射炮
  • 二戰時,希特勒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答案令人意外,你肯定想不到
    希特勒出生於1889年4月份,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對於很多經歷過二戰的國家及其後人而言,希特勒曾經作為納粹黨的黨魁,極度宣揚法西斯主義,甚至策劃並發動了納粹大屠殺,給世界留下了黑色的陰影。
  • 此國曾徵服整個英格蘭,讓歐洲膽寒,二戰德國歸還領土卻不敢要
    不過,這個歐洲的彈丸小國,在國際舞臺上,卻是默默無聞,很難被人重視,這與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在歐洲歷史上,能夠讓各國聞之膽寒的軍事存在,一個是蒙古人的鐵騎,另一個就是維京海盜。8世紀開始,來自北歐的維京人,開始了對外劫掠的歷史,他們的足跡遍布整個歐洲海岸,給沿海各國造成了很大損失,成為噩夢般的存在。 維京人正是丹麥人的祖先。
  • 闢謠向,歐洲一個人口僅32000人的小國在二戰向我國宣戰?假的
    文章中所描述的那個看似不知天高地厚的國家就是聖馬利諾,大致內容就是這個人口不到32000的小國在二戰中向全世界宣戰,包括中國,最後被暴打了一頓之後老實了。我尋思這些這些歷史發明者是不是小說寫手出生,這麼腦洞大開的文章是怎麼給他們寫出來的,為了吸粉賺錢啥都敢說... 狗子這篇給大家說下事實。
  • 德國發動二戰時的底氣在哪?看看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產能
    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德國又一次強大起來的,又成為了首屈一指的國家。它的裝備還是世界最先進的,德軍還是北約執行軍事任務的利器。好像什麼事情對他來說都不難,德國的恢復能力,是世界各國發展的標杆。現在的德國人早已經轉變了在1929時期的想法。這個時代的德國人,享受著繁榮安寧的生活環境,厭惡戰爭,不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覺得依靠之前的軍事裝備足安排好本國的戰事防禦。
  • 二戰時期,德國閃電戰之父古德裡安為什麼始終沒有晉升元帥軍銜?
    二戰時期德軍名將輩出,古德裡安絕對是最耀眼的一位,他被稱為裝甲兵之父和閃電戰之父,和曼施坦因、隆美爾並稱為德軍三大名將。大名鼎鼎的德國閃電戰就是他首創的,他對坦克的運行在現代軍事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如此戰功顯赫的傑出將領,卻始終沒有晉升元帥軍銜。
  • 歐洲袖珍小國,打仗不但不減員反而增加,二戰德國見其更是繞道走
    列支敦斯登是一個歐洲的小國,位處於歐洲中部地區,被人稱為袖珍小國。此國總面積只有160.5平方公裡,全國總人口不到5萬人。最初它並不是一個國家,是一塊私人領地,直到在1719年的時候,羅馬皇帝查理六世才下令,讓它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小國,並給它賜了「列支敦斯登」的名字。
  • 二戰中唯一向中國宣戰的國家,不是日本,而是歐洲的一個袖珍小國
    所以許多國家在發動戰爭時,往往會選擇不宣而戰的形勢,在敵國來不及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突然襲擊,以此來達到一個先發制人的目的。 比如二戰時期的日本,不宣而戰基本上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戰爭習慣。從「九一八」到「盧溝橋」,日本從來沒有對中國政府進行過正式宣戰,基本上是隨便找個藉口就開始動手了。
  • 二戰時,復國20年的波蘭為何孤立無援第一個被滅?看它曾經多可恨
    二戰時,復國僅20年的波蘭為何孤立無援、第一個被滅? 當時它擁有著百萬雄兵,卻被德國僅僅用20天的時間就滅了國,這其中就存在著墨子的道理,看看它曾經到底有多可恨呢?
  • 二戰時,為何大部分參戰國都裝備了瑞典的博福斯高炮
    1932年,博福斯公司為瑞典海軍設計出40毫米M32艦載型高炮。兩年後,又以它為藍本推出適合陸軍裝備的M34牽引式40毫米野戰高炮。這兩種性能優異的高炮剛一問世,就引起各國軍方的熱切關注。博福斯生產的40mm高炮在高射炮歷史上堪稱轉折點。因為在它之前,40mm以上的高炮僅能單發射擊,而40mm以下的高炮雖能連射,但威力較小。
  • 德國二戰時期最先進的瓦爾特P38手槍
    瓦爾特P38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時期生產並裝備的一種半自動手槍,當時德國想讓它來接替P-08魯格手槍型,裝備在納粹德國的軍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還在生產,改稱P1型。卡爾·瓦爾特從1906年開始設計半自動手槍。1938年,設計的軍用型手槍被德國陸軍定為制式手槍,取名為P-38式。
  • 二戰時日本如果不騷擾美國,直接攻打蘇聯,歷史會改變嗎?
    戰火幾乎燒到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從亞洲到歐洲,大國都被捲入其中。美國一開始處於中立地位,但日本被當時的軍國主義光環衝昏了頭腦,決定偷襲珍珠港,攻打美國。美國一怒之下加入二戰,日本一路敗退,最終在兩顆原子彈的打擊下被迫交出投降書。但是歷史專家在分析二戰時曾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轉而攻打蘇聯,二戰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嗎?答案是不會。
  • 二戰時德軍都已經打到莫斯科了,為什麼日本都沒有出手幫一下德國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同是屬於軸心國,他們之間是有籤訂相互幫助和支援的協議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德國攻佔莫斯科的時候,是十分需要盟友的。德國是從俄羅斯(當時還是蘇聯)的西邊向俄羅斯開戰,挺進了莫斯科。當然了理論上來說是這個樣子的,因為沒有具體實施,這個方案到底靠不靠譜就不得而知了,這個我們就不探究了。可是,為何日本沒有幫助德國呢?事實上史達林最怕的事情,就是德國和日本一起進攻俄羅斯,而且這兩個國家還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
  • 瑞典在二戰前後所研發的坦克,雖說沒派上用場,但充滿了大膽創新
    二戰時瑞典保持了中立,因潛在的威脅,他們還是保有了一定數量的坦克,而且還多為自行研製。數量和實力自然沒有辦法和蘇德等國相比,但就獨樹一幟這一點來看,瑞典坦克還是佔上了的。 17到18世紀的時候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先後與法國、俄羅斯及鄰國挪威等發生了戰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瑞典就選擇了中立,並因此保存了自己的實力。就工業能力來看,瑞典是當時北歐五國中最強的一個,甚至在整個歐洲都屬於名列前茅的存在。因一戰時坦克的出色表現,習慣置身事外的瑞典也準備裝備上這種威力強大的武器,以應對威脅並展現自己的國力。
  • 彈藥數量至關重要,為什麼二戰時期的蘇軍士兵沒有佩戴子彈袋呢?
    究竟二戰蘇軍不佩戴子彈袋是個例還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究竟是但是蘇軍子彈不夠用?還是壓根就沒有考慮到備用子彈袋這東西?實際上在真正的戰爭過程當中,一個士兵能夠攜帶的彈藥數量是有限的,當然這指的是隨身攜帶,當然大部隊也會有適時的彈藥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