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齊格菲」防線,為何4個月就被盟軍攻破?

2020-12-12 指縫間的歷史

文/滅霸他爸

提到防線,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二戰初期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這條被法國人寄予厚望的防線,在戰爭爆發後,並未發揮出阻擋敵人的作用,從而成為戰爭史上的笑柄。

實際上以規模而論,「馬奇諾」防線只能屈居第二,二戰期間還有一條比它更長、更堅固,規模更加龐大的防線。

有意思的是,這條防線的建造者正是以閃擊戰聞名天下並且攻破法國「馬奇諾」防線的德國。

「齊格菲」防線是德國在二戰之前在西部邊境修建永備築壘體系,共投入10萬工程兵,35萬勞工,耗資35億馬克,歷時三年零五個月修建而成。

「齊格菲」之名,出自德國古代英雄史詩《尼貝龍根之歌》中的王子,傳說中,齊格菲王子曾殺死巨龍,以龍血沐浴全身,從此變得刀槍不入。

將防線冠以「齊格菲」之名,表明德國希望這條防線能夠固若金湯,堅不可摧!

其實,這是德國第二條「齊格菲」防線,早在一戰期間,德國就已經修築過一次同名防線,並且重創了進攻的英軍。

1917年7月,英國進攻之前,對德國「齊格菲」防線進行了16天的炮火轟擊,隨後英國以216輛坦克為前導,發起猛攻,戰鬥中,77輛英國坦克陷入泥潭。成為德國炮兵的活靶子,全被摧毀。

由於坦克損失很大,英國軍隊中開始蔓延「坦克無用」的論調,甚至連坦克兵也覺得面目無光。

德國這次斥巨資修築的「齊格菲」防線到底有多堅固呢?我們通過一組數據和法國「馬奇諾」防線進行一下對比:

「齊格菲」防線全長630千米,「馬奇諾」防線只有390千米;

「齊格菲」防線縱深達75千米,「馬奇諾」防線只有15千米;

「齊格菲」防線構築的各類永備工事有14000個,「馬奇諾」防線只有5800個;

「齊格菲」防線每千米正面上的工事數量有22個,「馬奇諾」防線只有15個。

可見,「齊格菲」防線在幾個關鍵指標上完勝「馬奇諾」防線。

戰爭初期,德軍憑藉閃電戰,可謂戰無不勝,完全用不到這條防線,但到了1944年後半年,盟軍從西線逼近德國本土,「齊格菲」防線成為德國阻擋盟軍於國門之外的唯一依靠。

希特勒甚至企圖憑藉這條防線,一直阻擋住盟軍進入德國本土。

但「齊格菲」防線從1944年9月遭到進攻開始,到1945年2月被突破,一共阻擋了盟軍4個多月的時間,並未達到希特勒的預期。

防守「齊格菲」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個是德軍陷入兩線作戰,兵力嚴重不足。

首先,1944年希特勒發動的阿登反擊戰,使德國在西線最後一批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導致「齊格菲」防線守軍質量大幅下降,比如曾經的勁旅B集團軍群中,充斥著老弱病殘和缺少訓練的平民,這樣的部隊,自然抵擋不住盟軍。

其次,東線的老毛子發動大規模進攻,希特勒又從西線抽調部隊到增援東線,使「齊格菲」防線守軍數量進一步減少。

再次,「齊格菲」防線守軍數量不足且戰鬥力差,只能被動防守,無法進行機動防禦,重蹈了當年「馬奇諾」防線法軍的覆轍。

所以,真正能決定戰爭勝負的,從來不是什麼武器、防線,只有人!

相關焦點

  • 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防線,既不是馬奇諾也不是齊格菲
    德國人很快便在海峽群島上大興土木,各類工事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儘管它們的初衷是被用來作為前進基地而不是防線的組成部分。二戰中被德軍佔領的海峽群島。德軍在佔領法國的同時順便也佔領了這裡,佔領群島後,德軍很快開始大興土木,儘管這些工事原本是用來作為前進基地而不是大西洋防線的一部分的最終直到1945年5月9日島上的德國駐軍向盟軍投降,這些島嶼才得以解放。
  • 隆美爾的諾曼第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但希特勒在佔領法國之後仍然覺得不安心,他覺得30年代波蘭是德國的心腹大患,可消滅了波蘭,法國又成了德國的心腹大患。消滅了法國,英國又成了德國的心腹大患。希特勒覺得自己好像想明白了點什麼,似乎不消滅英國就無法解除德國的外部威脅。可是德國海軍堪稱打誕生以來就是個悲劇,比隔壁俄國人那慘劇的海軍也就強的有限,自然是打不過英國海軍的。
  • 德國最後的防禦壁壘齊格菲防線:是銅牆鐵壁還是弱不禁風的擺設?
    但是希特勒在大西洋壁壘被攻克後還是信心十足,他認為守住德國本土不是問題,因為還有「齊格菲防線」。希特勒剛上臺時期德國面臨諸多問題,不僅英法及其盟國環繞德國四周,而且由於長達20年的條約限制,導致德國武力廢弛軍隊只有區區10萬人,而且沒有飛機坦克之類的技術兵器,1936年,為了應對不斷挑釁的法國重演1930年佔領德國魯爾工業區導致德國經濟崩潰的悲劇,德軍在萊茵河東岸修建了齊格菲防線,深度達到70公裡,光是水泥就耗費了931萬噸,火力點達到了11800個,其中,防線不僅有鐵絲網,還有眾多雷場
  • 世界徵服者3:二戰期間的四大著名防線,馬奇諾防線最沒用
    二戰期間,法國為抵禦德國進攻在東部邊境修建了一條聞名世界的防線-馬奇諾防線。說馬奇諾防線聞名世界並不是因為這條防線立有多大功勞,而是這條防線的造價以及長度十分的驚人。其實在二戰期間,除了馬奇諾防線之外還有另外三條十分著名的防線呢,今天魔法阿公就和大家一起來看一下世界徵服者3中的這四大防線吧。
  • 三大防線之一 齊格菲防線登陸坦克世界
    在《坦克世界》新版「鐵十字的光芒」中,一張全新的戰場地圖引起了無數玩家的關注,那就是齊格菲防線戰場,一個完全基於真實歷史與戰場而製作的地圖。在歷史中齊格菲防線被稱為世界四大防線之一,其防護能力讓無數坦克駕駛員感到束手無策,而在《坦克世界》裡這條防線又將演繹怎樣的故事呢?
  • 為對付齊格菲防線而生的移動要塞炮,英國A39「土龜」重型突擊炮
    1943年,盟軍加強了對歐洲大陸的反擊準備,因此英軍計劃研究一種超重型坦克,以支持陸軍對德國防線的進攻並摧毀德國的防禦工事。該坦克必須具有像真正的陸戰艦那樣的重型裝甲,能夠承受德國的88毫米高射炮或127毫米高射炮。二,A-39超重型突擊炮1943年初,英國國防部和工業部門聯合發布了對新型超重型坦克的招標要求。
  • 188噸碩大的「巨型老鼠」,只是希特勒的「末日狂想曲」而已
    ,雖然現在戰場上德軍的坦克在質量上還是有比較大的優勢,但蘇軍和盟軍還是能靠數量優勢才不斷擊敗德軍坦克。但到了1943年10月,希特勒原來的150輛訂單又被取消了。不過速度成了這款「鼠式」坦克的最大軟肋,這個180多噸的大傢伙最大速度只有15公裡每小時,但希特勒對此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他本就沒有打算讓這款坦克摧城拔寨。根據歷史資料顯示,希特勒本來打算把鼠式用於西線的大西洋防線,它可以擔任封堵防線缺口的重任,這也不會暴露其有限的行程和機動性方面的短板。
  • 希特勒如何把「進攻是最好的防禦」變成最壞的防禦
    1944年秋,盟軍已從三面逼近德國本土(其中東線為蘇軍,西線和南線為以英、美為首的盟軍),德軍形勢嚴峻,為扭轉不利戰局,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在西線發動一次使盟軍猝不及防的攻勢,奪回主動權。希特勒對阿登戰役寄予了極大希望:「堪稱本戰區甚至可能是整個戰爭的決定性的轉折點。」他甚至認為,「在西壁防線前面證明不可能的事(指打敗西線盟軍)通過從西壁防線內的進攻,將成為可能」。
  • 二戰英國「白兔」挖溝機,邱吉爾打算用它挖通齊格菲防線
    30年代的歐洲各地「大興土木」,修建了如馬奇諾防線這樣的著名防禦工程,其實德國也沒有閒著,在西部邊境位置修建了綿延630千米的齊格菲防線,這讓許多人認為未來戰爭仍然會和一戰一樣進入塹壕模式。為了打破齊格菲防線,邱吉爾主導了一個巨型挖溝機的項目,打算在未來的某一天用它直接挖開齊格菲防線,為步兵打開進攻通道。
  • 全球最沒用四大軍事防線,一個居然被水槍打敗,還有一個在中國
    然而二戰爆發之後,德軍壓根就沒有直接和馬奇諾防線硬碰硬,而且另闢蹊徑,選擇從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下手,而馬奇諾防線成為了一個擺設,成為了二戰史上的一大笑柄!第二個是大西洋壁壘,也叫大西洋鐵壁、大西洋長城、大西洋防線,它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用來防禦西線的一個軍事設施,該防線長達2700公裡,被希特勒稱為「不倒防線」。
  • 法國FCM F4突擊坦克,針對齊格菲防線研發,最後成了超重型坦克
    在上世紀20年代後期,法國提起了重型坦克的研製計劃,後來考慮到邊界另一邊正在修建的齊格菲防線,重型坦克的一支向突擊坦克發展,預計未來將用於步坦協同作戰,專門攻擊防線上的堅固目標,這就是FCM F4突擊坦克,不過這項研製計劃後來走偏了,發展成了超過百噸的超重型坦克。
  • 為何法國兩個月就宣布投降?希特勒膽子大
    一旦拿下巴黎,那麼主力裝甲部隊,就可以與另外那十幾個師會合,內外夾擊馬其頓防線的法軍。希特勒感到執迷的是,曼施坦因計劃完美地避開了堅不可摧的馬其頓防線。要想強攻這一道防線,的確非常困難,死傷無數是避免不了的。為此希特勒寧可相信曼施坦因計劃的成功機率,他認為這麼做至少比強攻馬其頓防線要安全得多。
  • 為何「四不像」式的機車哪吒,被寄予厚望,成為春節檔重磅電影?
    過去動畫片在電影領域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動畫電影的橫空出世,在票房方面賺了個盆滿缽滿,口碑方面也是越來越好。讓觀眾對動畫電影逐步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國慶檔的餘溫還沒有過去,但是對於3個月後的春節檔,電影領域已經展開了一段沒有硝煙的戰爭。在已經宣布春節檔上映的眾多電影中,《新神榜:哪吒重生》被寄予了厚望,被媒體譽為是春節檔的重磅電影。
  • 英法盟軍的敦刻爾克奇蹟,流傳的四個解釋都不全面,其實另有原因
    和波蘭戰役類似,德軍對西歐的進攻依然以集團軍群為作戰單位,分A、B、C三個集團軍群。由於法國在法、德邊境重金修築了「馬奇諾防線」,因此為避免無謂的傷亡,德軍並不直接攻打法國,而以偏弱的C集團軍群對馬奇諾防線的法軍進行牽制和佯攻,防止法軍出馬奇諾防線反擊。
  • 在共享雨傘不被看好情況下,為何花粉共享晴雨傘仍被寄予厚望
    在共享雨傘不被看好情況下,為何花粉共享晴雨傘仍被寄予厚望曾經被人寄予厚望的共享雨傘一時間好像消失了,在大街上在難覓其蹤影,是共享雨傘不被人需要了嗎?還是共享雨傘當時的模式錯誤了?
  • 圖說:美軍全力猛攻齊格菲防線「女王行動」終於踢到鋼板
    1944年11月17日,美軍發起「女王行動」,向德軍駐守的齊格菲防線——德國西部邊界的強大防線——發起進攻。「女王行動」最終目標是抵達魯爾河,並在其東岸建立橋頭堡,並以此為跳板繼續進軍到萊茵河。然而「女王行動」卻轉變成二戰西線最漫長的戰役之一。
  • 是什麼讓諾曼第防線的20萬德軍,阻擋住200萬盟軍
    此防線的前身自1940年7月開始建造,當時德國並未想過建設規模如此巨大的防禦工事,僅在法國沿海的加萊—濱海布洛涅一帶製造4座重型海軍炮臺,該建設工程由託特組織負責。在法國戰役打敗盟軍後,為防止英國突擊隊的騷擾和登陸,逐第建造。
  • 3億美金築起「完美」防線,結果5小時被攻破
    如「齊格菲防線」、「興登堡防線」都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敵人的正面進攻;「遠東防線」、「巴列夫防線」、「馬奇諾防線」等則是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以極少的傷亡佔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的土地,包括埃及的西奈半島在內的共6.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一百萬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變成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