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中,英軍為了快速突破德軍的戰線,而首次使用了他們的秘密武器——坦克。當時的坦克並不是有旋轉式炮塔的坦克,而是英國那種菱形的大鐵盒子坦克,也就是所謂的Mark I坦克。英國當時開發這種坦克,本質上是為了突破塹壕與鐵絲網,並為進攻敵方陣地的步兵提供掩護。而為了掩人耳目,英國的陸舟委員會聲稱,這種載具是他們為前線士兵運輸淡水的。如今所謂的坦克,其實就是源自於當年英國人對外聲稱的"Tank"。
不過當時的德國人並不知道這件事,他們只知道在前線出現了可怕的鋼鐵怪物。在1916年8月,18輛Mark I坦克勢不可擋的突破了德軍的塹壕,而德軍的反擊根本無從阻擋這種坦克的進攻。Mark I坦克用機槍和火炮對德軍進行攻擊,德軍步兵被打的只能抱頭鼠竄,遠遠地躲開這些鋼鐵怪物。在這一天裡,英軍21個步兵師在10公裡寬的正面發動了進攻,將戰線前推了足足5公裡。
坦克的成功出乎了當時所有軍事家的預料之外,因為在過去這樣的勝利可能需要付出數以萬噸的炮彈,再加上至少十萬人的死傷才能夠成功。而現在,英軍付出的僅僅是幾千人的傷亡,有些地方的德軍面對來襲的坦克,甚至是一槍未發,就逃離了自己的陣地。雖然說英軍這一日的進攻,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突破,但這也僅僅是因為坦克的數量太少的原因,而不是坦克的作用太小。
而作為英國人的盟友,德國人也對坦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法國進攻學派當中,坦克的出現引發了軒然大波。法國進攻學派異常喜愛進攻作戰,但受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進攻學派難以取得他們所期望的戰果。因為延綿不絕的塹壕和鐵絲網,以及星羅密布的火力碉堡徹底斷絕了步兵的進攻路線,導致進攻方無法用步兵和騎兵進行機動,只能在正面衝擊對方的陣地,其結果必然是進攻方損失慘重。
可坦克的出現則給了進攻學派另一個選擇,那就是通過坦克來衝破鐵絲網和塹壕,掩護步兵發動快速突擊。事實上,法國對坦克的研究並不比英國人晚太多,法國在1915年就著手於對履帶式載具進行研究,如今英國人在索姆河的成功,反倒是印證了法國進攻學派的正確性。而他們作為英國人的盟友,自然也可以輕鬆地獲取到英國Mark I坦克的相關資料,並著手於法國國產坦克的研發。
在坦克的研發過程中,法軍也嘗試了製造類似英軍Mark I坦克一樣的坦克。法國軍備局將兩輛"霍爾特牽引車"交付給了法國施耐德公司,希望他們能夠以此為基礎研發出法國國產坦克,最後的產物就是施耐德CA-1坦克。
這種坦克如果放到現代觀念來看,很難被認為是一款坦克,沒有旋轉式炮塔,只是在車長艙的右側設有一門75毫米迫擊炮,車體左右兩側則各配備了一挺哈奇開斯M1914機槍。其作戰目的也與英國的Mark I坦克相當,是用來突破塹壕和鐵絲網的。
但作為法國的第一款坦克,施耐德CA-1坦克還是被寄予厚望,並在第二次埃納會戰裡投入了進去。這些隸屬於法國突擊炮兵司令部的坦克,在戰場上表現尚可,只是它們的火力和防禦實在是過於貧弱,所以在第二次埃納會戰裡損失慘重。投入的13輛施耐德CA-1坦克,有57輛被德軍的炮火擊毀。可以確認,這種坦克的作戰效果確實是不行。
不過法國人也沒打算在英國人的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腦洞驚奇的法國人遂決定一腳踹開英國人的坦克設計,發展出屬於法國自己的坦克設計。在1916年7月時,在法國裝甲兵的締造者父尚·巴普提斯特·尤金·埃斯蒂安建議下,法國就決定全力生產輕型坦克,而非是英國的那種鐵皮罐頭。同時埃斯蒂安也提出了"裝甲武器載具"的設計要求,戰鬥全重在6噸左右,而且要能伴隨法軍步兵一起發動進攻。
這任務落到了法國的雷諾汽車公司頭上,儘管雷諾公司沒有履帶式載具的設計經驗,而且他正在全面生產汽車和其它戰爭物資中。但在埃斯蒂安的遊說下,雷諾汽車公司還是同意嘗試生產這樣一款"裝甲武器載具"。雷諾汽車公司的總裁路易斯·雷諾監督了整個坦克的設計過程,整個設計和製造過程都被確保萬無一失。在雷諾汽車公司全員的努力下,雷諾汽車公司的輕型坦克在1916年底完成,也就是後來的FT-17輕型坦克。
FT-17輕型坦克車體長度為5米,車體寬度1.74米,車體高度僅為2.14米,戰鬥全重在7噸左右。FT-17輕型坦克的車組成員僅有兩人,包括車體前部的駕駛員和位於車體中部的車長,車長還要擔負操作武器的責任,所以車長的半個身子都在炮塔裡。駕駛員前方有三個觀測窗,方便觀察外部情況,車體後面則有一個逃生門,可以讓車組成員在坦克被擊毀的時候快速逃離。
FT-17輕型坦克的裝甲厚度在當時而言其實非常優秀,正面最厚處有22毫米,能夠抵擋當時絕大部分的單兵武器和機槍射擊,即便是遇到反坦克步槍也可以抵擋一下。但因為要考慮重量上的限制,所以它最薄弱的地方就只有6毫米了。而發動機則採用了雷諾直立式4缸水冷汽油發動機,這種發動機能提供35匹馬力。這種低馬力輸出導致了坦克的時速只有7.7公裡,但考慮是為了掩護步兵作戰,所以過高的速度也沒什麼必要。
FT-17輕型坦克的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均安裝在坦克的後部,準許其可以爬上27度以下的坡道,並能跨越1.8m的壕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種越野能力足以保證坦克突破塹壕了。FT-17輕型坦克的懸掛裝置有4個輪軸架,第1個輪軸架裝有3個小直徑負重輪,後面的3個則只安裝有2個小直徑負重輪。因誘導輪較主動輪大,所以履帶的前部高於後部,在當時也算是獨樹一幟的造型了。
而坦克最讓人拍案叫絕的,莫過於它的旋轉式炮塔設計。這種多邊形炮塔採用的是鉚接結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環境下非常適合大規模生產,炮塔旋轉則通過內部的一個手柄進行。而武器配備上則有裝備了37毫米皮託SA-18坦克炮。早期就有裝備機槍的型號,但後期都改為了使用坦克炮。這種設計大大增強了該坦克在戰場的反應能力,可旋轉的炮塔大大減少了坦克的火力死角,可以從容地攻擊那些圍上來的德軍士兵。
在1918年5月31日的雷斯森林戰役中,FT-17輕型坦克第一次投入了實戰。雖然因為早期的裝甲兵實戰經驗不足,所以導致了許多坦克被德軍癱瘓,但是法軍仍舊依靠他們靈活的FT-17輕型坦克打破了德軍的戰線,其戰果遠遠要好於英國的Mark I坦克和德國的AV-7坦克。畢竟它的機動性和攻擊性遠遠好於那些鐵罐頭,非常適合在坦克衝突裡佔據優勢地位。
在戰後,FT-17輕型坦克並沒有結束自己的服役生涯,而是繼續在法國軍隊中服役。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也導致了許多意圖發展坦克的國家,紛紛來到法國求購FT-17輕型坦克,或是購買其生產技術。美國、義大利、日本、西班牙、芬蘭、其中美國的M1917輕型坦克、義大利的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都是FT-17輕型坦克的衍生型號。完全可以認為,正是FT-17輕型坦克的誕生,標誌著坦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為日後的坦克發展打下了一個基礎。
參考文獻:《The Renault FT Light Tank》
《French Tanks of World War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