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坦克結構的開山之作,法國裝甲輕騎兵——雷諾FT-17輕型坦克

2020-12-22 天川歷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中,英軍為了快速突破德軍的戰線,而首次使用了他們的秘密武器——坦克。當時的坦克並不是有旋轉式炮塔的坦克,而是英國那種菱形的大鐵盒子坦克,也就是所謂的Mark I坦克。英國當時開發這種坦克,本質上是為了突破塹壕與鐵絲網,並為進攻敵方陣地的步兵提供掩護。而為了掩人耳目,英國的陸舟委員會聲稱,這種載具是他們為前線士兵運輸淡水的。如今所謂的坦克,其實就是源自於當年英國人對外聲稱的"Tank"。

不過當時的德國人並不知道這件事,他們只知道在前線出現了可怕的鋼鐵怪物。在1916年8月,18輛Mark I坦克勢不可擋的突破了德軍的塹壕,而德軍的反擊根本無從阻擋這種坦克的進攻。Mark I坦克用機槍和火炮對德軍進行攻擊,德軍步兵被打的只能抱頭鼠竄,遠遠地躲開這些鋼鐵怪物。在這一天裡,英軍21個步兵師在10公裡寬的正面發動了進攻,將戰線前推了足足5公裡。

坦克的成功出乎了當時所有軍事家的預料之外,因為在過去這樣的勝利可能需要付出數以萬噸的炮彈,再加上至少十萬人的死傷才能夠成功。而現在,英軍付出的僅僅是幾千人的傷亡,有些地方的德軍面對來襲的坦克,甚至是一槍未發,就逃離了自己的陣地。雖然說英軍這一日的進攻,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突破,但這也僅僅是因為坦克的數量太少的原因,而不是坦克的作用太小。

而作為英國人的盟友,德國人也對坦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法國進攻學派當中,坦克的出現引發了軒然大波。法國進攻學派異常喜愛進攻作戰,但受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進攻學派難以取得他們所期望的戰果。因為延綿不絕的塹壕和鐵絲網,以及星羅密布的火力碉堡徹底斷絕了步兵的進攻路線,導致進攻方無法用步兵和騎兵進行機動,只能在正面衝擊對方的陣地,其結果必然是進攻方損失慘重。

可坦克的出現則給了進攻學派另一個選擇,那就是通過坦克來衝破鐵絲網和塹壕,掩護步兵發動快速突擊。事實上,法國對坦克的研究並不比英國人晚太多,法國在1915年就著手於對履帶式載具進行研究,如今英國人在索姆河的成功,反倒是印證了法國進攻學派的正確性。而他們作為英國人的盟友,自然也可以輕鬆地獲取到英國Mark I坦克的相關資料,並著手於法國國產坦克的研發。

在坦克的研發過程中,法軍也嘗試了製造類似英軍Mark I坦克一樣的坦克。法國軍備局將兩輛"霍爾特牽引車"交付給了法國施耐德公司,希望他們能夠以此為基礎研發出法國國產坦克,最後的產物就是施耐德CA-1坦克。

這種坦克如果放到現代觀念來看,很難被認為是一款坦克,沒有旋轉式炮塔,只是在車長艙的右側設有一門75毫米迫擊炮,車體左右兩側則各配備了一挺哈奇開斯M1914機槍。其作戰目的也與英國的Mark I坦克相當,是用來突破塹壕和鐵絲網的。

但作為法國的第一款坦克,施耐德CA-1坦克還是被寄予厚望,並在第二次埃納會戰裡投入了進去。這些隸屬於法國突擊炮兵司令部的坦克,在戰場上表現尚可,只是它們的火力和防禦實在是過於貧弱,所以在第二次埃納會戰裡損失慘重。投入的13輛施耐德CA-1坦克,有57輛被德軍的炮火擊毀。可以確認,這種坦克的作戰效果確實是不行。

不過法國人也沒打算在英國人的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腦洞驚奇的法國人遂決定一腳踹開英國人的坦克設計,發展出屬於法國自己的坦克設計。在1916年7月時,在法國裝甲兵的締造者父尚·巴普提斯特·尤金·埃斯蒂安建議下,法國就決定全力生產輕型坦克,而非是英國的那種鐵皮罐頭。同時埃斯蒂安也提出了"裝甲武器載具"的設計要求,戰鬥全重在6噸左右,而且要能伴隨法軍步兵一起發動進攻。

這任務落到了法國的雷諾汽車公司頭上,儘管雷諾公司沒有履帶式載具的設計經驗,而且他正在全面生產汽車和其它戰爭物資中。但在埃斯蒂安的遊說下,雷諾汽車公司還是同意嘗試生產這樣一款"裝甲武器載具"。雷諾汽車公司的總裁路易斯·雷諾監督了整個坦克的設計過程,整個設計和製造過程都被確保萬無一失。在雷諾汽車公司全員的努力下,雷諾汽車公司的輕型坦克在1916年底完成,也就是後來的FT-17輕型坦克。

FT-17輕型坦克車體長度為5米,車體寬度1.74米,車體高度僅為2.14米,戰鬥全重在7噸左右。FT-17輕型坦克的車組成員僅有兩人,包括車體前部的駕駛員和位於車體中部的車長,車長還要擔負操作武器的責任,所以車長的半個身子都在炮塔裡。駕駛員前方有三個觀測窗,方便觀察外部情況,車體後面則有一個逃生門,可以讓車組成員在坦克被擊毀的時候快速逃離。

FT-17輕型坦克的裝甲厚度在當時而言其實非常優秀,正面最厚處有22毫米,能夠抵擋當時絕大部分的單兵武器和機槍射擊,即便是遇到反坦克步槍也可以抵擋一下。但因為要考慮重量上的限制,所以它最薄弱的地方就只有6毫米了。而發動機則採用了雷諾直立式4缸水冷汽油發動機,這種發動機能提供35匹馬力。這種低馬力輸出導致了坦克的時速只有7.7公裡,但考慮是為了掩護步兵作戰,所以過高的速度也沒什麼必要。

FT-17輕型坦克的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均安裝在坦克的後部,準許其可以爬上27度以下的坡道,並能跨越1.8m的壕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種越野能力足以保證坦克突破塹壕了。FT-17輕型坦克的懸掛裝置有4個輪軸架,第1個輪軸架裝有3個小直徑負重輪,後面的3個則只安裝有2個小直徑負重輪。因誘導輪較主動輪大,所以履帶的前部高於後部,在當時也算是獨樹一幟的造型了。

而坦克最讓人拍案叫絕的,莫過於它的旋轉式炮塔設計。這種多邊形炮塔採用的是鉚接結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環境下非常適合大規模生產,炮塔旋轉則通過內部的一個手柄進行。而武器配備上則有裝備了37毫米皮託SA-18坦克炮。早期就有裝備機槍的型號,但後期都改為了使用坦克炮。這種設計大大增強了該坦克在戰場的反應能力,可旋轉的炮塔大大減少了坦克的火力死角,可以從容地攻擊那些圍上來的德軍士兵。

在1918年5月31日的雷斯森林戰役中,FT-17輕型坦克第一次投入了實戰。雖然因為早期的裝甲兵實戰經驗不足,所以導致了許多坦克被德軍癱瘓,但是法軍仍舊依靠他們靈活的FT-17輕型坦克打破了德軍的戰線,其戰果遠遠要好於英國的Mark I坦克和德國的AV-7坦克。畢竟它的機動性和攻擊性遠遠好於那些鐵罐頭,非常適合在坦克衝突裡佔據優勢地位。

在戰後,FT-17輕型坦克並沒有結束自己的服役生涯,而是繼續在法國軍隊中服役。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也導致了許多意圖發展坦克的國家,紛紛來到法國求購FT-17輕型坦克,或是購買其生產技術。美國、義大利、日本、西班牙、芬蘭、其中美國的M1917輕型坦克、義大利的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都是FT-17輕型坦克的衍生型號。完全可以認為,正是FT-17輕型坦克的誕生,標誌著坦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為日後的坦克發展打下了一個基礎。

參考文獻:《The Renault FT Light Tank》

《French Tanks of World War 1 .》

相關焦點

  • 現代坦克的鼻祖,法制雷諾FT17坦克,也構成了中國最早的裝甲部隊
    ,而奠定今天坦克外形的其實是法國在1916年9月研發出的雷諾「FT-17」型坦克。和英軍使用的MK系列重達28噸左右的體重不同,法軍的雷諾FT17坦克的戰鬥全重僅有7噸,而且只需要2名人員就可以操作。算是一種輕型坦克,在戰場定位上用作快速突擊,而當時法國和英國和進行了分工,法國生產輕型坦克,而英國生產重型坦克,而這就是法國在這協議下的一個產物。
  • 一款貫穿整個二戰的F系輕型坦克,《坦克世界》還原雷諾R35
    1934年,法國陸軍要求研製並裝備新型坦克以協同步兵作戰,雷諾公司完成了1935年輕型坦克R型的設計,通稱雷諾R35。1935年,希特勒宣布廢除《》,歐洲大陸局勢變得緊張起來。1936年,R35在這樣的背景下投入量產,但卻因為炮塔技術問題一直生產滯後。
  • 面對二戰時的歐洲戰場,美軍也沒有放棄輕型坦克,全是自信惹的禍
    輕型坦克給人的印象往往就是移動速度快,但在裝甲和火力方面基本沒有什麼亮點可言,就現在看來,輕型坦克已經很少見了,畢竟正面戰鬥它完全不是很能勝任,戰場偵查它又顯得有點多餘。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輕型坦克的出場率還是很高的,基本上所有的參戰國都有裝備。
  • 坎坷的裝甲龍騎兵,法蘭西的裝甲巨獸,淺述法國AMX-30坦克研發史
    在坦克發展史上,法國曾經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採用單個旋轉主炮塔設計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更是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坦克的發展方向之一。然而這輝煌的一切,隨著二戰中法國對德國的迅速投降而蕩然無存。
  • 被評為歐洲最弱國家的義大利,其裝甲部隊的輕型坦克是什麼樣的?
    於是乎,義大利就把目光放在了一戰中的新式武器——坦克的身上,並在1918年著手進行法國FT-17輕型坦克的仿製工作。這一仿製工作是由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負責的,作為義大利的軍火龍頭,交給他們也是理所當然。對於FT-17輕型坦克的仿製工作,菲亞特公司在1918年秋季就完成了。
  • 英國維克斯坦克的蘇聯衍生版,蘇聯裝甲部隊中堅,T26輕型坦克
    但傳統的騎兵明顯不適合為步兵提供機動作戰時所必須的掩護力量和突破力量,坦克自然就成了蘇軍的首選。 有鑑於,蘇聯在1926年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負責研發屬於蘇聯自己的坦克。坦克的研發要求是製造一款,能夠突破由兩個師防守,戰線寬度為十公裡的戰線。這個過程裡蘇聯方面研究了多款坦克,比如說法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義大利菲亞特FIAT-3000輕型坦克等。
  • 抗戰時蘇聯援華的T26輕型坦克
    出現在索姆河戰役的英軍坦克1922年,奉系軍閥張作霖創建中國第一支坦克部隊,當時從英法等國購買了36輛「雷諾」FT-17型坦克。東北軍的「雷諾」FT-17型坦克1933年長城抗戰,時任國軍第4師長徐庭瑤目睹戰場上日軍坦克部隊縱橫馳騁,中國軍人雖血肉之軀奮不顧身,但依舊被日軍機械化部隊打得大敗,深感未來戰爭坦克部隊的重要性
  • 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雜談 「王牌輕坦」M24霞飛輕型坦克
    在遊戲中,我們常常需要攻擊移動中的坦克。但移動速度快,且車身小巧的坦克最不容易被擊中。因此這種類型的坦克戰場生存率最高。今天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款這樣的坦克,它被譽為「王牌輕坦」,速度快、火力猛、裝甲防護能力強,是二戰時期最強的輕型坦克。這款坦克便是著名的M24霞飛輕型坦克。
  • 作為傳統的炮塔式坦克,M24霞飛輕型坦克的綜合作戰效力如何?
    美制M3輕型偵查坦克不過,在研發新型坦克的第一階段,以M5輕型坦克的動力結構基礎的M5A1坦克的炮塔埠卻無法換裝新式75毫米坦克炮。所以,美軍工程師在第二研製階段,便直接採用M5坦克的整車結構,從而在炮塔埠擴大空間使用面積,從而使新式坦克的機動以及火力打擊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 菲亞特3000坦克的改進史,義大利戰前的誠意之作
    所以義大利向法國訂購1500輛施耐德CA1型坦克,但是法國在戰爭中也遇到了困難,施耐德坦克的生產數量只有400輛,所以到了1918年初義大利仍然只收到了一部分施耐德CA1坦克。1916年法國軍隊正在對施耐德CA1型坦克進行測試早在1917年時,義大利購買施耐德坦克的主意就動搖了,因為他們看到了法國的雷諾FT輕型坦克。
  • 法國二戰「陸地戰艦」,夏爾2C超重型坦克
    但是,不能否認,在戰役過程中,像雷諾系列、索摩亞S35以及夏爾B1等法國輕重型坦克在對抗德國裝甲部隊時都有著不錯的表現,只是面對德軍出色的戰術,這些性能優異的法制坦克最終也只能成為德軍"閃電戰"光輝戰績下的陪襯。甚至,有些坦克還未參戰便被德國俘獲,其中,就包括號稱"陸地戰艦"的夏爾2C超重型坦克。
  • 二戰期間納粹步兵裝甲殺手的開山之作,PZB38反坦克步槍!
    反坦克步槍是專門用來射擊裝甲目標的槍械,這種步槍從坦克剛出現的時候也同時投入到戰場。在二戰前期,這種武器可以說是發揮了其作用,成為對付坦克的利器!而德國的PZB38反坦克步槍作為自1933年納粹黨上臺的那一年後裝備的首款反坦克槍,可謂二戰期間納粹步兵配備的裝甲殺手的開山之作!
  • 搖頭晃腦的龍騎兵——法國AMX-13輕型坦克
    作為曾經擁有強大陸上軍事力量的高盧雄雞,自然不可能滿足於繼續使用美援的坦克來武裝自己的部隊,國產化坦克項目自然而然地迅速被排上了日程。 戰後初期的法國坦克,大部分還是戰前法國未能繼續完成的項目。比如被稱為法國裝甲兵戰後榮耀的ARL-44重型坦克,其懸掛系統竟然還是一戰後期的水準,這種坦克自然上不了戰場,最終只能夠淪為閱兵專用坦克。
  • 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雜談 「戰場偵查專業戶」九五式輕型坦克
    在坦克世界閃擊戰中,輕型坦克一般執行戰場偵查任務,從而確定對方各種坦克的位置,從而為我方坦克順利展開攻擊提供保障。但是在大多數的偵查任務中,由於輕型坦克裝甲防護力弱,火力不夠強大,特別容易受到攻擊,戰損率是非常高。但有一款坦克由於它的車身小巧,機動性能高,即便在偵查任務中被對方發現,也很難被擊中。
  • 二戰中最好的輕型坦克,M24霞飛坦克,曾擊毀過虎式坦克
    二戰,不僅是重型坦克的戰場,輕型坦克也有自己的作用。在對付工兵,碉堡和支援時,輕型坦克的作用就被體現出來了。今天小編就來講講二戰中最好的輕型坦克,M24霞飛坦克。M24霞飛坦克是20世紀40年代美國通用汽車卡迪拉克分公司研製的一種輕型坦克。
  • 阿爾卑斯山鐵騎,瑞士研製和裝備的部分坦克和裝甲車輛
    這裡發布的是瑞士軍隊曾研製和裝備的部分坦克和裝甲車輛,還是老規矩,有清晰彩照的放,沒有的就算了。 瑞士裝備的第一種坦克是法制雷諾FT,1921年購入5輛。31年又購入了8輛卡登洛依德超輕型坦克,可惜沒找到實物照片。
  • 坦克世界中的瘋狂小強,搖擺式炮塔的AMX-13坦克為何被法國偏愛?
    而縱觀整個坦克世界當中,也只有法國擁有如此變態的坦克,速度又快體積又小,爆發力還如此之強。所以一旦有落單的法國彈夾車出現在敵人面前,迎接他的絕對不是掌聲與歡呼。敵人會第一時間把能夠打出去的所有炮彈都會對準他,管他能不能打中,打出去就完了。
  • 中國國產反應裝甲夠硬,105坦克炮2千米打不穿解放軍的新輕型坦克
    中國新型輕型坦克FY-4,就是它讓新型輕型坦克能夠在2千米抵禦105坦克炮攻擊中國新型輕型坦克公開以後,它的防護能力一直外界關注焦點,從相關報導來看,中國新型輕型坦克採用了國產新一代反應裝甲,它不但可以防禦破甲彈,也可以防禦尾翼穩定穿甲彈,從而有效增強了中國新型輕型坦克防護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
  • 一戰法國奇葩坦克,拖拉機底盤配義大利炮,不像坦克更像自行火炮
    「聖沙蒙」坦克提起一戰坦克,更為人津津樂道的總是英國的馬克Ⅰ型坦克系列和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尤其是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由於其首次採用了戰艦上廣泛使用的旋轉炮塔,開創了坦克設計的偉大先河而被載入坦克發展史冊。也因為「雷諾」FT-17坦克的成功,一直到到1940年德軍發動法國戰役入侵法國時,法軍還裝備著大量的「雷諾」FT-17坦克,數量足有1560輛之多。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前日本坦克的研發之路
    伺候日本軍隊統一將坦克稱作戰車,坦克部隊也稱作戰車部隊,日本陸軍也踏上了裝甲部隊的發展之路。當時的日本有識之士為了能讓坦克在日本得到更好的發展,1920年,日本從法國購買了13輛雷諾FT-17型坦克,在這13輛坦克中,部分型號裝備了37毫米炮,還有的只裝備了機槍,日本人認為這些雷諾FT-17型坦克比之前在英國購買的MK IV型和賽犬MK A型坦克更適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