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國協的坦克在二戰時算不上強,但憑藉獨特的設計理念一樣可以在戰場上馳騁,並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與此同時英國人動手改造的能力也堪稱一流,面對手中不是很好用的裝甲車輛,不管是美制的還是自家產的,一律對其經行一番徹頭徹尾的二次處理。所誕生的作品,在整個二戰歷史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還成為了英軍戰線中最為可靠的夥伴。
英國在二戰時所面臨的狀況,以及坦克的弱勢
單看歐洲西線戰場的話,大英國協做出的貢獻甚至要比美國人還要大一些,畢竟參戰的時間算是最早的,而且在極度弱勢的情況下依舊做出了有效的反擊。就坦克來看,在二戰初期英軍坦克並不輸於德國坦克和法國坦克,大家基本上半斤八兩,但事實還是那樣,綏靖政策下,英軍被趕了回去。當形勢也變成了全面被動的狀態,重整軍備成為了當務之急,北非戰役中,可以看出英軍的主力戰車為十字軍和瓦倫丁,正好是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組合。結合現實來看,它們還是很強的,因為當時時間還早而且對手多為義大利軍隊。
而東線戰場鋼鐵巨獸橫行的效果英軍也不會不知道,很明顯,武器需要更新換代了。英國工業基礎固然強,但受地形限制,資源的緊張程度沒比德國好到哪去。在自主研發的坦克上面,比較出名的就是「邱吉爾」步兵坦克了,雖然理念落後,不過也是英軍自家最拿得出手的武器了。相比之下,作為主力坦克的「克倫威爾」巡洋坦克就弱了很多,因為二戰中後期坦克裝甲的厚度明顯更重要一些。至於克倫威爾身上的鉚釘,那不是落後和粗製濫造的表現,薄皮的坦克本身就不宜使用焊接的方式,而且英軍本身也沒指望它能抗住炮彈。
再來看看援助法案下的美制坦克,北非戰役的時候,美軍的M3中型坦克就成為了英軍中的常客。耐用程度和車體上的75mm火炮確實挺讓英軍欣慰的,但這種結構要真的好用,那也不會著急更新換代了。最終成為援助常客的主要就是那頗具名氣的謝爾曼,北非戰役末期,以及西西里島戰役,這輛坦克還是很不錯的,甚至美國人都開始覺得安裝長倍徑的76mm坦克炮都有點多餘了。而西線戰場開闢之後,美國人很快就反應了過來,之前的想法是有多愚蠢。與此同時大英國協的軍隊也跟著吃了火力上的虧。
無奈的組合也是最完美的組合,「螢火蟲」殲擊車
要說英軍最成功的改裝產品,非「螢火蟲」莫屬了。可以看成英軍給17磅炮找到了合適的載體,也可以看成英軍成功給謝爾曼加強了火力。至於17磅炮,之前的文章也沒少提,它是英軍在整個二戰時期對付德軍裝甲最有效的武器,別看只是一門76mm的牙籤炮,但穿透力驚人。也因此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在使用同樣炮彈的情況下,17磅炮的高穿射源自它的長倍徑和巨型裝藥室。當英軍想讓它從牽引式變成車載式的時候,發現手頭現有的坦克炮塔完全不夠大,新坦克的研發進度異常緩慢,這時英國人就將目標放在了謝爾曼坦克的身上。
其實最終成型的螢火蟲也有一個競爭者,它就是挑戰者坦克,在某個遊戲裡是殲擊車。其本質就是改良了克倫威爾的車身,五對負重輪變六對,隨便設計了一個能裝下17磅炮的炮塔,產量只有200左右。最終被螢火蟲取代的原因也很簡單,租借來的坦克是不花錢的(其實也是要付出代價的),不用白不用。但給一門完整的17磅炮裝進謝爾曼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車身上的機槍位被取消,以便存放大體積的炮彈。炮塔後面必有一塊凸起,那是被炮尾擠出去的內部設施。重重改動下,「螢火蟲」成為了德軍坦克手的噩夢,但也因此失去了常規坦克的靈活性,所以多半作為戰線靠後的坦克殲擊車。
螢火蟲總產量大約2200輛左右,幾乎成為了每個大英國協坦克部隊的標配(邱吉爾步兵坦克的部隊一直在使用M10阿喀琉斯)。可能有人認為謝爾曼的火力並不算弱,那可能是受了電影的影響。大多數謝爾曼裝備的是比較弱的75mm炮,就算是到了後期,美國人開始安裝52倍徑的76mm炮,穿透力也遠不及裝備17磅炮的螢火蟲。雖然倍徑區別不大,但M1 76mm坦克炮的藥室容積為140立方寸,而17磅炮的藥室容積達到了300立方寸(照比牽引式並沒有縮減),誰的威力更強一看便知。
充滿了惡意的袋鼠運兵車
除了「螢火蟲」之外,大英國協軍隊另一款改裝利器就是袋鼠運兵車了,熟悉它的人應該不是很多,它並不是坦克,而是一款裝甲運兵車。也可以看成在租借法案下英軍開始變得嬌氣了起來,像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或牧師自行火炮一類的車輛,在失去一定戰鬥價值之後,往往就會慘遭英軍毒手。被拆除了武器系統,進而成為了常規步兵的坐騎,就算是自家坦克和正在充當主力的謝爾曼也難逃厄運。這就是袋鼠運兵車的來歷,比較成建制的就是由公羊坦克改裝而來的袋鼠運兵車。
說起公羊坦克熟悉的人可能更少了,不是義大利的那款主戰坦克,而是二戰時加拿大自產的一款坦克。從外形上很容易看出謝爾曼的影子,但它並不是謝爾曼改進的,而是和謝爾曼一樣源自M3的底盤設計。全重30噸,前裝甲最厚處達到了85mm,主武器是一門英制2磅炮或6磅炮,車體機槍位有一個可旋轉的炮塔。產量為1094輛,因設計比較老套外加6磅炮火力不足,所以還沒有正式上戰場就被援助的坦克取代了。但大英國協的軍隊也沒閒著它,直接全部去掉了炮塔變成了袋鼠運兵車,除了兩名車組成員外,公羊坦克改造的袋鼠運兵車足可以容納10全副武裝的士兵。
到也不能單單把這種行為看成是嬌氣和浪費,英軍在西線戰場的坦克部隊不在少數,在步兵和坦克配合作戰的時候,移動速度不同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也是步兵坦克所誕生的原因,可以看成坦克以犧牲移動速度為代價向步兵妥協,但英軍又不全是步兵坦克,謝爾曼和克倫威爾的移動速度不用就浪費了,用的話步兵又跟不上。在這個時候,由坦克改裝來的裝甲運兵車就派上了用場,不僅可以讓步兵跟著坦克快速突擊,又避免了普通運兵車輛「皮薄餡大」的處境。
結語
像這一類的改裝武器在二戰中可謂比比皆是,當然這不只限於英軍,也不只限於坦克,其最終目的均是為了適應戰場上的惡劣情況。換一個角度來看,敢於突破的嘗試,雖然失敗機率很大還會添加麻煩,但往往也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Kangaroos at War》、《Lend-Lease Sherman tank》、《二戰大英國協軍隊裝甲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