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的坦克發展歷史,跟日本幾乎同步進行,兩者的發展情況幾乎是在1937年前後,推出自己的主戰坦克,雙方採用的都是法國雷諾坦克初型F17坦克,引進樣車後進行研製。
1920-1930年代,CV-29/33系列成為最著名的一種義大利量產型超輕型坦克(快速坦克)其技術數據如下,裝甲6一12毫米,1935把坦克的列裝武器從6.5毫米改為8.8毫米機槍,到1936年後開始逐漸減少量產,但到1941年二戰全面爆發還有很多輛CV-29/33系列坦克在義大利軍隊服役,後來大多數,對炮塔進行改進,到1941年除少量的CV-29/33系列坦克還列裝8.8毫米機槍外,其餘全部武備義大利生產的小型37毫L42米火炮,充當殲擊車或者戰場火力支援車輛。
當時義大利軍方重視的機動作戰能力,而日本也在1930年也推出自己首款坦克89式甲型坦克,坦克技術數據如下:全重12.7噸,正面裝甲17毫米側面,裝甲15毫米,車身後面10毫米,初期武備37毫米火炮,後來經過改進,武備日本當時唯一種仿英國艦甲炮,90式57毫米坦克炮。當時日本89式在各國之算是比較先進的。
從數據上看日本的坦克幾乎跟義大利同時發展,但定位的目標卻不一樣,日本當時的坦克製造強調的火力與步兵的協同進攻能力,而義大利則要在北非戰場之上面臨來自強大的英國裝甲部隊所形成的戰場壓力,因此義大利在重式坦克速度同時更加注重了裝甲防護性。
到了1940年,義大利和日本也同時設計出一種機動性好,火力強大的中型坦克。
義大利在1940年推出M13/40中型坦克,正面轉甲達到45毫米,武備47毫L32米坦克炮,車上還加裝4挺機槍,火力強大,最高時速沙地行駛33公裡每小時,M13/40中型坦克隨後參加過二戰北非的系列戰事,該型號坦克在戰場的綜合表現,裝甲和火力優勢介於德軍的三號坦克,和4號坦克之間,面對英軍的十字軍坦克,除機動性略差外,火力基本一樣裝甲防禦要強於英國十字軍坦克。
還有二戰時期義大利的M40自行火炮,該型火炮其正面裝甲50毫米左右,裝備有一門75毫米18倍徑火炮,後期改進行則裝備有一門75毫米32倍徑突擊火炮,其最大優點就是該型號的自行火炮具備曲射能力,區別德國的三號系列突擊炮的專門正對反坦克強大的二線伏擊攻擊能力,義大利的M42自行火炮可以在曲射時到達8公裡遠的遠距離火炮覆蓋能力,進行必備遠距離掩護步兵進攻能力,而在平射情況下具備在1000米距離內擊毀敵軍坦克正面裝甲60毫米的能力,已經能夠在於盟軍中型坦克作戰時具備率先發現擊毀美軍謝爾曼,英軍的十字軍巡洋坦克能力,在北非戰役時期義大利的第131裝甲師和132裝甲師都基本裝備有M42型自行火炮一個營左右,在古比井戰役中初試鋒芒就就擊潰了英軍第7裝甲師的第22裝甲旅,該型自行火炮綜合性能基本與早期 德軍三號F型突擊炮相當,只是火力上有所減弱而已。
而日軍則研製出了97式坦克,先期正面裝甲25毫米後期為33毫米,先期武備90式57毫米18.5倍徑坦克炮,到1941年太平洋戰事爆發,日軍改為武備日軍當時最先進的,47毫米48倍徑一式坦克炮。日軍的這款坦克隨後參加入侵中國戰爭,太平洋戰爭,直至二戰結束,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日軍在1944年研製出了新型的破甲彈,幾乎可以正面打擊盟軍所有的主戰坦克。 美軍當時提供的數據是500米83毫米穿深。
日本除97改型主戰坦克外,第二種就是戰場火力支援自行火炮的二式型炮戰車,該型戰車類似於德軍的黃鼠狼殲擊車,採用97式坦克底盤,安裝一個敞開式炮塔裝備有一門日軍當時火力最強75毫米90式38.5倍徑野戰炮,基本具備與美軍謝爾曼坦克正面進行作戰和伏擊能力,但遺憾的是日軍對二式自行火炮並不感興趣,而且就是因為日軍二戰初期不重視才到二戰太平洋戰役後期,日軍幾乎拿不出一種實質性數量意義上裝甲殲擊車輛,來應對美軍強大後期型謝爾曼坦克,二式炮戰車直到二戰結束其產量還不足達到200輛,基本對二戰後期的日軍正面戰場起不到任何有實際上幫助,在菲律賓和紐幾內亞的戰鬥中也基本損失殆盡,剩餘的少量二式炮戰車被日本集中在本土地區準備作為本土防禦王牌單位,然而當時日本即使大量生產了二式炮戰車對整個二戰後期美軍的進攻也得到任何緩解作用,因為後期美軍謝爾曼坦克其正面裝甲已經達到63毫米炮塔達到89毫米左右,雖然能夠形成一定的反擊能力,但裝甲太過薄弱了,美軍的輕型坦克基本就可以與日軍的97式坦克二式自行火炮等形成五五開的局面。
二式自行火炮
日本和義大利國家的軍隊幾乎同時起步,研製取得技術也幾乎一樣,不一樣的是一個法西斯最早投降的國家,一個法西斯最晚投降的國家,但是相比較之下還是義大利坦克裝備其性能更加出眾和靠譜畢竟日本是一個島國根本沒有優質鋼材讓日本的型號坦克完全擺脫掉使用鉚釘裝甲的落後等技術,在遭遇西方國家的等正規高水平的裝甲部隊,日本幾乎是毫無招架之力的,這不是能夠在戰場擊穿一個兩個敵軍裝甲單位就能夠彌補的。假設如果義大利與日本開戰那麼其坦克性能方面幾乎是同個水準,但即使這樣義大利仍舊具備一定優勢。