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大英國協軍隊激發出的改裝熱情,租借來的坦克一律難逃毒手

2021-01-09 戰史百字

大英國協的坦克在二戰時算不上強,但憑藉獨特的設計理念一樣可以在戰場上馳騁,並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與此同時英國人動手改造的能力也堪稱一流,面對手中不是很好用的裝甲車輛,不管是美制的還是自家產的,一律對其經行一番徹頭徹尾的二次處理。所誕生的作品,在整個二戰歷史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還成為了英軍戰線中最為可靠的夥伴。

英國在二戰時所面臨的狀況,以及坦克的弱勢

單看歐洲西線戰場的話,大英國協做出的貢獻甚至要比美國人還要大一些,畢竟參戰的時間算是最早的,而且在極度弱勢的情況下依舊做出了有效的反擊。就坦克來看,在二戰初期英軍坦克並不輸於德國坦克和法國坦克,大家基本上半斤八兩,但事實還是那樣,綏靖政策下,英軍被趕了回去。當形勢也變成了全面被動的狀態,重整軍備成為了當務之急,北非戰役中,可以看出英軍的主力戰車為十字軍和瓦倫丁,正好是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組合。結合現實來看,它們還是很強的,因為當時時間還早而且對手多為義大利軍隊。

而東線戰場鋼鐵巨獸橫行的效果英軍也不會不知道,很明顯,武器需要更新換代了。英國工業基礎固然強,但受地形限制,資源的緊張程度沒比德國好到哪去。在自主研發的坦克上面,比較出名的就是「邱吉爾」步兵坦克了,雖然理念落後,不過也是英軍自家最拿得出手的武器了。相比之下,作為主力坦克的「克倫威爾」巡洋坦克就弱了很多,因為二戰中後期坦克裝甲的厚度明顯更重要一些。至於克倫威爾身上的鉚釘,那不是落後和粗製濫造的表現,薄皮的坦克本身就不宜使用焊接的方式,而且英軍本身也沒指望它能抗住炮彈。

再來看看援助法案下的美制坦克,北非戰役的時候,美軍的M3中型坦克就成為了英軍中的常客。耐用程度和車體上的75mm火炮確實挺讓英軍欣慰的,但這種結構要真的好用,那也不會著急更新換代了。最終成為援助常客的主要就是那頗具名氣的謝爾曼,北非戰役末期,以及西西里島戰役,這輛坦克還是很不錯的,甚至美國人都開始覺得安裝長倍徑的76mm坦克炮都有點多餘了。而西線戰場開闢之後,美國人很快就反應了過來,之前的想法是有多愚蠢。與此同時大英國協的軍隊也跟著吃了火力上的虧。

無奈的組合也是最完美的組合,「螢火蟲」殲擊車

要說英軍最成功的改裝產品,非「螢火蟲」莫屬了。可以看成英軍給17磅炮找到了合適的載體,也可以看成英軍成功給謝爾曼加強了火力。至於17磅炮,之前的文章也沒少提,它是英軍在整個二戰時期對付德軍裝甲最有效的武器,別看只是一門76mm的牙籤炮,但穿透力驚人。也因此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在使用同樣炮彈的情況下,17磅炮的高穿射源自它的長倍徑和巨型裝藥室。當英軍想讓它從牽引式變成車載式的時候,發現手頭現有的坦克炮塔完全不夠大,新坦克的研發進度異常緩慢,這時英國人就將目標放在了謝爾曼坦克的身上。

其實最終成型的螢火蟲也有一個競爭者,它就是挑戰者坦克,在某個遊戲裡是殲擊車。其本質就是改良了克倫威爾的車身,五對負重輪變六對,隨便設計了一個能裝下17磅炮的炮塔,產量只有200左右。最終被螢火蟲取代的原因也很簡單,租借來的坦克是不花錢的(其實也是要付出代價的),不用白不用。但給一門完整的17磅炮裝進謝爾曼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車身上的機槍位被取消,以便存放大體積的炮彈。炮塔後面必有一塊凸起,那是被炮尾擠出去的內部設施。重重改動下,「螢火蟲」成為了德軍坦克手的噩夢,但也因此失去了常規坦克的靈活性,所以多半作為戰線靠後的坦克殲擊車。

螢火蟲總產量大約2200輛左右,幾乎成為了每個大英國協坦克部隊的標配(邱吉爾步兵坦克的部隊一直在使用M10阿喀琉斯)。可能有人認為謝爾曼的火力並不算弱,那可能是受了電影的影響。大多數謝爾曼裝備的是比較弱的75mm炮,就算是到了後期,美國人開始安裝52倍徑的76mm炮,穿透力也遠不及裝備17磅炮的螢火蟲。雖然倍徑區別不大,但M1 76mm坦克炮的藥室容積為140立方寸,而17磅炮的藥室容積達到了300立方寸(照比牽引式並沒有縮減),誰的威力更強一看便知。

充滿了惡意的袋鼠運兵車

除了「螢火蟲」之外,大英國協軍隊另一款改裝利器就是袋鼠運兵車了,熟悉它的人應該不是很多,它並不是坦克,而是一款裝甲運兵車。也可以看成在租借法案下英軍開始變得嬌氣了起來,像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或牧師自行火炮一類的車輛,在失去一定戰鬥價值之後,往往就會慘遭英軍毒手。被拆除了武器系統,進而成為了常規步兵的坐騎,就算是自家坦克和正在充當主力的謝爾曼也難逃厄運。這就是袋鼠運兵車的來歷,比較成建制的就是由公羊坦克改裝而來的袋鼠運兵車。

說起公羊坦克熟悉的人可能更少了,不是義大利的那款主戰坦克,而是二戰時加拿大自產的一款坦克。從外形上很容易看出謝爾曼的影子,但它並不是謝爾曼改進的,而是和謝爾曼一樣源自M3的底盤設計。全重30噸,前裝甲最厚處達到了85mm,主武器是一門英制2磅炮或6磅炮,車體機槍位有一個可旋轉的炮塔。產量為1094輛,因設計比較老套外加6磅炮火力不足,所以還沒有正式上戰場就被援助的坦克取代了。但大英國協的軍隊也沒閒著它,直接全部去掉了炮塔變成了袋鼠運兵車,除了兩名車組成員外,公羊坦克改造的袋鼠運兵車足可以容納10全副武裝的士兵。

到也不能單單把這種行為看成是嬌氣和浪費,英軍在西線戰場的坦克部隊不在少數,在步兵和坦克配合作戰的時候,移動速度不同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也是步兵坦克所誕生的原因,可以看成坦克以犧牲移動速度為代價向步兵妥協,但英軍又不全是步兵坦克,謝爾曼和克倫威爾的移動速度不用就浪費了,用的話步兵又跟不上。在這個時候,由坦克改裝來的裝甲運兵車就派上了用場,不僅可以讓步兵跟著坦克快速突擊,又避免了普通運兵車輛「皮薄餡大」的處境。

結語

像這一類的改裝武器在二戰中可謂比比皆是,當然這不只限於英軍,也不只限於坦克,其最終目的均是為了適應戰場上的惡劣情況。換一個角度來看,敢於突破的嘗試,雖然失敗機率很大還會添加麻煩,但往往也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Kangaroos at War》、《Lend-Lease Sherman tank》、《二戰大英國協軍隊裝甲車輛》

相關焦點

  • 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大英國協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袋鼠是二戰中一種很有趣的車輛,這種裝甲運兵車是用去掉炮塔的坦克改裝而成,與當時流行的半履帶裝甲輸送車相比在越野能力上高出一籌,防護力更是具有絕對優勢。從來源和使用上看,這種車輛的改裝來源是英國和加拿大軍隊,主要用戶是英國和加拿大軍隊以及跟著敲邊鼓的其他大英國協部隊,所以將其稱為大英國協的車輛可能比較妥當。最早的袋鼠是使用M3/M5斯圖爾特輕型坦克改裝的,這種車輛出現的時間大概是在1943年北非戰役末期。當時隨著美援新式中型坦克數量增加,英軍不再需要斯圖爾特型作為低配巡洋坦克使用,因此替換下來的斯圖爾特就被拆掉炮塔改為雜用。
  • 二戰加拿大坦克:基本沒參加真正的戰鬥,改裝成運兵車卻受到好評
    二戰時期加拿大是英國的自治領,同時加拿大也沒有收到戰火的襲擾,所以就成為了英國重要的後方支援。自英國參戰以來加拿大就不斷向英國輸送物資,並且還組建遠徵軍奔赴戰場。招募軍隊就必須要裝備武器,輕武器倒還好,坦克這樣的重武器就比較吃緊了,為了解決坦克的問題加拿大建立了自己的坦克生產線,其中最主要的產品就是「公羊」坦克。
  • 通過《租借法案》來到蘇聯的美英重型卡車 鮮為人知卻作用重大
    曾經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介紹過,通過《租借法案》盟國為蘇聯提供的各種卡車,為取得二戰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重型卡車以同樣的方式來到蘇聯,主要執行特殊任務——將受損的車輛拖離戰場,或者沿公路運送坦克。
  • 袋鼠運兵車,二戰時英軍腦洞大開的成果,卻讓美國人憋了一肚子火
    但布倫裝甲車卻是被生產數量最多的裝甲車,而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在大英國協的軍隊中,這輛車所發揮的作用甚至遠超了正面作戰用的坦克。反觀袋鼠裝甲車,其知名度就遠沒有前者那麼高,甚至經常會被人直接給忽視掉,這也多半是因為這輛車的自身特性所致。
  • 二戰羅馬尼亞TACAM坦克殲擊車,用蘇聯的坦克和火炮打造武器
    二戰時的羅馬尼亞雖然只是一個僕從國,但是在武器裝備上仍然表現出了不小的創造力,曾自行設計改裝了多款裝甲武器,其中TACAM T60型坦克殲擊車,就是該國利用繳獲的蘇式坦克和火炮改裝的武器。,在這種情況下,二戰初期羅馬尼亞軍裝備了國產的朗突坦克,以及從38T坦克改進而來的R-2等坦克,在那個大國林立的歐洲地區,基本滿足了國防需求。
  • 德軍歷來多奇思,坦克魔改樂無窮,細數二戰德軍對坦克的改造工作
    如果說起二戰的德國軍隊,相信大多數軍迷都會表示,德國軍隊十分嚴謹,而且非常的古板。通常來說,這也是對德國軍隊的傳統看法,認為他們是一群古板,只知道機械完成命令的人。但實際上,二戰中的德軍是有很多奇思妙想的,這不僅僅體現在德國名將們那天馬行空的戰略,更體現在他們對待自己的坦克上。
  • 從歐洲徵服者到「聯邦肥宅」,當代德國軍隊真是不堪一擊嗎?
    在二戰期間,德國國防軍的編制一度達到1360萬人。在德軍的鐵蹄下,編制龐大又擁有相先進武器的德軍接連攻陷波蘭、比利時和法國等歐洲國家,成為了自拿破崙之後的又一「歐洲徵服者」,甚至令海峽對岸的英國惶惶不可終日。二戰德軍然而,隨著二戰戰敗,昔日龐大的德國軍隊再也不復昔日榮光,不僅編制被砍,還隨著德國的分裂而被一分為二。
  • 鑽進M24「霞飛」輕型坦克 通過《租借法案》來到蘇聯的測試樣車
    這並非是美軍最初的想法,他們曾經試圖用威力更大的57mm和75mm火炮(M3「格蘭特/李」的車體炮)來改裝M3「斯圖亞特」,但這樣的嘗試沒有成功,M3「斯圖亞特」的炮塔無法承受大威力坦克炮的後坐力,因此美軍才決定研發一種新的輕型坦克。由於戰局非常緊張,這就意味著新型坦克必須足夠簡單、便宜,而且要比M3「斯圖亞特」更堅固、更耐用。
  • 二戰時期反法西斯同盟共有多少國家參加?各有多少軍隊?
    美軍人數最高峰達到1300萬,後備兵力2000萬,其中陸軍高達830萬,坦克和自行火炮12800輛,機械化水平世界第一,另有作戰飛機67700架。另外美國海軍有370萬多人,擁有408艘水面艦艇,110艘航空母艦,203艘潛艇,9萬艘輔助艦船以及2.4萬架飛機;二戰末期美國海軍總噸位佔到了世界海軍總噸位的70%,碾壓全世界啊。
  • 二戰十大坦克之四,雪中送炭的「饅頭」坦克—M4
    此時德軍裝備的Ⅳ號E型坦克正面裝甲只有50毫米,M3型火炮具備在1000米之外擊穿正面裝甲的能力,已經可以滿足當時英國本土防禦的戰爭需要。作為美國《租借法案》的最大獲利國,英國對這款坦克很滿意,不久之後,以T6原型車為基礎的M4型中坦正式定型兵投入生產。
  • 從歐洲徵服者到「聯邦肥宅」,當代德國軍隊真是不堪一擊嗎?
    ▲ 二戰德軍然而,隨著二戰戰敗,昔日龐大的德國軍隊再也不復昔日榮光,不僅編制被砍,還隨著德國的分裂而被一分為二。近年來德國軍隊被曝出 「大量士兵缺乏訓練,體脂率嚴重超標」等問題,導致現在的德國聯邦國防軍被部分網友安上了「聯邦肥宅」嘲諷性頭銜。但是,德國軍隊是否真的已經落魄得「不堪一擊」?這個問題並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
  • 美軍二戰高光時刻,野戰改裝的高性能武器,T26E4超級潘興坦克
    ▲講堂583期視頻 野戰改裝的高性能武器 超級潘興中型坦克發展於M26中型坦克,M26的設計代號為T26E3,這款坦克研發周期比較長,屬於T20系列坦克的最終量產型,其定位是取代M4謝爾曼坦克,不過因為戰爭的發展和研發進度緩慢
  • 它才是二戰蘇聯最大的盟友,援助大量飛機坦克,反攻德國功不可沒
    在戰場上,軍隊的後勤物資,如武器設備、糧食儲備、醫療等物資,這些物資是影響戰爭是否取勝的一大因素。二戰期間的歐洲戰場上,德國法西斯的物資比較匱乏,因此,他們對他國進行了物資的掠奪。20世紀40年代,納粹德國及其僕從國向蘇聯發動戰爭。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有軍隊,而日本卻只有自衛隊?
    二戰德軍然而,二戰結束沒多久,作為德國繼承者的西德、東德兩個政權,便相繼在1955年和1956年建立了正規軍隊,其中西德軍隊名為「聯邦國防軍」,東德軍隊名為「國家人民軍」。而與此同時,日本卻沒有形成與之相似的軍隊,只有自衛隊這樣一支武裝力量。那麼,德國和日本同為二戰戰敗國,同樣受到戰勝國的諸多限制,國防建設的道路為何有所不同呢?簡單來說,這要從冷戰時代的形勢講起。
  • 二戰T40坦克殲擊車,美國版的黃鼠狼,因為火炮太少限制了產量
    二戰爆發後美國密切關注戰爭動態,積極研發新式的裝甲武器,尤其是坦克殲擊車,T40就是美國在正式宣戰後研發的坦克殲擊車,原打算大量投入戰場,最終卻只淪為一個過客。T40坦克殲擊車1941年,美國手中已經有了M3中型坦克,這種坦克的承載力和防護力都不錯,適合用來改裝,美國也確實用它改裝了坦克殲擊車和自行火炮。
  • 鑄劍為犁,二戰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打造的除草車
    二戰結束後,戰場上除了一片片廢墟等待覆員,還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坦克,這些在大戰中以流水線批量生產的坦克幾乎將造價壓到最低,以至於對美國這樣的原產國來說已經不值得將它們運回去了,而且運回去也沒什麼用。
  • 斯柯達產的小坦克好在哪裡?才讓德軍在二戰時愛不釋手
    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斯柯達生產的LT-38型坦克,粗略觀看外表後的第一感覺,就是這輛車好像沒什麼出彩的地方。細細觀看後,它還是個鉚接的外殼。那到底是什麼,讓德軍對這輛不起眼的小車深感興趣呢?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戰前坦克研發與斯柯達兵工廠只要上過歷史課的人都應該清楚,捷克斯洛伐克雖然在二戰時期沒有什麼戲份,但它被德國所吞併,正是歐洲戰事即將爆發的最後一次預警。
  • IS-7重型坦克在50年代幾乎無敵,為何難逃項目下馬的命運?
    IS-7重型坦克,是蘇聯在二戰後研發的一款超強坦克,它無論是裝甲防護還是火力打擊能力,都是50年代的頂級強者,甚至一些文章認為它的性能領先了大約20年,直到60年代末才被新一代坦克超越。那麼如此優秀的坦克為什麼沒能量產服役呢?
  • 狂怒的設計和製造思路——淺談二戰時期坦克研製的國際差別
    在二次大戰發生之前,德國和蘇聯是當時世界上研製戰車最為先進的國家,德國更是在戰略理論上奠定了坦克集群的突擊地位,並且在二戰初期成功的實踐了一整套以坦克集群突擊為主的閃電戰理論。在德國閃擊蘇聯的初期,美國大使館的情報人員甚至認為如果蘇聯能夠支撐到1942年2月份,那麼美國才能考慮讓租借法案對蘇聯生效。
  • 二戰加拿大水獺輕型裝甲偵察車,簡單實用就是好
    二戰時,輪式裝甲車作為裝甲力量的補充,被大量運用到前線的作戰行動中,它們廣泛地承擔著偵察、迂迴穿插、通信等一系列任務,個別裝甲車還安裝大口徑火炮,與坦克展開戰鬥。這些裝甲車中,既有專門設計的作戰車輛,也有一些是通過其他車輛改裝的,加拿大水獺輕型裝甲偵察車就屬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