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因為緊張的局勢一直在持續,坦克的研發與應用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其中自然要以歐洲的那些主要參戰國為主。反觀那些保持中立或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就很少會將精力放在坦克上,可總有那麼幾個例外的,比如說瑞典。二戰時瑞典保持了中立,因潛在的威脅,他們還是保有了一定數量的坦克,而且還多為自行研製。數量和實力自然沒有辦法和蘇德等國相比,但就獨樹一幟這一點來看,瑞典坦克還是佔上了的。
北歐的工業強國,坦克研發的起步
瑞典地處北歐,因高緯度的原因氣候寒冷,要往早了看,這裡曾經可是維京人的地盤。17到18世紀的時候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先後與法國、俄羅斯及鄰國挪威等發生了戰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瑞典就選擇了中立,並因此保存了自己的實力。就工業能力來看,瑞典是當時北歐五國中最強的一個,甚至在整個歐洲都屬於名列前茅的存在。因一戰時坦克的出色表現,習慣置身事外的瑞典也準備裝備上這種威力強大的武器,以應對威脅並展現自己的國力。
當時一戰已經結束,瑞典若是再從拖拉機開始入手就顯得有些落後了,正好德國因為戰敗必須放棄掉一批武器裝備,這其中就有有剛剛研製好的LK-2輕型坦克。借著這次機會,瑞典成功從德國那裡搞到了十輛LK-2輕型坦克,之後又將其改名為「Stridsvagn m/21」,其中「Stridsvagn」就是瑞典語中坦克的意思。從這時開始瑞典就算是擁有自己的坦克了,不過當時並沒有組建成坦克部隊,而是一個訓練部隊。同時瑞典也開始著手準備自主研製坦克,畢竟一戰時期的坦克從戰爭結束時就已經過時了。
1934年的時候,L-60輕型坦克研製成功,這到不是瑞典第一個自己研究出來的坦克,而是這個輕型坦克系列的最後一輛,算是最終形態。瑞典的工業基礎和創造力在這輛坦克上被體現的淋漓盡致,車體結構緊湊,懸掛也具有先見地採用了扭力杆式。其全重8.5噸,前裝甲最大的厚度為15mm,主武器是一門20mm的機炮,後來也有37mm炮版本,最快移動速度可達每小時45公裡。到了這輛坦克出現的第二年,它就憑藉自身優異的性能走向了國際市場,愛爾蘭、奧地利都曾少量購買用於研究,而匈牙利則直接購買了生產許可,並稱其為「託爾迪坦克」,1939年到1942年之間一共生產了超過兩百輛。
捷克的38t輕型坦克和「Stridsvagn m/41」
能自主研發坦克固然是一件好事,但針對性能優秀的他國坦克進行採購和仿製也是上策。從1937年開始,瑞典軍隊就注意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對38t輕型坦克的設計。關於這輛坦克,熟悉的人應該還是比較多的。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國佔領之前,它僅生產了20餘量,而後因為性能優秀被允許繼續生產,不過已經變成了德軍的裝備。它全重9.5噸,裝甲最厚處30毫米,主武器是一門37mm坦克炮,最快移動速度達到了每小時42公裡。單看這一配置,它並不比早期的三號坦克差多少。
捷克斯洛伐克被佔領之後,瑞典通過種種途徑也搞到了38t輕型坦克的生產許可權,命名為了「Stridsvagn m/41」,並生產了220輛。其中一部分,還被改裝成了坦克殲擊車,所搭載的武器為瑞典自產的75mm反坦克炮。因性能可靠,到了二戰後這些小坦克並沒有被馬上放棄,光是以坦克形態就服役到了上世紀50年代。到後來還改成了裝甲運兵車,名為「PBV 301」。在更換了現代武器之後,這些戰車甚至一直服役到上世紀70年代左右,由此可見,不是很起眼的38t輕坦在當時是多麼受歡迎。
Stridsvagn m/42中型坦克
因德國佔領丹麥的舉動,瑞典開始擔心了起來,為了自我安慰和展現實力,瑞典決定研發並裝備一輛更大更強的坦克。憑藉之前打下的基礎,於1941年研製出了「Stridsvagn m/42中型坦克」。和之前的坦克相比,這輛坦克的重量達到了22噸,雖然和其它國家的中型坦克相比輕了不少,但這對於瑞典來說已經不錯了。前裝甲為55mm並呈現出了傾斜的狀態,主武器是一門口徑為75mm的L/31坦克炮,因炮塔設計的寬大,在主炮一側是兩挺並聯的機槍。
因瑞典一直保持了中立的狀態,這輛坦克並沒有參與過實戰,但從紙面數據上來看,這輛坦克在火力和裝甲上已經和同時期的坦克相差不多了。不過畢竟瑞典沒有經歷過實戰,這輛坦克還是看出很多缺點。比如懸掛前大後小的設計,是為了跨越戰壕而準備的,而較高的車體不僅容易發生側翻,還很容易成為被發現的目標。至於車體高的原因,可能和美制謝爾曼一樣,是因為後置前驅的動力結構將車體抬高了。從1943年到1945年,這輛坦克一共被生產了282輛,其間並沒有銷往其它國家的記錄。
戰後瑞典對於坦克的研發與創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瑞典並沒有放棄對新坦克的研發,在此期間,他們也曾引進英國的百夫長坦克,甚至還有效仿法國使用搖擺式炮塔的計劃。戰時製造的m/42中型坦克也沒有被放棄,而是安裝了上了一個全新的炮塔,成為了一輛過渡時期的新坦克。所誕生的成品就是「Stridsvagn 74」中型坦克。其車身完全繼承了之前的設計,僅在駕駛員觀察口處做了改動。內置發動機換成了斯堪尼亞607汽油發動機,以便為增加的重量提供充足的動力。
炮塔的改變可謂非常大了,和原有炮塔相比,新炮塔大了不少,而且在外觀的設計上還充滿了科幻的感覺。因為有了額外的空間,主武器換成了56倍徑的75mm炮,後期為了彌補火力上的不足,炮塔上面往往還加裝有反坦克飛彈。別看體型變大了不少,但在防禦力上其實沒有一點長進,為了保證動力系統的可靠,新炮塔被設計的很薄,炮塔正面算上炮盾也就45mm厚,還沒有以前厚。就算火力被加強了,就綜合的實力來看,它和一輛二戰坦克沒有什麼區別。
與之不同的是,後來出現的103型坦克絕對會讓人眼前一亮,因為沒有炮塔的設計,經常會被人認為成是一輛坦克殲擊車。至於它到底是什麼?理應就是一輛主戰坦克,因為這是瑞典人本身對它的定位,再說了,坦克殲擊車在二戰結束之後就被大規模的放棄了,瑞典人不至於在殲擊車上下功夫。這輛車採用了油壓懸掛系統,在火炮固定於車體的情況下一樣可以進行俯角或仰角設計。同時因為沒有了炮塔的限制,坦克內部除了採用自動裝彈機外,所攜帶的105炮也增加到了62倍徑,極大增強了自身的火力。
結語
103型坦克放到別的國家可能有些中看不中用,但就瑞典主打防禦外加地形複雜的特點,這輛奇特的坦克還是很受用的,不過和它的幾位前輩一樣,沒有參與過實戰。倒是其獨創的油壓懸掛被不少國家看上,並引用到了自己的坦克上面,這也算是瑞典坦克自二戰前期開始,最有成就的一項設計。
參考文獻《Historien bakom Strv 103》、《Tanks of the World 1915-1945》、《Landsverk Stridsvagn L-60》、《.Tank Turret Fortif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