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的設計和製造思路——淺談二戰時期坦克研製的國際差別

2021-01-09 騰訊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坦克的誕生源頭。在那場以步兵為主的戰爭之中,坦克在地面第一次被投入了實戰。當時的坦克,速度普遍比較緩慢,裝甲薄弱。所以實戰中這些坦克在衝鋒的時候很容易被擊穿,卻幹不掉多少敵人。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的主要角色,是突破敵人的鐵絲網,然後以火力支援步兵的推進。

這個印象使得後來的坦克設計者都把支援步兵作為了坦克的主要用途,加上當時的鋼鐵工藝比較落後,所以在法國出現了一批笨重而且脆弱,裝備了小口徑火炮的重型坦克,而美國人則研製了只能攜帶小口徑火炮的炮塔的格蘭特式中型坦克。

在二次大戰發生之前,德國和蘇聯是當時世界上研製戰車最為先進的國家,德國更是在戰略理論上奠定了坦克集群的突擊地位,並且在二戰初期成功的實踐了一整套以坦克集群突擊為主的閃電戰理論。在德國閃擊蘇聯的初期,美國大使館的情報人員甚至認為如果蘇聯能夠支撐到1942年2月份,那麼美國才能考慮讓租借法案對蘇聯生效。

在二次大戰初期,各個工業強國的坦克設計思路發生了如下的分化。

步兵支援派。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結果法國僅用了數周就亡國了,以至於美國人不得不在嚴峻的現實面前改變設計思路。但是設計思路一旦定型,想要快速轉變是很難的。謝爾曼就是一個轉變思路的結果。它其實就是從格蘭特坦克轉化了設計思路以後變化出來的產品,但是原先薄皮的特點還是相當難以改變,這多少也是受制於工業技術。

大家觀察一下格蘭特坦克,就會發現這是一款典型的步兵支援武器。頭部的小炮塔搭載的速射炮,可以有效的支援步兵。而下面安裝的大口徑榴彈炮,可以時刻對步兵的前方進行火力覆蓋。因為格蘭特坦克的設計思路主要是針對步兵支援這一塊,所以當這些被證明在戰略設計上存在失誤的坦克被廢物利用,全部運往蘇聯以後,馬上被蘇聯官兵們稱之為活棺材,因為它根本無法適應坦克快速交鋒的蘇德戰場。但是在激烈的蘇德戰場上,德軍的工業優勢使得德軍部隊的機械化和火力密集程度在初期普遍高於蘇軍。蘇軍必須儘量的利用好手中的每一點資源。所以格蘭特坦克儘管在戰術上和性能上都不讓蘇軍官兵滿意,但是這種坦克還是被蘇軍的步兵部隊充分利用了起來,可以說格蘭特坦克在步兵支援的性能上講,相當於德軍後來改裝了三號坦克而製造出來的三號突擊炮。二者都具備支援步兵的作用,而且也都可以說是廢物利用。因為德軍的三號坦克在二戰中期就被證明已經不是蘇軍KV坦克的對手,而且面對T34也有一些吃力。所以德軍不想浪費三號坦克龐大的底盤數量和生產能力,就乾脆改造成了突擊炮,送上了戰場。加強了火炮性能的三號突擊炮,去掉了炮塔的累贅以後,搭載了威力更好的火炮,在戰場上取得了更加出色的成績,甚至在裝備初期,大量擊毀了蘇軍的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以至於當時德軍流傳了一個說法,就是一個三號突擊炮,頂得上十個坦克。而三號突擊炮的有效作戰,也迫使蘇軍廣泛使用老兵組成偵查小分隊,專門負責偵查德軍可能潛伏在戰線各處的突擊炮的位置,然後呼叫自行火炮支援轟炸。在理論上而言,這種通過改裝而節約資源,讓工業能力盡最大可能轉化成軍事能力的產物,也就是突擊炮,確實具備戰略上很好的性價比作用。

二戰的戰場,也是鍛鍊戰車製造理論發生進步和分化的起點。在這場戰爭中,出現了坦克殲擊車和突擊炮的分化。很多人大概會把二者混淆,但是在實戰中,戰車的設計者們開始在戰略高度上,看到了二者截然不同的一面。比如德軍的三號突擊炮,在早期的改裝型號中,有不少缺乏曲射功能,結果甚至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作戰都感到缺乏必要的火力支援。因為庫爾斯克戰役表面很宏大,但是最終卻分散成各個小編隊支援步兵在防線上的拉鋸作戰。這就讓德軍的突擊炮在支援步兵的時候發現曲射火炮是更加具備戰略需要的武器,而當時的三號突擊炮卻大多裝備加農炮,這顯然是設計者沒有注意到步兵需要的突擊炮真正功能而只是注意了反坦克和直接支援火力因素的結果。所以到了戰爭後期,三號突擊炮開始大量裝備加農榴彈炮,這才多少滿足了當時德軍官兵的火力需求,即主要提供給步兵各種直射和曲射火力,而且還具備一定的反坦克能力。

所以從突擊炮的戰略戰術需要上來看,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在火炮的裝備上是有根本區別的。比如二戰中期,美軍發現謝爾曼坦克面對德軍的虎式坦克,根本就是老鼠碰到貓一樣。所以為了對付虎式坦克,卻又發愁當時的製造工藝無法製造足夠厚皮的戰車,於是就把先期製造出來的可以打穿虎式坦克正面的火炮裝備在了一些機動性好的底盤上,製造了相當一批薄皮但是機動和火力都不錯的坦克殲擊車,比如M10狼獾,還有M18地獄貓甚至M56蠍等等。筆者一直到現在都在收藏著一輛德國的偽裝黑豹,也就是偽裝成M10的戰車作為紀念。因為二戰戰場,是坦克殲擊車這個戰略概念性兵器誕生的地方。

坦克殲擊車,不是以支援步兵為主要目的,而是以戰略上遏制敵人鋼鐵洪流為主要目的的機動性和火炮威力都不錯的專用戰車。但是因為坦克殲擊車有的時候也可以支援步兵,所以不少時候會被和突擊炮混淆。大名鼎鼎的德國輕型坦克殲擊車追獵者,其實在早期生產的時候遭到了不少德軍官兵的詬病,就是因為當時的德國發動機生產能力和研製能力不足,造成這款戰車的機動性低下,無法滿足前線的反坦克要求。德軍官兵普遍認為追獵者雖然正面防彈性能不錯,火炮威力也可以,但是機動性相當糟糕,所以無法很好的擔任前線救火隊的任務,也就是抵擋蘇軍裝甲集群對防線的某處突然襲擊的任務,倒是有點像突擊炮,可以跟隨步兵進行火力支援。一直到二戰後期,因為遭到了盟軍的戰略大轟炸,德軍的戰鬥機引擎工廠不得不把原來給戰鬥機使用的引擎裝備到了追獵者的身上,才使得追獵者有了較好的機動性,終於達到了坦克殲擊車的戰略性能要求。這一切,在坦克世界這個遊戲裡面都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筆者玩早期型號的追獵者的時候,感到機動性確實是糟糕的無法恭維,不過也因此可以理解不少玩家收藏E25的做法。

一直到二戰末期,性能終於體現了設計者初衷的追獵者成為了德軍集團中最受歡迎的輕型坦克殲擊車。製造一輛四號坦克的鋼鐵,可以用來製造至少二到三輛追獵者。但是實戰中,一個追獵者可以摧毀敵人至少五個左右的謝爾曼,相當於三四個四號坦克。所以這樣的戰略性價比,使得追獵者不斷的被德國國防軍追加生產數量。但是可惜的是追獵者成為完全體的時候德國已經面臨戰敗,所以追獵者的表現雖然搶眼,卻沒有能夠成為最終扭轉戰爭的利器。

對於坦克設計的另外一派理論,就是當時設計和生產坦克技術最先進的蘇聯和德國,他們都認為機動是坦克的重要設計考慮因素。德國是最早提出坦克集群閃擊作戰理論的軍事強國,但是蘇聯人也在德國之後很敏感的發現了機動的價值,而且為了強大本國的戰車設計和生產能力,在國際上到處挖掘人才。蘇聯也是第一個把柴油機裝備到戰車上的國家。這個做法後來被日本仿效。日本人仿效蘇軍戰車的模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石化燃料。日軍在和美軍開戰的時候,美軍曾經一度認為以日軍目前的戰車、戰機和戰艦的燃料消耗程度,是絕對難以支撐超過兩年的。美國在和日本作戰之前,也一直對進口到日本的石化燃料有限制。這個想法,其實就和十年以前美國限制稀土元素出口到中國是一致的。但是現在中國在技術上打破了壟斷,大批飛彈就馬上出來了,而且開始在軍火市場上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其實這都是美國政府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如果看歷史的話,也許出於同樣的目的,說不定哪天美國對中國開戰,也是有可能的。因為日本人當年冒犯了天威,就是遭到了美國人的戰略遏制甚至以戰爭相加。

日本人因為缺乏石化燃料,所以在設法保障儲備的同時,用植物提煉柴油和航空燃料,最終支撐了戰爭長達五年之久。中國的抗戰打了八年,可以說頭三年,如果不是美國的默認而繼續提供給日本石油,也許這個時間還可以縮短一些。

因為理論上的發展不同,所以德國和蘇聯的戰車在製造的時候,就很注意機動性。蘇聯到了後來,甚至認為戰車的機動性是第一位的。這在當時確實是有原因的。

大家看過《狂怒》這個電影的時候,都會感到有點奇怪。就是美軍的坦克進入開闊地以後,卻沒有馬上遭到德軍的炮擊。

其實這是因為當時的火炮技術,還沒有現在的發達。當時的火炮,在精度上其實是相當差的,不像遊戲裡面那樣稍微準確瞄準一下就能擊中,想打哪就打哪。二戰時期的火炮,實際上精度相當的差。即使是靜止的靶子,頭一發炮彈都未必可以命中。像謝爾曼這樣移動的薄皮靶子,射擊起來也未必可以做到一發入魂。往往一個火炮要幹掉一個坦克,甚至謝爾曼這樣薄皮的坦克,都要發射多發炮彈才能幹掉一個。而且當時的火炮,發射以後普遍有較重的硝煙瀰漫。所以影片中四個謝爾曼進入射程以後,德軍的火炮都沒有足夠的把握,憑藉隱蔽的優勢來一舉擊毀所有的敵人。所以影片非常真實的再現了當時反坦克火炮和坦克集群的作戰的艱難程度。

但是這裡要說一個很特別的情況,就是虎式坦克。虎式坦克之所以讓盟軍膽寒,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裝備的88毫米火炮精度很高。在非洲戰場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事情。就是早期的虎式坦克攜帶88毫米火炮佔據高處的時候,曾經通過視線內的概略瞄準,準確的擊毀了一公裡以外的美軍反坦克炮和戰車。這個精準射擊的距離,是當時美軍的任何戰車和火炮都望塵莫及的。一直到二戰結束,虎式坦克火炮的精準和穿透能力,都是讓盟軍感到驚嘆的。以至於戰後法國復國,第一個事情就是仿造二戰德國的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但是居然也用了十年時間才仿造出來,而且裝甲厚度還遠遠不如德國當年的技術。

不過問題在於,當時的德國工程師為了製造如此好的火炮,耗費了大量的鋼鐵。一門88毫米71倍徑炮,壽命長達上千發!但是即使是《狂怒》裡面,不可一世的虎式坦克發射的炮彈,估計總共也就十發左右。如果算上它以前支援過的次數,可能這個虎式坦克總共也就消耗了一百發左右的炮彈。

所以這在當時就讓蘇軍的坦克戰略機動理論更加成立。

蘇軍的觀點更加務實。當時的坦克交戰距離,大多是在一公裡左右。當時的火炮精度,在一公裡內射擊,往往要三四發才能幹掉一個坦克,甚至更多,那麼在敵人的火炮發射的時候,就算敵人的火炮安裝在虎式坦克這樣很堅固的戰車上,即使犧牲了一個坦克,另外的坦克也有足夠的時間繞行到虎式坦克的後面予以摧毀。

所以電影《狂怒》裡面,就忠實的再現了機動戰勝穿透這個實戰理論。四個謝爾曼,被虎式坦克伏擊掉一個以後,馬上採用了和蘇軍類似的鼠群戰術,對虎式坦克進行包抄。當時的虎式坦克也很明白自己被困在煙霧中,打不到敵人,就算呆在原地,也遲早會被包抄,不如衝出去幹掉它們。而謝爾曼坦克,在發現了虎式坦克的位置以後,明知道正面對抗有風險,但是依靠機動性去包抄,也是當時美軍的謝爾曼和蘇軍的T34唯一對虎式坦克可以採取的有效戰術。

而在戰略上,這樣的戰術是很有性價比的。

製造一輛虎式坦克用掉的德國鋼鐵,相當於製造差不多兩個四號坦克。一個四號坦克的成本,超出謝爾曼坦克接近一半。所以製造一個虎式坦克,相當於製造了三個謝爾曼坦克。在影片裡面,謝爾曼坦克損失了三個,幹掉了一個虎式坦克,這實際上算是比較划算的。但是當時的鋼鐵生產數量,是美國遠超德國。所以單純從鋼鐵的成本上看,德軍這樣拼下去,終究還是拼不過美軍的鋼鐵洪流。雖然德國的鋼鐵質量更好一些,但是數量上這樣拼法,光是美國就夠德國受了。就算這個虎式坦克之前又幹掉了幾個美國坦克,那麼蘇軍也壓上來,德國戰車也覺得夠嗆。

蘇軍則在戰術上,不僅強調了機動第一的概念,在戰略上,也非常強調性價比的概念。蘇軍坦克使用的火炮,其實一般只能發射不到二十個炮彈。在東線戰場上,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事情,就是蘇軍的一批坦克集群攻破了德軍防線以後,跑到某處休整。其實就是因為當時這些蘇軍坦克的火炮,都已經不能用了,所以才會躲藏起來,等待修理部隊過來更換火炮。結果德軍的虎式坦克過來以後,如同虎入群羊一般,蘇軍官兵只能抱頭鼠竄。所以後來蘇軍裝甲集群往往突破德軍防線以後,會換一批坦克繼續深入,或者暫時退卻去更換炮管。蘇軍當時的裝甲作戰,就往往是一批坦克打完一仗以後,就去休整,等待更換炮管。蘇軍用這樣的辦法,製造十根炮管用的鋼鐵,才足以製造一門虎式坦克用的88毫米炮。製造六七個T34坦克的鋼鐵,才足夠製造一個虎式坦克,即使是後期的大腦袋T34——85坦克,也是三個坦克的鋼鐵成本才足夠製造一輛虎式坦克。而在實際作戰中,蘇軍的十個中型坦克,絕對可以幹掉一個虎式坦克甚至更多。曾經有一個T34——85坦克在一次偵查作戰中,巧妙的衝入德軍重型坦克集群之中,一口氣幹掉了三個虎王坦克!所以從戰略的性價比上看,蘇軍採用這樣的高性價比的方案,突出了戰術上的機動性,成功的在實戰中頻繁的使用鼠群戰術,擊潰了德軍的裝甲集群。

因為二戰的勝利,在這之後,蘇軍的坦克製造思維,開始以機動第一為主要設計路線。

不過德軍也不乏性價比很好的戰術改裝措施。比如二戰初期,德軍擊毀和繳獲了大批蘇軍戰車。蘇軍T34坦克的底盤被德國工程師認為性能很好,所以在拆卸和回爐的時候,保留了數以千計的底盤在德軍的倉庫之中用來進行戰車改造。蘇軍的T34底盤雖然耗費鋼鐵不多,但是載重性能相當好,以至於整個戰爭期間,蘇軍幾乎一直在生產這個底盤,而且在中後期搭載了更有穿透力的85毫米防空炮。而德軍就乾脆把這個底盤加固一下以後,搭載上了虎式坦克的炮塔!這樣的虎式坦克,造價比原來的設計節省了近一半的資源,也就是不用專門生產底盤了,卻擁有原來的火炮的威力,所以在西線作戰初期,這種改裝的虎式坦克,曾經一度讓盟軍空降兵感到如入地獄一般。《拯救大兵瑞恩》裡面,就忠實的再現了這輛性價比很好的虎式坦克。儘管底盤的堅固性能較差,很容易被打壞,但是其威力也是美軍官兵感到難以對抗的。

但是隨著火炮技術的發展,觀瞄一體的裝置,以及陀螺儀的日益精密和廉價,反坦克火炮已經達到了首發命中的程度。海灣戰爭最為典型。伊拉克軍隊的蘇制坦克集群發動衝鋒的時候,對面的一排美軍艾布拉姆斯坦克,往往是首發炮彈即命中,而且馬上摧毀對方的T72坦克,真正達到了首發命中=首發摧毀,這就使得火炮的精密性能和壽命與坦克的機動能力和防護,再次形成了新的矛盾。德國的現代坦克設計思路,又回到了二戰後期重防護的想法上來。二戰後期德國處於戰略防禦階段,製造了大量重防護的戰車,其中尤為鼠式坦克為代表。二戰之後,海灣戰爭的教訓說明,坦克如果沒有足夠的防護能力,可以輕易的被反坦克炮首發摧毀。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門火炮可以輕鬆摧毀至少兩個到三個坦克,則這樣的性價比,是進攻方絕對難以承受的,因為造價上,火炮的製造成本遠比戰車底盤廉價。所以設計中注重坦克的防護性能,可以保障敵人的火炮無法做到首發命中即摧毀,而讓坦克可以在避開敵人的炮火穿透以後加以從容的反擊。坦克的防護足夠,也可以保障內部成員的安全,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應付敵人的一切襲擊而不用驚慌失措。

實戰證明坦克突擊理論對於坦克的設計在現實中已經存在越來越深遠的影響。二戰之中,蘇德雙方都開始製造有足夠好的機動,也具備較好火力和防護的坦克。而美國則因為鋼鐵技術的限制,只能製造火力較好和機動較快但是防護較差的戰車。蘇聯則在二戰後期製造了一批機動還行,但是防護和火力都更加強大的IS系列重型坦克。德國則憑藉工業技術的先進,在二戰時期製造了當時世界上的第一款主戰坦克——黑豹坦克。

黑豹坦克不僅擁有不弱於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還可以搭載虎式坦克一樣的88毫米炮,卻擁有更好的機動。曾經在蘇德戰場上出現過一輛黑豹挨了一百多發炮彈也沒事的情況,還有一些黑豹坦克小隊創造了豹王的神話。二戰之後,蘇聯才製造了T55這樣的主戰坦克,美國則是在之後才製造了更好的巴頓中型主戰坦克。

雖然在戰爭的實踐中確立了坦克製造向著坦克集群突擊的理論靠攏的情況,但是戰爭的實踐也提出來更多的要求,即坦克在集群突擊之中,實際上依然需要步兵的掩護。現代的反坦克兵器日益豐富,即使是狂怒在作戰中,最後也是被一群步兵用反坦克地雷、鐵拳和手榴彈擊毀的。所以坦克集群往往在深入敵人防線的同時,需要步兵的掩護來避免更多的傷亡。這就使得坦克的製造在理論上出現了攜帶步兵和保障突擊性能的矛盾再次出現。在二戰中,T34等坦克在設計的時候還是要考慮攜帶步兵的需要。但是實戰中,攜帶步兵的坦克往往因為對步兵的保護不夠,又容易失去步兵,最後不得不為了躲避步兵的圍攻而撤退。所以到了後來,坦克設計的時候往往乾脆不再考慮對步兵的防護,也因此,步戰車這個概念開始興起。

步戰車的設計理念,就是攜帶步兵,伴隨坦克進行作戰。但是實際製造中,步戰車是攜帶步兵為主,還是伴隨坦克作戰為主,又發生了性價比上的矛盾。比如前蘇聯,製造步戰車的時候就甚至把步戰車製造的和坦克差不多堅固,成本上說甚至接近了一個中型坦克的水準,但是防護上卻不充分。所以現在關於步戰車和坦克的設計理論,還是存在多種說法。比如海灣戰爭中,美軍的布萊德利步戰車伴隨坦克前進的時候,遭到了伊拉克軍隊坦克的優先打擊,損失相當大,而且這種步戰車不僅皮薄,能夠對付坦克的武器只有身上的兩個飛彈,所以發射光了以後就基本上是等著挨打。所以後來美軍也試圖給布萊德利步戰車升級裝甲防護,但是因為發動機技術限制,現在的布萊德利步戰車的裝甲防護還是只能達到一定的水準,不僅無法防護一些老式主戰坦克的攻擊,自身的機動也變得較差。所以從這點上看,美軍的步戰車設計理論還存在一些分歧和不足,卻也在實戰中設法完善設計思路。

蘇軍的步戰車設計,卻在實戰中得到了檢驗。在喬治亞戰爭之中,俄軍裝備的蘇制步戰車,攜帶大量步兵伴隨在坦克的後面,突破敵人防線以後,深入敵人的佔領區進行巷戰。步戰車的堅固防護和速射炮都成功的遏制了敵人步兵的襲擾,保障了坦克集群繼續突擊。所以從這點上看,蘇軍步戰車近乎坦克一樣的製造理念,得到了戰爭中的真實驗證,可以說是經受住了考驗。兩相比較而言,美軍步戰車攜帶步兵和支援作戰的做法,在實戰中無法對坦克起到支援作用。而前蘇軍的步戰車突出防護和速射火炮,攜帶少量步兵跟隨坦克突擊的做法,似乎更加經受住了考驗。同樣是經歷了戰爭,俄軍現在裝備的蘇制步戰車依然可用,而美軍的步戰車卻有升級換代的需求。

步戰車的設計理論雖然是近年來才開始有了類似二戰期間坦克研製理論的分分合合,但是對於坦克的研製,都基本存在一個意見,就是必須保障坦克的突擊性能,而不再是以支援步兵為主的兵器。

換句話說,在二戰之後,坦克因為生產力和科技的進步,在研製理論上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從步兵支援兵器,變成了戰略突擊兵器。

而裝甲車的製造理論,也在二戰後從單純的裝甲輸送車,分化出了直接伴隨坦克突擊,攜帶和支援步兵作戰的步戰車。這也是人類工業技術發生了進步以後,陸戰兵器從人變成了戰車的直接後果之一。所以,當我們回顧整個二戰時期,就會發現,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我們得到的不僅是正義和非正義的交戰結果,也得到了一次兵器工業設計和作戰理論上的升華,而且這個結果,也一直在影響著現在世界上的大國利益和兵器發展思路,甚至人類社會很長的歷史時期。

相關焦點

  • 英國維克斯MC77坦克,二戰後設計,可能是巡洋坦克最後的倔強
    二戰時期英國堅持步兵坦克+巡洋坦克的裝甲思路,儘管實戰已經證明了這種思路並不符合需求,應該以輕、中、重型坦克劃分,但是英國人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跟上,相反的是老舊思路直到二戰後仍然延續了一段時間。
  • 二戰時期德國「黑豹」坦克太牛了
    二戰時期比較著名的坦克有:前蘇聯的T-34、德國的「黑豹」和「虎」式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英國的「邱吉爾」步兵坦克和「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其中T-34被譽為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今天兵哥要講的就是其中赫赫有名的「黑豹」。
  • F系最值得玩的坦克!《坦克世界》冷戰坦克混入二戰時期
    按照該部門的思路,ELC將會是一款擁有輕裝甲和重火力,並能由運載的坦克。GIAT公司和AMX公司都曾經製造出各自的原型車。1961年,此工程的最終產品是ELC Bis完成,ELC Bis與之前的幾款ELC坦克有很大不同,可以說是全新的設計。
  • 中國坦克演進歷程——自行研製
    t-3485在我軍的戰鬥序列中並沒有呆很久,因為這款二戰時期就已經誕生的中型坦克性能已經嚴重落後,加之蘇聯t-54坦克的問世,我國自然而然地就將目光放到了更加先進的t-54身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t-3484坦克讓我軍第一次接觸到了真正的制式坦克。59式中型坦克根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工程師幫助我軍建成了617廠,從此我軍就有了自主製造坦克的能力。
  • 二戰時期的步兵火炮與反坦克炮的區別解密二戰各個國家的經典火炮
    說到二戰時期的各國裝備的火炮型號,大多數以步兵炮為主,而步兵炮作用是作為戰場步兵的有效支援武器和攻堅武器,除口徑較小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輕便,二戰時期日軍對於步兵炮研製工作最為特別,比如日軍的二戰著名的92式步兵炮,其重量才250千克左右,高度0.62米,但其主炮口徑卻達到70毫米
  • 二戰時期,德國為了迷惑反法西斯同盟,製造大量的假坦克
    二戰時期,德國為了迷惑反法西斯同盟,製造大量的假坦克 坦克在陸地站中發揮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以德國為首的法西斯國家妄圖挑戰世界,遭到了世界各國的反抗,隨著美國和蘇聯加入反法西斯聯盟,德國的軍力逐漸捉肘見襟,於是製造了大量的假坦克來迷惑聯盟
  • 二戰英國TOG坦克,高科技和落後思想的碰撞,造就奇葩坦克造型
    TOG重型坦克是英國在二戰前夕提出的坦克計劃,主要在二戰期間執行。該坦克項目本來是想「打造一種現代化的一戰坦克」,但是這種思路嚴重脫離實際情況,即便是在大量現實面前也不願意推倒重來,其結果就是只剩下博物館裡孤零零的一輛原型車。
  • 二戰德國1號坦克,以拖拉機名義研製,最終橫掃歐洲
    儘管坦克在一戰時期就已經發明,但是真正成為陸軍的主角,還是在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閃電戰」把坦克的運用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於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連續席捲奧地利、捷克、波蘭並擊潰比利時、荷蘭、法國,幾乎獨霸了半個歐洲。
  • 二戰時期,德國到底有幾種坦克?最後「鼠」式超重型坦克貢獻最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的坦克才有機會肆虐歐洲大陸,將號稱是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強陸軍的法國佔領,那麼德國在二戰中到底有多少種坦克,它們在戰爭的不同時期又扮演了哪些角色呢? 德國在二戰中研發並投入使用的坦克有九種,按噸位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四個層級,第一級是輕型坦克,在輕型坦克的領域中,德國有一號、二號和38T三種型號的坦克,第二級是中型坦克,德國在這一級別上有三號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前日本坦克的研發之路
    1919年,日本從英國購買了6輛賽犬MK A型坦克,並將這些坦克分配給了日本步兵學校和騎兵學校使用,在俄國內戰時期,部分賽犬MK A型坦克還進行了真正的戰地測試。於是在1925年,日本將雷諾FT-17型坦克分配給了第12師團的第1戰車隊使用,這也使得雷諾FT-17型坦克對日本自身對坦克的研製和發展方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二戰時的巨無霸坦克,德國的「鼠」式坦克
    在二戰時,德國製造出了許多知名的坦克,其中「虎」式坦克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它有優秀的防護能力,在二戰時在戰場中的表現也是非常的出色。但是德國在二戰時,也研製過更為「重」的坦克,它就是「鼠」式坦克。「鼠」式坦克是德國的保時捷公司,在二戰末期設計的超重型坦克。它有多重呢?它的戰鬥全重188噸,是當時最重的坦克,但是因為它太重了,使得它的越野能力極差。
  • 二戰後期的德軍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德國頂級黑科技唯一實戰型號
    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該型殲擊車光聽名字就給人一種十分強大的感覺,但是該型車輛的研製的參戰記錄都是在1945年時期是德國即將覆滅前幾個月的產物,但是關於該型車輛的研發日期卻是1943年2月甚至更早,希特勒原本計劃在1944年初就大規模生產這種殲擊車投入戰場,但是由於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豹式坦克表現突出因而研製計劃推遲
  • 二戰中的虎式坦克—BUG一般的存在
    滿滿的硬貨,大家應該看的很開心吧,今天我又來了,在進入主題之前,小編還是希望大家有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家和萬事興。我有時候非常羨慕那些家庭,親戚朋友之間非常和睦的樣子。很可惜,在家庭這方面,估計我是無法感受到了。不過我覺得這樣也好,能培養我獨立生活的能力。好啦,言歸正傳,昨晚小編無意之間又看了一遍《狂怒》,對虎式坦克有了濃厚的興趣,小編今天就為大家細細介紹一下—二戰盟軍的噩夢,虎式坦克。
  • 瑞典在二戰前後所研發的坦克,雖說沒派上用場,但充滿了大膽創新
    二戰時瑞典保持了中立,因潛在的威脅,他們還是保有了一定數量的坦克,而且還多為自行研製。數量和實力自然沒有辦法和蘇德等國相比,但就獨樹一幟這一點來看,瑞典坦克還是佔上了的。 憑藉之前打下的基礎,於1941年研製出了「Stridsvagn m/42中型坦克」。和之前的坦克相比,這輛坦克的重量達到了22噸,雖然和其它國家的中型坦克相比輕了不少,但這對於瑞典來說已經不錯了。前裝甲為55mm並呈現出了傾斜的狀態,主武器是一門口徑為75mm的L/31坦克炮,因炮塔設計的寬大,在主炮一側是兩挺並聯的機槍。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從真正意義上講,二戰期間義大利的M14坦克和日軍97式坦克都只能算是輕型坦克,日本從一式坦克量產開始,一式才能真正意義上中型坦克但是火力依舊是47毫米48倍徑坦克炮,充其量與二戰初期德軍的三號H型坦克是同個檔次,而一式坦克的量產已經是1944年的事情了,在東線蘇聯已經研發出了T34.85坦克,德國也有豹式中型坦克等,英國獨立製造巡洋坦克也開始裝備75毫米45倍徑火炮。
  • 二戰十大坦克排名TOP10
    二戰時期比較著名的坦克有:前蘇聯的T-34、德國的「黑豹」和「虎」式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英國的「邱吉爾」步兵坦克和「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其中T-34被譽為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
  • 二戰中的義大利坦克與日軍的坦克誰更強一些數據基本可以證明一切
    從數據上看日本的坦克幾乎跟義大利同時發展,但定位的目標卻不一樣,日本當時的坦克製造強調的火力與步兵的協同進攻能力,而義大利則要在北非戰場之上面臨來自強大的英國裝甲部隊所形成的戰場壓力,因此義大利在重式坦克速度同時更加注重了裝甲防護性。到了1940年,義大利和日本也同時設計出一種機動性好,火力強大的中型坦克。
  • 二戰匈牙利43M塔斯重型坦克,模仿黑豹中型坦克而生
    1943年的匈牙利情況很糟糕,該國在二戰的泥潭中已經無法自拔,只能硬著頭皮將戰爭進行下去,為了解決裝甲武器落後的問題,匈牙利不得不想辦法自行研製新式裝備,因為盟友德軍並不打算將先進的技術或者成品出售給匈牙利,理由是匈牙利的工業水平無法生產高度複雜的裝甲武器,不管匈牙利背後如何咒罵,但戰爭還在繼續,包括43M塔斯重型坦克在內的研究項目還是緊鑼密鼓的展開了
  • 二戰美國重型坦克結晶,M26「潘興」的孿生兄弟,T32重型坦克
    二戰時期美國雖然積極研發坦克,拿出了很多型號的裝甲車輛送入戰場,但是在重型坦克領域卻無法和同時期的幾個坦克大國相競爭,好在經過一系列的實驗之後,在二戰末期終於有了滿意的重型坦克,這就是T32。T20中型坦克其二就是推翻以往的思路,開始向歐洲的同行們學習,用新的坦克戰思維加上克裡斯蒂懸掛等新技術打造坦克,這就是1942年立項的T20中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