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FCM F4突擊坦克,針對齊格菲防線研發,最後成了超重型坦克

2020-12-24 丹書戰史

二戰前的法國在坦克工藝上造詣不淺,擁有自己的一套設計思想和作戰理念,因此法國坦克的造型顯得非常特別。在上世紀20年代後期,法國提起了重型坦克的研製計劃,後來考慮到邊界另一邊正在修建的齊格菲防線,重型坦克的一支向突擊坦克發展,預計未來將用於步坦協同作戰,專門攻擊防線上的堅固目標,這就是FCM F4突擊坦克,不過這項研製計劃後來走偏了,發展成了超過百噸的超重型坦克。

1937年,FCM工廠提出了一款FCM F4 VariantA重型坦克(其實根據法軍的招標文件,它屬於「突破性坦克」),該坦克整體結構和夏爾B1重型坦克很相似,就連武器配置都差不多。

坦克全重約45噸,使用兩臺300馬力的V12引擎驅動,不知道為什麼,法國設計師很喜歡將車體整個中後段都用於發動機艙,這樣雖然給了發動機更好的工作環境,但是卻擠佔了戰鬥室和駕駛室的空間,FCM F4的結構也一樣。

因為需要坦克在複雜的齊格菲防線作戰,坦克的履帶結構比較特別,它採用了近似於過肩履帶的設計,彈簧懸掛+小直徑負重輪,在履帶觸地段的前部還有一隻履帶懸空,平地行駛時不會觸地,但是當坦克越障時它就能受力發揮作用,輔助越過障礙物。

坦克的駕駛室和戰鬥室都擠在車體前部大約只有1/3的空間內,主武器為一門車體前部安裝的75毫米榴彈炮,主要用來轟擊各種碉堡、土木工事等,它的瞄準工作由駕駛員完成。坦克的炮塔內安裝一門47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執行反裝甲作戰。早期版本擁有2挺輔助機槍。

在隨後的設計變化中,這款突擊坦克的整體結構不斷發生變化,其重量也一路飆升,在B型中,坦克在原本旋轉炮塔的後方又增加了一個額外的小型炮塔,裡面安裝一挺機槍,坦克裝甲方面有所加強,整體重量預計達到57噸。

C型坦克沒有保留小炮塔,但是設計了一個新的主炮塔,加強了防禦力;D型又將小炮塔重新裝了上去,並且將機槍更換為47毫米炮。1937年10月,E型坦克計劃又提出來了,它的設計就像是回到了一戰時期,設計師給它安裝了5挺機槍,可以全方位的射擊。到了G型時,坦克重量已經加到了95噸,預計將在旋轉炮塔內安裝M1987式75毫米野戰炮,炮塔尺寸擴大,擁有專業的炮手和裝填手。

而在1938年時,最終的FCM F1型設計出現,該坦克的重量增加到150噸,是名副其實的超重型坦克,預計長度為10.5米,寬3.1米,高4.2米。坦克擁有前後兩座方型炮塔,後方主炮塔位置更高、尺寸更大,安裝在發動機艙上方,裡面安裝的是一門90毫米DCA主炮,前部小型副炮塔則安裝一門SA37型47毫米炮;包括同軸機槍在內,坦克渾身上下擁有6挺輔助機槍。

防禦力也足夠強勁,車體正面裝甲厚度為100毫米,車體兩邊負重輪外也有裝甲板保護,其正面在二戰前幾乎能抵擋任何專業反坦克炮的攻擊。坦克的動力系統採用兩臺雷諾KGM V12發動機,單臺輸出550馬力。

按照法軍的想法,一旦戰事爆發,法軍步兵將在FCM F1的帶領下衝擊齊格菲防線,坦克負責用火炮解決各類型的火力點,同時也可以擔負起反坦克作戰任務,至於專業的坦克大戰則交給夏爾B1這類戰鬥坦克去執行。

然而當時FCM F1的研製工作進展緩慢,畢竟這樣一款一百多噸的坦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計算、驗證,到二戰法蘭西戰役爆發時只有一輛木質模型,德軍的軍事行動終止了研發工作,戰役結束後沒能恢復,讓人奇怪的是一向對重型坦克情有獨鐘的元首居然沒有對FCM F1產生興趣,不知道是不是下級沒有報告相關的信息。

相關焦點

  • 為對付齊格菲防線而生的移動要塞炮,英國A39「土龜」重型突擊炮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對付齊格菲防線而生的移動要塞炮,英國A39「土龜」重型突擊炮烏龜重型突擊坦克是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研發的超重型突擊炮。它重78噸,擁有沉重的裝甲和強大的火力。這是一艘真正的陸地戰列艦,移動起來就像是移動的要塞炮。但是它是在不合時宜的時候誕生的。服役後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 三大防線之一 齊格菲防線登陸坦克世界
    在《坦克世界》新版「鐵十字的光芒」中,一張全新的戰場地圖引起了無數玩家的關注,那就是齊格菲防線戰場,一個完全基於真實歷史與戰場而製作的地圖。在歷史中齊格菲防線被稱為世界四大防線之一,其防護能力讓無數坦克駕駛員感到束手無策,而在《坦克世界》裡這條防線又將演繹怎樣的故事呢?
  • 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齊格菲」防線,為何4個月就被盟軍攻破?
    有意思的是,這條防線的建造者正是以閃擊戰聞名天下並且攻破法國「馬奇諾」防線的德國。「齊格菲」防線是德國在二戰之前在西部邊境修建永備築壘體系,共投入10萬工程兵,35萬勞工,耗資35億馬克,歷時三年零五個月修建而成。
  • 重型坦克發展的極致:堪比鼠式重型坦克的美國T-28超級重型坦克
    無獨有偶,二戰美國同樣也進行了類似的嘗試,試圖生產一種超級重型坦克,不過美國並不是用於反坦克作戰或者機動作戰,而是為了正面突破德軍的「齊格菲」防線,戰術作用類似於德軍的突擊炮。為了確保該型坦克擁有絕對的防護力和火力,其重量也被大幅度增加了,發展為可與「鼠」式重型坦克相媲美的超級重型坦克。
  • 《坦克世界》頭號鐵王八:虎王都打不穿 一命中就跳彈
    然而總有一些奇葩的思維造就出來劍走偏鋒的設計,這些坦克往往犧牲掉某項指標轉而把節省下來的重量全部加到為特殊任務而設計的其它指標上去,今天要說的就是這種思維的代表之作——A39「土龜」超重型突擊坦克。土龜坦克早在1943年,一些盟軍高層在分析戰場局勢後就敏銳地指出,未來在蘇聯反攻德國人的時候,在西歐大陸上的主要作戰任務一定是由英美盟軍來擔任。
  • 二戰德國九號、十號坦克,為了忽悠盟軍編造的坦克
    二戰打到1944年時,德國國內的工業生產已經很難支應前線了,尤其是坦克部隊,在盟軍的數量攻勢面前損失慘重,工廠生產難以補足前線的損失。不過德國坦克並非完全沒有優勢,更強的單車戰鬥力就是最明顯的長處,這也是盟軍最忌憚的地方,一直在緊密的關注德國新式裝甲武器的研發。
  • 德國最後的防禦壁壘齊格菲防線:是銅牆鐵壁還是弱不禁風的擺設?
    但是希特勒在大西洋壁壘被攻克後還是信心十足,他認為守住德國本土不是問題,因為還有「齊格菲防線」。希特勒剛上臺時期德國面臨諸多問題,不僅英法及其盟國環繞德國四周,而且由於長達20年的條約限制,導致德國武力廢弛軍隊只有區區10萬人,而且沒有飛機坦克之類的技術兵器,1936年,為了應對不斷挑釁的法國重演1930年佔領德國魯爾工業區導致德國經濟崩潰的悲劇,德軍在萊茵河東岸修建了齊格菲防線,深度達到70公裡,光是水泥就耗費了931萬噸,火力點達到了11800個,其中,防線不僅有鐵絲網,還有眾多雷場
  • 二戰時期,德國到底有幾種坦克?最後「鼠」式超重型坦克貢獻最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的坦克才有機會肆虐歐洲大陸,將號稱是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強陸軍的法國佔領,那麼德國在二戰中到底有多少種坦克,它們在戰爭的不同時期又扮演了哪些角色呢? 德國在二戰中研發並投入使用的坦克有九種,按噸位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四個層級,第一級是輕型坦克,在輕型坦克的領域中,德國有一號、二號和38T三種型號的坦克,第二級是中型坦克,德國在這一級別上有三號
  • 大名鼎鼎的「龍牙」,坦克的「釘刺帶」,其反坦克的能力如何?
    如果去一趟法國北部的諾曼第或者德國西部的齊格菲防線舊址,你就會見到一些奇怪的椎體狀水泥樁,它們整齊地排列成帶狀,遠遠的看上去就像一條「釘刺帶」一樣。那麼這種東西到底是什麼,是用來做什麼的呢?當時德國國家元首希特勒也決定在德國西部邊境修建一條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的防禦體系,這便是齊格菲防線,德國人又稱之為西牆。西牆建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鋼筋混凝土的方形金字塔形狀的防禦工事,以對抗可能進犯德國本土的裝甲部隊。長滿青苔的龍牙這種反坦克防禦工事被稱為反坦克錐,或者稱作龍牙,從遠處的照片看這些龍牙十分矮小,仿佛像減速帶一樣。
  • 生不逢時的廢鐵,二戰美國的T-28超級重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重武器上以「大」為追求目標的德國人研發出了鼠式坦克這種不實用的龐然大物,成為軍工發展史上的一大敗筆。設計初衷與規劃從1936年開始,德國在西線歷經三年多時間、花費巨大人財物力建造了一條長達630公裡的堅固陣地,稱之為齊格菲防線。
  • 造船廠的陸地戰艦,《坦克世界》還原F系FCM36坦克
    1933年,哈奇開斯公司首先提出設計用於步兵支援目的的坦克計劃,該計劃受到了法國軍方的認可,並在全國範圍內繼續徵集方案。雷諾、索瑪等公司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坦克方案,位於土倫的地中海冶金造船廠(簡稱FCM)也申報了自己的設計。
  • 法國最醜的「突擊炮」,沒上過戰場只有3輛樣車
    一戰時期現代坦克在英國問世,坦克發展之初,英國就一直將坦克作為支援步兵的武器,隨著坦克技術的不斷發展,英國又將坦克發展方向按照騎兵和步兵的機制分為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而步兵坦克中又陸續發展出一些分支,如裝甲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等,但各國之間對坦克裝甲車輛的理解各有不同,如法國更強調裝甲突擊炮的被動防禦屬性
  • 二戰英國「白兔」挖溝機,邱吉爾打算用它挖通齊格菲防線
    30年代的歐洲各地「大興土木」,修建了如馬奇諾防線這樣的著名防禦工程,其實德國也沒有閒著,在西部邊境位置修建了綿延630千米的齊格菲防線,這讓許多人認為未來戰爭仍然會和一戰一樣進入塹壕模式。為了打破齊格菲防線,邱吉爾主導了一個巨型挖溝機的項目,打算在未來的某一天用它直接挖開齊格菲防線,為步兵打開進攻通道。
  • 裝甲才是正義,美軍二戰T28/95超重型坦克始末
    紅圈處是義大利與德國交接處的阿爾卑斯山脈但如果以英國為跳板,從法國北部登陸進攻德國又一定會撞上德國人的齊格飛防線。雖然它不如馬奇諾那麼複雜,但碉堡的密度遠超馬奇諾,盟軍想要推過去就得靠裝甲足夠厚,火炮也足夠摧毀碉堡的重型坦克。
  • 圖說:美軍全力猛攻齊格菲防線「女王行動」終於踢到鋼板
    1944年11月17日,美軍發起「女王行動」,向德軍駐守的齊格菲防線——德國西部邊界的強大防線——發起進攻。「女王行動」最終目標是抵達魯爾河,並在其東岸建立橋頭堡,並以此為跳板繼續進軍到萊茵河。然而「女王行動」卻轉變成二戰西線最漫長的戰役之一。
  • 現代坦克結構的開山之作,法國裝甲輕騎兵——雷諾FT-17輕型坦克
    可坦克的出現則給了進攻學派另一個選擇,那就是通過坦克來衝破鐵絲網和塹壕,掩護步兵發動快速突擊。事實上,法國對坦克的研究並不比英國人晚太多,法國在1915年就著手於對履帶式載具進行研究,如今英國人在索姆河的成功,反倒是印證了法國進攻學派的正確性。
  • 一戰法國奇葩坦克,拖拉機底盤配義大利炮,不像坦克更像自行火炮
    尤其是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由於其首次採用了戰艦上廣泛使用的旋轉炮塔,開創了坦克設計的偉大先河而被載入坦克發展史冊。也因為「雷諾」FT-17坦克的成功,一直到到1940年德軍發動法國戰役入侵法國時,法軍還裝備著大量的「雷諾」FT-17坦克,數量足有1560輛之多。
  • 坦克世界正面突擊好手38H735(f),低級坦克中的另類煙火
    很多人問當前《坦克世界》中的"團隊之盾"是哪臺坦克?有人說是新近增加的E-100和IS-4,還有人認為理所當然是FV217,再不然就是巷戰無敵的T110E3。其實在《坦克世界》中群雄輩出競相角逐的殘酷世界中,能夠擔起"團隊之盾"桂冠'的只有D系10級重型坦克"鼠式"。
  • 坦克世界中的瘋狂小強,搖擺式炮塔的AMX-13坦克為何被法國偏愛?
    加上馬奇諾防線一起實施的消極防禦的政策,所以二戰後期的法國迫切希望自己的軍隊擺脫這種呆板的形象。從坦克研製的思想上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法國已經將研製重心,從消極防禦轉變成了機動防禦,AMX-13輕型坦克就是這種思想的最佳產物!
  • 無敵小飛象,二戰美軍謝爾曼坦克中的巨無霸
    諾曼第登陸後,美軍發現自己的謝爾曼坦克難以抗衡德軍的動物園,而新的重型坦克潘興依舊未能裝備部隊,於是依靠原有謝爾曼坦克應急製造了一批M4A3E2型坦克,首次作戰在1944年6月法國聖洛並且很受歡迎,由於裝甲厚中體體型巨大,部隊就以動物園裡的小象給該型坦克綽號Jumbo。圖為美軍743裝甲營的一輛小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